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古代对于各个年龄段的称呼.doc
《国内古代对于各个年龄段的称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古代对于各个年龄段的称呼.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各个年龄段称谓!初生:婴儿;一说婴为女,男则为孩。婴同膺,膺为胸,是指初生儿要抱在胸前喂哺。“嫛婗”:初生婴儿。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满月”: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晬”: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
2、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不满一周岁称“未晬”。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曩日即昔日。襁褓:不满周岁。“旬岁”:指小儿周岁。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
3、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初度:指小儿周岁。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孩提:幼儿时期。小孩二三岁称“孩提”或“孩抱”。孟子?尽心上:“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后汉书?李善传:“(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鸠车之戏:五岁儿童。明代王志坚表异录?人事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游,又抚尘而游。”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
4、”鸠车是古代一种儿童玩具,抚尘是堆沙之类的游戏。这是用儿童爱作游戏的特点代指年龄。竹马之游、抚尘而游:七岁儿童。七岁,换牙之期,称悼、龆龀、毁齿。另有冲龄、孩提、总角,角是孩子头上扎的小髻。十岁,古称“幼学”之年,典出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髫年:女孩7岁。龆年:男孩8岁。总角、黄口、黄童:指童年。“角”指古时儿童头上的小髻,故名。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也叫“黄口”或“黄童”,雏鸟黄口,用来比喻人的年少,故名。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韩愈元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呼。”垂髫
5、: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髫童”、“毁齿”:儿童,叫“髫童”或“毁齿”。“髫”是下垂的头发,古时儿童未冠,头发下垂,所以叫髫童。又儿童到七八岁时乳齿脱落,更生新齿,所以又叫毁齿。柳宗元南岳云峰寺和尚碑:“元臣硕老,稽首受教;髫童毁齿,踊跃执役。”又合起来称“髫龀”(龀,换齿)。明焦竑玉堂丛语,卷之七:“方孝孺髫龀已善属文。”悼、龆龀:指儿童。女孩7岁,男孩8岁。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古时说男孩生下八个月生牙,八岁换牙,女孩七个月生牙,七岁换牙,所以八岁称“龆齿”,七八岁称“龆龄
6、”。(龆,tiáo音条,是换牙的意思。)唐代人杨炯所作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说:“龆龄之际,羞言霸道。”陶潜的祭从弟敬远文说:“相及龆齿,并罹偏咎”罹指遭受不幸事故,偏咎指父母双亲中一方去世,此诗指八岁时母亲亡故。教数之年、九龄:教数之年指儿童9岁。语出礼记。“九龄”可指9岁。如陶潜责子诗:“通(人名)子垂九龄,但念梨与栗。”黄口:10岁以下的少儿通称,即稚气未脱的男孩或女孩代称也。幼学之年、外傅之年:10岁。语出礼记?曲礼:“人生十年曰幼,学。”意思是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陆游社日诗云:“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舞勺之年:男子1315岁
7、。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管乐器,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后以指幼年。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刘允济经庐岳想洛州有作:“礼乐富垂髫,诗书成舞勺。”金钗之年:女子12岁。豆蔻年华:女子13岁。豆蔻是多年生草木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也用于比喻处女。“二七”之年:女子14岁。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
8、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及笄之年:女子15岁称“及笄”或“笄年”。“笄”,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此典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未许嫁,二十则笄。”后因以“始笄”、“及笄”、“笄岁”谓(已经许嫁的)女子十五岁。如清代王士祯池北偶谈?谈献三?抱松女:“宣城诸生罗恺妻孙氏,年始笄,遇兵变,从姑避山中松下。”儒林外史第十回:“鲁老先生有个令爱,年方及笄。”宋代柳水斗百花词:“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宫腰指女子的细腰)。聊斋志异青凤:“右一女郎,裁(才)及笄耳。”“束发”
