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技术要求.doc

收藏

编号:2729062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50.24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5-01
10
金币
关 键 词:
区域 地质矿产 调查 技术 要求 请求
资源描述: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D2006—XX 区域地质矿产 调查技术要求 比例尺 1:50 000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6年12月 目 录 目 录 I 前 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总则 2 3.1 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 2 3.2 工作程序 2 3.3 基本准则 2 4 资料收集与利用 3 4.1 地形资料准备 3 4.2 前人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与分析 3 4.3 遥感数据收集、处理和利用 4 4.4 地球物理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 5 4.5 地球化学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 6 4.6 钻孔资料的收集和利用 6 5 野外踏勘 7 6 设计编审 7 6.1 设计编写 7 6.2 设计审查 8 7 调查内容 8 7.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调查 8 7.1.1 各岩类区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 8 7.1.2 地质构造调查 13 7.1.3 地质剖面测制方法与精度要求 14 7.1.4 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 18 7.2 区域矿产调查 20 7.2.1 目的与任务 20 7.2.2 异常查证与一般调查内容 20 7.2.3 矿产检查 21 7.2.3.1 概略检查 21 7.2.3.2 重点检查 22 7.2.4 区域矿产调查应提供的资料 23 8 矿产地质调查中的测试鉴定工作 24 9 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 24 9.1 资料整理 24 9.2 野外验收应提交的成果资料 25 9.3 野外验收要求 26 10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 27 10.1 报告编写前的综合研究 27 10.2 成果图件编制 28 10.2.1 地质矿产图编制 28 10.2.2 成矿规律及矿产预测图编制 29 10.3 报告编写 29 11数据库建设要求 29 11.1 原始资料数据库 29 11.2 最终成果数据库 29 12成果评审与资料归档 30 12.1 提交资料要求 30 12.2 成果评审要求 30 12.3 资料归档要求 31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设计书编写提纲 31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33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封面格式 35 前 言 本技术要求附录A-C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新疆地质矿产局、青海地质矿产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克信、于庆文、杜玉良、董连惠、任家琪、陈克强、李荣社、朱洪森、伍光英、谷永昌、程光华、王大可、张智勇。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技术要求 (1:50 000) DD2006-ⅹⅹ 1 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性质、目的任务、工作内容、技术方法、精度要求、综合整理、图件编制、数据库建设、报告编写、成果的提交等。 1.2 本标准是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设计编审、质量监控和成果验收的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 958-1999 区域地质图图式图例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DZ/T0001-19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 000) DZ/T 0011-199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 000) DZ/T 0078-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DZ/T 0071-1993 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 DZ/T0158-19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 DZ/T 