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通用版专题提升练:2 现代文阅读Ⅰ2 .doc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通用版专题提升练:2 现代文阅读Ⅰ2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通用版专题提升练:2 现代文阅读Ⅰ2 .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二)(时间:40分钟分值:3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材料一:事物总是在比较中更能够凸显自身。散文最为本质的属性,和小说相比更容易看清楚。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是通过描绘并不存在的人和故事,达到对生活本质的揭示,是“无中生有”,是虚幻中的真实。相比之下,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散文是在“有”之上进行自己的艺术开掘。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譬如一个年代中不曾存在的人物,一个人不曾经历的事件,一桩事件不曾产生的结果,一种结果不曾产生的影响等,这样的“无”,就不应该成为散文作品
2、中的“有”。但这并不意味着堵塞了散文虚构的管道。散文的真实性,其实有着足够的开阔空间和弹性,我们没有理由担心它会带来对想象力的束缚。譬如写到历史上的某个人物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冲突,虽然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基于对人性、人情和具体的时代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写作者完全可以将自己代入进去,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进行一些场景的设置,一些细节的编织。这样的“虚构”,是对中断之处的接续,是对空白之处的填补,使其残缺漫漶之处恢复完整清晰,其本质是一种艺术提炼,当然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的。还有一类描写,也超越了具体的经验世界,如驰骋诗意的想象,抒发强烈的感情,上天入地,夸张变形,显然也属于虚构的范畴,但对于这
3、样的手法,读者通常也都不会质疑其真伪,只做穿凿的理解。当然,上述种种做法的前提是,这些情感之所依附、思想之所生发的事物,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真实性,便是散文虚构的边界,不能逾越。倘若无视这一点,向前大步迈进,放纵想象,置基本的事实于不顾,作品中关键性的人物、事件等都是缺乏依据的,那就是明显的越界,进入小说等以虚构为主的文学样式的领域了。当一篇散文中过度地使用这一类的“虚构”时,便意味着散文的自我消解。(摘编自真实是散文最基本的遵循)材料二: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的爱书家;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睿智的思想家。好的散文应该有“识
4、”。有“识”,就是有学识、有见识。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很多人写散文很随意,所写多是我们习见的生活、共有的经验、共同的话题,超不出我们的想象。诗人卞之琳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很善于表达,可惜没什么可表达的。”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躯体。有人说散文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文体,对此我不敢苟同。正因为现代散文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当下散文创作才面临突破自我的困境。传统的力量格外强大,既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丰厚遗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散文的变革创
5、新形成了桎梏。所以在长期的散文写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新的“八股文”,一些作者习惯于按照“套路”写,轻车熟路,四平八稳。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自媒体时代,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在诗歌写作中有“口水诗”,在散文写作中也同样有“口水散文”。如前所述,一些作者把散文看得过于随意,没有经过很好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他们的语言是苍白的、贫乏的。也有一些作者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或怪异,故作高深,佶屈聱牙,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散文被称作“美文”,它的美是通过
6、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它的语言首先应该是美的。同时,散文的语言应该是明白晓畅的,能以平易之文字传达深刻之思想,营造优美之意境。 简言之,好的散文是让人乐意读、读得懂的。我们提倡追求有难度的写作,但是绝不能制造“有难度的阅读”。(摘编自自媒体时代散文的突破与重生)材料三: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叙事的转向,我们应注意到散文在写真实(书写个体经验与经历)的基础上,大踏步地越过了藩篱,与小说一道进入书写现实的频道之中。一些记者出身的作者,诸多打工生活的记录者,在系列表现乡土沦陷主题的散文写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客观型的叙事方法,以进入现实的深处,提炼出社会学的多种意义。散文的现实书写在实践层面,业已普遍
7、性地生根,更进一步说,散文在人的命题之下,必然触及人的现实性问题,也回避不了对社会关系总和的透视,尤其是在系列写作业已解决时间跨度和空间宽度的情况之下,散文书写现实的合法性理应得到体认。而在书写边界的问题上,散文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与小说文体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确实无法比拟。此外,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无法确立一个更自由的维度,以点带面地俯视和勘察整个人间世相,在这种情况下,散文书写现实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就需要批评界群策群力,启动有效的讨论,以明晰内容并确立维度。(摘编自散文中的真实与现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散文的真实和虚构不矛盾,如果要求散文所
