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_名词解释_考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史_名词解释_考研.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伊奥尼亚派水本原说: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理由:1、经验证据表明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2、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3、他接受了古埃及人的大地漂浮在水上的宇宙图式,以水的摇晃解释地震现象,大地上下均为水所环绕,所以推想世界的原初状态是水。赫拉克利特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认为1、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转化为万物,而万物又转化为火,因此,世界的归宿也是火。火与万物之间的循环转化是火的运动:火转化成万物是火的消耗和熄灭,万物转化为火是火的充裕和燃烧。2、火的运动符合其自身的本性,受一定的原则支配。火转化为万物之后,取而代之的气、水、土的状态,但仍然受着火的本
2、性原则支配。故气、土、水之间的转化也是火的运动。3、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爱利亚派 克塞诺芬尼理神论1、神是惟一的、不变的本原,这是“原则”意义上说的本原,神只是世界最高原则的代名词,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神大多是统摄万物的、非人格的原则、原因、或实体,是人的理智所能认识的最高对象。2、他批判了神人同形同性论,认为作为世界主宰的神必须是绝对的,神凌驾于人种的特殊性和相对性之上,这样的神才是绝对的,普遍的,因而也是惟一的。元素派恩培多克勒四根说1、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四根可合可分,但四根在运动中是不生不灭的。众多
3、的根组合在一起产生可感事物,可感事物分解为单独的根则是事物的消亡,因此,“从多中生一”和“从一中生多”分别代表了可感事物的朽灭和生成。2、这种从一到多和从多到一的运动是无休止的循环,万物的变迁是无止境的。3、四根的组合和分离不是其自身的能力,有另外的力量造成,它们是“爱”和“恨”两种力。四根实际上变成了六根,而且“爱”和“恨”被赋予了道德和审美的价值。4、在他的四根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是“同类相知”的理论。原子论原子和虚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
4、原子一样实在。论证:1、从可感事物中看到,存在的东西是众多的、变动的。存在的东西又是充实的,因此,充实是可以分割的。2、分割充实必须要以虚空作为条件,充实的事物之间要有空隙。充实与虚空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二者皆为解释世界的原则,充实是解释万物存在的原则,虚空是解释事物众多和运动可能性的原则,二者皆为本原。3、充实的最小单元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分的充实物体组成的,也是不生不灭的。智者自然说和约定说之争1、“自然说”:“自然”特指人的本性。该学说认为人应按照自己的本性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在智者看来,法律和习俗等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至于对人的本性(即“自然”)是什么,存在
5、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弱肉强食说”(斯拉西马库)、“天生平等说”(希庇阿斯)等。自然说要摆脱的约定主要针对落后的习俗。2、“约定说”:“约定”指非自然的社会属性,该所强调人和动物、社会和自然物的区分,主张用社会力量约束和改善人的本性。对于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智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提出是民主制度的,有的提出是法制的,有的提出是德治的。约定说要约束的本性主要指蒙昧的本能。3、“自然说”和“约定说”是智者对人共同生活的性质的不同看法,但是,它们都是在对传统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世袭观念的批判中形成的。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简述题(1)命题的本义:应把它放在智者运动的背景中来理解。它是表达一种感觉
6、主义认识论的命题,用柏拉图对它的理解来讲,意思指“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相对主义把知识归结为感觉,并把感觉等同于个人的感觉。既然每个人都只能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事物,且感觉各不相同,那么,他们必然对事物的存在和本质做出共同判断。进一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和标准,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衡量这些不同认识的优劣是非,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2)命题被后人赋予的各种含义:成为表达人类中心主义、唯我主义等的命题。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名词解释)这句话是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苏格拉底以此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
