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提纲清单填空检测 .pdf
《2022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提纲清单填空检测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提纲清单填空检测 .pdf(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第 1 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细胞生活的环境(答案在后面,实用于检测学生教材过关情况,非常实用)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1.体液血浆(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用箭头图示画出 )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有、和个方面。1 溶 液 渗 透 压 是 指 溶 液 中对 水 的 吸 引 力 , 其 大 小 取 决于。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而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2酸碱度: 正常人的血浆pH 为,能保持稳定与血浆中的
2、等离子有关。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度左右。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细胞可以直接与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同时又不断排出。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等各个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都会使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发生变化。1体温: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但在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的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1。2内环境的稳态: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协调
3、活动,共同维持的叫做稳态。二、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意义1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维持稳态的基础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1)直接相关的系统:、。(2)参与调节的系统:、。2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1)最初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系统的调节。(2)经典解释: 内环境的稳态是在和的共同作用下, 通过机体、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3)现代观点:目前普遍认为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35 页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的
4、必要条件。(1)正常的血糖浓度和血氧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2)正常的和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第 2 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2:是反射的结构基础。由五部分组成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2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离子外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兴奋,造成离子大量内流,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与未兴奋部位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
5、。3兴奋以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单、双)向传导。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组成: A B C 2其他结构: D.轴突、 E.线粒体、 F. 、G. 。3传递过程轴突末梢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结合引起下一神经元。4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中,只能由突触释放,作用于突触,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 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它们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其中脑为体温调节中枢和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脑中有维持身体
6、平衡的中枢;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2一般说来,位于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二、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的功能: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既可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2人脑的语言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涉及到人类的听、说、读、写。这些功能与大脑皮层的区有关,这些区域受损会引起各种言语活动障碍,如区受损伤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3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
7、之间的联系有关。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35 页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通过激素的调节()一、激素调节的发现及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1促胰液素的发现(1)斯他林和贝利斯提出的假设:在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促进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2)实验验证过程稀盐酸 狗的小肠黏膜 混合研磨提取液注入 ,同一条狗的静脉促进胰腺分泌胰液2激素调节由分泌的进行调节。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等肾上腺肾上腺素等卵巢雌性激素等雄性激素等
8、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等胸腺胸腺激素等胰腺胰岛 A 细胞分泌二、激素调节的实例之一 血糖平衡的调节1人体血糖的来源主要有三条途径,分别是、;血糖 的 去 路 也 主 要 有 三 条 途 径 , 分 别 是、等。2正常机体的血糖维持在g/L 。血糖平衡调节主要依靠和两种激素来维持。其生理功能分别是: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分解,并促进一些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激素调节的实例之二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人受寒冷等刺激,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中的一些细胞合成并分泌激素,进而刺激合成并分泌激素。此激素又能刺激甲
9、状腺合成并分泌激素,从而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增加产热,使机体抵御寒冷。2 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反过来抑制和的活动,使激素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减少,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高。3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低时,对和的抑制作用减弱,使激素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低。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它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二、激素调节的特点1激素调节的特点是,通过运输,作用于。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10、- - - -第 3 页,共 35 页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2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3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1概念:等化学物质,通过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其主要内容是调节。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二、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1体温调节
11、(1)热量来源:细胞中(物质)的氧化放能。(2)热量平衡: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产热途径:以和产热为主。散热途径 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呼气、排尿和排便等(3)调节过程炎热 皮肤温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脑传出神经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增加散热(4)调节方式:调节。2水盐调节(1)水盐的来源及排出:饮食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多种途径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2)调节过程: (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为例) (3)调节方式及主要激素:多种激素和神经的协调,参与的主要激素为激素。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及意义1关系一方面,不少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的调节。另一方面,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的发育和功能。
12、2意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保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35 页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正常进行。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含义: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举例: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含义: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举例:主要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其中前者又分为 B细胞和 T细胞3.免疫活性物质含义: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举例: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1非特异性免疫(1)组成:第一道防线
13、:、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 )和细胞。(2)特点:。2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反应的物质。3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 (1)组成:主要由和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2)作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3)方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有细胞、细胞和 B 细胞。其中B 细胞可以增殖分化为细胞和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有细胞和 T细胞, T 细胞可以分化为细胞和细胞。(4)抗体与抗原结合后的效应: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或,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和的