0051-19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 DZ/T 0167-19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定 DZ/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 DZ/T 0191-1997 1:250 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 DZ/T ? -2006 1:2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 2000—01 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 DD 2001-02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 DD 2001-01 1:250 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DD2004-04 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行) DD 2006-?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 DD 2006-? 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83,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求(试行) (1:50 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86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中物探化探工作要求(试行) 3 总则 3.1 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 3.1.1 1:50 000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主要围绕重要成矿区带进行,是国土资源调查中的一项基础地质调查工作。 3.1.2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必须以当代地球科学系统观和国内外先进的成矿地质理论为指导,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充分利用物探、化探、遥感等综合找矿信息,应用数字填图技术,通过填制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图,分析成矿地质背景和区域成矿规律,圈定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为国家科学合理地规划和部署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依据。 3.2 工作程序 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一般包括组队、收集资料、野外踏勘、设计编审、野外调查、资料整理、原始资料数据库建设、野外验收、图件编制、最终成果数据库(区域地质矿产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报告编写、成果验收、成果出版、资料归档与汇交等程序。上述程序之间是互为关联、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机整体。 3.3 基本准则 3.3.1 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按照重要成矿区带和构造单元的完整性、矿产资源分布条件的相似性进行总体部署,采用1:50 000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 (一般2-4幅)测制,项目工作周期一般为3年。 3.3.2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必须以野外观察为主要手段, 客观准确地观察记录野外地质现象,取全、取准野外的各项原始地质资料。通过野外室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地质观察研究,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混杂岩)、古生物、构造、矿产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地质问题。 3.3.3 在区域矿产调查中,应视工作区特点和研究程度开展必要的物、化探工作,具体内容要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加以明确。物、化探的具体工作内容和精度,参照已发布的相关技术标准执行。 3.3.4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针对调查区区域成矿的一些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深入开展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规律研究。 3.3.5 综合运用物、化、遥等多种技术方法,加强深部地质结构构造等隐伏地质信息的研究,多途径、多角度提取调查区内与成矿规律相关的地质信息。 