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2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doc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2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2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一大主题: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两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三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四个重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营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田园风情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1)起源:原
2、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地域特色: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生产工具的进步(1)刀耕火种:最初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工具。(2)铁犁牛耕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西汉中期,牛耕开始推广。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唐代发明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3)灌溉工具:翻车、筒车等。铁器的出现及其作用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
3、区的灌溉工程。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建成了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2)治理黄河: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如东汉王景治理黄河。(3)特色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劳作方式)。(2)春秋时期:个体农耕。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特点: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土地所有制
4、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时期:井田制。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商鞅变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发展: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明清时期,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繁荣,土地买卖的现象日益普遍,这导致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国有制:均田制:为了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稳定国家赋役,北魏和隋唐都曾经实行均田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屯田制:曹魏和明初均实行过屯田。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
5、地所有制分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所有制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很规范而分散,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2经营方式: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2)发展战国时期已经产生。汉代日益普遍。宋代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3)影响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佃农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三、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
6、,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过程朝代表现特征孙吴、东晋、南朝时期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出现了像建康一样的大城市江南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1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史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西汉中期以后,耕犁也有所革新唐朝,曲辕犁出现,它特别
7、适于江南水田。据柳斌杰主编灿烂中华文明经济卷等整理根据史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史料一反映的是牛耕技术的出现并逐步推广和生产工具的革新。变化:牛耕技术逐步推广普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从黄河流域推广到江南);耕犁不断发展,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因地制宜,出现适应不同地区土质特点的耕犁。史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摘编自太湖地区农业史稿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牛耕大量退出的原因,这一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什么特点?史
8、料二反映出中国人地矛盾突出,使得农耕技术无法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人地矛盾突出;使用牛耕成本高,人力廉价。特点:小农经济是农耕经济的主流。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探究2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史料一史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
9、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根据上述史料,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史料一从生产单位、组织方式、生产目的等方面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史料二从赋税征收和兵源的角度说明小农经济的重要性。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生产主要用来自己消费或交纳赋税。影响因素:生产力、政府政策、自然条件等。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1)基本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落后性小农经济的
10、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压榨和天灾战乱都容易导致其破产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因素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重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不利因素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
11、社会动荡以唯物史观认识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隋代和唐初中唐及晚唐北方水利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几乎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区。最突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关中的农田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较前更密,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衰退。从天宝十四年(75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黄河流域几乎没有兴修新的水利工程,大量的水利工程失修或废弃,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人口急剧减少,幸存的一些水利工程灌溉能力也在下降南方水利太湖地区大规模修筑湖堤和海塘,用以抵挡海潮和湖水的泛滥和
12、侵袭,以土塘为主的南北海塘系统已初步形成,南方的灌溉工具除戽斗、桔槔、辘轳等继续使用外,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水车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基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目的。其中太湖地区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南方稻区,水库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解析:由表格可知,在隋代和唐初,北方水利发展较快,提高了灌溉能力;到中唐及晚唐,北方因战乱,残存的水利工程灌溉能力大大下降。隋代和唐初,南方虽无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但也得到快速发展;到中唐和晚唐,南方水利迅速发展
13、。水利与农业息息相关,由南北方水利发展可看出当时南北农业发展状况,由此可知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南移。答案:示例:论题: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阐述:隋代和唐代前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恢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并且加以改进,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更多地提高北方农业生产力,同时,南方的水利工程则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农业工具的推广使用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创新。中唐及晚唐时期,北方社会动荡造成水利工程的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而南方先进的水利工具被进一步推广,较多的水利工程确保了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这使南方的农业生产在全国举足轻重。由此可见,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示例”仅作参考
14、,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全面认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南迁,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有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南方政权的重视。(2)历程:就整个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经济重心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步转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加快;唐朝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影响交通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人口分布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
15、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人才教育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生态环境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关系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风俗习惯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齐齐哈尔一模)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A井田制已完全瓦解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小农经济逐渐发展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C由材料中“个体性质”“自垦田”可知,题干反映的
16、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题干没有体现井田制的信息,故排除A项;题干无法体现牛耕已经普遍使用和个体生产成为主体,故排除B、D两项。2(2019甘青宁高三联考)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统治者“无为而治”C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D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C两汉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使自耕农经济得到发展,故选C项;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A项; “无为而治”与题干现象无关,故排除B项;这一时
17、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不可能蓬勃发展,故排除D项。3(2019南通二模)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现实生活。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 时期 图像名称 牛耕法 耕犁初唐 陕西三原李寿墓壁画牛耕图 二牛抬杠 直辕犁 盛唐 敦煌23窟牛耕图 一牛牵引 直辕犁 敦煌445窟牛耕图 二牛抬杠 曲辕犁 晚唐 安西榆林窟25号壁牛耕图 二牛抬杠 直辕犁 A曲辕犁普及于盛唐B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C唐朝犁耕形式多样D晚唐铁犁牛耕推广缓慢C由材料“二牛抬杠”“一牛牵引”“直辕犁”“曲辕犁”可以看出唐朝犁耕形式多样,故选C项;表中说明盛唐曲直并用,故排除A项;表中没有其他地区做参照,所以不能说西北地
18、区技术领先全国,故排除B项;表格内容不能体现牛耕推广速度,故排除D项。4(2019潍坊一模)清朝初年,内务府所辖官庄数量有限,如近畿官庄只有132处。光绪中期,由内务府管辖的官庄共886个,占有土地3 360 965亩,仅畿辅一带就有官庄373处,有地758 739亩。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地区,许多土地落入淮系军阀官僚的手中,每家每年收租谷在2万石至5万石不等。这表明,晚清()A租佃关系衰落B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C社会转型艰难D农业规模经营趋势明显C材料体现从清初到晚清土地集中现象更加严重,封建土地所有制更加稳定,不利于向近代农业经济转型,反映社会转型困难,故选C项;材料体现土地集中而非租佃关系
19、,故排除A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化体现了传统小农经济的稳定,故排除B项;土地大量集中于地主和军阀手中仍旧实行旧式的经营方式,故排除D项。 天工物华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手工业成就1冶金业(1)青铜铸造:商周时期是其繁盛时期。(2)冶铁炼钢: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3)燃料变化:从汉代开始使用煤;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时流行开来。2纺织业项目成就丝织业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唐代出现缂丝技艺棉纺织元朝时期,黄道婆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元明时期,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3.陶瓷业(1)
20、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白陶等。(2)东汉晚期:青瓷。(3)南北朝:白瓷。(4)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质的硬度、釉色的纯度都远胜前代。唐代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5)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6)元代:进入彩瓷生产时期,青花瓷出现。(7)明清: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制瓷工艺,瓷器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二、手工业经营方式1家庭手工业(1)特点:与农业相结合,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2)评价: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2官营手工业(1)特点:由官府统一管理,工匠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制作官府指定的产
21、品。他们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2)地位:自西周至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3)评价: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工匠服役的手段,引起了工匠的不满。(4)变化:唐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开始实行雇募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物品主要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和各级官吏的需要,这种把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的方式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封建经济领域内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官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加强。3私营手工业(1) 产生:春秋战国时期,随
22、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兴起。(2)地位:明代中叶以后,在诸多行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3)变化:明中后期,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状况史料一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战国荀况荀子王制史料一中“工师之事”体现了怎样的手工业经营方式?史料一反映出手工业由官府控制的特点。官府对各项手工业生产部门进行严格控制。史料二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模块 单元 中国古代 农耕 经济 12 精耕细作 农业生产 模式 形成 时代 手工业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762687.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