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共10页).doc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绪 论 (一)绪论教学时数( 1 学时) (二)教学主要内容与要求 1、土壤、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 2、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土壤学的任务 (三)教学重点 1 、土壤的作用 2 、土壤与土壤肥力的概念 3 、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功能 (四)相应的实习、实验内容:田间认地与田间认土 (五)推荐参考书籍、文献 1. 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高教出版社; 2. 土壤学,仲跻秀主, 1992 , 9 ; 3. 土壤地理学,黄昌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 5 ; 4. 土壤学,朱祖祥主编,农业出版社, 1983 , 5 ;土壤肥料学,关
2、连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 5 ; (六)讲授的主要内容: 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土壤是重要的生产资料 1 、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以土壤为基础 2 、人类的其他生产活动离不开农业生产活动 (二)土壤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1 、土壤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2 、土壤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 3 、土壤资源的稀缺性 - 相对于人类的需求来说,总不能满足需要 土壤与土壤肥力 土壤的概念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 、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其功能 ( 1 ) 有机质:占干物质总重的 5% 为微生物提供营养、能量,调理土壤性质,提供植物营养 ( 2 ) 矿物质:占物质总重的 95% ,为植物
3、提供养分 ( 3 )土壤 水分: 含各种溶质,供生物部分利用 ( 4 )土壤空气: 水汽饱和,通气供根系呼吸,土壤动物、微生物利用 ( 5 ) 微生物: 微生物的大本营,一亩肥沃的土壤, 150CM 深的表土中有 300 公斤以上。分解有机质,为植物提供养分;产生抗生素,预防植物病害发生;产生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合成腐殖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二)土壤肥力的概念 指 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连续的、协调的供应植物水、肥、气、热及其他条件的能力。 土壤肥力四因子:水分、养分、空气、热量 * 土壤肥力四因子不可替代, 自然肥力 - 没有受人为活动干扰,自然土壤所具有的肥力。 人为肥力 - 受人为活动
4、干扰,农业土壤所具有的肥力。 潜在肥力 - 在生产上已经发挥表现出来的肥力。 有效肥力 - 土攘本身具有,但因客观或主观因素干扰,在生产上未能发挥表现出来的肥力。 * 四种肥力在理论上可分,在生产中不可分 土壤科学的发展 (一)土壤科学的发展简史 1 、中国发展简史 十七世纪之前:朴素的唯物主义 迷信色彩 有效的封建统治 国际领先水平 十七世纪 - 十九世纪:闭关自守 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 落后与世界的一般水平 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先进的技术引进 缺乏有效的管理 发展缓慢 二十世纪下半叶:迅猛发展的时代 50 年代:前苏联的土壤理论引进 农业八字宪法 - 土、肥、水、种、密、管、 = 58 年第
5、一次全国土壤普查 60 年代:化肥的制造与应用得到发展 70 年代:西方的土壤理论引进,但传统的观念仍起作用,相信科学,尊重事实的风气正在崛起。 78 年开始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 80 年代:整理土壤普查资料,应用土壤普查成果,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分支学科涌现,土壤学科迅猛发展。 90 年代: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结束, 二十一世纪:现代土壤科学正在以稳健的步伐前进 2 、国外发展简史 本学科从 19 世纪中期有了明显的起步,逐步形成了几个较有影响的学派及观点。 农业化学派 代表人物德国化学家李比希。他以化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土壤植物营养的问题。提出“植物矿质营养学说”。 农业地质学派 19 世纪后半叶
6、,以德国地质学家法鲁为代表,运用纯地质学的观点来研究土壤变化。 土壤发生学派 产生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其代表人物为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提出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共同作用下发展起来的。 现代土壤科学的观点 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随着许多新问题、新矛盾的出现,“土壤生态系统”的概念应运而生。 (二)土壤科学的发展趋势 1 、与其他学科交叉 与土地学科的交叉、与植物营养学科的交叉、与植物生理学科的交叉、与生命学科的交叉、与环境学科的交叉、与资源管理学科的交叉 2 、高新技术的引进 化验手段的更新:快、准、多项目、信息技术的应用、生物技术的引进
7、、生态理论的引进 3 、新的研究领域:人工土壤、保护地土壤、城市土壤 (三)土壤科学研究的内容 1 、一般土壤: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分类与分布、土壤改良与培肥 2 、人工土壤:原料性质 配比后的性质 制造工艺 使用方法 使用后的处理 3 、保护地土壤:重在管理:肥料、农药、水的大量进入 土壤原有的物质组成、理化性质完全改变 如何管理使其可持续利用。 4 、城市土壤 分类 利用 保护 (四)学习方法 基本概念:熟背 + 理解 基本理论:理解 + 运用 基本操作:技能 + 技巧 + 运用 (五)学习的目的 认识土壤:物质组成 + 性质 + 分类与分布 利用土壤:收获需
8、要的产品 保护土壤:更好地利用土壤 思考题 1 、基本概念 土壤 土壤肥力 自然肥力 人为 潜在肥力 有效肥力 2 、基本理论 1 )为什么土壤肥力四因子不可互相替代? 2 )简述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及其功能 第一章 组成土壤的固相物质 (一)本章教学时数( 3 学时) (二)教学主要内容与要求 本章主要内容是介绍组成土壤的固相物质:矿物质和有机质,要求同学们掌握土壤的固相组成的重要性。 1主要成土矿物与岩石的鉴别 2岩石与矿物的风化过程与影响因素 3母质的形成、类型与鉴别 4粘土矿物的类型性质与分布规律 5矿质化过程与腐殖质化过程的概念、过程。 6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7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壤 肥料 土壤学 部分 教案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