8、有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B“口水散文”过于随意,平铺直叙,语言苍白贫乏,与故作高深、佶屈聱牙的散文同样不值得提倡。C散文创作要跨越藩篱,关注现实问题,与小说一道书写现实,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D散文创作受制于真实性要求,所以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BA项,“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说法绝对。C项,“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错,散文创作有书写边界,“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不能像小说那样“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D项,强加因果,“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是因为“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和散文的区别在于小说的本质属性是虚构,散文的本质属性是真实,但二者都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创作目的。B在散文创作中,可以对历史上某个真实人物的相关生活细节进行虚构,但是这种虚构必须合情合理。C一个散文作者如果能广泛阅读和深入观察、思考生活,就有可能创作出学识和见识都很高的散文作品。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散文的文体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D“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错,原文说的是“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3下列
10、说法中,违背了材料中有关散文真实性说法的一项是(3分)()A某作家创作散文生命的选择时,虚构了岳飞接到金牌后复杂的心理过程。B某作家创作散文西湖遐想时,大量叙述了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C某作家创作散文永远的苏轼时,把自己想象成苏轼,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D某作家创作散文宽容时,虚构了一个叫“子虚”的人物,借他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D材料中说的是“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D项中的人物“子虚”是虚构的,违背了散文的真实性原则。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解析作答此题,可从两个角度组织答案:一是论证思路,材料二第一句“散文最大
11、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是中心论点,后面是具体的论证。二是论证方法,由“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可知,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由卞之琳的话可知,运用了引用论证,由“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躯体”可知,运用了比喻论证。答案在论证思路上,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在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等。5优秀的散文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解析根据材料一中的“对于散文来说,真实
12、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和材料三,可概括得出答案第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可概括得出答案第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可概括得出答案第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散文被称作美文营造优美之意境”,可概括得出答案第点。答案遵循真实原则,能够反映现实。有深刻的、独特的思想。在文体拓展和表达创新上有所突破。语言有美感,且明白晓畅,能以平易的文字传达深刻的思想,营造优美的意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
13、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国有德而兴、人有德而立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构建与推进是通过善文化在个人家庭社会的内化与践行。善是人之为人之本。孟子作为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进者,提出了“四端说”,他强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体悟并践行“良知”是个体道德修为的基础。善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要求。中
14、国传统善文化要求“仁者爱人”,要“泛爱众”;行为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能做到“民胞物与”,以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追求。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和平主义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命运一体的道德价值观。善的培育、实践的第一场所在家庭。中国传统善文化培育与践行的根本是家国一体,“孝”“忠”合一。儒家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德之本、教之源。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及对兄长的尊敬、友爱,是孝悌文化的基础。要将感恩、敬畏、奉献、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情感、价值作为家教、家风的内涵培育下
15、一代,谋求个人善行与社会善行在价值观上的一体性,追求与实现家庭之善和国家之善在道德践行上的一致性。善是人实现“天人合一”、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国在文明的“轴心”时代,已经奠基了天、地、人是同源相生、同道相存、同场相在的共同体的信念。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中的“道”“天(理)”往往与人的善心、良心相通相连。儒家认为,良知即天理。在现实生活中,周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佛教的因果报应论,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致力于在现实社会谋求“立德”、成就“不朽”。千百年来,善成为中国人成长发展的立身之基、修身之要,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大学言:
1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根本是觉悟善性、实践善性。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承继,促进并形成了中国人向善的自觉性,奠基起中华民族的善文化基因、精神基因、信仰基因,成为民族向上、向善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构筑社会善的规范体系,培育社会善的信念,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是当前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将民族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摘编自王永智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有改动)材料二: 何谓教育
