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学-习题集与答案解析.doc
《农业政策学-习题集与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政策学-习题集与答案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导论一、名词解释:农业政策:指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内农业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规定的各种重大措施和行动准则。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二、简答题:1、现阶段,我国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什么?保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实现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是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保证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的同步增长,是农业政策的根本目标。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政策的长期目标。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农业政策干预
2、手段主要有哪些?主要有以下几种:面向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农业信贷服务政策;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政策;土地资源和环境政策;农产品储备制度和政策;食物分配计划。三、思考题:1、试分析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之间的关系?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两种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手段。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着无法解决社会目标问题,无法提供公共产品,带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因此,“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逻辑起点,也就是农业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接入社会经济生活,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完全取代市场,政策的应用也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
3、,消除市场机制的失灵。农业自身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政府必须进行干预;但是,政府的干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力的问题,政府要积极主动采取政策措施。第二章 政策及其基本要素一、名词解释:政策目标: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政策手段:指实现政策目标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和方法。政策对象:指政策所要调动或约束的力量。二、简答题:1、简述政策的基本特征。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相关性;超前性;时效性;广泛性;主观性;鲜明的政治性;有坚定的原则性和灵活的变通性;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正效应与负效应的统一。2、简述政策的基本要素。政策的结构性要素包括:政策对象,政策目标以及
4、目标实现手段三方面。第三章 农业政策的制定一、名词解释:农业政策目标:指农业政策所要实现的一种期望状态或理想结果。农业政策手段:实现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工具,常用的主要的农业政策手段有:价格和收入政策手段、农业发展或结构政策手段等。二、简答题:1、什么是农业政策问题?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制定农业政策就是发现农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但只有那些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全局的关键的重大问题和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起决定作用的主要问题才能构成农业政策问题。它有以下特征:客观性与主观性并存;动态性与阶段性并存;历史性与现实性并存; 政策问题间存在普遍联系。2、构建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方法有
5、哪些?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边界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假设分析法第四章 农业政策的执行过程一、名词解释:农业政策执行:农业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通过建立组织机构,采取宣传、解释、实施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二、简答题:1、简述浴盆模型及其启示。该模型分三个阶段描述了政策执行的失效模式:首先,执行初期遭遇传统抵制而造成的“早期失效”;其次,执行中期一切进入正规时不常出现的“偶然失效”;最后,执行末期由原有客观条件变化导致的“耗损失效”。浴盆模型提醒人们不要为早期失效率一时较大的现象所迷惑,而应注重于失效质的分析,切忌
6、轻易地改变政策,造成政策不稳定。在偶然失效时,要不断采取追踪检查,提出新措施,修正方案,尽可能延长这一时期。在耗损失效阶段,要抓紧做好政策创新,及时制定出新政策取代原来以及失效的政策。2、简述农业政策执行的基本程序。首先,明确指导思想。以实现政策目标为中心、结合客观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其次,制定执行计划,留有余地,制定短、中、长三种计划。然后,进行政策试验,开展政策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最后,通过专门机构、上下级间、同级间、群众监督、社会舆论来加强执行督察。第五章 政策的实施、评估与控制一、名词解释:农村政策评估:根据某些工公认的标准,运用合适的方法,对农业政策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检
7、查、衡量和评价,以判断具体的农业政策是否有价值或价值的程度如何。二、简答题:1、农业政策评估的内容有哪些?主要有:农业政策方案评估,包括考察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农业政策实施评估,包括实施过程行为评估、政策运行的信息收集及处理,政策实施前景的预测。农业政策结果评估,包括农业政策效果评估和农业政策效率评估两方面。2、简述政策控制的基本原则。主要概括为:反馈原则,封闭原则,能级原则。三、思考题:1.何谓政策多变?政策“多变”问题的成因和对策是什么?所谓政策多变,是指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时,不能针对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制定政策,政策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和过渡,因此,造成政策的一种频繁变动,
8、或剧烈变动的现象。造成这种政策多变的原因主要有基本路线和指导思想不稳定以及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等环节存在问题:制定和执行时忽视具体政策与总路线、总目标、总政策的联系;权力过分集中的政策决策机制;政策规划时缺乏对政策负作用的预先估计和相应的对策;政策制定违背了“补偿原则”;政策规划与政策执行中的缺陷;政策宣传多变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主要是应当加强政策目标的稳定性,有必要对有些政策采取加强稳定性的专门的具体措施,要处理好政策的灵活性与政策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第六章 农业结构政策一、名词解释:农业结构:指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产品等的构成及其比例,是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农业领域的分配比例。狭义
9、指农业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的构成及其所占比例,种养业中各种产品的构成及比例以及每一个品种中的品质构成及比例。广义指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农业的区域布局,农业中的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储藏、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的构成及比例。农业结构政策: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用以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内部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构成及其比例的手段及措施。二、简答题:1、调整农业结构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遵循价值规律,依靠科技进步;全面发展、合理开发、充分利用;产量更高、品种更优、效益更好;使农业充满生机活力,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对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改变不合理的农
