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1-4章阶段性测评试卷.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1-4章阶段性测评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1-4章阶段性测评试卷.doc(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1-4章阶段性测评试卷一选择题 1在生活中经常需要估测一些物理量,下列估测比较接近实际的是()A某中学生的身高为1680mmB成年人的步行速度大约在1.2km/hC我们这个学期使用的物理书的长度大约在26dm左右D中学生正常心脏跳动大约为70次/s2图是穿行在餐厅的机器人端着托盘送餐的情景。若认为机器人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A地面B托盘C餐桌D墙壁3在欣赏音乐时,我们很容易分辨出笛子和二胡的声音,判断的依据是()A音色B响度C音调D频率4有关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C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消除
2、误差D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5生活在海边的渔民经常看见这样的情景:风和日丽,平静的海面上出现一把一小小的“降落伞”水母,它们在近海处悠闲自得地升降、漂游。忽然水母像受到什么命令似的,纷纷离开海岸,游向大海。不一会儿,狂风呼啸,波涛汹涌,风暴来临了。就划线部分,以下解释合理的是()A水母接收到了次声波B水母接收到了电磁波C水母感受到了温度的突然变化D水母感受到了地磁场的变化6某同学利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45cm、2.46cm、2.4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A2.5cmB2.457cmC2.45cmD2.46cm7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与小
3、孔成像的原理相同的是()A钢笔“错位”B茶杯在镜中的“倒影”C水中筷子“变弯”D屏幕上的“手影”8如图,把装有水的酒杯放在桌上,用润湿的手指摩擦杯口边缘使其发声,改变水量发现发出的声音不同。对此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A声音是由水振动产生的吗?B音调和水量多少有什么关系?C手指摩擦为什么能使杯发出不同声音?D音调为什么会随水量变化而变化?9小阳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其中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一个平面且与平面镜垂直放置。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A沿ON前后转动板EB沿ON前后转动板FC改变光线OB与法线ON
4、的夹角D改变光线AO与法线ON的夹角10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要求中错误的是()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B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C测量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零刻度线开始量起D记录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在数字后面注明测量单位。11小明在一次跑步中,前半段路程的速度是6m/s,后半段路程的速度是4m/s,那么,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A5m/sB10m/sC4.8m/sD5.2m/s12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m的两点,甲、乙两小车从P点出发向Q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A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B经过6s,乙车离P点10mC甲车比乙车早3s通过Q点D经过3s,甲、乙两
5、车相距6m13测量视力时,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可以节省空间。如图所示,让被测者面对镜子,背对视力表,此人看到视力表的像离他的距离是()A3 mB4 mC5 mD6 m14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4s内通过20m的距离,那么,它在前2s内速度一定是()A5m/sB10m/sC80m/sD无法确定15一束光入射到平面镜上,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5,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度数为()A55B110C35D7016当坐在野外的篝火旁时,我们看到篝火后面的物体是晃动的,原因是()A视觉错误,因为火焰在跳动B火焰加热空气,使空气密度不均匀且不稳定C火焰作为光源在抖动,所以经后面物体反射的光也在晃动D火焰加
6、热了另一边的物体,使它热胀冷缩,所以看到它在晃动二填空题17前几年我市多地雾霾频发,空气质量问题备受关注,其中PM2.5是衡量雾霾的主要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2.5微米 米。18如图所示,小明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则测量结果为 m。19小华在家里修理厨房里的桌子时,不停的有敲击物体的声音发出,为了使隔壁的小明学习时避免干扰,小华采取了三种方案: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把房间、厨房门窗关闭关严;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上述三种方案中,第一种是在 处减弱噪声;第二种是在 中减弱;第三种是在 处减弱噪声。20吹奏竖笛时,竖笛内的空气柱就会 发出声音,按住不
7、同的笛孔,声音的 就会改变。21图象是数据处理的重要方法。如图:(1)甲物体做的是 运动,乙做的是 运动(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甲物体在3s内通过的路程为 m。(2)聪明的小燕发现:一段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刚好等于这段时间的图象与坐标轴围成图形的面积(如图阴影部分),这一猜想在老师那里得到了证实。根据这一规律,请你计算乙在4s内的平均速度为 m/s。22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会听到振动发出的声音。塑料尺振幅越大,声音的 越大。若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 发生改变。(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23仔细观察,收集整理如图所示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提问:(1)平
8、时我们常见到的“黑板反光”现象可用 图(填“甲”或“乙”)解释。(2)乙图是 反射,每条反射光线和对应的入射光线都 (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24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我们看到树阴下太阳光的光斑都是 形的,由于光反射,教室出现的“黑板反光”属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现象,由于光的折射照相机拍的像都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25学校运动会百米赛跑项目中,小迪起跑后2s末速度为6m/s,终点冲刺时速度达到9.8m/s,在冲刺阶段小迪超越了小杰同学,领先到达终点,最终以12.50s的成绩获得第一名并打破学校纪录。在超越小杰的过程中,以小杰为参照物小迪是 的,小迪比赛过程的平
9、均速度为 m/s。三作图题26如图所示,一只蜻蜓(用A点表示)停在水池上方。请在图中标出蜻蜓所成的像A(要求保留作图痕迹)27按照要求作图。如图所示,S是点光源,作出入射光线SO的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四实验探究题28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刻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2)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小车由甲至乙 小车由乙至丙 小车由甲至丙 路程s/cm 6