7、心灵中寻找哲学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德性就是知识1、内在于心灵的原则就是德性,他认为人的德性是指过好生活或作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而这种技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和做到的,所以说德性就是知识。如果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是善,但又不去实现这件事,这刚好说明他实际上并未知道这件事的善,并没有关于这件事的知识。一切恶性都是因为无知,因为不知道善而做出的,无人有意作恶。2、提出这一命题的目的在于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助产术 (名词解释)苏格拉底让对话者自己发现真理的方法,在对话中,他并不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而是通过对话让人否定自己已有的成见,让对话者在自己内心中发现真
8、理,这正如产妇从自己体内产生新的生命。理念论“理念”的含义:1、理念(eidos),来自动词“看”(ide)原义为看到的东西。柏拉图把希腊文显相的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引申为理智的对象(英文Idea)。理念的译法强调了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了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普遍真相。2、理念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理念”其他的特征: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原。超感性。它只能为理智所把握。不变性和永恒性。绝对性。它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客观性。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真实性。它是唯一真实的。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
9、而“善”是理念的追求目的。单一性和多数性。它一方面是同类事物的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它对不同类型的事物是不同的。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不是杂乱的,而是有等级的。亚里士多德现实与潜在对运动的表述:认为一事物的运动就是在不变载体的基础上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的变化。因此一个运动要成立也就必须有三个要素:形式、缺乏和质料,称之为“运动三本原”。1、他又认为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即潜在向现实的转化。现实和潜在是运动的两重本质。2、潜在性相当于“缺乏”,是应该有、但尚未实现的形式;现实性则是事物已有的形式。从潜在到现实的转化也就是缺乏的形式转变为实际具有的形式。3、说明事物内部就是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这种转化
10、是不断进行的,因此运动有连续性。潜在的现实化是相对的,不可能穷尽潜在因素,因此运动是绝对的。质料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四因说(论述题)对事物运动的原因的解说“四因”说1、(1)质料因:解释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继续存在(2)形式因:运动的特定方式。解释事物为什么以某一特定的方式运动。(3)动力因:运动的推动者或作用者。解释事物为什么会开始或停止运动。(4)目的因:运动目标的理由。解释事物为什么要运动。2、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都属于形式,四个原因可归结为两个原因:质料因和形式因。形式因高于质料因。目的论1、主张把自然看作有目的的活动,自然决不会做无用或无目的之事。他所谓的目的是事物实现自己本性的自
11、然倾向,如果这种倾向受到阻碍而中止就会出现偏差。2、他把自发性和目的性当作两个矛盾的概念使用,又把必然性和目的性当作两个相近的概念使用。3、他的目的论是内在的目的论,与后来的外在的庸俗的目的论不可同日而语。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论述题)从根本上说,亚里士多德并不反对柏拉图坚持的可感事物服从于无形本质的基本立场,二者的分歧在于,本质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型相,还是可感事物之内的形式。亚里士多德的批判的目的是否定柏拉图用理念来作为事物的本原、原因,同时表达关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思想。1、认为理念是无用的设定。(1)在他看来,柏拉图的理念论没有达到解释个别事物具有共同本质或普遍性质的原因的目的,