14、功能,其作用是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免疫系统正是通过以上功能实现它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二、免疫功能的失调及免疫学的应用1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病症称为。例如、。2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时所发生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会、不会 )破坏组织细胞,(会、不会 )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没有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3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叫AIDS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该病毒简称HIV 。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是由多种病原体引
15、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HIV侵入人体后破坏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4免疫学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1)疫苗的发明和应用;(2)用人工标记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35 页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进行检测; (3)器官移植。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向光性是指在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方向生长的现象。2发现过程:实验探究:达尔文实验: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此种刺激对下部的伸长区产生影响,造成面比面生长快,而出现向光性弯曲。詹森实验: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
16、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拜尔实验: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实验: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命名为。其他实验:科学家分离并鉴定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3)得出结论:植物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侧,而引起两侧的生长素含量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3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能从部位运送到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力的微量有机物。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产生:主要合成部位是、和的种子等分生能力较强的部位。2分布: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3运输 (1)方式为主动运输。(2)方向极性运输 生长素只能从上端向下端
17、单方向地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非极性运输 在成熟组织中的韧皮部通过筛管运输。横向运输: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从(向、背)光一侧运输到(向、背)光一侧;在重力的作用下,生长素从(近、远)地一侧运输到(近、远)地一侧。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作用表现及特点(1)表现:既能生长, 也能生长;既能发芽,也能发芽; 既能防止,也能。(2)特点:性,即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时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2具体体现:顶端优势(如图 ) (1)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2)原因:生长素的运输方向(用图中字母表示) ,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处生长素浓度高生长。(3)解除措施:摘除顶芽。(4
18、)应用:棉花打顶。3生产应用: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用于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促使扦插枝条的生根等。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有:二、尝试运用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1常用方法: (1)浸泡法:此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2)沾蘸法:此法用时较短。2在探究实验中的自变量为,无关变量有处理溶剂剂量、温度、光照等。其他植物激素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除生长素外,植物体内还存在、等植物激素。1赤霉素: (1)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2)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分裂),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2脱落酸: (1)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2
19、)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3)分布: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3细胞分裂素: (1)合成部位:主要是。(2)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分裂) 。4乙烯: (1)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2)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5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如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的合成,使其含量增高,反过来又抑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35 页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二、植物
20、生长调节剂的应用1概念: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2优点: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3具体应用: (1)用催熟;(2)用溶液处理芦苇可增加纤维长度;(3)用处理大麦可简化酿酒工艺、降低成本。4注意事项: (1)农业生产中,要考虑施用目的、效果、药物毒性、药物残留、价格和施用是否方便等因素。(2)还要考虑施用时间、处理部位、施用方式、适宜的浓度和施用的次数等问题。种群的特征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全部个体。种群特征有: (1) ;(2) ;(3) ;(4) 。2种群密度的概念:种群在单位或单位中的个体数。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表示
21、方式:种群密度个体数/空间大小 (面积或体积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样方大小:一般以1_m2的正方形为宜。取样方法:取样法和取样法等。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样方,计算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应用范围:活动能力,活动范围的动物。测量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计算公式(必会)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标志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重捕的标志个体数m二、
22、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出生率:在单位时间内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2迁入率和迁出率(1)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1)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分为型、型和型。(2)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3) 能够预测未来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三、种群的空间特征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2
23、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分布、分布和分布。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提出合理的假设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35 页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1)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2)曲线图:优点是直观。二、种群数量的增长、波动和下降1种群增长的“ J”型曲线(1)含义:条件下的种群,以为横坐标,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大致呈“ J”型。(2)数学模型模型假设a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24、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b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 倍。建立模型:t 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2种群增长的“ S”型曲线(1)含义:在有限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 S”型。(2)产生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种内斗战加剧出生率降低有限,种群密度增长天敌增加死亡率升高达到平衡(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又称“K 值”。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影响因素自然因素:、食物、传染病等。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2)数量变动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
25、下降甚至消亡。(3)研究意义对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三、探究 “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原理(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培养液 )来培养。(2)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3)在理想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型曲线;在有限环境下,其增长呈型曲线。2目的:初步学会酵母菌等微生物的计数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绘制。3步骤(1)将 10 mL 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2)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中的培养液中混合均匀。(3)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4)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采用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提纲清单填空检测 2022 年高 生物 必修 知识点 提纲 清单 填空 检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