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丛书 化学解题与课业学习策略.pdf
《中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丛书 化学解题与课业学习策略.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丛书 化学解题与课业学习策略.pdf(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Learning materials?化学解题与课业学习策略Learning materials?化学练习及解题策略与方法 作业和解题的正确程序 1 . 认真审题,明确要求首先要认真理解题意,弄清题目给出什么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也就是明确已知和求解。2 . 回忆知识点,确定解题方案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回忆有关的化学概念,基本理论,计算公式等化学知识,设计一条解题途径,制订出解题的方案。3 . 正确解题,完善答案把解题的思路一步步表达出来,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和完整性。解题结束时,要注意反复检查,以提高解题的正确率。4 . 展开思路寻找规律这是最后一环,也是大多数学生最容易忽视而至关重要的一个步
2、骤。一道题目做完以后,要结合已做好的题目联系前后的思索,从中悟出带规律性的东西来,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就是做无数道练习题,也达不到巩固知识、训练技巧、提高能力的目的。例如,完成反应式 N a O H + ( ),C u (O H )2+ ( )这个反应式中,反应物有碱,生成物有新碱,要求填写的化合物是使反应存在。明确了要求,根据已学的知识,碱和盐反应才能生成新盐和新碱,盐必须溶于水,供选择的盐有 C u C l2、C u S O4、C u (N O3)2等,可填在括号内。右括号内相应是 N a C l 、N a N O3、N a2S O4等。在做这道题时,你是否在填一种化合物后能想到其它种可能
3、的化合物呢?除此之外,还可将此题变为( )+ C u C l2( )+ N a C l或( )+ C u S O4( )+ B a S O4等等,还是否联想到反应的象呢?做完题后的展开思路一环是开拓的重要方法 审化学题五法 审好题是解好题的基础,题目未审清,必然抓不住关键所在。在解题中如何疏通渠道,越思维障碍正确审题?1 . 关键词句法认真阅读试题,抓住关键词句。审题首先要认真仔细地阅读试题,准确完整地理解题意。阅读时应紧紧抓住试题中关键的词句反复推敲,如“最”、“是”、“不是”、“正确”、“不正确”等,要防止粗枝大叶,一掠而过而误解题意。如有的学生在做选择题时,对题目中的“最”字重视不够,在
4、选择了一个正确答案后,又从“似真性”答案中选择第二个,造成了“画蛇添足”,待考试以后,他们才后悔不已。2 . 收缩法此法特别适用于一些推理题。例:一种常温下为气体单质 A 及其它的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过程如图。试写出 A 、B 、C 、D 、E 各物质的分子式? 解析 此题粗看起来着无边际,难以下手。关键在于找到突破口,攻破Learning materials?了 突 破 口 , 其 他 问 题 就 迎 刃 而 解 了 。 收 缩 法 审 题 步 骤 如 下 :A 为 N2,B 为 N H3C 为 N O ,D 为 N O2,E 为 H N O3。3 . 规律法此法是解决一些有规律可循的题
5、目例:某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是 6 S26 P1,关于该金属及其它的化合物描述错误的是( )(A )金属性比铝强;(B )能形成+ 3 价;(C )氢氧化物呈两性;(D )该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盐酸反应;(E )该金属是导体。 解析 由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6 S26 P1可知该元素处于元素周期表中第 6 周期第A 族;该元素同金属铝属于同一主旋。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推出,该金属的金属性比铝强得多,就很快选出答案(C )。4 . 分解法此法在有关溶解、结晶、溶解度、百分比浓度等方面计算比较直观,较易被学生接受。例:1 5 时,某 2 价金属硫酸盐的饱和溶液的百分比浓度为 2 5
6、 ,取足量此溶液, 加入 1 克上述硫酸盐的无水物, 则析出 3 . 1 5 充 t 水合硫酸盐晶体。试确定 2 价金属的原子量。 解析 设 2 价金属为 R ,原子量为 x 。用思考题和图示双重分解(要求:边思考边图示)。(1 )思考题:2 价无水金属硫酸盐和它的 t 水合硫酸盐晶体化学式如何写?(R S O4、R S O47 H2O )1 克无水硫酸盐投入饱和溶液后有多少克晶体析出?(3 . 1 5 克)从析出的晶体质量看,原溶液的质量减少了几克?(2 . 1 5 克)减少的那一份溶液与剩下的溶液在浓度上有什么关系?(相同)(2 )图示:题给质量(克):3 . 1 5 1 + 2 . 1