12、理念实际上不过是与个别对象同名的类,而且他把需要解释的对象扩大了一倍,不符合第一哲学应宁简勿繁的原则主张。(2)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许多问题上理念型相对个别事物不能予以满意的说明:理念自身不变不动,何以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变化;理念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可感的性质;理念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何以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2、认为设立分离的理念的理由是难以成立的。他证明了认识内容和认识对象没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可以想象不存在的东西,却不能据此肯定其理念;再如污秽之物也没有理念。3、在他看来设定两种认识对象相分离,还会造成“第三者”的逻辑悖缪。在他看来,无止境地设定“第三者”在逻辑上是不能的。这
13、种循环是普遍与特殊相分离造成的。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 (论述题)形而上学的内容实体说1、“是者”的实体意义的逻辑分析依据:据亚里士多德自己认为,他的实体说的提出,依据之一是对“是”的逻辑功能的分析结果。对揭示“是者”的实体意义具有重要作用的“是”的逻辑功能:。(1)作为判断的联结词的功能。它起到了区分实体与属性的作用。(2)指称主词自身的功能。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的作用。(3)表示被定义的概念与定义的等同的功能。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作用2、“是者”的实体意义:(1)“实体”的含义:他认为:“实体在最真实、最原初和最确切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表述,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也就是说实体是
14、独立存在的,是不依赖其他东西而存在的。或者说实体就是自己存在,自己说明自己。 他因此把不是实体的存在叫做“属性”。属性就是依附于实体的存在。他认为实体比属性“在定义上、认识顺序上、时间上都在先。”他还列出了九个属于实体的属性的范畴:数量、性质、关系、位置、时间、状态、活动、受动。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含义的确认就是对世界本原的存在的确认。两种关于第一实体的理论 (论述题)1、在范畴篇中,他认为个体事物是第一实体,作为主词的专名的逻辑形式是“S是自身”,而专名指示个别事物,所有专名的意义都是“这一个”,表示的是个别事物的存在。2、在形而上学中,他用“其所是”来表示本质,“S是Df”是定义的逻辑形式,其
15、中的“是”表达了主词与定义之间的等同关系,如果被定义的主词是个实体,那么定义表达的实质也就是实体本身,即第一实体是本质。“形式和本质是第一实体”。3、上述两种说法首先在逻辑上没有矛盾,二者分别与“S是自身”和“S是Df”相对应,两种逻辑形式并不矛盾,故两种理论没有逻辑矛盾。4、但却又有矛盾,如果第一实体是“这一个”,那么它就是个别事物,如果第一实体是“其所是”,那么他就是普遍的形式,由此,第一实体是个别还是普遍?5、“这一个”指称的是事物的存在,而“其所是”表示的不是个别的存在,而是本质属性,由此,第一实体是事物的存在还是本质?6、亚里士多德试图调和实体的个别性和普遍性、存在和本质之间的对立,
16、试图把本质个别化,将个别化的本质作为第一实体,但是,这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是不可能的。因为,本质由定义表达,而定义的形式是种加属差,任何定义必然是普遍的,不能是关于个别事物的定义。7、这一矛盾对后世影响难以估量,后世始终存在着普遍主义与个体主义、本质主义与存在主义的不同倾向,中世纪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也与之有关。白板说 (名词解释)1、亚里士多德说“感觉从一般和全部意义上来说,应被理解为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灵魂好比蜡块,接受的是图章的印迹,而撇开金或铜这些构成图章的质料。2、蜡块说暗示了两个观点:其一,感觉是一种消极的接受能力;其二,在外在对象作用之前,没有任何关于这些对象的感觉。
17、善和幸福1、善有不同等级,低级的善服用高级的善,并以之为目的。幸福是最高的善,幸福以其自身为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一切目的之目的。2、作为生命的自然目的之幸福出自人的自然禀赋和本性。自然所产生的一切东西都有目的和能力相适应的共同特征,人的生命也是目的和能力的自然统一。人独特的自然能力是理性,它是一种分辨善恶并趋善避恶的能力。当理论指导人的行为时,理性便是德行。因此,幸福生活必然是有德性的活动状态。3、但是,亚里士多德并未将幸福等同于有德性,快乐也是幸福必不可少的条件。4、总之,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力图在快乐的生活和道德追求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一方面,德性是幸福的本质;另一方面,快乐是幸福的外在条件。早
18、期经院哲学坎特伯雷的安瑟尔谟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论述题)1、证明: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之中,而且也在实际中存在;上帝实际存在。被设想为仅在心中存在的东西,不如被设想为同时在心中于现实中存在的东西那样伟大,这是两个观念完满性的比较。无与伦比的东西如果被设想为仅在心中存在,那么心灵会设想另一个观念,设想它在心中和现实中都无与伦比,由此,前一观念逊于后一观念,前一观念就不成其为无与伦比而陷入自相矛盾了。故,只要一个人在思想中又一个无与伦比的东西的观念,逻辑的必然性就会使他承认这个东西的实际存在。2、高尼罗反驳:(1)理解一样东西和承认它的实际
