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
《2022年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古代文学名词解释.docx(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三古、七段 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 3 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 其次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 3 世纪至 16 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五四 ” 运动(公元 16 世纪至 20 世纪初期)近古期:明中叶至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 五四” 运动(1919 )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进展变化,表达出它的阶段性, 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
2、文学进展变化的背景;将文学本身的进展变化视为断限的依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 限的参照;神话 是“ 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 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熟悉和愿望;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情 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其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说明,有的表达了先民战胜 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会时,神话 才有可能产生;神话在后世仍具有文学魅力,启示后世的文学创作;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储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最具神话学价值;约成书于战
3、国初到汉初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 方士依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奇、宗教祭仪外,仍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其中海经、大荒经的神话颜色最浓;诸如鲧禹治水、刑天 舞干戚等神话流传广远,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讨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神话历史化 即把神话看成历史传奇,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虚构出始祖 及其进展谱系;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显现过;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学 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
4、觉的行为;在正统的史家或儒家典籍中,难以纳入历史谱系中的半人半兽形的神 性形象被抹杀殆尽,违反理性化原就的神话也都遭到削删;另一方面,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说明,使其成为 某种现实大事,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改造的结果是使神话大量消亡,历史向前延长,各氏 族的谱系更加严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 诗三百” ,共有 305 篇,另有 6 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 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 朝乐官储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约 在公元前 6 世纪编定成书
5、,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行考;风、雅、颂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 160 篇,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 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 31 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 74 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位置低微者;比较舒缓; 周颂 31 篇,产生于西周初期,每篇只有一章;鲁颂 作;商颂 5 篇,约为殷
6、商中后期的作品;颂是宗庙祭奠之乐,很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 4 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三家诗 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储存,在汉代流传甚广,显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它们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 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 毛诗” 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 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 ;七月8 章 8
7、8 句,380 字,表达了农夫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他们的生活情形;全诗 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共 以时令为序,顺应农事活动的季节性,把风俗景物和农夫生活结合起来,全面深刻、生动逼真地反映了西 周农人的生活状况;诗中客观反映出农夫生活和贵族生活的悬殊,在对当时农业生产、农夫生活的平铺直 叙中抒发了哀怨和不满;赋比兴 是诗经的主要创作手法,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宋朱熹之说流传最广:“ 赋者,敷陈 其事而直言之也;” “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简言之,赋就 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
8、诗人 有本领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如;兴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情感,引起诗人唱歌,大多在 诗歌的发端;这三种手法往往相互使用,共同制造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情感;比兴诗经中作为诗歌起头和谐音韵、唤起心情的兴,以及大量存在的兼有比义的兴,为后代诗人广泛继承;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 比兴 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 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这种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形交 融的艺术境域,对我国诗歌的进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甲骨卜辞 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之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仍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形,刻
9、在甲骨 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清末发觉于安阳,距今已三千多年;卜辞所记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奠、农 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方面,真实朴实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甲骨卜辞 记事比较简洁,不成系统,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短辄几字,长达百馀字;铜器铭文 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商代铭文记事简洁,形式一律;周代铭文字数增加了,内容更加复杂,不仅有记事文字,仍显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 字由简至繁的进展;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虞书尧典等为后人追述;商书 盘庚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其训辞古朴艰涩,有
10、肯定的感情颜色和形象性;周书主要是诰与誓 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反映了周公的心态、周人的政治思想和周初的社会关系;今本尚书,大 约只有今文尚书28 篇可信;尚书文字古奥高雅,有肯定的语言技巧,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 公十四年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表达;春秋按时间次序编排历史大事,记事 方式是“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写作 义例,记事系统而简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
11、散文;春秋是“ 礼义之大宗” ,保护周礼,反对僭越 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这种思想倾向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春秋笔法 是指在春秋中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与修辞上的微小差别中表现作者爱憎的写法;如杀有罪为- 2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诛” ,杀无罪为“ 杀” ,下杀上曰“ 弑” 等;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剧烈感情颜色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 所继承;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作者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 鲁哀公二十七年,基本与春秋重合,仍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
