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差定律公式及其倍角定律公式的运用.doc
和差公式及倍角公式的运用一、和差公式二、倍角公式三、应用类型(题型一)-给角求值例1、求的值【解析】原式=或原式=例2、计算的结果等于 ( )A B C D【解析】答案:B例3、已知,则的值为 ( )A B C D【解析】答案:B例4、已知为第三象限角,则 【解析】为第三象限角, , 于是 , 例5、求的值【解析】法一:利用二倍角公式的变形公式解:,原式=法二:先将正弦变成为余弦,再逆用二倍角公式解:原式=或原式=提示:,因此法三:构造对偶式,列方程求解则=,从而有=例6、求下列各式的值(1); (2)【解析】(1)原式=;(2)原式=【题后感悟】对二倍角公式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二倍角”应该有广义的理解,如:是的二倍角,是的二倍角,是的二倍角等;(2)公式逆用:主要形式有,【变式训练】同步练习、求下列各式的值 ; ;(题型二)-给值求值例1、已知【点拨】【解析】依题意,又原式=【题后感悟】(1)从角的关系寻找突破口这类三角函数求值问题常有两种解题途径:一是对题设条件变形,将题设条件中的角、函数名向结论中的角、函数名靠拢;另一种是对结论变形,将结论中的角、函数名向题设条件中的角、函数名靠拢,以便将题设条件代入结论(2)当遇到这样的角时,可利用互余角的关系和诱导公式,将条件与结论沟通类似这样的变换还有:例2、已知求的值【解析】 又 依题意,而(题型三)-化简例、化简下列各式: 【点拨】切化弦,并逆用二倍角公式【解析】(1)原式=提示:1、;2、【解析】(2)原式=【题后感悟】被化简的式子中有切函数与弦函数时,常首先“切化弦”,然后分析角的内部关系,看是否有互余或互补的,若有,应用诱导公式转化;若没有,再分析角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并利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展开(或重新组合),经过这样的处理后,一般都会化简完毕【变式训练】化简:; 【解析】原式=法一:原式= 法二:原式= 四、万能公式(正、余弦的二倍角与正切的单角的关系)12说明:这两个公式叫做“万能公式”,在是否记忆上不做硬性要求,但记住了之间的关系,就会使解题过程更简捷五、活用公式由于公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就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必须因势利导、融会贯通,要有目的地活用公式主要形式有:、六、错例分析例、解不等式【错解】两边平方,得因此,即原不等式的解集为【正解】两边平方,得必有且,又,必为第一象限角,即原不等式的解集为【错因】错因1:忽略了为第一象限角(因为,又所以必须且); 错因2:上述方法引进了的增解,如果改用恒等变形,得即,可避免增解,也无需寻找隐含条件
收藏
编号:276341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26.70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5-04
8
金币
- 关 键 词:
-
以及
定律
公式
及其
运用
应用
- 资源描述:
-
\
和差公式及倍角公式的运用
一、和差公式
二、倍角公式
三、应用类型
(题型一)-----给角求值
例1、求的值.
【解析】原式=.
或原式=
例2、计算的结果等于 ( ).
A. B. C. D.
【解析】.
答案:B
例3、已知,则的值为 ( ).
A. B. C. D.
【解析】.
答案:B
例4、已知为第三象限角,,则 .
【解析】∵为第三象限角,,
∴,
于是 ,
∴.
例5、求的值.
【解析】法一:利用二倍角公式的变形公式
解:∵,∴,
∴原式=
==.
法二:先将正弦变成为余弦,再逆用二倍角公式
解:原式==
==
===.
或原式==
=.
提示:∵,∴,因此
法三:构造对偶式,列方程求解
则
=
==
==
∵,∴,从而有=.
例6、求下列各式的值
(1); (2)
【解析】(1)原式=;
(2)原式=.
【题后感悟】对二倍角公式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二倍角”应该有广义的理解,如:是的二倍角,是的二倍角,是的二倍角等;
(2)公式逆用:主要形式有,
【变式训练】
同步练习、求下列各式的值
⑴ ; ⑵;⑶
(题型二)------给值求值
例1、已知
【点拨】
【解析】∵∴
依题意,,∴
又
∴原式=
【题后感悟】
(1)从角的关系寻找突破口.这类三角函数求值问题常有两种解题途径:一是对题设条件变形,将题设条件中的角、函数名向结论中的角、函数名靠拢;另一种是对结论变形,将结论中的角、函数名向题设条件中的角、函数名靠拢,以便将题设条件代入结论.
(2)当遇到这样的角时,可利用互余角的关系和诱导公式,将条件与结论沟通.
类似这样的变换还有:
例2、已知求的值.
【解析】
又∵∴
依题意,,∴
而
(题型三)------化简
例、化简下列各式:
⑴ ⑵
【点拨】切化弦,并逆用二倍角公式
【解析】(1)原式=
提示:1、;
2、
【解析】(2)原式=
【题后感悟】
被化简的式子中有切函数与弦函数时,常首先“切化弦”,然后分析角的内部关系,看是否有互余或互补的,若有,应用诱导公式转化;若没有,再分析角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并利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展开(或重新组合),经过这样的处理后,一般都会化简完毕.
【变式训练】
化简:⑴; ⑵.
【解析】⑴原式=
⑵法一:原式=
法二:原式=
四、万能公式(正、余弦的二倍角与正切的单角的关系)
1.
2.
说明:这两个公式叫做“万能公式”,在是否记忆上不做硬性要求,但记住了之间的关系,就会使解题过程更简捷.
五、活用公式
由于公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就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必须因势利导、融会贯通,要有目的地活用公式.
主要形式有:
⑴、
⑵、
⑶、
六、错例分析
例、解不等式
【错解】∵两边平方,得
∴∴
∴因此,
即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正解】∵两边平方,得
∴必有且,
又∵,∴必为第一象限角,
∴
即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错因】错因1:忽略了为第一象限角(因为,
又∵所以必须且);
错因2:上述方法引进了的增解,如果改用恒等变形,得即,可避免增解,也无需寻找隐含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