7、5 2 5 = 1 . 5 3 7 52 . 1 5 7 5 1 . 6 1 2 5化学式: R S O47 H2O R S O4 7 H2O摩尔质量(克/ 摩):2 2 2 + x 9 6 + x 1 2 6即有 3 . 1 5 1 . 6 1 2 5 = (2 2 2 + x )1 2 6 或1 . 5 3 7 5 1 . 6 1 2 5 = (9 6 + x )1 2 6Learning materials?解得 x = 2 4 . 1 4 (克/ 摩)2 价金属的原子量为 2 4 . 1 2 。5 . 整体法对一些关系比较复杂的题目,应从整体、全面的观点去看问题。所以,此法特别适用于综
8、合性强的题目。例:将一块生锈的铁片置于稀硝酸中,反应结束后收集到 1 . 1 2 升一氧化氮气体(标准状况下),溶液中还剩下 3 克单质铁。取出铁后,向溶液中通入 1 0 . 6 5 克氧气, 恰好使溶液中的 F e2 +全部被氧化 (假设 C l2只与 F e2 +反应) 。求这块生锈的铁片总质量(铁锈成分以 F e2O3H2O 计算)。 解析 此题看起来数据不多,但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有些同学原先做与这道题同类型的题目,感到较困难或束手无策。有的虽能理出一些,但结果却与题不符。因此,碰到这些较为复杂的题目,可采取以下做法:理:数据对应的物质或物质的关系要理好;找:物质之间有何反应关系要找好
9、;挖: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要挖出;串:量物质反应的关系要串结好。解题路线(逆推)从通 C l2知道溶液()中 F e2 +的物质的量(2 F e2 + C l2= 2 F e3 + 2 C l-):1 0 . 6 5 / 7 1 2 = 0 . 3 m o l从中知道溶液 ()中 F e3 +的物质的量及消耗在与 F e3 +反应的 F e 的物质的量(F e + 2 F e3 += 3 F e2 +)F e3 +的物质的量= 2 / 3 0 . 3 = 0 . 2 m o l F e 的物质的量= 1 / 3 0 . 3 = 0 . 1 m o l从中知道 F e2O3H2O 的物质的量和消耗在
10、与 H N O3反应的 F e的物质的量:F e 的物质的量= 1 . 1 2 / 2 2 . 4 = 0 . 0 5 m o l F e 的物质的量:N O 的物质的量= 1 :1 F e2O3H2O 的物质的量= (0 . 2 - 0 . 0 5 )1 / 2 = 0 . 0 7 5 m o l ,所以,铁片的总质量为:3 + (0 . 1 + 0 . 0 5 )5 6 + 0 . 0 7 5 1 7 8 = 2 4 . 7 5 (克)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审题与解题一样没有固定的方法,采用何种方法审题,则要看具体的题目来定。 发掘隐蔽条件三法 解化学题离不开已知条件的应用。可不少化学题目的
11、已知条件(或部分已知条件)隐蔽在题目的叙述中,稍不注意就被忽视,使解题误入歧途,故必须引起重视。下面介绍发掘隐蔽条件的三种方法。1 . 根据实验操作要领发掘隐蔽条件例:实验室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 m 克,待大部分固体变红时,停止加热,冷却后,称得残留固体为 n 克。共用去氢气 w 克。求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百分率。 分析 实验室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必须先通一会儿氢气排除试管中的空气,然后再加热。故题中给出的“共用去 w 克氢气”,不是实际参加反应用Learning materials?去的氢气,但反应前后 C u O 失重(m - n )充,是氢气夺取 C u O 中的氧所致。发掘了这一隐蔽条件。
12、题目就可迎刃而解。解:设有 x 克 C u O 参加了反应C u O + H2+ C u + H2O 固体质量减少8 06 18 0 - 6 1 = 1 6X 克(m - n )克8 0 :x = 1 6 :(m - n )x = 5 (m - n )(克)参加反应的CuO=5(m- n)m100答:(略)2 . 透析反应原理发掘隐蔽条件例:有一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 8 . 1 5 克溶解后加入足量石灰水,生成白色沉淀,将沉淀洗涤、灼烧,称重为 0 . 7 8 4 克。求变质氢氧化钠的质量百分含量。 分析 解此题关键就在于弄清 0 . 7 8 4 克是什么物质。 审题时仔细推敲 “将沉淀洗涤