19、存在是两码事。画家的构思观念和实际的图画是不同的两件事。(2)观念内容的完满性并不包含实际存在。比如传说中的最完美的海岛,并不能因此推定其必定存在。3、回答:(1)一般而言,被心灵所理解的观念并不全都指示存在的事物,观念的完满性不包括真实的存在性,但是,这些规则不使用于“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的观念,它不同于海岛的观念。设想的最完美的海岛同时被设想为不存在的海岛并不违反矛盾律,但是,“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被被设想为不存在的东西必定自相矛盾。(2)从模态逻辑的观点看,一般的观念所蕴涵的只是存在的可能性,而非现实的存在,但是,“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所蕴涵的则是存在的必然性。必然性的反面是
20、不可能性,由此,可以从这一观念的不矛盾性推导出它所指示的对象必然存在。总结:二者的争论反映了哲学史上对观念与存在关系问题的两种对立的立场。一个认为观念和存在是不同的序列,不可做出从观念到存在的跳跃;一个认为,能够解释一切的最高原则必定达到了观念与存在的同一性。唯名论和唯实论 (名词解释)1、唯名论的观点: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极端的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温和的唯名论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而得的,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2、唯实论论的观点: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
21、对应的外部实在。极端的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温和派认为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托马斯主义上帝存在的论证 (论述题)相对于安瑟尔谟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托马斯的证明属于后天的证明,即是从经验出发的证明。1、从事物的运动或变化方面论证。运动的系列必然又一个不动的推动者,此即为上帝。2、从动力因的性质来讨论上帝的存在。没有事物是自身的动力因,都有一个在先的事物作为动力因,而动力因的序列是有限的,存在一个终结的动力因,此即为上帝。3、从可能性和必然性的联系来论证上帝的存在。现实事物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故有些事物必须作为必然的事物而存在,否
22、则可能某一时刻可能一切事物都不存在。追溯事物必然存在的原因,必然有一个终极的必然存在,它自身具有必然性,且使得其他事物获得必然性。这个必然存在的终极原因即是上帝。4、从事物的完善性等级论证上帝的存在。现实事物的完善性都是有条件的,是相对于一个最高的完善性而言的,因此,可以肯定,存在着一个最完善的东西,且它是其他一切事物完善性的原因,此即为上帝。5、从自然的目的性来论证上帝的存在。万物活动的目的性和齐一性证明这种活动不是偶然的,而是有预谋的。需要有一个预谋者来安排世界的秩序,此即为上帝。存在与本质的区分1、认为存在的意义指活动本身,是赋予一切事物现实性的活动,不是指一个事物或一类事物。2、以亚里
23、士多德关于现实与潜在的关系来说明存在与本质的关系。任何事物、形式、本质在为获得存在之前都是一种潜在,是一种可能性。存在的特征在于其现实性,它使得潜在转变为现实的活动。3、由此,存在高于、优于和先于本质。本质依赖于存在,没有存在,就没有实在的本质。4、托马斯是第一次对“是者”的意义作出了存在与本质的区分,并以一种存在论的实体学说代替了柏拉图的本质论。自然:指事物变化的本性.亚里士多德把自然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本原本原:它的本意是太初,即最初存在的东西.最初存在的东西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运动和存在的原由.逻各斯:即世界的秩序,在一定分寸
24、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一切事物都像火一样变动不居,处于永恒的生成变化状态.数本原说: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是者:巴门尼德做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是者是真理的对象.是者的主要性质包括:不生不灭,连续性和完满性.四根说: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四根本身是永恒不变的它体现着双重的过程,在一个时候从多生成一,另一个时候从一分解为多,他们作为永恒存在的全体是不变的.爱与恨: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自身并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他们之间的分合需要用外
25、部原因来解释,这些原因就是使根相互眷恋的爱和使根相互争斗的恨.恩培多克勒用四根说明事物的可感性质,用爱恨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任务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原子和虚空: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他们以可感的事实为标准,肯定存在的东西是众多的,变动的,有因为是众多的,所以充实是可以分割的,分割充实所需要的条件就是虚空.射流说:原子论者认为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影像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影像是由原子构成的事物的轮廓,印象则是这些原子在眼睛里压下的