3.3.6 地质复杂程度、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不同的地区,其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要有所侧重和区别,不平均使用工作量。结合区内地质、自然地理和气候特点,科学合理地部署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 3.3.7 根据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所涉及的专业内容、技术要求和工作量等,合理组队。一般一个单幅项目组应由5—6名地质技术骨干组成。多幅联测的项目组酌情增加地质技术人员数量。项目组要保持技术骨干人员的相对稳定。 4 资料收集与利用 4.1 地形资料准备 4.1.1 1:50 000地质矿产图的地理底图采用国家测绘局出版的1:50 000地形图或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50 000矢量化地形图(数据)。野外工作底图(野外数据采集手图)采用符合精度要求的1:25 000的(矢量化)地形图。 4.1.2 如调查区没有1:25 000比例尺地形图,可报请上级主管单位审批后,采用1:50 000地形图按有关规定放大编制成1:25 000 (矢量化)地形图(数据),并补充有关现势性资料,作为野外工作底图。 4.2 前人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与分析 4.2.1 收集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本次工作主攻方向。 4.2.2 收集调查区已有资料,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物化遥等调查成果和专项矿产调查报告。尽可能收集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芯、各类岩石薄片等。对不同时期形成的地质矿产资料,要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和综合研究。 4.2.3 收集各省成矿预测和规划图等资料,以地质成矿观点为指导,按区域成矿单元处理以往物、化探数据,综合分析1:20万(或1:50万)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分布范围及检查情况,圈定有利异常及重点工作区,作为部署野外区域矿产调查工作的依据。 4.2.4 系统收集前人的样品测试成果,在对其测试方法、测试精度、测试单位全面了解和对其质量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合理利用。 4.2.5 查阅调查区有关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地形、道路、物资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 4.3 遥感数据收集、处理和利用 4.3.1 遥感数据收集、处理和利用的目的,是为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直接提取成矿信息、并为解决图幅中的基础地质问题提供野外工作图件。 4.3.2 如前人已针对区内区域矿产或区域地质调查开展过遥感数据收集、处理和解译,应收集备齐全部资料,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合理利用。 4.3.3 如区内无可利用的前人遥感地质工作成果资料,应在野外工作开展之前完成遥感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制图。尽可能收集多时相、多波段分辨率高的遥感数据。选择其中现势性强、各种干扰小、特征信息量(色调、形态等)丰富的数据作为基础遥感图像数据。 4.3.4 应分别采用预处理、基础图像处理和专题图像处理等多种类型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以获取满足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各个阶段所需要的遥感数据图像。 4.3.5 在重要成矿区带必须系统提取与成矿关系密切的遥感异常,为编制成矿规律图和进行矿产预测提供资料。 4.3.6 经处理的遥感影像应整合在数字填图系统中,作为野外数据采集的基础背景图层。遥感地质解译应贯穿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的全过程。 4.3.7 遥感地质解译工作重点是:区域构造格架解译;各类地质矿产填图单元解译;矿产地质解译(如已知成矿、控矿地质体、地质构造追索圈定,与成矿、控矿相关的遥感线、环、纹、斑、色调等特征影像提取,与成矿、控矿相关的隐伏岩体圈定等)。 4.4 地球物理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 4.4.1 地球物理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的目的,是配合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挖掘有关浅覆盖或深部地质体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等特征,提取隐伏地质体(如隐伏岩体、隐伏矿床等)的物理信息。 4.4.2 详细收集调查区内有关地球物理资料,如区域重力、航磁、航放以及电磁测深、地震剖面和物探测井等资料。要尽量收集使用最新资料和高精度资料。 4.4.3 对收集到的资料为使其统一,应按现行有关“规范”要求进行整理。对以往工作进行评述,明确该资料能够解决该地区的区域地质矿产问题。 