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解析.doc
《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解析.doc(4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介绍桦甸市新华小学 叶嘉慧一、教学内容及总体结构的变化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三角形,图形的运动,观察物体,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及综合与实践活动等。其中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从结构上来看,本册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把实验教材中的“位置与方向” 单元后移至六年级上册;对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单元进行了改编,安排在本册作为第二单元;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单元中的“轴对称”内容提前至本册,并与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图形与变
2、换”单元中的“平移”内容进行整合并重新编排,作为本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的内容;多个单元都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数学广角”单元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安排的是鸡兔同笼问题;此外,本册只编排了一个“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营养午餐,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和有现实背景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教学用书中有不用念)1.理解小学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2.理解四
3、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每种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特性,会根据三角形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或几何体的形状图;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平移。5.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认识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6.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
4、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三、教材的编写特点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加强对知识的概括和整理,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
5、发展。4.加强统计知识在解决问题在中应用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分析法观念得到提升。5.继续处理好“解决问题”的教学,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供丰富而可操作的案例。6.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供更多的机会。7.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与内在动机。四、单元解读接下来,我将逐个单元从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变化、教学目标、教学建议等几个方面和大家做以交流。第一单元在:四则运算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通过前面七册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编排本单元的目的是对以前的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
6、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例3);混合运算的顺序(例4);解决问题(例5)与实验教材相比,本单元的编排有两点大的变化。1增加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是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意义的基础,对于四则运算意义认识的提升,将为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打下基础。为此,本单元新增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每种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在具体编排上,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关于加、减、乘、除的意义的感性认识,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概括出运算的意义。例如,关于加法的意义,教材通过呈现“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7、”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把814 km与1142 km合在一起,即把814与1142合并成一个数的计算过程,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此基础上,概括加法的意义,进而概括说明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由解决问题到明确概括出加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对于减、乘、除运算的编排也是如此。2突出对知识的梳理和总结本单元在编排上还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四则运算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概括,使学生的认识水平达到更高的层次。例如,“0”在四则运算中的性质比较特殊,为此,教材设置了专项探讨活动,让学生把之前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形成良好的
8、认知结构。又如,为了让学生更系统和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中括号”内容移到了本单元,使学生在学习中括号的过程中回顾和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从上面可以看出,本单元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1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例3)学生在前七册教材中,对整数四则运算已经有了较多的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每种运算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是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意义的基础,对于四则运算意义认识的提升,将为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打下基础。2四则混
9、合运算(例4)。四则混合运算和运算顺序是计算教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本单元在学生已学过的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初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认识中括号,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和总结。由此,不仅使学生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也为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好基础。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做好准备。3解决问题(例5)。本单元设置用两、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旨在让学生合理灵活的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感受、领悟优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
10、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减法、除法的意义比较难于理解,是教学的难点,合理灵活、正确地计算与解决问题也是教学的难点。三、教学建议1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会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有关加、减、乘、除的意义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再以“为什么要用加(减、乘、除)法计
11、算?”引导学生思考,概括运算的意义。例如教学加法的意义时,可放手让学生解决“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这个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经历把814 km与1142km合在一起,即把814与1142合成一个数的计算过程,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后,通过“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引导学生思考: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在此基础上,概括加法的意义,进而概括说明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由解决问题到概括出加法的意义,是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2.通过对比、结合具体实例,突破教学难点。减法、除法的意义比较难于理解,是教学的难点,尽管学生对减法的人是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从本质上认识减法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
12、教学中可组织好“对比”活动,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第2、3题和第1题的联系,即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第2、3题是反过来,已知两个加数的和和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概括减法意义的难点。同时通过对比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减法是加法的反向运算,建立逆运算概念,掌握加、减法的关系。教学除法的意义,也要通过比较,弄清楚乘法算式与除法算式中已知数与未知数的变化,进而从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出发,思考、概括除法的意义,从而认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例题=3教学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其中“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不能生硬的告诉学生0不能做除数,可以借助具体实例,帮助学