26、印记.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黑格尔认为一方面是说,要把思维认做诶规定的东西,有内容的东西,而另一方面思维也同样是能规定,能提供内容的东西.这个普遍的规定就是尺度,就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准绳苏格拉底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是一种感觉主义真理观.德性即知识:其一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德性是对人自身本性的认识.其二知识是美德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其三德性的可教性,他认为每个人都潜在地拥有德性,在经过对自身的认识后人的德性就会显现出来,成为现实的和真正的善,所以德性即知识.把知识放在道德的首位,也就是以理性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这是理性主义的伦理学说.一个人没有知识,
27、就不懂得善的概念,他就不能为善.苏格拉底的特点在于,他不是通过经验,而是主要通过概念的分析和澄清一些关于人自身和社会的已有的模糊概念等来获取此类知识.美德还在于行为正当,它包含了对目的的或价值的知识是无法通过经验科学或形式科学获得的,苏格拉底的意思是否说的是,我们仅仅依靠理性和澄清概念就能完全洞见善。助产术: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作“精神助产术”。分离学说:柏拉图认为在可感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之外,还有一个理智可知的更加真实的领域,因为不同的认识能力与不同的认识对象相对应,意见和知识是不同的认识能力,所以意见的对象和知识的对象是不同的,知识的对象是是者,意见的对象
28、既不是是者,也不是非是者,而是介于是一个东西和不是一个东西之间.所处的领域就是可个感领域,而知识的对象属于理智的领域.四线段:柏拉图用四线段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认识,两个领域的区分.把一条直线分割成两个不相等的部分,然后再把每一部分按同样比例分割,部分代表可感知和可知的序列,比例表示它们相对的清晰和模糊的程度这个四个部分分别是幻想,信念,数学,理性知识.分有说:柏拉图认为存在时间上在先空间上分离的理念和个体可感事物之间的关系,认为美之所以美,是由于美的理念出现于它之上,并为个体事物所分有,相似的事物之所以相似,由于分有相似的理念,分有大的理念,就成为大的事物,分有正义的理念就成为正义的事物理
29、念:柏拉图认为在所感个别事物之前有同名的理念,个别事物是分有理念而产生的,理念成为一个等级体系,第一类为道德伦理价值和审美领域的理念,如善公正正义第二类是最普遍或最重要的种,如一和多,部分和整体第三类是数学的理念和圆形,三角形第四类为自然物如水,土等第五类是人造物灵魂回忆说:柏拉图认为知识不是后天获得的,也不是从灵魂中自发产生的,而是灵魂固有的,或者说,先天地存在于灵魂之中,但处在潜在状态,宛如在梦境一般学习的作用在于出动,提示或唤醒知识,使之明白地昭示与灵魂三本原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缺乏和治疗是运动的三个本原质料是运动的载体,它在运动中保持不变形式决定运动的事物所处的状态缺乏决定运动所朝
30、向的状态;现实与潜在:亚里士多德把运动定义为潜在的现实化潜在性相当于缺乏,是应该有,但尚未实现的形式,现实性则是事物已有的形式从潜在到现实的转化也就是缺乏的形式转变为实际具有的形式四因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质料指是所从出的东西,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形式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内在形式是事物的是其所是,也就是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二是指外在形式,即形状,是事物表现于外的那个样子动力因是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目的因是指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生成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总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1、本原本原是希腊哲
31、学乃至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哲学概念。“本原”是“一切存在着的东西由它而存在,最初由它生成,毁灭后又复归于它,万物虽然性质多变,但实体却始终如一”。早期希腊哲学家看来,干变万化的自然中一定有某种东西是不变的,非如此不能说明自然的永恒存在,这种不变的东西就是本原。2、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识到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他用“火”来象征万物的本原,以燃烧体现万物的流变,认为“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分寸熄灭”。赫拉克利特指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每一次遇到的都是