4.4.4 对重要成矿区带取得的1:5万高精度磁测、重力资料及激发极化法测量资料应进行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解释。对高精度重力和高精度磁测数据一般要进行滤波、位场转换、解析延拓、局部异常的求取等数据处理。通过大比例尺物探数据的各类常规处理和对场源空间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地质矿产特征,系统地推断控矿构造、岩体、地层或标志层。综合研究成矿环境和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4.4.5 应充分利用收集到的钻孔岩芯物性参数,也可利用物性测井资料反演物性参数,了解岩石的垂向变化规律,为综合利用地球物理场资料进行地质矿产解释奠定基础。 4.4.6 根据各种地质体(包括矿体)之间的物性差异、规模和分布情况,确定地球物理场进行地质和矿产解释的解译标志;利用解译标志,并和野外实际调查紧密配合,达到合理解译区域地质矿产问题的目的。 4.4.7 在对不同比例尺、不同精度的地球物理资料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编制各种相应比例尺的地球物理基础图件,如布格重力异常图、航磁异常图、航空放射性异常图等。在综合研究和解释推断的基础上,在覆盖区,结合钻孔等地质资料编制推断解释成果图,如推断地质构造格架图、控制剖面地质断面图以及局部典型地段的立体(三维)地质(构造)图。 4.4.8 没有开展过正规1:5万面积性物探测量的重要成矿区带,为配合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应视情况开展必要的高精度物探工作,具体内容要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加以明确。高精度物探的具体工作内容和精度,参照已公布的相关技术标准执行。 4.5 地球化学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 4.5.1 应全面收集区内的区域地球化学、矿区(床)地球化学及异常查证等资料,依据不同性质、不同方法的地球化学资料,正确地利用与研究。 4.5.2 区域化探、矿区(床)化探及异常查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资料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等提供了多方面、多层次地学应用与研究信息。其应用范围大体为: a) 基础地质:(1) 主要地质体的地球化学组份特征; (2) 区域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b) 矿产地质:(1)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分布特征;(2)成矿区带、矿田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3) 局部地球化学异常组合特征,异常解释、推断、追踪评价及找矿地球化学标志;(4) 系统整理化探异常的面积、强度、规模、浓度分带、组分分带、各种比值等数据,研究分析化探异常分布规律、元素组合规律及与物探异常关联对比等,结合异常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以及地表矿(化)点、蚀变带分布,对化探异常进行定性解释和分类排序,提出矿产检查工作安排建议。 4.5.3 有关数据处理、推断解释、图件编制及异常查证等具体方法技术,见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等。 4.5.4 对于化探资料利用,特别是西部景观复杂地区化探资料,应进行方法技术质量评估,以便正确利用该项资料。 4.5.5 没有开展过正规1:5万面积性化探工作的重要成矿区带,为配合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应视情况开展必要的高精度化探工作,具体内容要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加以明确。高精度化探的具体工作内容和精度,参照已公布的相关技术标准执行。 4.6 钻孔资料的收集和利用 4.6.1 用于揭露重要地质界线、重要含矿层位、蚀变带、矿(化)带、矿(化)体而施工的钻孔资料,均应按有关规范要求进行详细的地质编录。 4.6.2 对岩心编录资料的收集要注重其原始性,包括岩心描述、各种照片、素描或影像资料、各种样品测试分析数据等。 4.6.3 尽可能收集岩芯实物资料,如岩芯岩相、矿化、化石标本等。结合研究内容,补充编录资料和补采测试样品,了解覆盖层之下基岩和矿产地质的基本特征。 4.6.4 对收集到的钻孔资料应进行质量综合评价,通过评价和分析发现存在问题,为部署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提供思路。 5 野外踏勘 5.1 野外踏勘必须在区域地质矿产填图设计书编写前完成,为设计书的编写提供第一手实际资料。 5.2 应选择不同类型地质体分布区并结合自然地理区进行路线踏勘。踏勘路线应选择以穿越地质体最多、地质构造复杂的路线为主。每幅图必须有一条贯穿全图幅的踏勘路线,同时应适当采集一些必要的岩矿样品,进行鉴定和测试分析。 5.3 在重要成矿区带,野外踏勘以能最多穿越不同类型的代表性矿化带、典型地质体的路线地质踏勘为主。应对重点地段进行全面踏勘,适当采集关键地段有代表性矿化现象的岩矿标本,进行必要的岩矿鉴定或快速分析测试,以了解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化特征。 5.4 在路线踏勘的基础上,选择代表性强、出露齐全、层序清楚的地区进行地层剖面测制,在剖面测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填图单位。 