17、?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国古人早就指明了教育的基本方式和目的:以身作则,使其向善。到了近代,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这话一方面肯定了人的价值、教育的价值,同时点出了人性与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教育要注重滋养“人性”,抑制其动物性,尤其是“恶”的成分。“人之初,性本善”抑或“性本恶”的争论在我国已延续了数千年,但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难免从各种渠道浸染到“恶”的因子,以校园欺凌为代表的各类发生在青少年学生中的涉暴行为,便是这种“恶”的因子滋长和外溢的结果。鉴于未成年人年幼无知,当其做出恶行后,不少人都会选
18、择去谴责其家长,认为问题孩子背后必然有问题家长。这种推断虽显武断,有的家长也会感到委屈,但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孩子犯了错,不首先谴责他们又该谴责谁?教育焦虑是当下众多中国家长的共通情绪,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不少家长焦虑的重点是孩子的学业成绩:考了多少分,报了多少个培训班,如何一步步跻身名校为此,他们不惜花费巨资、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给孩子争取各种机会。 我们会发现,一些家长张口闭口“为了孩子好”,但他们所谓的“好”,更多的是希望孩子在学校考个好成绩、一步步考上好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好对象,却忽略了“好”字最基本的内涵:让孩子成为一个好人,成为一个拥有善良、正直、勇敢等优良品质
19、的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固然是培养各类人才,但成为人才的前提是首先要成为“人”。我们常说“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不难发现,“树人”的基本前提就是“立德”。一个人在某方面拥有非凡的特长或技能可以称其为“人才”,但假如其不具备基本的德行,对他人的生命和健康权缺乏起码的敬畏,抑或为了金钱、权势而不惜出卖灵魂,更有甚者丧失了最基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那么这样的“人才”越“优秀”,对社会造成的破坏可能越大。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这是我国古代先贤眼中的三大人生祸患,而“德薄”被排在首位。几千年过去,如今这话依然堪称警世名言,而其中包含的教育智慧,更值得当下的家长们认真
20、体味。(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18日,有删改)材料三:道德模范是时代的精神脊梁。这些道德模范虽然来自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经历,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感召着社会,用自己的所为诠释着道德的真谛,用自己的“凡人善举”践行着社会的道德价值,谱写了一曲曲充满社会正能量、人间真善美的正气之歌。让崇德向善的力量蓬勃生长,需从每个人身边的事情做起。中国古话讲,“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德模范们的事迹足以说明,美德并非高不可攀,每一位杰出的道德模范代表都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感人至深的故事。只要我们每个人像那些道德模范一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把良好道德行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同样也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让崇德向善的
21、力量蓬勃生长,要关爱道德模范。一个道德模范就是一面道德的旗帜。对道德模范关爱,就是在厚植社会的道德土壤,擦亮引领社会风尚的先锋旗帜,是对社会文明道德行为的一种宣示和引导,在全社会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因此,要关心关爱道德模范,落实好各类政策,切实帮助道德模范解决实际困难,让道德模范受尊重、有地位,绝不能让道德模范吃亏、让道德模范寒心。哲人有言,道德模范是看得见的哲理。道德模范越是呈现涌流之势,我们的社会就越能集聚正能量。让我们向道德模范学习,从他们的品格中汲取力量,让崇德向善的力量蓬勃生长。(摘编自中国文明网,2019年8月7日,有删改)6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22、)()A材料一将中国传统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具有增强文化自信与助力中华民族复兴的双重意义。B材料一认为孟子之所以提出了四端说,是因为其认为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C材料二认为教育注重滋养人性,抑制其中“恶”的成分,因此如何避免教育出问题孩子就成为如今家长教育焦虑的重点。D材料三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只要把良好道德行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每个人就都能成为道德模范代表。AB项,将原文中的关键信息与孟子的观点混为一谈且强加因果,“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是作者的观点而非孟子的观点。C项,“如何避免教育出问题孩子就成为如今家长教育焦虑的重点”分析错误,原文
23、是说“不少家长焦虑的重点是孩子的学业成绩”。D项,“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说每个人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可让崇德向善的力量蓬勃生长。7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个人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B由“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都有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都积极实践善性。C一个人假如不具备基本的德行,即使在某方面拥有非凡的特长或技能也不能被称为“人才”。D全社会都关爱道德模范,就是厚植社会的道德土壤,是集聚正能量,能够让崇德向善的力量蓬勃生长。B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可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使中国人有了善恶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通用版专题提升练:2 现代文阅读2 2021 高考 语文 一轮 通用版 专题 提升 现代文 阅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