32、新的水流。他一方面主张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以“永恒的活火”为象征说明自然万物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真正不变的东西就是“变”本身。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变化亦有一定的规范,自然万物都是循着这规范而变化的,这个规范性的原则就是逻各斯。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上题)4、智者“智者”本义泛指有智有识有才之士,但是到了公元前5世纪时则专指一批收费授徒、重点教授修辞学和论辩术并以此为职业的教师。智者的代表是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智者的出现是雅典民主制的产物,智者使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了社会现象,以否定的方式破除了传统观念,因而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的作用。所以,智者也被称为第一批人文主义者或思想启蒙者
33、。但是,智者声名狼藉,直到黑格尔才开始比较客观地评价智者的地位和作用。5、人是万物的尺度古希腊哲学智者的代表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亦即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单个人的个体感觉。这个命题以万物为无度,以个人的感觉为尺度,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将事物的存在及其性质视为个人主观感觉的产物,否定了它们的客观性。但是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可以看作是西方哲学史上第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命题,具有一定的批判传统、解放思想的作用。6、德性即知识苏格拉底认为,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自然哲学家们宣称的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其内在的目的,亦即“善”。由于认识自然的本性为我
34、们的能力所不及,因而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亦即认识“德性”。德性是人的本性,人人都有“德性”,不过不是现实地拥有,而是潜在地拥有。换言之,人只有在理性指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实现出来。因此,苏格拉底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得出了“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的结论,强调未经理性审慎的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然而,他没有意识到知识并不是德性的充分条件。7、理念论理念论是柏拉图的哲学理论。所谓“理念”意即“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事物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它们是普遍、绝对和必然的
35、存在。柏拉图的理念是事物的共相、存在的根据、摹仿的模型和追求的目的。由此,柏拉图区别了两个世界:可感事物的世界和是理念的世界。事物的世界是可感的对象,理念世界则是可知的对象。为了解决理念的认识问题,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柏拉图的理念论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唯心主义体系,对西方哲学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8、灵魂转向说柏拉图为了解决理念的认识问题,提出了“灵魂转向说”。在他看来,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它们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而它们的类概念即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它们是普遍、绝对和必然的存在。因此,个别事物是感觉的对象,理念则是知识的对象。为了解决理念的认识问题,柏拉图把人的灵
36、魂分为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次为猜想、相信、推论和理智。它们是“灵魂的转向”。我们对理念的认识是灵魂的四种功能依次转向的结果。9、形式与质料亚里士多德概括总结了以往哲学家们关于原因的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质料”是构成事物的材料,“形式”即是一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动力因”是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原因。“目的因”即事物存在和生成所要达到的目标。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把四种原因概括为两种原因。形式和质料在同一事物中是彼此对立不能转化的,但是相对于不同事物而言,它们又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自然整个链条就是从质料到形式不断发展的系列,