5.5 踏勘过程中,对区内有关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进行适当了解,为野外工作条件(如营地设置、用电、交通、物质供应、安全保障等)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 5.6 通过踏勘,结合对现有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测区的区域构造格架、各类地质体的填图单位和遥感解译标志。 6 设计编审 6.1 设计编写 6.1.1 根据项目主管单位下达的任务书,针对调查区的区域地质矿产和自然地理条件,通过对前人资料综合分析研究、物化遥数据处理与解译和野外踏勘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设计。 6.1.2 设计书内容主要包括: 目的任务;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地质矿产问题;地质地理概貌;填图单位初步划分;地质矿产调查内容;精度要求;填图方法;技术路线;队伍组织;实施步骤;质量管理;预期成果和经费预算等。并附调查区地质矿产草图、工作程度图及工作部署图等图件。设计书内容要齐全,文字应简明扼要。设计书编写提纲见附录A。 6.1.3 设计书要求在任务书下达后的4-6个月内完成,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实施。经批准的设计书是进行1∶50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质量监控及其成果评审验收的主要依据。 6.1.4 设计书编写要从实际出发、留有余地。工作过程中,因情况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编写补充设计,报请原审批单位批准。 6.2 设计审查 6.2.1 设计审查一般在任务书下达后6个月内进行。设计审查前项目工作单位应进行初审。 6.2.2 按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管理的相关办法,组织设计审查。 6.2.3 设计书、设计所附的地质矿产草图、物化遥解译草图、工作程度图和工作部署图等资料至少在设计评审会的前10天送达评审员。 7 调查内容 7.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调查 7.1.1 各岩类区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 7.1.1.1 沉积岩 7.1.1.1.1 沉积岩区采用岩石地层单位填图,进行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建立区域地层格架。 7.1.1.1.2 沉积岩岩石地层的正式填图单位要划分到组。若组的厚度过大,可进一步细分为段或岩性段。 7.1.1.1.3 调查区地层区划归属以相关省地质志的划分为依据,岩石地层序列以相关省岩石地层清理成果和全国各纪地层典为基础,可在填图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优化。 7.1.1.1.4 对赋存沉积矿产的岩石地层单位,要大致查明有关矿种的赋存层位及大致产状规模,注意收集有关沉积成矿作用的资料,为研究有关矿产的分布规律提供依据。 7.1.1.1.5 除了填绘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外,还应将与沉积成矿作用或层控成矿作用相关的特殊地质体、含矿层、蚀变带、特殊的化学沉积层(如岩盐层、铁质壳层、结核层等)、透镜体、岩舌、岩楔、滑塌沉积、礁滩沉积等,作为非正式单位填绘在图上。 7.1.1.1.6 详细观察记录各个岩石地层单位,特别是与沉积成矿作用或层控成矿作用相关的的岩性特征、岩石结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矿化特征、蚀变特征、化石组合、接触关系、基本层序、叠覆特征及空间变化、产状、厚度等资料, 7.1.1.1.7 在上述内容详细调查基础上,分析其与成矿作用相关的沉积作用和表生作用类型,如化学沉积作用、蒸发沉淀作用、低温热液沉积作用、氧化作用、还原作用、表生富集作用、淋滤作用、风化作用等。 7.1.1.1.8 确定海陆分布位置和范围,包括海陆分界线(古海岸线),海相和陆相沉积区与剥蚀区(古陆)的确定和分布位置,沉积区和剥蚀区总的地貌特征及分布规律。沉积区物源供给方向,古水流方向,水动力状况。划分沉积相、沉积体系,研究盆地类型和盆地充填序列及形成演化规律。 7.1.1.1.9 利用沉积相、生物相和沉积地球化学等资料进行沉积盆地的古环境(如水深、盐度、温度、氧化还原、酸碱度)恢复。 7.1.1.1.10 对正式命名的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要确定地质时代(年代地层)。对地质时代确定须有充足的依据(古生物、同位素测年或古地磁证据)。凡是新命名的地层单位,要按全国地层委员会有关规定的程序,提供相关资料,报请批准和公开发表。 7.1.1.2 火山岩 7.1.1.2.1 火山岩区调查采用岩石地层-火山岩相-火山构造三重填图法。 7.1.1.2.2 火山岩区的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参照7.1.1.1中的有关要求,根据沉积或喷发叠覆或横向变化关系、喷发旋回、喷发韵律、岩浆演化等综合因素,合理划分正式与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正确建立岩石地层序列。 7.1.1.2.3 查明火山岩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原生和次生构造),大致查明含矿层位、矿化蚀变类型等特征。 