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交响音乐欣赏章节练习提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交响音乐欣赏章节练习提高.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西方交响音乐欣赏一 名词解释1 奏鸣曲式:所谓“曲式”,就是写作乐曲的一种格律,即用一种比较固定的框架把乐曲的大结构框出来,使具有某种固定曲式的乐曲具有比较规整的形态,利于聆听者理解与欣赏。而“奏鸣曲式”是一种大型曲式,是奏鸣曲主要乐章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它包含几个不同主题的呈示、发展和再现以及特定的调性布局。由于它通常用于奏鸣曲的第1乐章,并常用快板速度,所以也称为奏鸣曲第1乐章形式或奏鸣曲快板形式。这种曲式不仅用于奏鸣曲中,也用于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等大型音乐作品的相应乐章。此外在序曲、交响诗等作品中也常见到。2 竖琴:是一种大型弹拨乐器。竖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拨弦乐器,早期的竖琴只具
2、有按自然音阶排列的弦,所奏调性有限。现代竖琴是由法国钢琴制造家S埃拉尔于1810年设计出来的,有四十七条不同长度的弦,七个踏板可改变弦音的高低,能奏出所有的调性。3 木管乐器组: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四种,还有这四种乐器演变而来的变种乐器,如短笛、英国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等。木管乐器原来都是用木料制成的管状吹奏乐器,其中也有用金属制成的,发声原理都是通过借吹气,而管身振动,或者簧片振动从而发声。4 序曲:歌剧、清唱剧、戏剧配乐等的开场音乐。亦常单独用于音乐会演奏。另有一种交响乐曲,系独立乐曲,不作开场音乐之用。5 音乐会序曲:管弦乐团在音乐会开始时演奏的独立序曲。6 戏剧序曲:在歌剧清
3、唱剧舞剧话剧等大型文艺音乐作品开场前演奏的管弦乐曲起到暗示剧情的作用。7 组曲:是最古老的器乐套曲形式,源于对比性舞曲的组合。早在14世纪,舞会里即盛行一慢一快的对比性舞曲的组合。8 古典组曲:按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的次序排列构成,间或冠有前奏曲和插入布雷、加沃特、小步舞曲等乐曲,有时甚至插入特性曲及标题小曲。各乐章均使用同一调性,都以二段式写成,每段各自反复演奏 1次。9 现代组曲:是近百年逐渐兴起的,泛指一般套曲形式的器乐曲。特点是:除保留一首舞曲外,其余不限于舞曲。乐章数目自由,最少两段,调性比较自由。 如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组曲、比才的卡门组曲、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圣桑的动物狂欢
4、节、李焕志的春节、吴祖强和杜鸣心合作的鱼美人组曲、丁善德的快乐的节日等。 现代组曲发展到十九世纪以后,在题材和体裁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各种不同性质的组曲,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由几首富于特性的乐曲组成的组曲;第二类是由几首具有民族特色的乐曲组成的组曲;第三类是由从歌剧、舞剧、配剧音乐和电影音乐中精选出来的乐曲组成的组曲;第四类是标题音乐性质的组曲。10 交响曲:源于希腊语“一齐响”,是大型器乐曲体裁,亦称“交响乐”,系音乐中最大的管弦乐套曲。11 海顿: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后两次去伦敦旅行,写了十二部伦敦交
5、响乐,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从此名震全欧。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着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海顿还是现德国国歌的作者。12 小步舞曲:一种起源于西欧民间的三拍子舞曲,流行于法国宫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速度中庸,能描绘许多礼仪上的动态,风格典雅。十九世纪初,小步舞曲构成交响曲奏鸣套曲的第三乐章,后又被谐谑曲所代替。13 谐谑曲:又称诙谐曲,一种三拍子器乐曲。其主要特点是速度轻快,节奏活跃而明确,常出现突发的
6、强弱对比,带有舞曲性与戏剧性的特征。它常在交响曲等套曲中作为第三乐章出现,以取代宫廷风格的小步舞曲。“谐谑”是指用音乐来表现诙谐,幽默的情趣。14 马勒:古斯塔夫马勒 ,世界著名的指挥家、作曲家, 欧洲犹太人。马勒的大型管弦乐作品根植于德奥交响乐传统,以受到民族风格影响的晚期浪漫主义风格为表达形式。15 固定乐思:原意上:固定意念或者固定构思,或者指格言主题,即在乐曲中多次出现的基本主题和变形,并带有明确的象征意义,可以用文字加以标示或者说明。16 协奏曲:管弦乐队与独奏乐器相互竞奏的乐曲。17 华彩乐段:音乐术语。原指意大利正歌剧中咏叹调末尾处由独唱者即兴发挥的段落。后来在协奏曲乐章的末尾处
7、也常用此种段落,通常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巧和乐器性能。这部分的演奏较自由,难度也较高,因而也较引人注目。华彩乐段最初由独奏者即兴创作,后来作曲者也开始写作。如莫扎特、贝多芬为自己的协奏曲写了一些华彩乐段,自门德尔松后,很多作曲家都自写华彩乐段,成为作品中的有机部分和有独立特点的段落。18 拉赫马尼诺夫: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4月1日1943年3月28日),是一位出生于俄罗斯的作曲家、指挥家及钢琴演奏家,1943年临终前入美国籍;他的作品甚富有俄国色彩,充满激情,且旋律优美,其钢琴作品更是以难度见称,纳入于不少钢琴演奏家的表演曲
