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疟疾培训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疟疾培训资料.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传染病学疟疾培训资料V 疟疾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先侵入肝细胞发育繁殖,再侵入红细胞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出大汗后缓解为特点。间日疟及卵形疟可出现复发,恶性疟发热常不规则,病情较重,并可引起脑型疟等凶险发作。【病原学】感染人类的疟原虫有4种: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感染过程: 蚊唾液子孢子叮咬入人体肝脏裂殖体释放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在RBC内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裂殖子RBC破裂释放发病RBC发病(无性) 雌雄配子体蚊子体内偶合子子孢子(有性)【流行病学】(一) 传染源:疟疾患者和带
2、疟原虫者。(二) 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为雌性按蚊,经叮咬人体传播。少数病例可因输入带有疟原虫的血液或经母婴传播后发病。母婴传播的疟疾称为先天性疟疾或经胎盘传播的疟疾。(三)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无交叉免疫。(四) 流行特征: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间日疟最广,恶性疟主要在热带。三日疟和卵型疟少见。【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发病机理:疟原虫肝细胞RBC细胞破裂疟色素、溶血、细胞因子发热寒战等病理解剖:溶血和脏器微血管阻塞损害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主要体现在脾脏和肝脏肿大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中大量繁殖,受染红细胞体积增大成球形,彼此粘附成团并粘附于微血管内皮细胞造成微血管堵塞,形成微血管病变,主要见
3、于脑、肾和肺,临床上相应出现脑型疟疾、黑热尿和非心源性肺水肿。V黑热尿(溶血尿毒综合征):大量被疟原虫寄生的RBC在血管内裂解,出现腰痛,酱油样尿(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可出现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也可由抗疟药物所诱发。特别是奎宁和伯氨喹啉【临床表现】1、 间日疟和卵形疟的潜伏期为1315天,三日疟为2430天,恶性疟为712天。2、 疟疾的典型症状为突发性寒战、高热和大量出汗。寒战常持续2060分钟。随后体温迅速上升,通畅可达40摄氏度以上,伴头痛、全身酸痛、乏力,但神志清醒。发热常持续26小时。随后开始大量出汗,体温骤降,持续时间约为30分钟1小时。此时患者自觉明显好
4、转,但常感乏力、口干。各种疟疾的两次发作之间都有一定的间歇期。早期病人的间歇期可不规则,但经数次发作后即逐渐变得规则。V间歇期:间日疟和卵形疟48小时,三日疟72小时,恶性疟3648小时。3、 脑型疟是恶性疟的严重临床类型,亦偶见于间日疟。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发热,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其发生除与受感染的红细胞堵塞微血管有关外,低血糖及细胞因子亦可能起一定作用。低血糖的发生与患者进食较少和寒战、高热时消耗较多能量有关。脑型疟的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4、 恶性疟病人于短期内发生大量被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破坏,可诱发红细胞蛋白尿,发生肾损害,甚至引起急性肾衰竭。5、 输血后疟疾的潜伏期多为
5、710天,国内主要为间日疟,临床表现与蚊传疟疾相同,但因无肝细胞内繁殖阶段,缺乏迟发型子孢子,故不会复发。经母婴传播的疟疾较常于出生后1周左右发病,亦不会复发。6、 再燃是由血液中残存的疟原虫引起的,因此,四种疟疾都有发生再燃的可能性。再燃多见于病愈后的14周,可多次出现。复发是由寄生于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引起的,只见于间日疟和卵形疟。复发多见于病愈后的36个月。【诊断】(一) 流行病学资料:病人发病前是否到过疟疾流行区,有否被蚊虫叮咬,近期有无输血史等。(二) 临床表现1、 典型疟疾的临床表现是间歇发作寒战、高热、大量出汗,贫血和脾大。2、 间歇发作周期有一定规律性3、 每次发作都经过寒战
6、、高热,继之大汗退热的过程。一般较易与其他疾病相区别。但应注意在发病初期及恶性疟,其发作常不规则,使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4、 疟疾反复发作后,多有贫血及脾大。脑型疟多在疟疾发作时出现神志不清、抽搐和昏迷。(三) 实验室检查1、 血液的厚、薄涂片经吉姆萨染色后用显微镜油镜检查,寻找疟原虫,对疟疾的诊断有重要意义。2、 厚血涂片待干后作吉姆萨染色,红细胞可在染色中被破裂,镜检时仅可见白细胞、血小板和疟原虫。其检出率可比薄血涂片提高10倍以上,但较难确定疟原虫的种类,最好能与先用甲醇固定再作吉姆萨染色的薄血涂片同时作参照检查。3、 吖啶橙荧光染色法,具有检出速度较快、检出率较高的优点,但亦有需用荧光
7、显微镜检查的缺点。4、 检测特异性DNA的聚合酶链反应(PCR),灵敏度高,可达到每毫升血液中含10个以上疟原虫的水平。【鉴别诊断】疟疾应与多种发热性疾病相鉴别,如败血症、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恙虫病、胆道感染和尿路感染等。最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是确定其病原体。【预后】1、 疟疾的病死率因感染的虫种不同而差异较大,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患者的病死率很低,而恶性疟患者的病死率则较高。2、 婴幼儿感染、延误诊治和耐多种抗疟药虫株感染者的病死率较高。3、 脑型疟患者的病死率达9%31%,而且病后可出现多种后遗症,如偏瘫、失语、斜视、失明、小脑共济失调和精神异常等。【治疗】在疟疾的治疗中,
8、最重要的是杀灭红细胞内的疟原虫。(一) 抗疟原虫治疗1、 杀灭红细胞内裂体增殖疟原虫的药物(1) 氯喹:用于对氯喹敏感的疟原虫感染治疗。一般成人首次口服磷酸氯喹1g(0.6g基质),68小时后再服0.5g(0.3g基质)。第2、3日再各服磷酸氯喹0.5g。3日总剂量为2.5g。(2)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该药作用于原虫膜系结构,损害核膜、线粒体外膜等而起抗疟作用。适用于凶险疟疾的抢救。2、 杀灭红细胞内疟原虫配子体和迟发型子孢子的药物(1)磷酸伯氨喹:通常于应用杀灭红细胞内裂体增殖疟原虫的药物后才应用。成人每次口服13.2mg(7.5mg基质),每日服3次,连服8天。由于伯氨喹可使红细胞内6磷酸
9、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的病人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严重者可因发生急性肾衰竭而致命,因此,于应用前应常规作G6PD活性检测,确定无缺陷后才给予服药治疗对脑型疟疾的病原治疗,常用的灭红细胞内裂体增殖疟原虫的药物有:(1)青蒿琥酯(2)氯喹(3)奎宁(4)磷酸咯萘啶目前,疟疾的病原治疗需分别应用两类药物。首现必须先应用一种杀灭红细胞内裂体增殖疟原虫的药物,作G6PD检测,若结果正常则再应用1种杀灭红细胞内疟原虫配子体和吃放行子孢子的药物。(二) 对症和支持治疗1、 脑型疟常出现脑水肿与昏迷,应及时给予脱水治疗2、 检测血糖,以及时发现和纠正低血糖3、 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对改善微血管堵塞有一定帮助4、 对超高热病人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5、 用抗疟药加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治疗可加快退热速度6、 加用血管扩张剂己酮可可碱治疗,可提高脑型疟疾患者的疗效。【预防】(一) 管理传染源(二) 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消灭按蚊,防治被按蚊叮咬。(三) 保护易感人群1、 疫苗接种 2、 药物预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