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分析.doc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分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学号 20070101050539 密级_ 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分析中的刘备形象分析 学 院 名 称:文学院 专 业 名 称:汉语言文学 学 生 姓 名:王涛涛 指 导 教 师:陈立正 二一一年六月 BACHELORS DEGREE THESIS OF LANZHOU CITY UNIVERSITY The Image of LiuBei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Colleg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ubject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
2、erature Name :WangTaotao Directed by :ChenLizheng June 2011 郑重声明郑重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所有引文,结论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 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部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重德尚义、礼贤下士、计谋过人与真实刘 备的心存诡诈、背信弃义、不善用兵等加以比较分析,指出了三国演义中刘
3、备形象与正史中刘备形象存在的差异,并结合作者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正统思 想,揭示作者避开刘备奸诈枭雄的一面,而抓住刘备“仁”的一面极力塑造刘备 仁君形象的原因,旨在进一步了解封建统治者的价值观以及正统思想在封建社会 对人们价值取向的影响。 关键词: 刘备形象;重德尚义;心存诡诈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LiuBei heavy didier deschamps righteousness, wise and scholarly brings, counsel and the real
4、of liu which deceit, treachery, not only so as to comparative analysis, points out The Three Kingdoms in the history of LiuBei image with the differences, liu bei image combining the thought of feudal orthodox thinking embedded in, revealing the authors avoid LiuBei treacherous, and seize the Americ
5、an side benevolence side of liu bei to shape the image of the LiuBei enlightened monarch aiming to further understand reason feudal rulers values and the orthodoxy on people in feudal society value orientation effect. Key words: The image of Liu bei ; Heavy deschamps righteous ; Subtil 目 录 绪论.1 一一、
6、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1 (一)审时度势 善于谋略 .4 (二)能屈能伸 随机应变 .5 (三)坚韧不拔 以柔克刚 .6 二二、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正史中刘备的形象差异.6 (一)仁声远著下的背信弃义.9 (二)不善用兵 胜少败多 .10 结论结论.10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致谢.13 绪论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它所讲述的历史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它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 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280 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这 段历史中,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战争场面惊心动魄,
7、谋士如云、猛将如雨。由于 三国历史的独特魅力及它所具有的特殊政治内涵,三国人物一向是封建文人以及 政治家所关注的对象。他们依据自己的喜好和政治的需要对三国人物加以大量的 重塑和修改,导致了那些原本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褒有贬的三国人物丧失了 应有的本色,使其逐渐偏离了历史的真实。其中,当以蜀汉的刘备最受后世争议。 有学者认为刘备以诚待人、善于用人;有学者认为刘备假仁假义、残酷无情;甚 至有学者认为刘备能得到江山全在于脸皮厚。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作者也 极力将刘备塑造成了一位仁德爱民、宽厚待人、知人善任的明君典型。那么,真 正的刘备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何要极力塑造刘备的明君 典型