7.1.1.2.4 查明火山岩厚度、产状、各种接触关系和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重要的地质现象要在图上夸大表示。 7.1.1.2.5 注意在火山岩中的沉积岩夹层中寻找化石,为地层时代划分对比提供依据,在无化石的情况下,应采集同位素年龄样品确定其喷发时代或收集有关年龄资料。 7.1.1.2.6 根据火山岩岩石特征及产出分布特点,详细划分火山岩相及其组合类型;查明火山构造和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地质构造特征;研究恢复火山机构和火山盆地类型;探讨火山作用规律、活动历史与成矿的关系。 7.1.1.2.7 查明区内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火山岩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与岩浆活动相关的其它资料。 7.1.1,2.8 分析火山喷发古地理环境、火山岩成因类型和火山喷发构造背景。 7.1.1.2.9 火山岩区应编制火山岩相—构造图,图面应表示:岩性、岩相、岩层产状、面理线理、火山机构、火山断裂、潜火山岩、岩墙(群)、岩脉、蚀变矿化、火山沉积夹层中古生物化石、同位素年龄值等。 7.1.1,2.10 调查研究火山岩相、火山机构、断裂、裂隙等对矿液运移和富集的控制作用及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蚀变、矿化特征。研究探讨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及成矿的关系,确定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喷发时代。 7.1.1.3 侵入岩 7.1.1.3.1 侵入岩按侵入体为基本的填图单位,对不同类型的侵入岩,均按 “岩性+时代” 或 “岩性+时代+典型命名地” 的方法进行填图单元的划分和填绘。 7.1.1.3.2 要特别注意对与成矿有利的侵入体的划分和时代确定,并在图上详细标绘岩相带、蚀变和矿化点(带)等。查明不同类型侵入岩体形成的先后顺序和时代。侵入岩的各个填图单元必须有较确切的定年依据。 7.1.1.3.3 对花岗岩多样性进行调查,通过详实的野外、室内工作,区分同源、岩浆混合(magma mixing)(可简称浆混或混浆)等类型。 7.1.1.3.4 查明不同类型侵入体的形态与规模、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线理和面理组构(流动构造和变形构造)、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7.1.1.3.5 查明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与产状;查明复式岩基侵入体间以及不同单元间接触关系的性质和产状。 7.1.1.3.6 查明岩体中捕虏体、残留体及深源岩石包体(成分、形态、分布、含量等)和脉岩(派生脉岩和区域性脉岩)特征。 7.1.1.3.7 调查不同类型侵入岩体与区域构造的关系。选择有代表性的岩体进行组构测量。在研究侵入岩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其就位机制。 7.1.1.3.8 调查侵入岩体的同化混染和分异作用、内外接触带的蚀变矿化、变质及变形作用,岩体相带划分及其成矿作用特点。探讨侵入体的演化与围岩和矿产的关系及时空分布、控矿特征。 7.1.1.3.9 在综合研究不同类型侵入体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各类侵入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建立区域岩浆演化旋回或序列,探讨岩浆活动演化与成矿作用历史。 7.1.1.3.10 对于基性和超基性岩(镁铁-超镁铁岩)的调查研究,除按上述侵入岩调查的有关内容外,还应对岩体外围的沉积岩特征和时代进行调查,以便获取岩体形成环境和形成时代的某些证据;要注意在基性和超基性岩中区分蛇绿岩。 7.1.1.4 变质岩 7.1.1.4.1 变质岩区应采用构造-地(岩)层—事件或构造-岩石—事件法填图。 7.1.1.4.2 在系统建立变质岩构造—地(岩)层或构造—岩石填图单位的基础上,查明不同变质岩系单位间界面性质、叠置关系及空间分布特征,建立序次关系。 7.1.1.4.3 中-高级变质地层的填图单位按岩组、岩群表示。低级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沉积岩区原则上按本要求的7.1.1.1和7.1.1.2进行工作,低级变质的侵入岩可参照7.1.1.3进行。但要注意调查变质—变形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特征,观察和总结变质带与地层、岩层界线、构造走向线的关系。 7.1.1.4.4 注意区分经强烈变质变形改造的古老侵入体,区分正片麻岩和负片麻岩,切忌将古老侵入体与变质地层相混淆。 7.1.1.4.5 对中高级变质岩系,要查明变质岩石(包括变质构造岩)的岩石类型、矿物组合、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主要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变形特征,恢复变质岩的原岩建造类型。 7.1.1.4.6 查明变质作用类型,划分变质相带和相系,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变质作用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 7.1.1.4.7 在中高级变质岩区要注意对混合岩化作用的调查。