37、也就是从潜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关于理念独立存在于事物之外的观点,认为形式和质料作为事物的两个根本原因,不可分割地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只有在认识中才有可能分离地存在。10、潜能与现实潜能和现实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用以说明质料与形式之间动态的生成关系。“潜能”指具有能够实现其本质和目的的潜在力量,但还没有实现出来。“现实”是与潜能相对而言的另一种事物存在状态,即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获得了自己本质的事物。与它关系密切的另一个概念是“隐德莱希”,即“完全现实性”。质料和形式的关系也就是潜能和现实的关系。质料以潜能状态存在着,形式则是现实,质料一旦获得了自己的形式,它就
38、实现出来,成了现实的存在,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11、教父哲学教父哲学大约发端于2世纪,终结于6世纪。在基督教诞生之初,一批或多或少具有哲学修养的信徒借用希腊哲学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亚学派的哲学,从理论上论证和捍卫基督教的信仰。形成了基督教哲学的第一个历史形态即“教父哲学”。教父哲学的最大代表是奥古斯丁。12、经院哲学中世纪“经院哲学”是在查理曼帝国的宫廷学校以及基督教的大修道院和主教管区的附属学校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哲学。这些学校是研究神学和哲学的中心,学校的教师和学者被称为经院学者,他们的哲学就被称为经院哲学。经院哲学在利用希腊哲学为神学服务的同时,也继承了它的问题,因而围
39、绕共相与殊相的关系问题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哲学派别,亦即唯实论和唯名论。唯实论主张普遍的共相是真正的实在,殊相或个别的东西不过是现象,唯名论则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不过是概念、语词而已,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尽管经院哲学受基督教神学的限制,但是他们关于共相与殊相之间关系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哲学思想的深入。13、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经院哲学家安瑟尔谟因其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而著称于世。在他看来,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不能仅仅在思想中存在,如果它仅仅在思想中存在,就还可以设想它也在实际上存在,那它就会更伟大了;或者就可以设想一个既存在于思想中、又存在于现实中的伟大存在者比它更伟大
40、。这些都与“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的定义是自相矛盾的。所以毫无疑问,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即上帝,既存在于思想中,也存在于现实中。这种从概念推论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受到了康德的有力批判。14、奥卡姆剃刀中世纪英国哲学家威廉奥卡姆是唯名论的代表之一,他反对唯实论者从共相出发推论个体存在的思想方法,认为个体是而且只有个体是真实的存在,共相没有单独的存在,甚至在上帝的精神中也不存在“在物之先”的共相,否则上帝从无中创造世界的教条就难以维持了。共相在物之后,不过是存在于理智中的一般概念或符号,现实中没有与这种符号相应的实在的对象。于是,奥卡姆提出了他的著名论断:“能以较少者去完成的事情,若以较多者去做,便
41、是徒劳”。后人概括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哲学史上把奥卡姆这一思想形象地称之为“奥卡姆剃刀”。15、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指的是14 -16世纪发端于意大利,继而扩展到欧洲各国的思想文化运动,它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其形式,而以人文主义为其实质,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主要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英国的莎士比亚等。文艺复兴为近代哲学准备了理论和思想基础。16、启蒙主义启蒙主义是近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人们通常将18世纪法国哲学称为启蒙运动或启蒙主义,实际上启蒙主义乃是整个近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启蒙主义以理性为最高权威,以自由为
42、至上的理想,反对宗教迷信、封建专制和愚昧落后,推崇理性,提倡科学,传播知识,教化大众,形成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泛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启蒙主义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当哲学家们试图将科学精神推广到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全部领域的时候,便形成了一种机械决定论的世界观,否定了自由,也否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17、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为了在经院哲学的废墟上重建形而上学的基础,他认为在知识真假难辩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的唯一妥当的方法就是来一次普遍的和彻底的怀疑,将一切稍有疑窦的意见清除出去,寻找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知识作为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当我们发现所有一切都是可疑