8、?本文将通过对三国演义中刘备与历史记载刘备的比较分析,再现真实 的刘备,并揭示儒家传统思想对作者塑造刘备形象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充分描写和表现了刘备大济天下、仁德爱民的政治情怀。 小说开篇写刘备幼时即有天子之志, “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 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 。他“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与关羽、张 飞桃园三结义时,立誓要“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兴复 汉室。自桃园三结义至白帝城殒命,刘备为实现大济天下、兴复汉室的理想壮志, 始终注重仁德爱民,宽厚待人。初任安喜县尉, “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1, 因此,
9、当督邮来到安喜县要淘汰刘备时,五六十个老人一齐到督邮馆驿为刘备苦 告求情。曹操攻打徐州时,公孙瓒应徐州太守陶谦的求助,派刘备带兵解了徐州 之围,陶谦让刘备接掌徐州之印。关羽、张飞等都劝他接受,刘备一再推辞,认 为这是陷他于不义。后来刘备遭到严重挫折不得不投奔荆州刘表,受命屯驻新野 多年,他以安民为务。 “军民皆喜,政治一新” ,因而受到新野百姓歌颂:“新野 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2化名单福的徐庶刚投奔刘备,曾试探刘备的 仁德之心,说刘备所骑“的卢”马妨主,让他将此马先送给意中仇人。刘备闻言 变色,斥责徐庶“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 3。刘备对徐庶坦诚相待
10、,拜他为军师,打败吕旷、曹仁之后,刘备更视徐庶为 天下奇才。而当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囚禁要辞别刘备时,刘备虽然难以割舍,但 为顾全其母子之情,允其离去。刘备拒绝了孙乾所设留住徐庶的计谋,说“吾宁 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4,亲送徐庶出城,置酒饯行,挥泪送别。可见刘备爱 才之深又仁义之极。刘备对同宗刘表父子也表现出大仁大义。曹操南征荆州,适 逢刘表病死,刚刚继位的少子刘琮不战而降,诸葛亮建议刘备攻刘琮而夺荆州, 刘备垂泪答道:“吾兄临危托孤于我,今若执其子而夺其地,异日死于九泉之下, 何面目复见吾兄乎?”于是决定走樊城以避曹操。在生死关头,刘备表现出的仁 德爱民品德更为感人。当他由樊城经襄阳向江陵撤
11、退时,十几万百姓愿追随他渡 江,因而只能日行十余里,曹兵追来,情况危急,众将劝刘备“暂弃百姓,先行 为上” ,刘备竟哭着说:“举大事者必以民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5行至 当阳,果然被曹操率兵赶上,十余万军民顿时大乱。刘备在张飞保护下且战且走, 至天明,身边仅剩百余骑,他不禁大哭道:“十数万生灵,皆因恋我,遭此大难; 诸将及老小,皆不知存亡。虽土木之人,宁不悲乎!”这一仗,刘备在军事上虽 遭到惨败,但在道义上却赢得了极大胜利。从此,刘备的“仁德爱民”更加名扬 天下,远得人心,近得民望,成为刘备迥别于其他创业之君的最大的政治优势。 因而刘备入川时,其军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百姓扶老携幼,满
12、路瞻观,焚 香礼拜” 。在复杂的斗争中,刘备领略到遵循儒家思想道德对于角逐天下的重要 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至临终时仍不忘留下 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6正 是这“惟贤惟德,可以服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刘备受人敬重的品格,成 就了刘备的一方霸业。 宽厚待人、知人善任的政治情怀和美好品德在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刘备 形象上也有充分体现。对结义弟兄关羽和张飞,刘备视如手足,情同骨肉,患难 与共,不必多述。对几经周折而追随他的赵云,刘备予以重用,危难时刻也深信 不疑。长坂坡惨败,糜芳见赵云冲入曹阵,他和张飞都说赵云是投奔曹
13、操寻求富 贵去了,而刘备却坚信赵云“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也。 ”7果然赵云单枪匹 马冲入敌阵寻救出阿斗冲杀回来。当刘备屡受挫折时,他更加认识到人才的重要 性,于是满怀诚意,三顾茅庐,恭请比自己小 20 岁的诸葛亮出山辅佐。从“三 顾茅庐”到“白帝城托孤” ,刘备对诸葛亮始终敬重,委以重任,君臣之间可谓 肝胆相照,如同鱼水。他临终之时,殷殷托孤于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 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8对 此,西晋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末曾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 尽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不二,诚君臣之至 公,古
14、今之盛轨也。 ”9应当说陈寿的评价是比较公允得当的。刘备的宽厚待人、 尊贤礼士、知人善任还表现在入川后对荆州旧部和益州新附能够兼容并包,惟才 是举, “处之显任,尽其器能”10。荆州名士刘巴,先是归顺曹操,后又归顺益 州刘璋,他和益州名士黄权都曾力阻刘璋迎刘备入蜀,直到刘璋投降后他们方才 归顺刘备。而刘备却不计前嫌,任命刘巴为左将军,黄权为右将军,其他文武降 臣皆得任用。在对魏延、马谡的认识和任用方面,刘备更表现了超出诸葛亮的知 人之明。魏延原为勇略过人的荆襄名将,刘备兵败投襄阳刘琮,魏延违背刘琮之 意开城门迎刘备,后又在长沙斩韩玄、救黄忠、投拜关羽。诸葛亮主观地认为魏 延有反骨、久后必反而欲
15、杀之。刘备不仅救下魏延,而且用其长避其短,大胆委 以镇守汉中的重任。史载刘备“为汉中王还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 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 尽惊”11。可见刘备对魏延的重用。马良之弟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 诸葛亮深加器异”12, 三国演义中也写诸葛亮非常赏识马谡,认为他是“当 世之英才” 。刘备临终前特别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 察之。 ”13诸葛亮则不以为然。首次北伐时,诸葛亮将据守街亭阻挡司马懿的重 任交给马谡,马谡好纸上谈兵且刚愎自用,坚持屯兵山上而失街亭,致使诸葛亮 首次北伐的成果毁于一旦,从而验证了刘备
