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doc
《第6章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章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有三个方面: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科学教育不仅要使人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及技术,而且要能应用这些来了解环境、关心社会、解决问题,不断追求进步,掌握更多的操作技巧,并具有乐观积极的科学精神。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具体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或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和机会,以不同的组织形式,在不同的场合,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包括直接指导和间接影响);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和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是幼儿获取广泛
2、的科学、技术经验和具体事实,主动建构表象水平上的粗浅的科学概念、学习科学方法和技能、发展智力的过程;是发展幼儿好奇心,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得到愉悦情绪的体验,产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以及对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的关注和爱护的过程。第一节 幼儿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一、34岁(小班)儿童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一)认识过程带有很大的情绪性,缺乏有意性34岁的儿童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的认识易受其情绪的影响。色彩鲜艳、生动活泼、能发出悦耳声响的客体都能引起孩子的愉快情绪,于是,儿童就有兴趣去认识,如各种小动物。而对色彩单调的静态的客体,孩子就不感兴趣,也就不会有认识的要求。即使老师要求孩子去认识,孩子仍然可能会
3、出现心猿意马的认识行为,收不到认识效果。 (二)认识方法以模仿为主,易受暗示 这一期间的孩子,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尚不会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来表达自己的认识,多是人云亦云。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别的小朋友说小兔子的眼睛是黑色的,他也跟着说是黑色的;大人用旧布试试新买的剪刀的锋口,他也将剪刀拿来剪起了自己盖的被面,妈妈批评他时,他还振振有词,说“我在试试剪刀快不快?”教师带小朋友到户外寻找生活中的圆的东西,孩子们极易跟着教师的视线去寻找,当找到了一个圆的时候,也往往先看教师的表情,期望得到肯定。 (三)认识活动具有表面性,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 这一期间儿童的思维还保留着直觉行动性的特点,他们的
4、思维还要依靠具体的事物形象和直接的动作。他们不会事先去计划自已的行动,只能是先做后想或边做边想。因此,此时孩子的认识活动必须是问题和孩子的主体行动同步才有效。同时,由于思维的直接具体性,孩子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从表面去理解事物。因此,对孩子的教育,特别要强调正面教育。如在认识小白兔时,有的孩子说兔子的眼睛是灰色的。老师想:“明明是红的,怎么会是灰的呢?显然是孩子在捣蛋。”于是生气地说:“还是白色的呢!”这下可好!小朋友起说:“是白色的。”另外,在引导孩子观察或要求孩子注意时,提示语一定要明确具体。如“请一起看着老师手指的这个地方”,而不能简单说看这里、那里。二、45岁(中班)儿童学习科学
5、的心理特点(一)好奇好问好学随着这一期间儿童身心的发展和活动能力的增强,活动范围的扩大,孩子们对周围环境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什么都想摸摸、看看、尝尝,什么都想去摆弄摆弄。他们经常向成人提问题,问题多半停留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上;问题的范围很广,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并急切地希望成人给予及时回答。他们喜欢集体教育活动,学到一点新知识后就特别爱对别人讲,希望别人也知道。(二)初步理解事物的表面和简单的因果关系这一期间孩子已能根据自己的直接感知去理解客体中的一些表面的、简单的因果关系。如知道了鸟有翅膀,所以会飞;种的植物要浇水,否则会死掉。但是他们还难以理解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因此,45岁的儿童对事
6、物的认识,易受事物形状、颜色、大小和活动性等外部的非本质特征所影响,作出错误的因果关系判断。(三)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作为判断推理的客观逻辑依据这一期间的儿童常常按照自身的经验来判断推理一些事物。如一个中班幼儿认为球之所以会滚下来,是因为“它不愿意呆在椅子亡。”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在回答“大红旗多还是小红旗多”的问题时,错误地回答是“小红旗多”,其理由是因为小红旗可剪好多,大红旗费纸,就剪得少。三、56岁(大班)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一)好学好问,求知欲强好奇是幼儿的共同特点。但大班儿童的好奇与小、中班孩子有所不同。小、中班儿童的好奇心较多表现在对事物表面的兴趣上,问题多停留在“是什么”上,而大班儿童
7、则不仅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好学好问是求知欲的表现,甚至一些淘气的行为也反映出了儿童的求知欲。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喜欢拆拆卸卸。他们把玩具汽车拆开,是为了看看里面有什么,为什么会动,为什么会发出声音。教师应正面引导,可向儿童介绍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满足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二)初步理解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大班儿童已开始能从内在的原因来理解事物或现象了。如在解释乒乓球为什么会从倾斜的木板上滚落下来时说:“乒乓球是圆的,木板是斜的,所以乒乓球会滚下来。”说明他们已能从客体的形状和客体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即“圆”和“斜”的关系中去寻找滚落的原因。但由于事物和现象中的内在因果关系比较复杂,所以此