9、或“成童”、“童”:男子15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古代男孩将头发由两髻(总角)束成一髻叫做“束发”,束发表示已到少年期,故又叫“成童”。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志学之年:男子15岁称“志学”。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来就以志学为十五岁的代称。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女子16岁称为“破瓜”、“及瓜”。“瓜”字可以分剖成两个“八”字,“破瓜”就是把瓜字拆开,二八一十六,故称。本来男女皆可用,但诗文中多用于女
10、子。翟灏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一十六耳。”晋人孙绰情人碧玉歌之二:“碧玉(女子名)破瓜时,郎为情颠倒。”如同二七一十四,女子16岁称二八。本来男女皆可用,但诗文中多用于女子。如苏轼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诗:“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女子十六岁还可称“碧玉年”。如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梁家熏指女子美丽的眉毛,梁指东汉外戚权臣梁翼,史称其妻“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黛指眉毛。少年,称“弱年”,“弱龄”或“弱岁”。弱,年少。晋陆云兄平原赠诗附陆机赠诗序:“余弱年夙孤,与弟士龙衔恤丧庭
11、。”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梁书庚承先传:“弱岁受学于南阳刘虬。”“二九”:女子18岁可称“二九”。初刻拍案惊奇:“韩子文年过二九,尚未有亲。”本来男女皆可用,但诗文中多用于女子。舞象之年:男子1520岁。弱冠、七尺:男子20岁称“弱冠”。典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孔颖达进一步注解说:“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冠。”弱,年少;古代男子二十岁算作成人,要举行加冠礼,故称。后来人们就称二十岁为“弱冠”、“始冠”、“及冠”、“冠岁”、“加冠”、“冠年”等。不满二十岁为“未冠”或“未成冠”。汉书?叙传下:“贾生矫矫,弱冠登朝。”贾生指汉朝名士贾谊。晋人
12、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宋叶适司农詹公墓志铭:“公始冠,第进士。”第进士,即科举得中进士。旧唐书?崔胤传:“冠岁名升甲乙,壮年位列于公卿。”甲乙即甲科乙科的并称。汉时科考分甲乙丙三科,升甲乙,即科科考及第。清昭梿啸亭杂录?军机大臣:“其下役,皆选内府中的童子,惟司洒扫。旧例及冠时即更易。”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南朝梁人慧皎高僧传?忘身?释僧富:“及至冠年,备尽经史,美姿容,善谈论。”新唐书?车服志:“未冠者童子髻。”北齐颜之推观我生赋:“未成冠登仕。”弱冠还称“弱年”、“弱龄”、“弱岁”。如晋陆机赠第士龙诗序:“余弱年夙孤,与弟士龙衔恤丧庭”在另一本上“弱
13、年”作“弱冠”,可见弱年与弱冠同义。南朝梁人任昉序:“时司徒袁粲,有世之度,脱落尘俗,见公弱龄,便望风推服,叹曰:衣冠礼乐在是矣!时粲位亚台司,公年始弱冠。”可见弱龄也是弱冠之年。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述旧怀言诗:“弱岁游玄圃,先容幸弃暇。”孙汝听注:“弱岁,谓弱冠也。”古时男子20岁也称为“七尺”。周礼?地官?乡大夫:“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及六十有五,皆征之。”贾公彦注释说:“案韩诗外传二十行役,与此国中七尺同,则知七尺谓年二十。”为什么以七尺来代称二十岁呢?因为古时尺短,一尺只合二十多厘米,七尺才一米多,正是成年人的身体高度。,而二十岁算成年人,所以以七尺代二十岁。桃李年华:女子20岁
14、。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花信年华:女子24岁称“花信年华”。花信本指开花的信息。相传应花期而吹来的风有二十四番,故称女子二十四岁为花信年华。梅之年,标梅之年:女子至出嫁。半老徐娘:女子至30岁。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而立、立年、始立、始室、壮室:30岁称“而立”之年。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宋赵令峙侯鲭录三引苏轼诗:“令阎方今而立岁,贤夫已近古稀年。”又称“壮”年(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
15、南朝宋袁淑效古诗:“勤役未云已,壮年徒为空。”辛弃疾鹧鸪天词:“壮岁旌旗拥万夫。”三十岁称“而立”、“立年”、“始立”。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来还就称30岁为“而立”、“始立”。如鲁讯华盖集?导师:“凡自以为识路者,总过了而立之年。”清吴伟业海虞孙孝维三十赠言诗:“始立何容减宦情?”“立年”是而立之年的省语。晋陶潜饮酒诗之十九:“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30岁还称“始室”、“壮室”。礼记?内则:“(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有室即有妻子,所以始室指三十岁。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壮室”源于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郑
