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古诗三首.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古诗三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古诗三首.pdf(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17 古诗三首 文本分析: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 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 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望天门山 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全 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 到了充分展现。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前两句写景, 后两句用绝色美人比喻西湖, 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 而且新奇别致、 情味隽 永。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 景再现于纸上。 本诗从一个“望”字
2、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 “山 水翠”“青螺”是遥望所得,生动地勾画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 教学设计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 教学方法, 注重图文结合, 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要能体现语文课程标准 “以读为本” 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语言的 优美、精练和人文内涵的丰富,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 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 认识“亦、宜”等5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 楚”等 13 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 能结合注释,用自
3、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思。 课时安排: 3 课时 2 望天门山 1. 识记“断、楚、至、孤、帆”5 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2.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 3. 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 好河山的热爱,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 1. 借助多媒体, 通过聆听、诵读、画面呈现和想象, 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本诗, 提升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2
4、. 通过小组合作、 借助注释、自主查阅等方式, 理解诗歌中“断” “回” “出” “孤”等字的意思, 从而推动理解古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思,教授学生学习古诗 的方法。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 播放展现祖国山水的视频,激发学生情感。 导语:神州大地,地大物博,青山碧水,美不胜收。不管是巍峨俊秀的名山 大川、奔流不息的江河湖海,还是一望无垠的沙漠戈壁、圣洁无瑕的雪域高原, 处处都有无尽的宝藏。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将纵横四海, 去领略祖国各 地的美丽风光, 去感受古今文人骚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深情。今天,我们 先追随几位伟大的诗人,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山川湖泊。 2.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
5、的李白的诗歌,集体吟诵。 过渡:“诗仙”李白可谓家喻户晓。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些 诗歌?(指名学生回忆,集体背诵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等) 静 夜 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赠 汪 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庐山瀑布 3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 出示诗人简介及写作背景。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 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他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 宁西南),曾被召至长安, 供奉翰林。主要作品有
6、 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将()进酒等。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 年), 25 岁的李白 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 第一次离开四川远游荆楚, 后又乘舟顺江而东, 途经 安徽境内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一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这首 诗充分展示了他丰富的想象力。 4. 出示课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理解诗题。 预设:引导学生做一做“望”的动作,从而理解诗题。“望天门山”,就是 说这首诗的内容是诗人远望天门山见到的景象。全诗都是围绕这个 “望”字来写 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齐读诗歌。教师相机纠正不准确的地方,引导学生多读几遍。 2. 出示词语课件,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中 断 du
7、 n 楚 ch 江至 zh 此回孤 帆 f n 3. 播放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轻重音。教师指导断句。 望/ 天门山 天门/ 中断/ 楚江/ 开,碧水 / 东流/ 至此/ 回。 两岸/ 青山/ 相对/ 出,孤帆 / 一片/ 日边/ 来。 4. 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看对方朗读中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5. 指名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最后齐读诗歌。 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 1. 再读古诗,小组讨论。 (1)大声诵读并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圈出不明白的地方,与小组内同学进行交流。 2. 汇报交流,合作探究。 4 (1)出示天门山、楚江的图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介绍这两处
8、风景。 天门山:今安徽境内的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两山隔江相对, 像天然的门 户,所以叫天门山。 楚江: 即长江。长江中下游地带在古代属于楚地,所以叫楚江。 (2)欣赏天门山、楚江的图片,理解“中断”。 预设:看看这两幅图,谁来说说什么叫“中断”。(从中间断开。)谁把谁 给从中间断开了呀?(长江水把天门山从中间断开了。)气势多么磅礴啊!一起 读一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3)播放江水奔腾回旋的视频,理解“至此回”。 预设:播放视频,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 波涛的情景。谁来说说“至此回”的意思?(到这个地方激起回旋。)因为什么 “至此回” ?(因为山势的阻挡。 )这种
9、景象带给你什么感受? (壮观、磅礴。) 好!读出这样的气势。(碧水东流至此回) (4)出示前两句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说说诗意。 思考:读这两句诗, 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 什么? 预设:碧绿的江水一路奔腾向前, 猛烈地撞击着挡路的山石, 像一位发怒的 巨人把天门山劈成了两半,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巍峨的天门山丝毫不为所动, 在奔流的江水中巍然屹立。 浩荡的江水流到这里, 由于山势的阻拦而激起了巨大 的回旋,更显得汹涌澎湃。 (5)指导朗读,读出水的浩荡、山的磅礴。 (6)引导学生将望庐山瀑布的“望”同本诗中的“望”比较,理解“相 对出”。 预设:课前我们诵读了 望庐山
10、瀑布 ,不过望天门山 和望庐山瀑布 的“望”却又有些不同,大家知道不同在哪儿吗?(引导学生比较诗人所在的地 方)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站在瀑布前面,远远地望;望天门山是他乘着小 船,从远处驶过来时望见的。(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和站在船头的诗人) 想一想,从远处到近处, 诗人看到的景象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 如汽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前方的景物带给乘客的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5 明确:船随着激流前行, 前方的天门山扑入诗人的眼帘,好像是出来迎接自 己一样。明明是青山不动船在动, 可是感觉不是船在动, 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 己。 (7)引导学生想象:假设你就是船上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象,