查明混合岩化范围、基体与脉体之间的比例关系、混合岩化结构构造特征,划分不同类型的混合岩化岩石。收集有关变质地质体的变质变形特点以及脉体流变特征,确定混合岩化范围所处的构造环境、构造层次、条件及形成的温压条件。 7.1.1.4.8 查明不同变质岩系的后期变形变质叠加改造的特点,建立变质岩层构造叠置序列,研究其新老关系和岩石单位的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以及与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等。 7.1.1.4.9 调查研究各类变质岩内的含矿地质体、含矿建造及矿产在变质岩中的分布规律,变质岩石、变质带、变质相对矿床、矿化的控制作用。 7.1.1.4.10 变质岩的构造变形调查要与变质作用调查紧密结合,查明各种构造基本类型、各种构造要素的形态,产状、性质、生成序次和组合特征,并对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作出分析。建立区域变质、变形事件演化序列。 7.1.1.4.11 查明变质地体中脉岩的矿物组合、组构、地球化学特点、变形特征及其与围岩的关系。作为野外划分变质、变形期次、阶段的重要依据。 7.1.1.4.12 注意采集不同幕次、同幕次不同阶段变质岩石样品,进行变质作用矿物对温压计研究。确定变质、变形序列及其相应的变质带形成的时空变化关系。 7.1.1.5 蛇绿岩和混杂岩 7.1.1.5.1 在造山带进行区域地质调查,要特别注意对混杂岩(Melange)和“蛇绿岩”(Ophiolite)的调查和研究,除采用岩石地层方法建立正式和非正式地层单位外,对蛇绿混杂岩中不同类型的岩块或岩片均需详细填绘。 7.1.1.5.2 蛇绿岩发育保存完好的地区,应查明蛇绿岩岩石类型、结构、矿物成分、规模、产状、原生和变形构造、蛇绿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等,尽可能建立系统、完整的“蛇绿岩”序列。注意区分蛇绿岩与一般的镁铁-超镁铁岩。 7.1.1.5.3 调查蛇绿岩上覆沉积单元的沉积岩相特征,注意采集古生物化石,并结合蛇绿岩同位素年龄资料,确定蛇绿岩形成时代。 7.1.1.5.4 调查和研究蛇绿岩与区域内其它相关岩石(如蓝片岩、榴辉岩等)的关系、时代、性质,探讨其成因和演化过程。 7.1.1.5.5 在查明“混杂岩” 或 “蛇绿混杂岩” 空间分布的基础上,重点对其内部构成进行观察记录与填绘,特别要注意查明混杂岩的岩片(块)和基质各自的岩性、岩相、时代和变质变形特征以及它们之间接触关系特征与性质。 7.1.1.5.6 调查和研究造山带蛇绿混杂岩带受深大断裂和超镁铁质—镁铁质岩体控制的铬、镍、铜等成矿条件与成矿信息,系统编制相关专题图件,圈定与评价成矿远景区。 7.1.1.6 第四纪地质 7.1.1.6.1 以岩石地层单位或成因单位为第四系的基本填图单位, 在系统建立调查区第四纪地层层序的基础上,开展第四纪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 7.1.1.6.2 查明第四纪不同成因类型或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物岩性、物质成分、沉积构造、厚度、接触关系、岩相纵横变化及空间分布。查明区内各种地貌形态特征和成因类型,探讨其形成时代与发展演化过程。 7.1.1.6.3 对第四纪地质体中的特殊夹层(如生物层、古土壤层、地球化学异常层、磁性异常层、风化层、含矿层、砾石层、古文化层、古地震层等)要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采集必要的测试样品。 7.1.1.6.4 调查第四系中赋存的矿产,如砂矿、表生型(风化—淋漓型、残坡积—冲积型)多金属矿等的成矿条件和成矿信息。重要的矿种应大致查明其赋存条件,分布范围及其可利用的远景。 7.1.2 地质构造调查 7.1.2.1 与变质岩有关构造的调查,按本要求7.1.1.4开展工作。 7.1.2.2 应用构造解析方法,查明各种构造变形形迹(褶皱、断裂、韧性剪切带、各种面理、线理等)的形态、规模、性质、产状、构造置换、形成序次和组合特征,配合定向薄片组构分析,研究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 7.1.2.3 系统收集与中、大型褶皱有成因联系的从属小构造资料。观察分析褶皱的类型及其组合型式。 7.1.2.4 查明中、大型断裂(含韧性剪切带)的空间展布特征及其两侧的地层序列及其产状变化、断裂面产状、断裂带宽度、断层岩类型、断裂带内各种面理和线理类型、断裂的组合型式及其运动学特征。 7.1.2.5 观察褶皱、断裂构造或韧性剪切带、构造活动等及新构造运动对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矿化蚀变、成矿的控制作用、对矿体的破坏作用以及矿体在各类构造中的赋存位置和分布规律。 7.1.2.6 建立区域构造变形序列和构造格架,研究不同期次构造叠加关系及演化序列。 7.1.2.7 调查控盆构造的性质及特征,分析盆—山的构造组合样式,探讨盆—山耦合的动力学特征与机制。 7.1.2.8 调查区内的活动构造,查明其延伸、规模、性质、产状及运动学特征,分析活动构造运动类型和期次。 7.1.3 地质剖面测制方法与精度要求 7.1.3.1 测制目的 通过实测地质剖面,建立各类地质体空间几何关系以及地质体组合顺序,合理确定区域地质矿产填图中各类地质体的基本填图单位,有效地把握区域地质构造框架,为解决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需要解决的基础地质问题奠定基础。 7.1.3.2 布设原则 7.1.3.2.1 每幅图每个填图单位至少有1-2条实测剖面控制;多图幅联测时每个填图单位应有2-3条实测剖面。 