16、玄注:“有室,有妻也。妻称室。”唐代蒋防霍小玉传:“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壮室之秋,犹有八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人以不惑为四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陶潜饮酒诗之六十:“行行而不惑,淹留遂无成。”又称“强仕”之年。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孔颖达疏:“强有二义:一则四十不惑,是智虑强;二则气力强也。”智高力壮,故可以出仕,故称“强仕”。后汉书胡广传:“甘奇显用,年乖强仕。”明代东阳和沈地官时游城西朝天宫韵:“君今已强仕,我亦非儿童,及时不努力,倏忽成老翁。”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及艾之
17、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称“半百”。半百即50,人人皆知,但多指岁数,如年已半百,年近半百,年过半百等。50岁又称“知非”之年。淮南子?原道:“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蘧伯玉是春秋时卫国人,是一个急求上进,而且勇于改过的贤大夫。这句话是他五十岁时知道了前四十九年的过失。后来就以“知非”代称五十岁。如白居易自咏诗:“诚知此事非,又过知非年。”50岁又称“知命”之年。语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知命指认识天命,按现在的说法,应为认识自然的法则。后来就用“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潘岳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进阶。”郭沫若沸羹集?无题:“照年龄来说,我已是知命晋一的
18、人,但不知怎么的,我却感觉着一切都还年轻。”“知命”,也作“知命之年”。50岁又称“艾”。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服官政。”孔颖达疏:“年至五十,气力已衰,发苍白色如艾也。”“服官政”即是做官从政,后来就以“艾服”作为五十岁的代称,汉桓宽盐铁论未通:“五十以上曰艾老,杖于家,不从力役。”北周人王褒太保尉迟纲碑铭:“年逾艾服,任重台衮。”台衮即台辅,古时三公宰辅的官位。因50岁称艾,所以50岁也叫“及艾”。如明人归有光在道难中说:“而余门人沈孝,年已及艾,有原宪之贫。”“原宪之贫”是个典故。原宪是孔子的弟子,是个清高贫寒之士。原宪住处十分破烂,上漏下湿,杂草丛生。子贡乘高车驷马去见他,原宪杖
19、藜而应门。子贡说:“嘻!先生何病?”原宪对答说:“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愧而不前,后来“原宪之贫”就成为文士清贫的典故。50岁还称“大衍之年”。大指大数,衍即演。大衍,指大数演褂。易?系辞上:“大衍指数五十。”意思是说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古人又解释“五十”的含意是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后人就以“大衍”代称五十,如鲁讯书信集?致台静农:“但仆生长危邦,年逾大衍,天灾人祸,所见多矣。”50岁称杖家之年,出于王制。尊老制度,古已有之,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礼记?王制说:“五十杖于家。”意思是五十岁时可以拄着拐杖自由地在家中行走。后来就把“杖家”作为五十岁
20、的代称。清人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九:“(刘钟宛)国初以秘书院学士抚山东,旋晋秩工部侍郎,告归八年,方值杖家之岁。”“开六”:51岁称为“开六”。古人称老年人年龄进入一个新阶段谓之“年开”。十年为一秩,开六即第六秩的开始。况周颐所著蕙风词话续编卷一:“近人称寿五十一岁曰开六,六十一岁曰开七。”“望六”:将近60岁称为“望六”。“望”是接近的意思。花甲、花甲子、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耆(qí音旗)、六秩:古时用干支纪年为六甲子。因为它以天干与地支依次循环搭配,六十周而复始,所以也称“花甲子”、或“花甲”。后来也用“花甲”或“花甲子”代称60岁。如李准大年初一:“今年是鸡
21、年,阮辛酉(人命)是属鸡的,六十年花甲子,到正月初一,阮辛酉算是整整六十岁了。”60岁叫“耳顺”。语出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其注释说:“耳顺,闻其言而知其微旨也。”所谓“微旨”指精深微妙的意旨。后来就用“耳顺”作为六十岁的代称。汉书萧望之传:“郑朋奏记:(望之)至乎耳顺之年,履折冲之位,号至将军,诚仕之高致也。”旧唐书?刘祥道传:“壮室而仕,耳顺而退。”60岁称杖乡之年,来自礼记?王制:“六十杖于乡。”意思是六十岁可以拄行走于乡里。南朝梁人任昉答到建安饷杖诗:“劳君尚齿意,矜此杖乡辰。”尚齿,指尊老。矜,注重、崇尚之意。60岁也叫耆。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指使。”汉书?孔光传:“大师光
22、今年耆有疾。”古称十年为一秩,故60岁叫“六秩”。“开七”、“华甲”:61岁也称“开七”或“华甲”。开七前已说过,华甲的甲,即甲子的甲,华字的繁体字可分为六个十字和一个一字,所以称61岁为“华甲”。如西游记第二十回:“(老者)道:痴长六十一岁。行者道:好!好!好!华甲重逢。”“破瓜”:64岁也称“破瓜”。因瓜字可分为“八八”两字,取八八六十四之意,故用为64岁的代称。宋人杨亿谈苑:“吕洞宾仙翁多游人间。洎(人名)见之,索纸笔八分书七言一绝留题,颇言将佐鼎席意。末句云:功当成在破瓜年。俗以破瓜为二十八,洎果六十四,乃其兆也。”“望七”:年将70称为“望七”。文珦冬日遣兴诗:“吾年亦云衰,逾六已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内 古代 对于 各个 年龄段 称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