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乡村振兴论文材料终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乡村振兴论文材料终稿.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键入文档标题键入文档副标题renzhiqiang选取日期在此处键入文档摘要。摘要通常为文档内容的简短概括。在此处键入文档摘要。摘要通常为文档内容的简短概括。浅谈乡村振兴战略1.乡村振兴战略的定义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乡村振兴”这一命题,并对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等方面提出了新时代的总体要求。具体来讲就是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标准来建设美丽乡村。总书记提出了在新时代乡村该走向何处的伟大构思,描绘了一幅新时代下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蓝图变成现实呢?在此,仅以我浅薄的学识,浅显地谈谈自己对于乡村振兴的一些观点。2.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原因(1)未来农村人口基数仍然相当庞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调查数据,2017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00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2.35%1。换句话来说就是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中国依然有80138.112万的农村户口。首先,较大的总人口基数客观上加大了城市化进程吸纳农村人口的压力,;其次,随着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密集型劳动企业也逐渐向劳动力成本更加低的东南亚等地区转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化进程对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最后,随着全球一般性制造业的产能过剩,产业工人的工资收益增速减慢,
3、相较而言,城市生活成本却在不断地上升,这使得农村人口的转移意愿不得不作出调整。在以上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村户籍人口减少的速度逐渐放缓。因此,未来乡村依旧存在相当规模的人口基础。(2)世界主流价值观已经发生改变从远古时代到封建社会结束,人类社会的都是在自然地发展状态下,并没出现井喷式发展的现象,人、社会、自然的关系都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然而,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给开始后,世界物质财富得到极大地增长,发展主义、工业思维逐渐成为主流思潮,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平衡关系也被打破,人类社会的扩张不可避免地对自然造成了伤害,而在工业化社会,这种伤害快速地增大,由此导致的社会一系列问题让我们不得
4、不反思现有的发展模式真正的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真正的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共同发展,是不损害子孙满足求发展需要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价值观产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主流价值追求,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道路究竟会在新型主流价值观为背景下的潜力已经不足,甚至很可能被时代所抛弃。值此之际,人类社会迫切的需要找到一种适应主流价值观的发展模式,人类就将目光转向极具生态价值的乡村。(3)农业产业已经跌到谷底通俗来讲就是农业已经不是一个能够带来高收益的行业,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农村资产的价值相对低下,相比之下,城市资产价格却一直在以较快的速度上涨,这两个因素共同导致了乡村
5、资产价值和城市资产价值的严重脱节。在资本方面,一方面,由于传统农业产业客观上具有周期长、投入高、收益低下以及风险较高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资本进入乡村产业产生阻碍作用,没有新资本的进入;另一方面,由于非农产业的吸引作用,原始乡村资本正在加快非农产业流动的速度,也即从资本层面上来讲,在现有的乡村产业基础上,资本“入不敷出”现象无法得到根本上的遏制。在人力资源方面,同样存在衰退现象。综上所述,乡村产业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都处于下滑趋势,在此基础之上,何谈乡村振兴?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误区(1)以城市化的思维进行乡村建设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多年,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涌现了许多建设人才,这是不可
6、否认的现实。而乡村振兴,就是在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将目前的乡村建设成与高度发达城市相对应、与当今时代需求相吻合、与新时代特点相适应的新型区域。首先一步就是进行乡村的物质建设,但现在的情况是:建设者的“水泥思维”、“城市思维”依旧严重影响着对乡村的物质建构。这一点从某些乡村中的水泥河道和各个角落的水泥覆盖,以及到处充斥的城市草皮公园和绿化苗木、假山假景、大广场就可以看出来了,我们大多数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完全就是把城市完全地照搬到乡村,形成了一座座“村中城”。由于集中安置,村民下一趟地得比以前花费更多的时间,而搬进新家对于他们的生活并无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乡村建设最终只成为了光鲜的政绩工程,而并未让乡村
7、实现本质上的进步。究其原因,就在于乡村本来有其天然的生命肌理,有其自身的审美趣味,有其独特的内在发展规律,也有其适合的结构布局与建筑逻辑,是不能也不应被水泥和城市美学窒息的。(2)以工业化的思维进行乡村建设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呈现“短、平、快”的工业化特点。某些地方的乡村建设工程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追求效率而忽略品质,追求速度而忽略深度。从前我们的价值取向是以工业思维为主,但是目前看来这条发展之路行不通了,特别是在当今世界主流价值观向生态文明转向、乡村的生态价值逐渐凸显时,工业化那一套已经落伍了。尽管我们强调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追求效率、追求速度、追求成果,但这一