13、、灼烧”这句话,就不难知道 0 . 7 8 4 克是碳酸钙分解生成的氧化钙质量,而非碳酸钙质量,弄清了这点,找关系即可求解。答:变质氢氧化钠百分含量为 1 4 . 3 (解法略)3 . 联系概念、定义发掘隐蔽条件例:将 5 . 6克 C a O溶于 1 9 4 . 4克水中,溶液的温度为 3 3 ,求此时溶液的百分比浓度。 分析 审题时,不但要注意隐反应 C a O + H2O = C a (O H )2还要联系 C a (O H )2的溶解性。因为 C a (O H )2微溶于水,未溶解的部分不能计入溶液的质量中去。由题意解得 5 . 6 克 C a O 完全反应后耗水 1 . 8 克,生成
14、 7 . 4 克 C a (O H )2。在水中的溶解度为 0 . 1 5 克,不难看出, 7 . 4 克 C a (O H )2溶解在 (1 9 4 . 4 - 1 . 8 )= 1 9 2 . 6 克水中形成的溶液为饱和溶液,故所得溶液百分比浓度为:015100015.+(解法从略)100= 0.15 多方位思考形成解题思路的方法与技巧 所谓多方位思维就是根据试题信息来源纵向横向联想,从不同方向去思考,多种因素去分析,对已知条件进行选择、转换、归纳、找出解题的多种途径,然后进行对比筛选出简捷快速的解题途径的思维方法。他能拓展思维广度和深度,增进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敏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变
15、通能力和创造能力。1 . 选择、转换、归纳已知条件,多途径筛选例:托盘天平两盘内分别放一个质量相等的烧杯,烧杯里都放 1 0 0 m l 1 M的硫酸,向两个烧杯里同时加入下列哪组物质反应完毕天平仍保持平衡。(A )1 克镁,1 . 1 克铝(B )1 0 克镁,1 0 克锌Learning materials?(C )6 . 5 克镁,6 . 5 克锌(D )0 . 1 摩镁,0 . 1 摩锌此题单凭直觉思维按常规进行化学方程式的两量取量计算,逐个演算相当复杂速度很慢,可这样来分析:两种金属分别加等量的稀硫酸中,要使反应后仍保持天平平衡。可能有的情况:加入的两种金属的质量相等且过量,酸完全作
16、用,放出的 H2的量相等;加入的两种金属质量相等,其中一种金属过量,另一种金属恰好与酸完全作用,放出等量的 H2;加入的两种金属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且质量不等,酸过量,必定要满足加入的两种金属的质量之差与产生 H2的质量之差相等。又根据:2 M + 2 H+= 2 M+ H22 M + 2 H+= 2 M2 + H22 M + 6 H+= 2 M3 + 3 H2(M表示金属元素)的反应规律,采用两量比较大小计算就简捷快速多了。已知硫酸产生 H + 离子的量为:0 . 1 1 2 = 0 . 2 (摩)选择答案:( ),酸过量,而 ,不合题意;A1.1- 112420211273021127321
17、241.( ),酸完全作用,放出相等,合题意;CH265242026565202.=(D )镁、锌都是活泼金属,都与酸恰好完全作用,产生 H2相等,但加入的金属质量不等,很快排除。由此分析讨论,得到正确答案为 (B )、 (C )。2 . 抓住依据,重点突破解题突破口是解题思路的起点,解题的思路的形成需要依据,题目中的解题依据,有的很明显,有的却隐蔽得巧妙,必须通过对题目的有关词句反复推敲,认真辨析,深挖细找,才能抓住,抓住了解题依据,解题的突破口也在其中了。例:以等摩尔数的金属 M 和 M 组成的混和物 6 0 . 5 克(其中 M 质量为 w克)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共放出 2 2 . 4
18、升氢气(标准状态),同时,这种金属都转化为二价离子的硫酸盐。另取 w 克金属 M 置于足量的硫酸铜溶液中, M变为正二价金属离子,并折出金属铜,待反应完全后,所折出的铜的质量比w 克少 0 . 5 克,计算这两种金属 M 和 M 的原子量。分析:抓住题意所提供的解题依据,M和 M 以等摩尔数与稀硫酸反应,同时转化为二价离子的硫酸盐,共放出 2 2 . 4 升氢气(标准状态)很容易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并能由此引出简捷的思路和解法。(解法略)3 . 全面综合分析,防止以偏概全例:有两瓶 p H = 2 的酸溶液,一瓶是强酸,一瓶是弱酸,现只有石蕊试液,酚酞试液,p H 试纸和蒸馏水,而没有其它试剂,
19、简述如何用简便的实验方法判断哪瓶是强酸。Learning materials?此题是一个概念、计算、知识、识记和实验操作技能的综合性较强的试题,解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推理:虽两种酸溶液的 p H 值相等,但因强酸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弱酸在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过程,所以弱酸的浓度比强酸浓度大,要加水稀释通过 p H 值的测定加以鉴别;加水稀释一定要取同体积的两种,而且稀释的倍数相等,才能引起 p H 值增大的差距加以鉴别;加水稀释的倍数要适当,加水稀释 1 0 倍,强酸溶液的 p H 由两边只增大到 3 ,弱酸溶液的 p H 值也会接近 3 :加水稀释量太大,弱酸会趋于完全电离,两者的 p