8、时期他们对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中的关系理解水平不一,对日常生活中所不熟悉的复杂的因果关系还很难理解。(三)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大班儿童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的萌芽。譬如,他们已开始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小时概念等),能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开始学习按客观事物的分类标准来进行概括分类。如把身上有羽毛、有退化了的翅膀和两条腿的,人们饲养的鸡、鸭、鹅归为家禽。但由于这一期间孩子的知识、语言和抽象概括水平仍有限,故对类概念的精确内涵,缺乏掌握高层次类概念所需的在概括基础上进行高一级抽象概括的能力。因此,此期儿童仍不免会出现一些概念外延上的错误。如他们会把家禽、家畜概括为动物,而把昆虫
9、排斥在外,认为昆虫是虫子,不是动物。第二节 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选编原则和具体方法一、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选编原则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要在依据科学教育目标的前提下,根据以下原则进行。(一)科学性和启蒙性相结合科学性原则,是指在选编内容时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幼儿周围世界中一切自然现象、自然物和科技产品。科学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科学启蒙教育,以发展幼儿学科学、爱科学,初步学习使用科学的能力和兴趣。因此,科学教育必须具有科学性。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所达到的幼儿科学概念水平虽是感性经验上的前概念水平,但所选的内容仍应是科学的;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会客观地实事求是地
10、对待周围世界,为以后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世界观打下良好基础。所以,应选择那些能被幼儿感知和证实的可靠的材料。启蒙性原则是指选编的内容须符合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使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教育目标。也就是说,启蒙性并不是一味地简单、容易,而低估幼儿的接受能力。若内容范围过窄、程度过浅、份量过轻(少),都会降低幼儿的知识水平,阻碍他们的认知发展,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老师要正确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既不能过分低估幼儿的能力,也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总之,教师在选编科学教育内容时,要认真处理好科学性和启蒙性之间的关系,既注重启蒙性,又重视科学性,两者要协调
11、、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二)时代性和传统性时代性是指要使选编内容跟上时代的发展,面向现代化。它是社会和科技发展对培养人才的客观要求,因此教育应有超前意识,要选编那些为幼儿能理解的体现时代特点的新的科技知识,以开拓幼儿的视野。传统性是指要着重选编那些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的心灵中播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种子,并能激励儿童长大后为祖国科技发展作贡献,为国争光的内容。如中国古代指南针、活字印刷等发明。时代性和传统性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如教师在具体选编内容时,可将古代的桥和现代的桥构成“桥”的教育内容。(三)广泛性、多样性和代表性当今儿童生活的周围物质环境,无论是大自然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还是
12、人工自然的科技产品,都呈现出极大的广泛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它们都能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产生无数疑问,提出各种问题。而科学教育的内容正因注重了广泛性、多样性,不仅能满足幼儿认识世界的需要,也利于幼儿适应环境、解释周围世界、关心周围世界、积累丰富经验的需要。发展幼儿的思维,更能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产生广泛兴趣。但是,纷繁杂乱的信息,对幼儿的思维发展是不利的。因此,选编内容时,还要注意代表性。即幼儿所学的科学经验或表象水平上的科学概念,尽可能是各学科领域最基本的知识结构。如水的三态(液体、固体、气体)是无机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是无生命物质的最基本的知识结构。水,又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可通过自
13、身观察、操作、实验,使幼儿获得感性经验,建立表象水平上的概念,还可使其举一反三地运用、迁移。(四)地方性和季节性我国的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并带有地方特色。即使是人造产品、科技成果,有的也与它们所处的环境、文化背景相关。因此,要根据当地的特点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编制一些乡土教材,以保证幼儿直接感受本地区的特点。这与选择乡土以外的有关内容并不矛盾。幼儿科学教育内容中涉及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与季节变化有着必然联系。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也受着季节的影响,各种天气变化更是与季节有关。依据季节性原则来选编科学教育的内容,既能丰富、加深幼儿对季节的整体理解,又能帮助幼儿理解事物变化与季节之
14、间的关系。二、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具体方法(一)以季节为主线进行选编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季节性特点,决定了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是最为常见的。它是以认识春夏秋冬季节为主线,将科学教育中有关的内容集中编排的。其主要内容有季节、常见动物、常见植物、自然现象、人们的生活与卫生等。(二)采用单元式进行选编 采用单元式进行选编是将幼儿三学年的科学内容编排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从内容到形式都注重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与幼儿发展的连续性。每个单元又突出一个重点,围绕这个重点设计多种活动内容和形式。单元之间纵向成体系,横向互联系。即纵向有知识内容和原有与之相关的知识、经验的联系;
