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
《2021届新高考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新高考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利于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2.2019江苏高考,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
2、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3.2015全国卷,24,4分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4.2015全国卷,26,4分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5.2018北京文综,13,4分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
3、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B.C.D.6.2016全国卷,26,4分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7.2017海南高考,6,2分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
4、.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8.2018天津文综,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4分)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
5、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5分)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2分)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编自王家范中
6、国历史通论(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2分)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5分)考点2手工业的发展 9.2019四川内江模拟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该方法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等工艺流程。这一方法() A.表明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B.是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C.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D.反映了农业工具生产的精湛技艺10.2019北京文综,12,4分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
7、断()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11.2018全国卷,24,4分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12.2015福建文综,14,4分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
8、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考点3商业的发展 13.2017全国卷,24,4分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14.2018江苏高考,1,3分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
9、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15.2020年1月浙江选考,5,2分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16.2017全国卷,27,4分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
10、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17.2016全国卷,27,4分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18.2015全国卷,27,4分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11、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19.2017江苏高考,21,7分(节选)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
12、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
13、的积极作用。(3分)考点4“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20.2018全国卷,25,4分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21.2019江苏南通三模明正德年间,官府对外国贡使来华附带的私物抽取十分之二作为税收,剩余部分允许其自行交易。这反映出当时()A.海禁政策出现松弛 B.政府放弃商业监管C.朝贡贸易已经废止D.海外贸易得以恢复 22.2016江苏高考,
14、21,12分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作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
15、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6分)(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分)(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3分)考法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2016全国卷,25,4分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本题
16、从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切入,考查考生对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凸显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图片内容为多人集体劳作,与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不符,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农业主要体现在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上,而这在图片中反映不出来,故B项错误。汉代已不存在土地公有制,故C项错误。题干时间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内容为多人集体劳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出现了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D名师点拨东汉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以及西汉末年战乱频仍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田庄内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
17、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等,但仍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东汉庄园经济的形成是封建土地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发展的产物。22019全国卷,27,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本题从乾隆时期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切入,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形式,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根据材料中“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等信息可知,当时江南农村地区租佃关系蓬勃发展,佃
18、户、佃农形式的个体农耕成为主要生产形式,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土地所有权变更及商品化生产的信息,A、D两项错误;“江南地主”“郡城之富户”控制大量农村土地,农业生产并非无利可图,B项错误。C名师点拨租佃关系租佃关系是地主与农民通过租佃契约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地租,起初缴纳的是实物地租。实物地租下,土地种植的收成越多,地主所得就越多,所以地主往往监督、干预佃农的生产经营,佃农基本没有自主权。之后定额地租产生并发展。定额地租下,佃农按契约规定交租,地主不再干预佃农的生产经营,佃农因此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
19、的发展,市镇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居地主逐步从农业生产领域退出,减少对农业生产的介入,把自己手中拥有的“地亩山场”等生产资料交给佃户打理经营,从而出现了上述材料中租佃关系变动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封建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考法2 手工业的发展32018全国卷,26,4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本题从北宋前中期四川井盐业采
20、用新制盐技术和使用雇佣劳动力切入,考查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凸显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材料“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手工业者的自主性较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排除B项;只依据四川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排除D项;北宋前中期四川一县就有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这反映出当时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A名师点拨雇佣劳动在春秋晚期已经出现;两汉时期,农、工、商、建筑、运输等许多行业中都有使用雇佣劳动的现象,但此时雇佣劳动还只是偶发现象;唐宋时期雇佣劳动有所发展,如敦煌资料里
21、保留了若干雇佣契约,唐代私人茶园雇用采茶短工,宋代官营手工业常用“和雇”办法使用劳力,农业中也有雇佣劳动;明清两代,雇佣劳动逐渐普及,雇佣劳动者的数量比前代有所增加,不少地区出现了街头待雇的短工市场。考法3 商业的发展42019全国卷,27,4分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 本题从明朝中后期地区间商业贸易切入,考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东昌府是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届新高考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2021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教师 第二 单元 古代 中国 经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