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一高二高三高考语文题试卷试题同步练习教案诗歌鉴赏怀古咏史诗鉴赏训练 .pdf
《2022年高一高二高三高考语文题试卷试题同步练习教案诗歌鉴赏怀古咏史诗鉴赏训练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一高二高三高考语文题试卷试题同步练习教案诗歌鉴赏怀古咏史诗鉴赏训练 .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怀古咏史诗鉴赏训练阅读下面 13 首怀古咏史诗,完成以下题目。赤 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咏史 赤壁 胡曾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表述题 1两诗中的 “ 周郎 ” 指的是,后一诗中的“ 魏帝 ” 指的是。 2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 周郎 ” 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 ? 3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选择题 ) 4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题材,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瑜的功绩。 B杜诗中的三四两句总
2、结了历史的教训。字面上是讲二乔,实际上是说这一战争关系到东吴的安危,幸而成功,否则家国难保。而胡诗则是称颂周瑜巧用火攻大破敌人的智慧。 C 杜诗从古战场写起,进而联想到战争的情况,表述了自己对这场战争看法,用笔冷静而又锋利。 D胡诗起笔直写战争场面,接着通过渲染烘托,尽力描写战争场面之酷烈,使周瑜形象再现纸上,表达了赞美仰慕之情。整体赏析 两诗所咏之历史均为三国时候东吴与曹操在赤壁对垒的一场仗,东吴仅几万兵力,面对曹操数十万大军,由于周瑜抓住了敌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扬己之长以制胜,结果火烧赤壁,大败曹军。这是一场奠定三分局面的战略性大战,也是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所以引起后世许多文人墨客的怀
3、古之情。杜牧诗写了一个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又联想到关于“ 二乔” 、“ 铜雀台 ” 这些历史上的人与物,虽然没有直接亮出自己的观点,却能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胡曾诗写法却不一样,直接歌颂周瑜的才能、功绩以及这场胜仗的重要意义,充分流露了赞美之情。解题思路 注意辨别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态度有何不同,读出言外之意来。同时, 还要注意诗人吟咏的角度和侧重点,写了些什么, 没写什么。 切忌由于自己熟悉这段历史,就忽略诗人是从哪方面,持何种态度来吟咏。过华清宫绝句杜牧甲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乙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
4、原始下来。注:华清宫:建在骊山上(今陕西临溪县南)的唐代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游乐之地。新丰:唐县名,在陕西临津东北,离华清宫不远。渔阳:唐郡名,是范阳节度使所统辖的八个郡之一。唐天宝十四年(公元 755 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这里用渔阳指代安禄山反叛之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4 页霓裳一曲:霓裳羽衣曲 ,唐代著名舞曲。表述题 1两诗中的 “ 骑” 字,所指的意思均是。 2两首诗均有炼字精确而语义深沉的特点,试分析第一首的“ 笑 ” 字和第二首的“ 破” 字有何深意。 3“ 无人知是荔枝来” 中的 “
5、无人知 ” 三字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试作分析。4根据对两首诗的解读,填写表中的空白处。甲诗乙诗所选取的特写镜头探使回所集中描写的人物杨贵妃所描写的时间背景安史之乱爆发时所表达的历史见解揭露统治者骄奢淫逸是动乱产生的根本原因选择题 5对这两首诗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首句是一个远景概览,作者从长安遥望的角度,写出华清宫的富丽堂皇。 B甲诗中 “ 一骑 ” 和乙诗中 “ 数骑 ” 都是指骑着马的人,前者指运送荔枝的驿使,后者指报告军情的侦察兵。C甲诗中的 “ 红尘 ” 与乙诗中的 “ 黄埃 ” 都有所喻指,前者意思是世俗的人生,后者暗指战争。D乙诗中 “ 千峰上 ” 既扣题指华清宫,又
6、讽刺帝王和妃子高高在上,远离朝廷和百姓而一味寻欢作乐。6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甲诗写叛乱发生前皇宫生活的奢侈荒淫, 乙诗写动乱发生时朝廷的措手不及。 B两首诗都选取了特写镜头加以刻画,甲 诗选的是荔枝运到、妃子喜笑的时刻,乙诗选的是叛乱发生、歌舞停止的时刻。 C两首诗在艺术构思上都有笔法隐曲而感触深沉的优点,曲折地流露了诗人对于历史教训的深刻见解。 D两首诗都有炼字精确而语义深邃的特点。 甲诗一个 “ 笑” 字巧写神态而寓以讥刺,乙 诗一个“ 破” 字象征苦难而饱含愤慨。整体赏析 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以及安史之乱的那一段历史,很多文学家以之为材料创作过
