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说课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说课稿.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醉翁亭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醉翁亭记是第三单元的一片文言文。本单元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学文言,所选课文都 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 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 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课标”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 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 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四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2、背诵一定 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 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 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 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 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三 、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讨论、探究、品味等教学方法,我采用了通过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 的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利用图片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
3、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帮 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注重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讨论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必须问题为 中心,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师生和生生的对话、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 己的头脑去思考。 四、说学法 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在 课堂上,通过诵读和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内容,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 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 教参上要求用 2.5 课时学习本文。第一
4、课时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疏通文意, 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疏通文意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读懂字句。若有疑问可小组讨 论或借助工具书解决。最后教师可做适当点拨并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成诵。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 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 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 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五、教学目标 :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3、掌握作者写作思路,理解作
5、者的政治理想。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 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六、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 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 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
6、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 1. 太守为什么而醉? 2. 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1、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 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 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
7、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 “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 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 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
8、)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 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 无束。太守醉,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 为何高兴呢, 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 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 板书。(以醉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 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 为何? 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 悲呀 (4)学生齐
9、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 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寄情 山水,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 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乐字贯穿全文始终。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
10、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 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 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 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 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 个“也”字和 24 个“而”,产生
11、别具一格的艺术 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 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 四请同学们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五、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江 湖,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 比如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革新政治,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范仲淹,忧时伤世,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你有何评价?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欧阳修、范仲淹的生活态度 对你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且强调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故设置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甚至是辩论,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 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结:今天,我们随着欧阳修游览了滁州,观赏了琅琊山优美的风光,探寻了古人足迹, 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今后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成为知识渊博,阅历 丰富的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