12、料;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奇,表达了丰富多彩的历史大事,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以礼之规范为评判标准,表达了保护周礼、尊礼尚德、以民为本的思想;叙事手法精湛奇妙,表达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作为 先秦散文的“ 叙事之最” ,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春秋三传 除左传外,仍有公羊传和榖梁传;这两部书侧重阐发春秋经义,叙事较少,以谈论为主;公羊传文风淳朴简劲,语言凝练精确,榖梁传亦文字朴实,谈论精深;二书文学价值虽不能与左 传并论,但在经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上都有深远影响,特殊是公羊传,在汉代和晚清,都曾为显 学;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13、、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 书约在战国初年;各国“ 语” 在全书所占比例不一,每一国记述事迹各有侧重,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 等观念;周语侧重论政记言;鲁语主要针对一些小故事发谈论;齐语主要记管仲和桓公的论 政之语;晋语篇幅最长,共有九卷,侧重于记述晋文公的事迹;郑语主要记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 论;楚语主要记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迹;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吴之灭亡;越语就仅记勾践 灭吴之事;战国策凡三十三卷,由汉刘向整编;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 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谈论辩时的政治主见和斗争策 略,反映了
14、战国时代“ 士” 阶层的崛起;作者非一人,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最终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 成书,定名为战国策;书中表现了纵横家的思想与人生观: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确定举贤任能;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战国策以其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赡的文采,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 运用的新水平;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在战国初年编辑成书;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 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次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论语表现了 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充足的情感和丰富的语 气词,使其语言更为委婉;语录体是论语文体
15、的基本特点,它或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记录孔子与 弟子准时人的对话,短小简约,没有构成单篇、形式完整的篇章;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 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老子由老子自撰,分“ 道” “ 德” 上下两卷,故又被称为道德经;它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的 是玄妙的形而上学问题,在探究宇宙原始、追寻万物本源时,并未忘怀现实人生,书中表现出作者剧烈的 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其文章如同一组辞意洗炼的哲理诗,采纳大量的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 文参差错落,如同鱼龙曼衍,千变万化,常以比如来表现深刻的哲理;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 形式,成为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状;庄子三言庄子的创作方法“
16、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寓言 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 我” 为是非标准,为防止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需“ 藉外论之” ;重言 即 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 即出- 3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于无心、自然显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久流传下 去;楚辞 本意是楚地的歌辞;这一词汇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在诗经以及楚国
17、民歌、巫歌的基础上,制造了一种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分,故后世称之为“ 楚辞” ;西汉末, 刘向把屈原、 宋玉和汉人的模拟之作,编成楚辞一书,“ 楚辞” 又成了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另外,由于楚辞和汉代赋作之间的渊源关系,屈原作品 又有“ 屈赋” 之称;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 离骚” 二 字,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虑的意思(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 离骚者,犹离忧也;” );其写 作岁月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 爱宗国愿为之效力
18、而不行得的哀思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正待遇的哀怨;其主旨是爱国和忠君,和 宗族感情连在一起,关心楚国现实;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共 11 篇;据闻一多观点,首尾两章(东皇太一和礼魂)分别为迎、送神曲,中间九章为娱神曲;东皇太一为至尊之天神,云中君祭云神丰隆(又名屏翳),湘君湘夫人皆祭湘水之神,大司命祭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主子嗣之神,东君祭太阳神,河伯祭河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九歌以描写爱情为主,也表达了对神灵的 赞颂和祭者的虔敬之情,以及阵亡将士的勇烈悲壮;九歌是屈原长期放逐生活之心情的自然显露,表 现出幽微绵缈的情致和缠绵哀婉的风格;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妙的诗歌;所谓
19、“ 天问” ,就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行懂得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进展的道理;诗中一共提出了 172 个问题,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 之兴衰,最终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在一连串的问号后面,诗中表现出屈原焦虑而急迫的情感状态和孜 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橘颂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悲回风等 9 篇作品;“ 九章” 之名大约是刘向编订屈原作品时所加上的,内容主要表达身 世和遭受;其中橘颂全篇比兴,四言体,借咏物述志,以砥励自己的品质和情操;抽思是屈原在 汉北所作,其余各篇皆是流放江南时所作,抒写自己忧国伤时的情怀;哀郢记述
20、了流亡江南的路线,亦情亦景,忧思绵绵,其中多有身世之感;后半段心情转为猛烈,声调大方,纵情倾诉自己的悲愤;涉 江突出抒写了自己义行高洁,而不为世人所懂得的悲伤,并表达了终不变心从俗的决心;诗中以奇妙的 服饰象征品德的清高脱俗,文气淡定淡雅,舒服跌宕;此外,怀沙、惜往日显露死志,大约作于 赴渊前不久,也很感人;总之,九章具有更多的纪实性,艺术上主要实行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情感直接、奔放,浪漫颜色就略逊于离骚;毛诗序又称诗大序;汉代解说诗经有齐、鲁、韩、毛四家,后来前三家失传,仅存毛诗;毛诗在诗经各篇名下都有说明诗义的序言;首篇关雎下有一篇总纲式的序论,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诗歌的性质、作 用、体
21、裁和表现方法,主见诗歌要“ 发乎情,止乎礼义” ,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范情感的表现;它强调 诗歌的讽谏教化作用,将其功能归结为“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有很浓的“ 工具 论” 颜色;汉代文学批判主要是以毛诗序的上述观点为尺度,对各种文学现象作出判定,成为汉代文 学思潮的灵魂和主调;- 4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汉赋 是汉代赋体文学的总称,包括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其中大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汉赋对诸
22、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 的体制;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赋既有诗歌讲求押韵和形式整饬的特点,又有散文句型自由、无严格的格律限制 的特点,兼具诗歌与散文的表现功能,是两者的综合性文体;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同时,张衡的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成书约在公元前 239 年,出于众人之手, 内容不免驳杂,8 篇;风格不完
23、全统一,因此汉书艺文志将之列为“ 杂家” ;全书分十二纪,每纪 5 篇;八览,每览 六论,每论 6 篇;再加一篇序文,共 161 篇(今存 160 篇);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特别整齐,从结构 上组成了一个“ 法天地” 的完整体系;书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创作 了丰富多彩的寓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吕氏春秋预示了在秦汉 大一统王朝即将显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逐步从分到合,朝着为封建大一统建构理论的方向演化;淮南子21 篇,十几万字,是西汉的一部大著述;原称淮南鸿烈,作者自认为 由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成,共 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可为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