7、出色之作,杜牧这两首诗以它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艺术技巧,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这两首诗是同一题目下的组诗,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一致之处,但也有差别,需要认真辨读。要看到两诗描写时间的差异。甲诗写安史之乱爆发前杨妃的骄纵荒淫,乙 诗写安史之乱爆发时玄宗的昏庸轻信。实际上,甲诗揭示动乱的原因,乙 诗显示动乱的后果。两首诗连起来读,我们可以看到杜牧对于历史教训的深刻见解。 安史之乱的酿成,实在是由于统治者无休止地耽于享乐,昏庸糊涂; 而动乱酿成后,国破家亡,后果惨重。两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都在于巧妙地精选特写镜头。玄宗和杨妃的骄奢淫逸生活可写之处甚多,而甲 诗只选了荔枝运到而杨妃喜笑的刹那作为特写镜头,乙
8、诗选的是 “ 探使回 ” 的时刻。史载,安禄山谋反的一切准备都做好了,可是玄宗对他还是深信不疑。大臣一再进谏要警惕他谋反, 玄宗才派使者前去探看。使者受了厚赂,回来谎报安禄山并无二心。结果叛乱发生时,朝廷措手不及。精选“ 探使回 ” 的时刻,既是动乱将临的标志,也是玄宗昏聩透顶和耽溺享乐的集中反映。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4 页解题思路 选择题之一检测对于诗中字句的理解,要注意,某些古代常用的词语,有时含特定的意思,但有时也只用其字面原意,辨别的关键就是置于全诗整体中理解,不要穿凿附会。 选择题之二检测对诗歌内
9、容的解读,难度较大。要弄清楚诗人所吟咏之事,这是解读咏史诗不能忽略的。唐玄宗对于安史之乱的爆发有没有责任呢?杜牧如何认识这个问题?诗人抓住一些具体事件写进诗中,含蓄地表达出他的认识。细辨诗人所写的具体事件,就可以找出错项来了。蜀相 杜 甫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郦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注:蜀相:指三国时代蜀国丞相诸葛亮。一本作“ 丞相 ” 。频烦, 多次烦劳。一本作“ 频繁 ” 。两朝,指蜀国两个国主刘备和刘禅两代。开济:开创大业,匡济时艰。表述题 ) 1第二句的景物描写起的作用是什么? 2。第三、四句的景物描写起
10、的作用是什么? 3,第五、六两句从哪些方面写诸葛亮的功绩? 4为什么作者说“ 长使英雄泪满襟” ? 选择题 5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句中 “ 何处寻 ” 表明了作者是专诚前往拜谒,同时也隐含着对诸葛亮身后寂寞,被人冷落的感慨。 B“ 自春色 ” 的“ 自 ” 字有着作者的感情色彩,与姜夔扬州慢词中小序“ 寒水自碧 ” 的“ 自” 字意义相似。C“ 空好音 ” 的“ 空” 字用语精巧、贴切,表现了黄鹂的美妙歌声在空中到处传播,歌颂着诸葛亮。D第六句中 “ 开” 是开创基业,“ 济” 是救助艰危,分别写诸葛亮在辅助刘氏父子两朝时的重大贡献。 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
11、一、二两句是设问自答的句式,这一问一答中不仅指出诸葛亮祠的所在地,而且写出了祠堂庄严肃穆的外观。 B这首诗在写景中饱含着作者的感情,既象征了祠堂主人一生的品格、功业,也包含着诗人的追怀和感伤。C 全诗对于诸葛亮的一生业绩作了充分的评价,既有具体细致的叙述,也有高度精练的概括。D 最后一句写诗人对诸葛亮事业未竟而辞世表示了痛惜,同时也包含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感慨。整体赏析 首联一个 “ 寻” 字,表明诗人是专诚前往,而不是信步而至。接着借茂盛繁密、高大参天的柏树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象征了诸葛亮一生风骨凛凛的浩然气节,寄托了诗人崇敬追怀的感情。这一联设问自答的句式隐含一份感伤。“ 何处寻 ” 一问
12、,可见拜谒之人少,祠堂之路僻:而“ 柏森森” 占据了视野, 也可见肃穆中透着寂静。颔联表面写草色怡人、鸟声悦耳, 然而美景中却插入“ 自”和“ 空” 二字, 正表现了诗人在这一刹那的复杂感情,世事变迁, 沧海桑田, 蜀国安在, 蜀相已杳,英灵冷落,有美莫赏,感物思人,无限哀惋。颈联以高度精炼的语言概括诸葛亮的一生。“ 开” 、“ 济” ,分别写诸葛亮辅助刘备和刘禅的重大贡献。两句不仅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而且表现出他忠贞不渝的高贵品格。两句是议论, 可是议论中却带着情感,流露着深沉怀念和钦慕景仰之情。尾联写诸葛亮的悲剧,并直接抒写自己内心的感慨。英雄之泪为国、为民、为事业而下,表达了诗
13、人宏愿未遂而遗憾终生的悲怆之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4 页解题思路 读解怀古之作, 除了对诗人所咏的人和事要明了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把握诗人在吟咏古人时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这些感情均体现在一字一句的锤炼上,找到第 5 题中哪一项对字词的解释与诗中感情基调不一致,这就是错项。 第 6 题检测对此诗写法的认识。诗歌通过拜谒诸葛亮祠堂的方式来表达对英雄的怀念和仰慕,侧重于评价而并非侧重于描述。乌江亭 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叠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14、。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注: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乌江浦。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 “ 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表述题 1杜诗中 “ 不期 ” 的语义是,王诗中 “ 势难回 ” 的语义是 2杜诗以项羽事为题材,实际是宣扬了这样颇有积极意义的道理。 3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 4,两诗末句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选择题 5。关于这两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杜诗的第一句中“ 事不期 ” 的意思是胜负乃兵家常事,不能预料。 B杜诗的第二句
