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理解性默写必修三第三单元(共5页).doc
《高一语文理解性默写必修三第三单元(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理解性默写必修三第三单元(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号: 高一语文理解性默写 必修三 第三单元编写人:梁妍 审核人:王骊斌 使用时间:一、课程标准: 阅读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涵。二、学习目标:1,背诵检测。2,提高期末考试中默写题得分率。寡人之于国也1、寡人之于国也, 。2、填然鼓之, ,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曰:“不可! , 。”3、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
2、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7、曰:非我也,兵也? , 。”劝学1、 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 ”的观点。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 (作品)中的“青, ,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 青, ,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5、
3、“ ,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7、荀子劝学中“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8、 “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1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4、。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11、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12、 ,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 ,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14、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 , ”观点相同。15、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16、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 , 。”17、强调君子并非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理解 默写 必修 第三 单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