7.1.3.2.2 一个图幅范围内一般至少应有一条以上贯穿全区的控制性地质构造剖面,系统全面地反映区域成矿地质构造特征。 7.1.3.2.3 在重要成矿区带,针对区内不同类型的代表性矿化带均应有实测剖面控制。地表矿化强烈或地表露头矿覆盖较大的地段,要安排剥土、槽探工作,必要时可施工少量浅井、浅坑或浅钻。 7.1.3.2.4 评价目标矿种为贵金属、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煤等时,视情况可测制地质、物探、化探综合剖面。 7.1.3.3 类型及测制内容 7.1.3.3.1 沉积岩剖面 测制沉积岩地层剖面的目的是了解沉积序列的岩石组成和结构,正确建立工作区的岩石地层层序,合理划分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填图单位。在剖面上要详细分层,逐层进行岩性描述,系统采取岩矿、岩相、岩石地球化学样品,逐层寻找和采集大化石和微体化石样品,必要时采集人工重砂、粒度分析、古地磁等样品,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层中的各种地质特征,视具体情况进行生物地层、年代地层、事件地层、层序地层、化学地层和磁性地层等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为路线地质调查打下基础。 7.1.3.3.2 火山岩剖面 测制火山岩剖面的目的是划分火山地层,在研究划分火山岩和沉积夹层的基础上,结合火山地层的结构类型,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火山喷发旋回、火山喷发韵律,建立地层层序,确定火山喷发时代。查明火山岩岩石的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产状、厚度、接触关系、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划分火山岩相类别。查明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构造特征,研究古火山机构,重点研究的火山机构必须测制岩性岩相剖面。在剖面上应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样品,在沉积夹层中要注意寻找大化石或采集有关微体化石样品,有选择地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 7.1.3.3.3 侵入岩剖面 测制侵入岩剖面的目的是对岩体(岩基)进行解体,划分侵入体,确定侵入体间相互关系、侵位顺序、侵入时代及其演化关系,研究就位机制;对同源岩浆演化系列的侵入体,可进一步归并单元,超单元;对岩浆混合作用(简称浆混)演化的侵入体,要在岩浆混合、分异、演化、就位机制研究基础上,合理的划分填图单元。在侵入岩剖面上应详细研究侵入体的各种基本特征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样品,有选择地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 7.1.3.3.4 变质岩剖面 测制变质岩剖面的目的是确立变质岩构造—地(岩)层或构造—岩石填图单元,划分变质相系、变质带和区分不同的构造变形域。低级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沉积岩原则上分别按本要求的7.1.3.3.1和7.1.3.3.2进行,但应注意研究变质—变形作用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对中高级变质岩,要在查明岩层构造叠置序列,并研究其新老关系基础上测制剖面确定变质岩石(包括变质构造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及主要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变形特征,恢复原岩;研究变质岩的原岩建造类型、探讨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以及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查明不同变质岩石类型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并建立序次关系;查明变质变形作用特征类型、划分变质相带和相系,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变质作用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建立地(岩)层序列和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 7.1.3.3.5 第四纪地质体剖面 测制第四纪地质体剖面的目的是查明第四纪地质体种类、物质成分、厚度、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分布范围。研究第四纪地质体与地貌类型的关系,根据物质成分及其所处的地貌部位划分填图单位,建立堆积层序;调查第四系可能赋存的矿产、古风化壳;研究各类第四纪地质体形成时期及其与年代地层的对应关系;在剖面上要详细分层,逐层描述并选择性地采集有关样品,如孢粉样、微古化石样、古地磁样、地球化学样、热释光、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技术要求.doc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729062.html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