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生物人教版必修3训练: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docx





《2019版生物人教版必修3训练: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生物人教版必修3训练: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时过关能力提升基础巩固1.在下列哪种条件下种群会呈指数增长?()A.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还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生存C.只是没有捕食者D.在理想条件下答案:D2.池塘养鱼时,为保护池塘生态系统和长期保持较高的产鱼量,应采取的最佳方案是()A.大量增加饵料的投入量B.大量增加鱼苗的投入量C.及时、适量地捕捞成鱼D.限制捕鱼答案:C3.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于东亚大陆架水域及长江干流。中华鲟在海中长大,即将成熟的中华鲟每年78月进入长江口,逆江而上,于次年1011月到达金沙江下游、长江上游产卵繁殖。据调查,中华
2、鲟幼鱼近乎灭绝,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一般不包括()A.非法捕捞导致亲鱼数量大量减少B.某些大型水电站的建立破坏了亲鱼的产卵洄游路线C.长江水体环境恶化,幼鱼的环境适应性降低D.迁出率大于迁入率解析:亲鱼数量的减少是中华鲟幼鱼近乎灭绝的主要原因,非法捕捞等原因导致亲鱼数量大量减少。某些大型水电站的建立截断了亲鱼逆江而上产卵的天然路线和天然产卵场,幼鱼出生率下降。长江水体污染加剧,使得中华鲟非正常死亡增多。答案:D4.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10年时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 ()A.100只B.200只C.300只D.40
3、0只解析:首先注意纵坐标是种群增长速率,而不是种群数量,在增长速率为最大时,数量为K/2,因此K值=2002=400(只)。答案:D5.一种生物迁入一个新的环境,由于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t年后种群的个体数量为:Nt=N0t。下列关于该表达式参数意义的描述,错误的是 ()A.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个体数量B.N0为该种群的起始个体数量C.t表示该生物迁入该地的时间是t年D.表示第二年与第一年比较,增加的个体数量解析: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答案:D6.近年,我国在近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其目的是 ()A.控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B.检测渔船和
4、捕鱼器械,节省燃料C.防止“赤潮”的出现和海水污染恶化D.实施分区管理,避免渔事纠纷解析:合理利用资源是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之一。实行“伏季休渔”就是把鱼的数量控制在K/2左右,使得鱼群有较高的增长速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答案:A7.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解析:由于空间和资源的限制,自然界中的多数生物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通常呈“S”型;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的增加除受环境因素影响外,随着种群密度的增
5、加,种内斗争也会加剧,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是先逐渐升高,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开始降低。答案:D8.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生态因素对该种群的影响没有作用B.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解析:种群按“S”型曲线增长到K值时,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食物等生态因素限制了其发展。由于种群数量是变化的(相对稳定),出生率也会短时间超过死亡率。答案:B9.科研人员用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了如右上图所示的直方图,图中的=某一年的种群数量一年前的种群数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
6、是()A.20082010年,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B.20102015年,该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中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该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解析:20082010年,保持不变,但是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A项错误。20102015年,先增大后减小,但是始终大于1,该种群数量继续增加,B项错误。该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D项错误。答案:C10.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选用了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原生动物进行以下实验:各取10只原生动物A和B,以同一种杆菌为饲料,分别放在相同容积的容器中单独培养,
7、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表。天数/d动物/只 246810121416A1560808180828180B1235506061626062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原生动物A单独培养6 d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生态学上称此数量为。(2)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单独培养时,A、B种群数量的增长都属于型增长。(3)如果将原生动物A和B放在同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假如有一个种群全部消亡了,那么能够生存下来的种群最可能是,判断的理由是。但达到稳定状态时,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要。(4)有人提出一种观点:混合培养时,生存下来的生物产生了杀死另一种生物的物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以证明其观点是否正确,你的实
8、验思路是 。解析:(1)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原生动物A单独培养6 d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原生动物B单独培养8 d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生态学上称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或K值。(2)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单独培养时,A、B种群数量都是由少到多,最后在K值周围波动,说明其种群数量增长都属于“S”型增长。(3)由于原生动物A比B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需要的时间短,且数量多,一旦将A和B放在同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原生动物A的竞争能力较强,繁殖速率比B快(出生率大),因此A最可能存活下来;由于共同竞争相同的环境资源,在达到稳定状态时,存活的生物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要少。(4)根据题意,可先单独培养原生动物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版生物人教版必修3训练: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2019 生物 人教版 必修 训练 种群 数量 变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