8、切的前提条件就是尊重乡村内在发展规律,否则乡村建设仅仅是把工业化的东西搬到了乡村,不仅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反而还加速了乡土社会的解体。如前所述乡村社会的本质是“慢”,是快不起来的,也是不能快起来的,一旦对乡村的建构节奏与乡村内在的“生长周期”产生脱节现象,那么乡村得到的不是向前发展,而是向后退步,同时也会对乡村现有格局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总之,当这种工业化的“快思维”进入到逆工业化的“慢乡村”,其结果是快速地破坏乡村而不是振兴乡村。(3)将农民排除在外的乡村振兴目前乡村被各种既得利益者“绑架”,乡村建设似乎成为了与乡民不相干的活动,乡村建设本身也成为了他们更快更多地摄取利益的一个平台而已,而乡
9、村的主体-农民却被边缘化。以乡村规划为例,很多自以为是的乡村建设专家,仅仅从未经实践检验的理论出发,从是否契合自身利益出发,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照本宣科”为工具,在乡村建设的大舞台上指手画脚,夸夸其谈,实际上他们可能并未涉足乡村,并未了解农民真正想要什么,也并不了解乡村真正需要什么,从而仅仅从理论的角度、凭借未经实践检验的“经验”而给出规划,导致不少乡村尽管有着好几个版本的规划书,却没有一项能够落地生根、为农民真正谋福利的。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要游客不要农民,要生产不要农户的怪事,之所以如此,一是追逐一己私利的观念作祟,二是对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10、。十九大上中央提出的“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一颗定心丸就是对我国以小农户为乡村主体这一客观现实的充分肯定。客观地说,农业生产以小农户为主体经营是世界各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基本构成方式,这是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生产主体之间相适应的必然结果 ,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也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基本现状。因此,十九大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一政策本质上就是对这一基本事实的认可与承诺,也是对农户作为乡村主体的肯定。无论以何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将农民排斥在乡村建设之外,结果必然是乡不是乡,村不是村。尽管乡村的基本构架可能还保留着,甚至是在某种程度上还被“美化”了,但
11、缺失乡村的内在实质。活的、有生气的乡村已经变成了死的乡村,这就是因为农户是保持乡村活化状态的唯一主体,失去了农民的乡村就是去了灵魂。所以我们在乡村建设的全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一切为了农民,让农民分发展成果,也成为财富的创造者。(4)乡村旅游成功学大行其道当谈到未来乡村到底应该采取什么的发展模式时,当地的乡村干部、外界的专家学者大多数会告诉你:发展乡村旅游。诚然,自1984年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在四川成都徐家大院成立时,以乡土文化为依托,以乡村风格建筑为载体的乡村旅游之路愈加兴旺,前景似乎也很光明。但应当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乡村都要走这一条路;一些缺乏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点”会随着消费者对
12、于品质的愈加看重而逐渐消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注意一三产业相结合,但这并不是指举全村之力去发展第三产业,而忽视甚至抛弃了基本的农业身产活动。乡村,首先是作为生产区域而存在的,乡民,首先也是作为生产个体而存在的。不可否认有些乡村由于客观因素(例如自然条件限制)无法提高农业生产力而将主要精力放在第三产业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全国所有的乡村都能如此。首先,根据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317.34万个自然村1。按平均每村每年50000人次的客流量计算,全国每年至少得有158.7亿人次参与到乡村旅游中去,显然,从数据上来说这也是不现实的;其次,每个乡村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因
13、此发展之路也一定不尽相同,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有核心吸引力,也一定要将乡民放在主体位置。而现在的情况却是,有的村进行乡村建设已经有近十年了,却仍然不能摆脱“旅游兴村”的“魔咒”,任然是以将农民排除在外的方式进行发展,并不重视村庄内生产生活,而一味地迎合寥寥无几的游客。这么一来,乡村建设实际上成了为少数游客服务的建设,对于更大多数的乡民来说,作用十分有限。4.我对乡村振兴的理解振兴乡村,其实质是对乡村综合系统进行整理、修复和升级的过程。如习总书记所讲,乡村综合系统包含了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等子系统。(1)乡村产业建设乡村振兴就是要对乡村产业进行整体“转型升级、提档升级、优化升级”。具体来说就是要
14、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目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布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原来的以第一产业为支柱变成农村一、二、三产业实现有机融合;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人工改变土地状况,将土地等资源要素实现最大化利用,使农业产业实现最大到政治、经济、生态价值;转变过去以化肥农药为农作物增产主要动力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走自然、生态、有机、绿色的农业发展之路。(2)生态建设十八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让世界见识了人类力量巨大,见识了大规模机器生产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爆炸式增长,世界物质财富也积累到了空前的总量;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大量战时科技成果转民用,造成了科学技术大爆发,也极大
15、地改善了世界范围内的交通条件,为工业生产活动向全球扩散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世界进入了全球范围内的工业化时代。直到现在,工业化的成果依旧在造福着全人类,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积极影响。但不容忽视的是大规模的工业化特给世界带来了大气、海洋、陆地水体等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剧,对社会、自然、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甚至,这种影响已经扩散到了农村,一些地区的农村已经不再是“一方净土”根据环保部2017年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6年底,农业面源污染加剧态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农药利用率仅为30%-40%,化肥利用率只有大约30%,残膜率高达42%,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严重,铬、汞、砷