10、业结构(农产品质量、对市场需求变化适应性的变化、农业区域结构、农产品加工程度); 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提高加工转化水平。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需求;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渔业,扩大农民增收的领域,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步伐,使之成为大支柱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2、怎样判断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性?是否满足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否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发挥当地优势,协调发展;是否取得了最佳经济效
11、益和社会效益;是否促进农业生态平衡良性发展。三、思考题:1、怎样才能有效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农业经营规模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营环境下,为了获得最佳的产出规模,尽可能投入适量的生产要素并使诸要素间保持协调。为了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必须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加强和鼓励农业科技的教育、科研与推广;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机制;在资金上给农业以扶持;加快和规范剩余劳动力转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七章 农业土地政策一、名词解释:基本农田: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立的不得占有的土地。农业土地:即农用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
12、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土地产权:一组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权利组成的权利束,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等。承包地使用权的流转:是农户在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将承包地转让他人耕种。二、简答题:1、简述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的四次重大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解放初期,把延续几个世纪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改为农民私有的土地制度,即土地改革。第二是过早过急地把土地的农民私有制改革为人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次是不切实际地把农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又改革为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
13、公社)第四次是把土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改革为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2、土地承包法对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作了那些具体规定?2003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对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作了具体的规定。(1)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2)耕地的承包期限和承包合同。土地承包法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进行土地承包时,发包方应当与承包方签订书面承包合同。(3)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为了稳定农户对土地的承包关系,土地承包法规定:在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4)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5)其
14、他方式的承包。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6)争议的解决和法律责任。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三、思考题:1、试述中央为什么一直强调要稳定农村的土地承包关系。这是因为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既坚持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又使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与劳动者紧密结合;既扩大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继承了以往合作化的积极成果
15、,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这种经营体制把农民的经济利益与经营成果紧密挂起钩来,利益关系直接,方法简单明了,深受亿万农民群众的欢迎。第一,家庭承包经营符合我国农村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现实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我国农业在绝大多数地区还是以手工劳动为主,在这样的生产力水平下,要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只有靠调节生产关系,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能有效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家庭这一经营实体中的成员,生产与消费合一,经营与家计合一,成本耗费与生活消费合一,大家齐心协力不需监督和计量,为了一个共同的利益目标而充分施展每一个人的能量。第二,家庭承包经营符合农业生产自身的特殊规律。这个特殊规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
16、农业的生产条件分布在广阔的空间,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使得农业生产只能依赖于劳动者的自觉。劳动者与经营者合一的家庭经营形式,便适应了农业生产的上述特点和要求。二是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产过程也就是这些动植物的繁殖过程。这过程需要劳动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家庭经营最能激发劳动者的自觉性,调动劳动者的主动性。三是农业劳动的成果,大多数只能表现在最后的收成上,也就是表现为最终产品。而要精确计算数量和质量,衡量其劳动耗费,都极其困难。只在劳动者同时也是经营者、所有者时,多劳不多得,多产不多分的矛盾才能解决。第三,家庭承包经营适应于先进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化、信息化;结构的专业化、社
17、会化、体系化;它所表现出的上述特征,在家庭经营中完全可以得到实现。总之,由于家庭经营既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挖掘农民的创造力,又能够容纳不断发展的先进的生产力,它不仅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因而始终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可或缺的微观基础。第八章 农村人力资源政策一、名词解释:人力资源:能够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力的能力,即已经投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活动和尚未投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的人口的能力。农村就业政策:就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制度,从农村劳动力供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出发,专门做出的一系列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进行指导、管理和规范的制
18、度、法规和具体措施。二、简答题:1、简述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的形势。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存在大量的潜在农业富余劳动力。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将排放出更多剩余劳动力。依靠传统乡镇企业不足以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向城市转移。2、简述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基本思路。基本思路是:必须全面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提高城镇化水平,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多渠道分流,全方位开拓就业门路,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加大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的力度。乡镇企业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农业剩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政策 习题集 答案 谜底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