43、的时候,这个怀疑本身却表明了一条无可置疑的真理,即“我在怀疑”本身是无可置疑的。于是,笛卡尔便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确立了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为近代哲学奠定了主体性原则,不过将“我”看作思想的实体却是不合法的。18、天赋观念近代哲学唯理论创始人笛卡尔的哲学概念。按照笛卡尔的观点,哲学必须是由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基本原理推演而来的科学体系,它的基本原理不可能来源于不可靠的感觉经验,只能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笛卡尔把观念分为三类:依赖于感觉的外来观念;借助于想象的虚构观念和出于纯粹理智的天赋观念。“天赋观念”是笛卡尔哲学乃至唯理论哲学的基础。19、真观念斯宾诺莎继承和发展
44、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提出了“真观念”的理论。“真观念”就是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真理性认识。按照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认识活动并不是从事物到观念,而是从观念到观念。因此“观念与它的对象的符合”虽然是衡量真观念或真理的标准,但只是“外在的标志”,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在的标志”,亦即真观念自身的清楚明白。斯宾诺莎的“真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直观认识活动获得的。20、单子论单子论是近代哲学家唯理论的代表之一莱布尼茨的哲学理论,意在解决自由与必然、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之间的矛盾。所谓“单子”就是客观存在的、无限多的、非物质性的、能动的精神实体,它是一切事物的“灵魂”和“隐德来希”。单子的主要特性有:单
45、纯性;复多性;永恒性;单子之间相互独立,单子之间没有“物理的影响”;质的区别;自因。单子作为单纯的精神实体具有“知觉”和“表象”的能力,由于“知觉”的清晰程度不同而存在着质的差别,形成了一个无限的等级系列。21、预定的和谐“预定的和谐”是莱布尼茨为了解释宇宙万物之整体连续性而提出的术语。莱布尼茨把客观存在的、无限多的、非物质性的、能动的精神实体称为“单子”,它是一切事物的“灵魂”和“隐德来希”。单子之间的等级是无限的,等级之间没有分离的间隔,因而整体是连续的。然而,由于每个单子都是自因的自动机,而且单子与单子之间没有相互的物理影响,所以任何单子的发展变化都有可能破坏这个连续性的整体。为了解决这
46、个问题,莱布尼茨提出了“预定的和谐”的理论。上帝在创造每一个单子的时候就已经预见到了一切单子的全部发展情况,在安排好了每个单子各自独立的发展变化的同时,也使其余的单子各自作相应的变化,因而全部单子的发展就自然而然地和谐一致,始终保持着整体的连续性。22、白板说英国经验论哲学家洛克对天赋观念论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批判,他认为用不着假设天赋观念,我们完全可以合理地解决知识问题,他的解决办法就是“白板说”。在洛克看来,人类具有接受感觉、形成观念和知识的“天赋能力”,由此就可以说明我们的知识的来源。他假定人的心灵就如同一块“白板”,上面原本没有任何标记。后来经验在上面印上了印痕,形成了观念和知识。洛
47、克哲学的基本原则是,“心灵是一张白纸”,“知识源于经验”。他把知识归结为观念,把观念归结为经验,系统地阐述了经验主义认识论思想。23、物是观念的集合英国经验论哲学家巴克莱认为如果坚持心外有物的唯物论立场,必将导致怀疑主义和无神论的后果,所以他竭尽全力企图从哲学中清除物质概念。在他看来,感觉观念的特点是:这些观念十分清晰、明确、固定,不能由我们的意志任意加以改变;这些观念往往形成了某种固定的集合,它们同时出现,同时消失;这些观念是稳定的和有秩序的。于是,人们就把它们看作是与观念不同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事物”。所谓“物质实体”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是没有意义的,“物质”不过是虚无。24、温和的怀疑论休谟是近代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将经验主义的基本原则贯彻到底,得出了怀疑论的结论。休谟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但感觉经验究竟从何而来,我们只好存疑,因为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基础,它却不可能超出自身之外去感觉自己的来源,所以感觉经验的来源不可知。休谟的“温和的怀疑论”是经验论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使经验论与唯理论解决知识问题的理想陷入了困境。25、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休谟通过对因果关系的深入考察,认为因果关系的发现不可能通过理性而只能通过经验,但是经验同样也不可能告诉我们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不过它们却能够以一定的方式影响我们的心灵。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