16、等重金属向水土渗透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这时我们就不得不反思:我们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我们到底是要发展还是要自然?这二者是否冲突?其实早在1924年,生态农业就在欧洲兴起,至20世纪90年代生态农业在世界各国均有较大的发展;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夫人为首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此后,建设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逐渐普及,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接受,许多国家的整体发展观念也在慢慢地发生着改变,比如中国。早在2005年8月,时任浙江
17、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习近平执“中国号”巨轮的“牛耳”后,更是将生态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写入其中,突出了国家管理层对生态建设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在追求生态价值的时代背景下,乡村的生态价值就逐渐得到了凸显。与自然联系最为紧密的乡村社会无疑会产生新时代发展之路,提供后工业化时代社会发展的“乡村方案”。生态文明时代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不是重复西方城市文明,而是五千年乡村文明的复兴。乡村不仅仅是五千年文明的生发之根,更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成本最低、低碳健康的诗意栖息地2。21世纪是以乡村文
18、明引领与城市文明共生为标志的时代,乡村是未来最稀缺的资源。(3)文化建设乡村文化面临着来自内外两个方面的侵蚀。一方面,工业文明高度发展,其本质与传统文化和乡村文明就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过去二三十年间,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逐渐从经济领域转向社会、文化、精神道德和教育等各个领域,使整个社会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工业化”的鲜明特征,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中心化和标准化使以多样性为标志的传统和本土文化遭到严重侵蚀破坏,与传统、本土、民族有关的各种艺术产品、文化艺术形式和民俗文化都经历着被边缘化和消亡的风险。不可否认的是,多样性的文化是维系经济、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由于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建设者受到城市
19、化思维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将乡村的框架设计成了城市的模样,让乡村的物质主体对于传统文化以及乡村文明的继承与发扬带来了许多限制;再者,随着城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现有的人群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留在乡村的多是些“38、61、99”,即以妇女、儿童和老年人为主,客观上这部分人群无法承担乡村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承者的重任。在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许多农村规范和乡村礼仪日渐萎缩乃至消亡,由此带来文化价值失范、文化生态失衡及文化内涵缺失等问题。实现在乡村文化的全面复兴,首先是要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这是实现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其次,要以“人”为发展的目标将支配工业化的理念向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合作互助转变,因为
20、人文主义是“意义”和幸福的源泉,也是确保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3;利用具有互助、包容和尊重的人文主义特征的乡村文化来修复疗愈工业化给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带来的一系列创伤,逐渐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最后,要充分发挥乡土文化在生态文明、社会、文化、社会治理建设层面的独特且巨大的价值,让处在深重工业化危机中的现代社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与力量。(4)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完善乡村振兴组织保障的必然要求,就是要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和优化乡村基层组织和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工作队伍,为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1、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保障有力保障。在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抓住以下几点:第一,可以发挥乡贤资源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大多数农村,乡贤群体和农村地方党政干部、村两委干部形成了一种交叉关系,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要真正取得实效,除了在乡村民自身努力外,离不开党组织和地方政府的正确领导,也离不开一批热爱故乡、关心故乡发展的乡贤群策群力;积极发挥土地在乡村基层组织运作中的影响力,在乡村综合治理体系中,土地具有有效维系了各类组织的运作和公共活动开展的不可替代作用,常常成为乡村整治活动的核心问题,因此可以以土地为载体积极推动乡村治理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结语目前大多数乡村是处在实际衰退的过程之中,这一基本事实与我国要在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是不相符的,国家的现代化不能没有乡村,而且会依靠乡村。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就是在推进我国发展更上一部新台阶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方案”,在这一前提之下,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用汗水去创造一个新时代的新乡村。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6年农村基层组织情况调查表2:【前沿】李昌平乡村复兴岂能坐观其变3:【争鸣】邱建生乡村振兴,别成为新一轮的折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