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广西2020年语文高考题型分类突破专项复习课件(共105张PPT).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广西2020年语文高考题型分类突破专项复习课件(共105张PPT).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广西2020年语文高考题型分类突破专项复习课件(共105张PPT).pptx(10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0,高考题型分类突破语文,专题八文言文阅读,目录,分类突破之题型分析,PART01,1,5,4,2,3,通读语段,把握内容。,确定词义,分析句读。,利用句式,注意结构。,注意标志,确定范围。,常用虚词,作为参考。,一、文言断句,有“章”可循,题型分析,一、文言断句,有“章”可循,题型分析,1.通读语段,把握内容。,如: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上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群臣后皆莫敢言
2、。(选自汉书萧何曹参传),经过反复通读,先抓住要点,如文中说的是什么人,办的是什么事,为什么这样做,结果如何,等等。文中提到的人物有:“上”,“何”(根据选文出处,“何”指的是“萧何”),“功臣”。文中的事件:综观全段,说的是“上”(汉高祖刘邦)以打猎为喻,向众功臣说明为什么“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上”为什么这样做?依据“上”的说法(“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可见在刘邦看来,萧何的功劳远胜于群臣。这件事的结果:“群臣后皆莫敢言”,由此可知群臣最后接受了刘邦的观点。,题型分析,2.确定词义,分析句读。,有些词语是属于上句还是下句,是“句”(句末停顿),还是
3、“读”(句中停顿),需要考生运用文言知识反复研究。如“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酂侯”是专名,其间不能断;“上以何功最盛”有主有谓,叙一事,是主谓句,后面应当断;“酂侯”是“封为”的宾语,当属于上一句。又如“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至“大小各有差”处,一事已叙完,应断为“句”,其他为“读”。,题型分析,3.利用句式,注意结构。,如“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应断作“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又如刘邦的设喻“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应断为“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题型分析,4.注
4、意标志,确定范围。,“曰”“云”“言”“乎”等是对话的标志,如文段中的“功臣皆曰”“上曰”等。另外,一定要注意“曰”后面的文字到什么地方为止。如“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的内容只能是“知之”两个字,“知猎狗乎”是刘邦的问话,不是功臣的回答。,题型分析,5.常用虚词,作为参考。,如常放于句首的“盖”“夫”“故”“岂”,放于句末的“之”“也”“矣”“焉”“哉”“乎”“欤”“耳”“邪(耶)”等。本段“何也”中的“也”,“诸君知猎乎”中的“乎”,“狗也”“人也”“功狗也”中的“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中的“至如”,都可作为断句的参考。,二、文化常识,记忆有道,高考试题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实际上大多
5、是课内接触过的。如2016年全国卷考查的“有司”一词,在初中课文出师表和高中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出现过,而这也体现了高考在本考点的命题方向上对教材的关注,体现了课本学习与高考考查的有效链接。基于此,考生在复习时要扎根于教材,对课文中和课下注释所涉及的文化常识,要多多积累,如必修1的鸿门宴中涉及座次排序等礼俗方面的文化常识,必修2的兰亭集序课下注释涉及天干地支方面的文化常识,必修3的师说课下注释涉及古文运动等文学方面的文化常识,必修4的张衡传课下注释涉及官职调动和天文历法方面的文化常识,必修5的滕王阁序中涉及星宿等天文方面的文化常识。以上只是做个简单的例举,具体的内容有待考生在复习教材的过程中进
6、一步积累。,1.立足教材,注重积累。,题型分析,2.分门别类,抓主带次。,古代文化常识内容庞杂,牵涉甚广,所以需要将这些知识点分类整理,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识记时按照类别进行,这样有利于知识链条的建立。高考试题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主要有以下类别:古代官职、人物称谓、教育科举、宗法礼俗、天文历法、古代地理、文学艺术、器物服饰等。在识记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这往往是考查的重点。但同时注意,虽然其他的内容在以往的考试中出现的次数少,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在以后的考试中出现的概率会加大,因此不能掉以轻心,如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另外,建议在复习过程中不要沉迷于“偏”“难”“怪
7、”的内容。“常识”意为普通的知识、一般的知识,所以“古代文化常识”考查的应该是上述类别中最常见的知识点。,题型分析,建议多做一些古代文化常识方面的练习题,这一方面可以自我检测,检查平时复习时出现的漏洞,以便及时弥补;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二次记忆或多次重复记忆,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使之前背诵的内容更加牢固、扎实。,3.强化训练,以考带学。,题型分析,4.掌握方法,有效答题。,巧排除。文化常识涵盖内容繁多,答题时我们可以先锁定熟悉的知识点,排除已知选项,接下来对未知选项的判定便容易得多了。扣语境。答题时,我们还可以联系考查到的知识点的上下文内容,将考查到的知识点置于具体的语境之中,结合语境有效
8、做出判断。识陷阱。高考文化常识题错误选项的设置思路大同小异,干扰手段无外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时空颠倒、范围失当、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等。,题型分析,三、学会分析,准确概括,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错误解释文言材料中的某一词语。如2016年全国卷第6题D选项: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此选项错在“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原文是“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其中“赍帑金”指的是“发放国库中的钱币”,而非“筹措钱款”。,题型分析,文言文阅读“归纳、概括”题的训练重点,应
9、放在分析上。要学会分析,必须从研究试题如何“设障”(即设置与原文说法不一致的干扰项)开始。命题者设置干扰的常见方法有:,1.曲解词义,三、学会分析,准确概括,命题者在设置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因素。如2016年天津卷第12题B选项: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该选项错在“素来仰慕”,相关原文为“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感而为之传”,也就是说,杨万里是在李台州去世后,与丞相京公交谈时才知道李台州母子之间的故事,才了解李台州“至孝”之名的。,
10、题型分析,2.夸大其词,三、学会分析,准确概括,命题人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这就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如2017年全国卷第12题B选项: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原文为: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从原文“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可以看出,“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的是“谢混”,并非“谢弘微”。故该选项张冠
11、李戴。,题型分析,3.张冠李戴,三、学会分析,准确概括,命题人故意颠倒事实,造成选项错误。如2016年江苏卷第7题D选项: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本选项错在“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相关的原文为:“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文意为:“黄贞父对同僚说:根据惯例(这个案子)应当由我来主审,我不接受,各位也不接受,我将用这个疑案来使张汝霖困窘。”由此可见,“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属于颠倒事实。,题型分析,4.颠倒事实,三、学会分析,准确概括,命题者通过偷换某个概念来设置陷阱。如2016年山东卷第12题B