13、生想清楚、弄明白,化解难点。例如,呈现有余数除法算式304=72 ,18512=155 ,据此让学生思考“怎样求被除数”等问题,进而概括出关系式。再如,借一个非零的数除以0(如:50=口)与00的例子,让学生对例子的讨论获得“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这个过程,也让学生明白了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3重视归纳整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概括四则运算的意义,丰富、梳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知识。教材设置了4道例题, 依次教学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0的运算特性,四则混合运算等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要纵观全局驾驭教材,适时引导学生把分散学习的知识
14、串成线、结成网,逐步完善知识结构。例如,在概括四则运算的意义之后,可引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归纳整理知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4组织好练习,深化知识,培养能力本单元设置了3个练习,都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应突出练习的针对性,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练习一第1题是四道有关加、减运算意义的问题。题目中特别提出:“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要求用加、减法得意义说明各题选择方法的道理。教学时,应让学生切实经历把加、减法的意义应用于具体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和表述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加深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及有根据的说理能力。又如,
15、练习2第3题“调皮的小猫”,调皮的小猫的爪印遮住了等式中的因数、除数或被除数。教学时,不仅要用好活泼有趣的素材,激发学生参与练习活动的兴趣;还要组织好交流,请学生说说求出“爪印下”各数的根据。学生根据算式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说明,或是利用乘、除法的关系来解释,将使学生对乘、除法算式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学生加深对乘、除法关系的理解。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教材分析 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第二学段安排了两次观察物体的教学,分别安排在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下册,使得本套修订教材观察物体的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安排的内容是:从表中可以看出:本单元包含两个内容:例1教学从3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
16、几何组合体,这一内容是从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移过来的;例2教学从3个位置观察3个不同的几何组合体,这是新编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并且对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2认识到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三、教学建议1教具和学具准备充分,是上好这单元的前提。本单元设计了丰富的观察和拼搭活动,除了准备必要的教具,还需要让学生准备相应的学具。比如,每个学生准备2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课堂上,一方面,
17、两人或四人合作用手中的正方体搭出几何组合体,就能生成多种观察资源,使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搭成的物体,另一方面,两人或四人合作根据从不同方向看到组合体的形状,用手中的正方体把它搭出来。学生手中有“物”,才能实实在在地参与操作和观察活动,通过亲历从三维图形到二维图形和从二维图形到说三维图形的转化过程,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2注重学生的观察活动首先要调动学生观察的兴趣,其次要选择大小适当的观察物体。同时,还要知道学生会正确地进行观察,将物体放在固定的位置不动,学生从各个方向进行观察。观察活动中,要重视学生对几何组合体的整体观察,让学生获得对组合体形状、大小的整体感知,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表象;
18、要引导学生注意对组合体形状特征的观察,切实将在每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储存在头脑中;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回顾在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在头脑中建立起组合体完整表象。3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活动方式,对于小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特别重要。动手操作,需要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还蕴涵猜测、分析、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基本途径,本单元特别需要组织以下操作活动:运用多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进行拼搭,拼搭过程中体验各种组合体的形状特征;画图,请学生画出从前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图形,用正方体把它拼搭出来,经历由二维图形到几何组合体的过程
19、。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材分析 “运算定律”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首次系统地学习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对于这些运算定律,学生在前面几册的学习中也已经接触了大量的实例,有着良好的认知基础。一、主要内容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加法运算定律及其应用,其中包括连减中的简便计算;第二小节是乘法运算定律及其应用,其中包括算法的合理选择与灵活应用。这些内容的编排结构如下。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
20、力。三、编写意图及侧重点本单元将运算定律集中在一起加以系统编排,并把连减和连除的性质也穿插渗透在内,这样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系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有利于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1加法运算定律。例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抓住40+56和56+40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计算结果相等且都能解决问题这一事实,引导学生从更多的“交换两个加数,和不变”的算式中发现规律,并关注运算定律的形式化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模型思想。例2:注重引导学生迁移运算定律的学习经验和基本策略,自主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用符号和字母对规律进行形式化的表达,形成相应的规律模型。例3:在综合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1、的过程中,重视算法背后的原理理解及灵活选择;体会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形成数学的应用意识。例4:突出加减运算间的联系,关注根据数据特征选择简便算法的意识培养。2乘法运算定律。例5: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到同样的性质,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运算定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数学模型思想。例6:培养学生运用已有学习经验自主探究的能力,树立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积累探究活动经验。例7:注重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上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同时也要从乘法意义上理解定律表达式中两部分的意义。例8:借助几何直观、理解连除规律的内涵;在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上,既关注多样化,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也不能忽视方法背后的算理。
22、四、教学建议: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前已经有了有一定的学习经验,比如根据一句乘法口诀,写出两个积相等的乘法算式,加法亦如此;再比如加减或乘除混合的同级运算的口算,许多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能自觉地“带着符号搬家”进行简算。这说明学生是有一定的简算基础的,只是没有把这一知识模型化。运算定律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储备的基础上,相对集中地进行系统的、完整的认知,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发现规律,尝试概括,把知识模型化是这一单元所要突出的重点、突破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关键问题,我们不妨在日常教学中做好以下几点:一、加强对运算定律的理解,把形式归纳与意义理解结合起来。“简算”是立足于运算定律基础上的算法简单化,因
23、此运算定律教学的成败就尤为重要了。修订后的教材,立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重视对运算定律的探索与理解;依托实际情景,加深对运算定律本身意义的理解;运用不完全归纳法,理解定律模型的正确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即算用结合。运算定律虽然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数学模型,但它与实际生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例如,教学这单元难点中的难点乘法分配律时,除了运用教材中的情景外,还可以利用这样的情景:新学期开学,妈妈为小明和小红兄妹俩购买学习用具,其中作业本每本8角,小明需要12本,小红需要8本,买作业本需要付多少角钱?学生通常会有以下两种解法:(1)1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义务教育 教科书 四年级 下册 数学 教材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