10、4 90 时间t/s 2 6 平均速度v/(cm/s) 13 16 (3)通过分析上表实验数据可以判断:小车沿斜面从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过程中做的是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29请写出下图所示的几个实验所揭示的物理道理:(1)如图甲,小华同学能听到石头敲击声主要说明: ;(2)如图乙,敲击A音叉B音叉旁边的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具有 ;(3)如图丙,推注射器筒壁上出现了液态的乙醚,说明通过 可以使气体液化;(4)如图丁,用手拨动塑料尺,只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使声音的 发生了改变。30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
11、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 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 ;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
12、,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五计算题31一辆轿车沿一平直公路以20m/s的速度行驶,在轿车的前方100米处有一辆货车正以10m/s速度向同一方向行驶,轿车驾驶员按响喇叭提醒货车司机准备超车。在轿车驾驶员按喇叭后多长时间追上货车?若公路的正前方有一座山崖,当轿车驾驶员按响喇叭,2s后听到回声,求按喇叭时轿车距山崖有多远?(v声=340m/s)32晓军从家中出发到万达广场,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1)晓军骑车的是图中哪一段?(2)晓军骑车的速度是多少?(3)晓军从家到万达广场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分析】
13、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解答】解:A、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168cm=1680mm左右。故A符合实际;B、成年人步行的速度在1.1m/s=1.13.6km/h4km/h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C、一根筷子的长度在25cm左右,物理书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26cm=2.6dm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A。2【分析】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要先选择一个物体,假定该物体不动,这个物体是参照物;如果物体的位置
14、相对于参照物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解答】解:以地面、餐桌、墙壁为参照物,机器人与地面、餐桌、墙壁的位置在不断的变化,故机器人是运动的,故ACD不符合题意;以托盘为参照物,机器人与托盘的位置没有变化故机器人是静止的,故B符合题意。故选:B。3【分析】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解答】解: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我们能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选:A。4【分析】解答本题要弄清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
15、的方法和误差的不可避免性。【解答】解:A、误差是在正确测量的前提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而错误是不按操作要求测量时产生的,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故A错误;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B错误;C、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C错误;D、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故D正确。故选:D。5【分析】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人耳不能够听到;水母、青蛙等动物可以听到较低的声音频率。【解答】解:风暴发出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耳听到的范围之内,但水母等动物可以听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异常反应预测灾难;故A符合题意。风
16、暴不会导致电磁波和地磁场的变化,故B、D不符合题意。风暴不会引起温度突然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A。6【分析】对于给出的数据,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求出物体的长度。注意在求平均值时,计算结果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应该和给出数据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相同。【解答】解: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求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则物体的长度应为:L=2.46cm,故D正确。故选:D。7【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日食、月食、影子、小孔成像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或在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方向发生变化,属于光的折射,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变弯、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光射到物
17、体表面又被反回的现象叫光的反射,与平面镜有关的都是光的反射。【解答】解: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A、钢笔“错位”,是光在玻璃和空气两种介质中传播发生的折射现象,不符合题意。B、茶杯在镜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不符合题意;C、水中筷子“变弯”,是光从水传向空气发生的折射现象,不符合题意;D、屏幕上的“手影”,影子的形成,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符合题意;故选:D。8【分析】明确用手摩擦杯口时,其发声的原因与发声物体是什么,然后再进一步判断对其发声的音调产生的影响。这里的“声音不同”是指音调,则应围绕音调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解答】解:如图的实验中,当用手指润湿后沿着杯口边
18、缘摩擦时,是杯子和水发生了振动,当水量越大时,杯子和水越难振动,因此可以得出杯中的水量越大,音调越低,水量越小,音调越高。由题意可知,这里的“声音不同”是指音调,则应围绕音调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即探究“音调和水量多少有什么关系?”是最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故选:B。9【分析】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应该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度数,观察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据此判断。【解答】解:A、沿ON前后转动板E,则纸板E上无法显示光线,达不到探究的目的,不合题意;B、沿ON前后转动板F,可探究三线是否共面,不能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不合题意;C、OB与法线ON的夹角是反射角,它的大小是由入射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沪科版 物理 年级 学期 阶段性 测评 试卷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