12、选项: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综观选文,核心内容在于劝说君王“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即要施行仁政),对“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制度”)进行了批评。选项将“重要的不是法其服,居其室”偷换成“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题型分析,5.偷梁换柱,三、学会分析,准确概括,人物传记类文章通常是通过描写几件事情来刻画某个人物的,而这几件事在文段之中是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地点上的变换的,命题人便在设计错误选项时故意倒置事情的时序或弄混地点,从而造成叙
13、述上的混乱。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第6题C选项: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此选项中的“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错,根据原文“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可知,宇文化及杀害来护儿时,炀帝也被捉拿了,两个事件中“隋炀帝被捉拿”的时间在来护儿遇害之前。故该选项时空混乱。,题型分析,6.时空混乱,三、学会分析,准确概括,命题人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
14、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无中生有。如2017年全国卷第12题C选项: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原文为: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有误。原文只是说“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并没有说“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故该选项无中生有。,题型分析,7.无中生有,四、符合要求,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
15、样,不漏译,不错译。“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畅,无语病。“雅”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2)综观全文,求助于上下文。,文言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高考强调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一字一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遣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与原文保持一致。,题型分析,1.正确翻译的前提是理解。,基本要求,2.直译句子,字字落实。,题型分析,1.正确翻译的前提是理解。,(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高考试题中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难以理解,而往往是只有两三个词语有较大难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准确认知
16、。如2016年北京卷第12题: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在句中,“无”“械器”“以”“二敌”“即”“齐”等都不难理解,难的是“应”“奉国”“归”。“应”带了宾语“二敌”,且“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的前一句是“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意思是说,小国衡山已遭受齐、鲁二国之“削(侵略)”,那么,这里的“应”就该是“应对”“应付”的意思。再看“奉国”,“奉”是个多义词,但既然支配着名词“国”,且与下文“归齐”紧密相关,则这个“奉”应是“进献,下对上送东西”或“送,给予”的意思,灵活一点翻译,“奉国”就是“带领全国”。至于“归”,既已“奉国”,则“归”就是“归顺”“归附”了
17、。于是全句应理解为:“(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求”的过程,就是分析语句的过程。,题型分析,1.正确翻译的前提是理解。,(2)综观全文,求助于上下文。如2016年浙江卷第19题: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在句中,“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该如何理解?首先应明确:它与前一句“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后一句“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等的含意是一致的。“读书”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意思是“我读书多达三十车,与琅嬛福地的藏书一比,不过是千万分之一二”;而“石彭”句的大意是“即使像石彭与凫毛这样的长寿者,他们的所
18、见所闻亦与儿童无异”。再来看画线句,“余见小”应是主谓短语;逍遥游中“蟪蛄不知春秋”,“蟪蛄”乃是“寒蝉”,“春秋问蛄蟪”应理解成“蛄蟪”难以知“春秋”,这才与上下文相吻合,并与逍遥游中的文句相契合。所以此句意思是“(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题型分析,2.直译句子,字字落实。,文言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高考强调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一字一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遣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与原文保持一致。“字字落实”是一个原则性的要求,在翻译时还应:留。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原样保留,不必翻译
19、。删。那些起语法作用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者表敬称、谦称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译文中可以删去。换。那些古今意义上有差别或多义的词,应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兵”应换成“兵器”,“利”应换成“锋利”,“弊”应换成“弊病”“毛病”等。,分类突破之刷高考原题改编题,PART02,刷高考原题改编题,【高考原题改编题之文言断句】1.(2019全国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20、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答案,解析,刷高考原题改编题,【解析】“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是个状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吴廷尉”是专有名词(“
21、廷尉”是官职名,“吴廷尉”的意思是“姓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排除B。因此答案为C。,返回题目,刷高考原题改编题,【高考原题改编题之文言断句】2.(2019全国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
22、/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答案,解析,刷高考原题改编题,【解析】由语境可知,“年虽少”与“有奇才”是公叔座推荐商鞅的话,“有”的宾语是“奇才”,不能断开,排除A。“愿王举国而听之”的意思是“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
23、此句语意连贯,中间不需要断开,排除D。“听用鞅”即“任用商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因此答案为B。,返回题目,刷高考原题改编题,【高考原题改编题之文言断句】3.(2019全国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
24、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B,答案,解析,刷高考原题改编题,【解析】画线句中,“而有战胜之名”中的“名”(名声)与“之”(的)是不可分割的,排除D。“而君用起则是弃卫”中的“而则是”是一个固定结构,在“则是”前要停顿,与“弃卫”不能断开,排除C。“疑之”的主语是“鲁君”而不是“君”,排除A。因此答案为B。,返回题目,刷高考原题改编题,【高考原题改编题之文言断句】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广西2020年语文高考题型分类突破专项复习课件共105张PPT 专题 文言文 阅读 广西 2020 语文 高考 题型 分类 突破 专项 复习 课件 105 PPT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740992.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