16、的先见之明。刘备知人之长而用之, 识人之短而不用,在这方面,素有“知人善任”美誉的诸葛亮也有所不及。 三国演义在极力表现刘备明君形象的同时,也比较隐晦的刻画了刘备乱 世枭雄的一面。因为历史上的刘备,作为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天下英杰和蜀 汉政权的开创者,既有“明君”之誉,又有“枭雄”之称。 所谓“乱世枭雄” ,是指在动乱时代争霸天下、骁悍雄杰的人物。在天下大 乱、群雄角逐时,要想实现开创基业、争霸天下的政治目的,须有几分骁悍雄气, 更要有超乎常人的心机和城府。 历史上的刘备就具有枭雄特点,时人对此即有 定评。如建安十三年(208 年),刘表刚去世,鲁肃建议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便 称刘备为“天下
17、枭雄” 。建安十四年(209 年),当刘备见孙权时,周瑜曾上书孙权, 亦称刘备为“枭雄” ,主张将其扣留于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把刘备看 作是天下少有的英雄,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更多的人则称刘备 为“枭雄” ,如刘表部下蔡瑁说:“刘备世之枭雄,久留于此,后必为害” ,东吴 的周瑜则说“玄德世之枭雄,不可不除” ,益州的刘巴谏刘璋提防刘备时也说: “刘备枭雄,久留蜀而不遣,是纵虎入室矣” 。 除了这些人物评说刘备为“世之枭雄”外也有不少情节表现了刘备的枭雄特 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审时度势、善于谋略 为了实现安邦定国、称霸天下的雄心大志,刘备在创业时期准确把握天下情
18、势,精心谋划并采取了两种主要的政治谋略。一是打起“汉室宗亲”的旗帜,标 榜正统。汉末动乱,群雄割据,拥兵自重。刘备家境贫寒,其实力和名气无法与 袁绍、曹操、孙氏父子等诸豪强相比。但他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是汉室之胄、皇族宗亲。在我国封建时代,正统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刘备“汉室宗亲”的出身自然成为他与群雄争霸的一张王牌和独特优势。刘备充 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及时并不断地打出这面旗帜。每逢遇到生人作自我介绍时, 刘备都会说:“我乃汉室宗亲” 。初见张飞,他说“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 。 一句话把张飞镇服。随即见到关羽,自然也如是说,令“云长大喜” 。于是“宴 桃园豪杰三结义
19、” ,共同起事,很快聚集乡勇 500 人。刘备率领人马投奔邹靖和 刘焉,又对刘焉如是说, “说起宗派,刘焉大喜,遂认玄德为侄” 。刘备任平原县 令时,跟从公孙瓒参加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见到诸侯盟主袁绍,公孙瓒将刘备的 出身对袁绍细说一遍,袁绍即给刘备这小小县令取座,并对刘备说:“吾非敬汝 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 ”14拜见汉献帝时,刘备自然先奏明“汉室宗亲” 的身份:“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阁下玄孙。 ”汉献帝令取宗族世谱检看确 认后, “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 ,遂倍加信任,封刘备为左将军、宜城亭 侯, “自此人皆称为刘皇叔” ,其名声和地位陡然上升。正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 ,当
20、他兵败投奔荆州刘表时,刘表认他为弟, “亲自出郭三十里迎接” ;而益州刘 璋之所以主动写信请刘备这位族兄入川抵御汉中的张鲁,也正因为刘备是“汉室 宗亲” 。刘备在占据蜀川后,便在诸葛亮等群臣的劝进之下,名正言顺地做了汉 中王。汉献帝病逝,诸葛亮等群臣又奏表劝进:“王上乃汉室苗裔,理合继统以 延汉祀” ,至此,刘备终于登极做了蜀汉皇帝。二是树立“仁德宽厚”的形象, 争取人心。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也同春秋战国时代一样,霸道昌而王道衰, 诸豪强为了夺取天下而攻城略地,杀人盈野,弃仁义而不顾,凭恃的是实力、武 力和暴力。 三国演义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与诸豪强相比,刘 备势单力薄,既无实力
21、,又无地盘。尤其是与曹操、孙权相比,劣势明显。曹操 占尽天时,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承父兄之业,据长江之险而守江东,占尽 地利;刘备几乎是靠白手起家来与他们争天下,依靠的主要是人谋,即以仁德忠 义来争取人心,招揽人才,扩充实力。刘备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深知自己实力 弱小,更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因而从起事之初就刻意树立自己的仁 德宽厚形象,并由此广泛地赢得民心,聚揽了一批又一批的文臣武将,特别是感 动了诸葛亮出山辅佐,竭忠尽智,死而后已。刘备曾对庞统说:“今与吾水火相 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 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
22、。 ”15“此段话清楚地表明刘 备之所以行仁履忠,是出于一种反曹操之道而行的政治智慧或曰权谋,是以仁义 忠厚为招牌,争取天下人心以达到自己夺取天下的目的。 ”16在汉末动乱年代, 刘备审时度势,乘势而起,由一个贩履织席之徒而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天下枭 雄,证明了他打起“汉室宗亲”的旗帜标榜正统、树立仁德忠厚形象争取人心的 政治谋略是得当的。 (二)能屈能伸、随机应变 吕布被曹操打败,到徐州投靠刘备,却趁刘备与袁术相攻之机,夜袭徐州, 致使刘备失去立足之地,只得与吕布讲和,屯驻小沛。关羽、张飞心中不忿,刘 备则能屈身守分,以待天时。后又受到吕布的攻击,刘备只好屈身投靠曹操。不 久,曹操擒了吕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国演义 中的 形象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