15、强调只有“ 包羞忍辱 ” 才能算是 “ 真男儿 ” ,实际上是批评项羽不应该灰心丧气,含羞自刎。 C 王诗的第一句中的“ 壮士 ” 和第四句中的“ 君王 ” 都是指乌江自刎的项羽。 D王诗的第四句中的“ 势难回 ” 指的是项羽垓下失败之后,根据当时形势, 再也难以回到江东了。 6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一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为前面提供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 B王诗充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 C 这两首都是咏史诗,都采用议论方法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发表看法。两人观点针锋相对,但都能言之成理
16、。 D杜诗高屋建瓴,一气呵成,颇有气势;王诗论据坚实,击中要害,末句以设问出之,含蓄而有理。从艺术性来说,王诗胜过杜诗。整体赏析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降下帷幕。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这位一代枭雄失败的原因,从中引出某些历史鉴戒。杜诗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 因此, 出色的战将自当胜不侨,败不馁, 尤其是在受重创、陷绝境时, 更应该 “ 包羞忍辱 ” ,这才是真正的男儿。三、四两句设想他当日如果能听取乌江字长忠告,重返江东,再整旗鼓,那么历史或许会改写。杜诗在为项羽的失败同情、惋惜之余,又对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自知不无讽刺。但尤其为人激赏的是,诗人借题发
17、挥, 道出一个颇有积极意义的命题:百折不挠, 才能成功。王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三、四两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杜牧未免太天真了,即使项羽真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 卷土重来 ” 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王诗辛辣冷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 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颇具政治家的眼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4 页解题思路 选择题难度集中于前一题。两诗共同之处是纯用议论,对史实都进行了高度提炼。
18、解读时首先要明了诗人针对什么事发议论,他们的观点是什么。这里需要用些逻辑思维,理清两位诗人的思路, 找出他们以什么根据来论证自己的论点。命题者设置错项时,正是把其中一个重要论据做了错误的解说。选择题后一题的错项在于评价两诗价值时,褒贬失当。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 叹世 陈草庵江山如画,茅檐低凹。妻蚕女织儿耕稼。务桑麻,捕鱼虾,渔樵见了无别话,三国鼎分牛继马。兴,也任他;亡,也任他。注:三国鼎分:指东汉覆灭后出现的魏蜀吴三国分立的局面。牛继马:相传建立东晋王朝的晋元帝是牛姓的私生子
19、。表述题 1两首散曲都以写景开头,前者写景气势,后者写景。 2试分析 “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种 “ 伤心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陈作开头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4两首散曲的结尾句式相仿,但含义不一致,前者饱含之情,后者流露之意。选择题 5对两首元代小令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小令切入的角度相同,都以写景入题,但前者写景气势雄壮,而后者写景平和恬淡。 B“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 三国鼎分牛继马” 两句各有深意,前者饱含着愤郁之情,后者流露的是嘲讽之意。 C 两首小令的结句用语相仿,意义相同,都以” 兴” 、” 亡” 对举,议论精辟深邃
20、,饱含哲理,表达了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D两首小令表达的主题不同,前者怀古讽今,表达了对封建王朝的罪恶的揭露和鞭挞;后者叹世归隐,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冷淡和嘲弄。整体赏析 两首小令都是怀古叹世的名作。张作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纷争而感慨,透过历史的烟尘,他看到了人民的苦难,“ 宫阙万间 ” 是百姓的白骨垒成,“ 都作了土 ” ,又是百姓做了殉葬品。作品难得的是对王朝兴废本质的揭露“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管它是汉是唐,管它姓刘姓李,江山易主,政权更迭,都只会给人民带来苦难,这种历史的沧桑感和深刻的哲理性,超越时空,震撼千古。 陈作对于天下兴亡、朝代更替, 采取了虚无主义的态度,历史的一切并无是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高一高二高三高考语文题试卷试题同步练习教案诗歌鉴赏怀古咏史诗鉴赏训练 2022 年高 一高二高 三高 语文 试卷 试题 同步 练习 教案 诗歌 鉴赏 怀古 史诗 训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