11、你有什么 感觉?心情怎样? 预设:这青山仿佛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望着眼前的开阔景象, 我的心中无 比豪迈,充满了激情。 小结:正是这种浪漫、豁达的情怀,让李白的“诗仙”之名当之无愧!一个 “出”字,给静止不动的山带来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诗的意境中。 (8)引导学生说说后两句的诗意。 明确: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 似乎倾斜着出现在江边; 一叶孤舟从太阳落山 的地方飞速驶来。 (9)教师点拨重点并指导朗读,读出诗人心中的豪情。 四、想象意境,升华情感 1. 听配乐诗朗诵,引导学生想象体会。 (1)自读诗歌,圈画诗歌中描绘的景物。(青山、碧水、孤帆、红日) (2)听诗歌,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画画,想象
12、自己看到的画面。 2. 指名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内容。 3.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小结:巍峨俊秀的青山,奔流不息的江水,这是多么壮丽的自然奇观!乘一 叶轻舟,望青山出迎,看江水奔腾,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诗兴大发呢?同学们, 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 说说看,这首诗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热爱。)让我们也像诗人一 样,来吟一吟这首诗吧! 4. 播放配乐,教师引读,学生激情诵读。 引读: 浩浩的长江水啊,咆哮着奔腾向前,像一头猛兽一样撞开了天门山, 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男生齐诵:
13、天门中断 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6 引读: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 巨人一 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女生齐诵: 两岸青山相对 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引读:眼前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他 满怀希望、激情地吟诵着(集体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 教师小结,学生试背。 小结: 丽日照临江水,一叶轻舟在江面上扬帆而行,驶近夹峙两岸的青山, 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图景。诗人紧扣一个“望”字,借助笔下一派壮 丽的景色, 不仅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将自己宽
14、阔的胸襟、 奔放不羁的情 思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了。 五、小结方法,自学提示 1. 回顾所学,引导学生梳理方法。 过渡:这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 望天门山这首古诗。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 同学们能不能说说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它?其实,在学习第二单元中的古 诗的时候,我们已经总结过这种方法了。 2.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总结方法。 (1)解诗题:明白诗歌写的内容。 (2)读诗文:读准字音、节奏、轻重音,读通、读顺古诗。 (3)明诗意:理解重点、难点词语,理解诗歌大意。 (4)想画面:想象诗歌展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 (5)悟诗情:通过诗人描绘的景象,感悟诗人的情感。 3. 教师小结。 小结:
15、常言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登山临水,能让人增长见识,陶 冶情操,我们平常所说的“山水怡情”就是这个道理。这节课,我们跟随唐代大 诗人李白一览名山的奇崛, 下节课,我们将追随另外两位诗人去感受秀水的柔情。 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另外两首古诗。 4. 作业设计。 (1)背诵望天门山。尝试默写全诗。 7 (2)搜集并阅读更多描写山川的古诗,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诗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 1. 认识“亦、抹、宜”3 个生字,会写“饮、初”2 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饮、 抹”。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 2. 借助图片,发挥想象,走进诗境,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 会诗人的感情。
16、3. 拓展学习,注重积累。 1. 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2. 运用习得的方法学习古诗,欣赏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 抽查背诵望天门山,齐背。 2. 回顾上节课讲过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 悟诗情。) 3. 教师过渡,引入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学习。 过渡: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天门山的雄奇秀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 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 4. 播放 “西湖十景”的视频,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对西湖的印象。 预设:美景如画、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如人间仙境 一般 5. 教师过渡,揭示课题。 过渡:俗话说:
17、“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比作人间天堂,是因 为那里有优美的西湖, 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这其中就有宋 代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出示课题) 8 6. 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明确:“饮”,读第三声。 “湖”,西湖。“饮湖上”,意思是在湖上饮酒, 赏玩风景。这是交代事件背景。“初晴后雨”,刚开始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 这是交代天气变化情况。 诗题告诉我们, 诗人在湖上饮酒游玩时, 因为天气变化 看到了不同的湖景。 二、比较朗读,整体感知 1. 回顾所学,指名学生介绍苏轼其人。 过渡:我们在本册第二单元学过苏轼的一首诗赠刘景文。那现在谁来当 当小老师,再给大
18、家介绍一下苏轼? 2. 教师简单介绍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熙宁四年(公元 1071 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往杭州 任通判(相当于现在的县长)。一个春日,他和朋友乘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 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来。苏轼诗兴 大发,写下两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 苏轼在杭州为官期间, 十分关心人民的生活, 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他在西 湖兴修水利,建造了“苏堤”和“三潭印月”两道独特的景观,深受百姓爱戴。 除了这次和朋友们游湖外, 他曾无数次在西湖边漫步, 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 情。 3. 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节奏。
19、 4. 出示词语课件,指名学生朗读, 教师相机纠正字音, 引导学生识记多音字。 饮 y n 初 ch 晴后雨潋 li n 滟 y n 雨亦 y 奇淡妆浓抹 m 相宜 y 多音字: 5. 播放朗读音频,注意听节奏、轻重音,教师指导朗读。 饮/ 湖上/ 初晴/ 后雨 9 水光/ 潋滟/ 晴方好,山色 / 空蒙/ 雨亦奇。 欲把/ 西湖/ 比西子,淡妆 / 浓抹/ 总相宜。 6. 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看对方朗读中的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7. 出示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让学生比较朗读,有所感悟。 过渡:山也好,水也罢,都是美不胜收。但这两种美读出来是一样的吗?显 然不同。(出示 填空:美)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部编版 三年级 语文 上册 教案 17 古诗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