20、 H 值也会接近难易鉴别;因石蕊试液在一定 p H 值范围内的颜色变化很小,不便鉴别;而酚酞试液在 p H 值8 时不显色,不可能用酚酞试液来鉴别。 所以答案是: 各取等体积的酸液用水稀释相同倍数 (如 1 0 0 倍) ,然后 p H 试纸分别测其 p H 值,p H 值变化大的那瓶就是强酸。4 . 遵循规律,建立网络每一类化学题都有寻找解题突破口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熟悉和掌握各类化学题的解题突破口,就能建立寻找各类化学题解题突破口的思路网络。在解答具体的化学题时,只要遵循规律,对号入座,就容易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例:只用一种试剂,如何鉴别乙醇、乙醛、乙二醇三种有机物的水溶液?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
21、式。 分析 针对题意,应联系鉴别题解题突破口的思路网络,基本方法是利用给定的几种物质的特性,设计鉴别的方法,再根据本题的特点是需用一种试剂来鉴别几种有机物,在寻找解题突破口时必须抓住有机物官能团的特性,以及由此出现的性质上的差异来考虑有关试剂的特殊反应,由此找到解题突破口,确定选用的试剂。5 . 克服思维定势,挖出潜在条件例:已知乙酸和乙酸乙酯混和物含氢 7 其中含氧质量百分比为( )(A )4 8 . 6 (B )5 1 (C )9 3 (D )无法判断从题表现给予的已知条件看唯有一个, 不加思索就会得出错误答案 (D ) 。若假设混和物质量为 1 0 0 克,其中含乙酸为 x 克,乙酸乙酯
22、为(1 0 0 - x )克:可列式:xx460100%100888100%7%+=()求出两种物质的质量克数;反过来又由两种物质质量运用上式运算法可求出混和物中含氧质量百分比,但这种麻烦,如果多层次探索,从羧酸和酯不属同分异构,乙酸和乙酸乙酯都符合同一个通式:CnH2 nO2,不难发现一个潜在的已知条件,两种化合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始终保持为:1 2 n 2 n = 6 1 ,混和物中含碳质量百分比为:6 7 = 4 2 则混和物含氧质量百分比为:1 0 0 - 7 - 4 2 = 5 1 便很快得到答案为(B )。6 . 类比联想第一类化学题都有着共同的解题突破口,这
23、是普遍性的一面,所以,在寻找一个化学题的解题突破口时,要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既要分清题类,找到这类题的共同解题突破口,又要针对题意,进行具体分析,突出异同,由此找到具体的解题突破口。Learning materials?例:有一种由 C 、H 、O 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它的分子中共有 1 0 个原子,核外电子共有 3 2 个。1摩尔这种有机物完全燃烧生成 C O2和 H2O需要 4摩尔 O2。它能使 K M n O2溶液褪色,但不能起银镜反应,也不能和 N a2C O3溶液反应。0 . 1 m o l 这种有机物能和 1 6克 B r2完全反应,0 . 2 m o l这种有机物能和金属钠反应放
24、出 2 . 2 4 升氢气(标准状态)。试推断该有机物可能有的结构和名称。 分析 根据题意,进行类比联想,这是一道结合化学计算的有机推断题。这类题的共同解题突破口是从计算分析该有机物所含元素的原子个数比着手确定该有机物的最简式和分子式,然后抓住题目提供的该有机物的有关性质,推断其结构式。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的方法有多种,必须针对题意进行具体分析,本题应抓住有机物 XxHyO2的燃烧反应,按题意列式求解(解略)7 . 纵横联系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化学题,一时难以揭示出解题突破口,必须分层解析题意,纵横联系有关化学知识,依照题意,逐步转化寻找突破口的思路,直到找出解题的突破口。例:在 F e C l3
25、和 C u C l2的混和溶液中通入足量的 H2S气体,与两物质完全反应,结果生成 0 . 2 m o l沉淀,将此沉淀滤出后,往滤液中加入适量的铁使其完全反应。 最后将溶液蒸干, 得到固体 0 . 4 m o l , 求原混和物中含有 F e C l3和 C u C l2各多少 m o l ? 分析 题意分两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次:混和溶液中 F e C l3和 C u C l2和足量的 H2O 气体完全反应:即:2 F e C l3+ H2O = 2 H C l + S + 2 F e C l2( 1 )xmolxmol xmolxmolxmol122C u C l2+ H2S = C u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丛书 化学解题与课业学习策略 中小学生 学习方法 指导 丛书 化学 解题 课业 学习 策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