15、横向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与不同类别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每个单元的科学教育过程都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第三节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方法一、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技能,也是幼儿探索科学的基本方法。它可以保证幼儿在直接接触事物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直观、生动、具体地认识事物,提高幼儿感官的综合活动能力,培养运用感官探索周围环境的习惯,并为发展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形成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一)个别物体的观察个别物体的观察是指幼儿对特定的某一物体(或一类物体)或自然现象进行观察。通过幼儿有目的地运用感官与周围某一事物的直接接触,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属
16、性和习性。通过对个别物体的观察,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物体的信息包括物体的外形特征,如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发出的不同声音;散发的不同气味;软和硬、粗糙和光滑、轻和重,以及弹性、粘滞度、光滑度、湿度等不同特性;某些物体的味道等;个别物体的外部结构和功能及其生活、生长习性和特点;个别物体相对的静态和动态;个别物体的存在和周围环境的关系等。对个别物体的观察,是最基本的观察技能,是其他各种观察的基础。(二)比较性观察比较性观察指幼儿同时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或自然现象进行观察比较。使幼儿从中更正确地认识物体和自然现象,并进行分析、比较,为概括、分类奠定基础。通过比较性观察,使幼儿发现物体的不同点和相似点
17、;学习以两样物体或自然现象的相应部分和整体性进行比较,挑选出同类物体,并进行分类。各年龄班进行比较性观察时要求不同:中班比较物体明显的不同点;大班比较物体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比较相似点,最后分类。(三)长期系统性观察长期系统性观察是指幼儿对某一自然物或自然现象进行较长时间的系统观察。该观察主要用于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气象的变化,以直观地了解自然界各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因果关系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长期系统性观察不在于天天去观察某一自然物,而是根据科学教育(观察)的具体目的和要求来决定观察时间。如观察蝌蚪,要在蝌蚪长后腿、长前腿、尾巴退化时观察。(四)观察性活动的指导要点1尽可能提供实物
18、、实景;2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3引导幼儿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4教会幼儿观察的方法。二、科学小实验科学小实验是指教师或幼儿按照预想的目的或设计,利用一些材料,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活动。幼儿科学小实验和研究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不同,仅仅是重复前人的实验,不要求有新的科学发现。实验内容和操作简单易行,幼儿在较短时间内就能看到结果。实验形式多采用游戏,幼儿可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索。根据不同目的,科学小实验可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幼儿操作实验。(一)教师演示实验,是指由教师操作实验来演示,幼儿进行观察的一种形式。这种实验一般难度较大,幼儿操作困难,或因为仪器设
19、备条件不足而采用,也可作为幼儿实验前的示范。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要做到动作熟练,操作速度放慢;边演示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提示和讲解;幼儿座位、仪器大小和位置,要便于幼儿观察,以保证每个幼儿都能看清楚。(二)幼儿操作实验是指由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并参加实验的过程。主要在简单易行、带有游戏性的实验时用。在操作中,幼儿可以充分摆弄材料、仪器,充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变化;还可以反复操作,多次尝试,满足其好奇心,使其实验积极性提高。因此,只要条件许可,可多进行此类实验。(三)科学小实验的指导要点1教师演示性实验要注意:(1)必须做预备性实验;(2)演示实验时,要让每个幼儿看清;(3)演示与讲解、提问要
20、紧密结合。2幼儿操作性实验要注意:(1)老师要为幼儿提供必要的用具和材料;(2)指导幼儿使用工具、材料并学习操作;(3)给幼儿以充分实验的时间;(4)讲清实验规则,注意保证幼儿安全。三、劳动这里所说的劳动,是指与幼儿科学教育有关的劳动,主要有种植、饲养、科学小制作和协助成人的辅助劳动。(一)种植是指通过在园地、自然角(或用泥盆、木箱等)种植花卉、蔬菜和农作物等,让幼儿认识自然。主要有常见植物的播种、管理、收获等内容。如参加选种、浸种、移栽、浇水、松土、除草、追肥、收获等。(二)饲养指幼儿通过在饲养角里喂养和照管习性温顺的动物来认识自然。主要包括帮助收集饲料、喂养、管理,学习简单的饲养技能,并观
21、察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动作和生活习性,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感。(三)科学小制作指帮助幼儿采用各种自然材料(如麦秆、果核、贝壳、树叶、羽毛石头、瓜子壳等等)和废旧材料(如木块、包装纸、盒、废塑料盒等),制作一些简单的科学玩具、陈列品和装饰品。 (四)协助成人劳动 指协助成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拾麦穗、拣菜、剥豆等,从中获得有关科学的感性经验。 (五)劳动活动的指导要点 1选择合适的内容; 2劳动过程和幼儿的认识活动结合起来; 3以幼儿劳动为主,教师参与引导; 4. 劳动评价重在劳动过程而不是结果。 四、测量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测量,是指通过观察或运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初级的测定,包括
22、长度测量、重量测量、体积测量,即包括测量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轻重等内容。测量的类型,包括观察测量、非正式量具测量和量具测量。(一)观察测量指通过眼睛、手等感官的观察来测量物体。如通过目测(眼睛)来测量物体的大小、粗细、长短等;通过手来测量水的温度;用手掂量物体的轻重等。这种直观感知的测量一般用于特征比较明显的认识对象。(二)非正式量具测量,也叫自然测量指不采用通用的量具,而是用一些自然物如木棍、积木、绳子、手指、步长等作为量具,对物体进行测量。这种方法在幼儿园多用,可使幼儿在避免测量单位带来困难的前提下,掌握测量的基本知识。(三)正式量具测量指以通用的标准量具对物体进行测量。适合幼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园 科学 教育 活动 设计 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