8、目中;被誉为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兼指挥,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倡导者。19 双呈示部:在古典主义暑期的协奏曲中,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通常有两个呈示部,第一个呈示部由乐队演奏,主要主题和副主题始终都保持在主调上,第二个呈示部由独奏乐器演奏,副部主题转入属调20 四季: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作品大约作于1725年,是维瓦尔第大约五十岁时发表并献给波希米亚伯爵W.冯.莫尔津的一套大型作品和声誉创意的尝试共十二部协奏曲的第一号到第四号,合称四季。四季的标题分别为:春E大调、夏g小调、秋F大调、冬f小调。21 门德尔松: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德文:Jakob L
9、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年2月3日1847年11月4日),通称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德国犹太裔作曲家,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富裕家庭,逝于莱比锡。门德尔松为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仲夏夜之梦序曲为浪漫主义作曲家描绘神话仙境提供了先例。他独创了“无言歌”的钢琴曲体裁,对于标题音乐和钢琴艺术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启示价值。他的审美趣味和创作天才都深刻的影响了后来的浪漫主义音乐。22 交响诗: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脱胎于19世纪(1850年)的音乐会序曲,强调诗意和哲理的表现23 李斯特:欧美姓氏,主要出现在德奥地区。弗朗兹李斯特,匈牙利作曲
10、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们誉为“钢琴之王”。李斯特的作品充分挖掘了钢琴的音响功能,对键盘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并且创造了交响诗这一音乐形式,在他的后期作品中最早使用了20世纪才普遍采用的和声语言。约瑟夫李斯特,英国外科专家,发明和推广外科防腐技术。威廉李斯特,纳粹德国元帅。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德国经济学家,创李斯特派,保护贸易论倡导者。24 德彪西: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
11、曲前奏曲和练习曲,而他的创作最高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二 简答题1 交响乐队包括哪些乐器组?各乐器组又分别包括哪些乐器?弦乐器组:正规交响乐队(当代)含四种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管乐器组:包括长笛、单簧管(黑管)、双簧管、大管(巴松),有时还有英国管。铜管乐器组:包括小号、长号、圆号、大号,打击乐器组:乐器种类繁多,主要有定音鼓、小军鼓、大鼓、钹等,另外还有木鱼、响板,甚至有铁板等非乐器。2 说说交响乐队的简单发展轨迹。 交响乐队的真正
12、形成是在近几百年内,严格来说就是在维也纳古典乐派所兴盛的时期。在这之前,交响乐队的结构组成并不完善,还只是一些编制不全的管弦乐队。如在海顿和莫扎特的创作中,乐队的编制和规模也仅仅限于室内乐特征的小型乐队。交响乐队形式和编制是在贝多芬的创作中达到完善的。如在贝多芬交响乐的创作中,双管或三管编制的交响乐队得到了基本确定。后来,在整个 19 世纪早期到晚期的浪漫主义音乐全过程中,交响乐队编制和组合形式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大型四管交响乐队的出现和各种特性乐器的加入,更加丰富了交响乐队的音响效果和艺术表现力。这些特征在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及 20 世纪现代作曲家普罗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和斯特拉文斯基等人
13、的创作中体现得尤为充分。3 威廉退尔序曲有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标题?一共有四个乐章,在音乐会上演奏的通常是第四乐章。选自一部歌剧威廉退尔。乐曲的作者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罗西尼,他是一个音乐天才,在两周内就能写l出一部歌剧的全部音乐。第一段是描绘静溢的的大自然;第二段是疯狂的暴风雨;第三段又是甜美的大自然;第四段就是英勇的瑞士人民反侵略的斗争。第一段黎明。 第二段“暴风雨”。第三段“幽静”。第四段“终曲”。4 简单介绍柴科夫斯基的1812庄严序曲。 1880年10月,尼古拉鲁宾斯坦(俄国著名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莫斯科音乐学院创建人) ,请柴可夫斯基为即将到来的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写一首大型
14、乐曲。他提出三个题目请柴可夫斯基选择:博览会开幕、亚历山大加冕二十五周年、救主基督大教堂落成。 柴可夫斯基围绕第三个题目展开构思。这座天主教堂是在 1812 年拿破仑入侵俄国的战争中被毁的, 作曲家以俄国人民的抗法战争为创作素材,写成了这首作品,称为“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 1812 庄严序曲”(简称1812序曲)。 1812 年,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境,进迫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撤退居民,烧掉粮物,暂时放弃莫斯科。拿破仑军队不适应俄国冰天雪地的冬天, 又饿着肚子作战,加上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有力反击,终于彻底溃散,只有两万人逃回法国,
15、其余全部被歼灭。拿破仑带了随从狼狈绕道逃回法国, 俄国人民无不为这次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感到无限骄傲,自豪。这一首管弦乐曲,正是用来描写法军被俄罗斯军民狙击于大雪中,饥寒交迫而导致全军覆没的故事。 1882 年,适值俄法战争七十周年,本曲在莫斯科全俄工艺博览会举办的第六次交响音乐会上首次演出,获得很大成功。当时俄罗斯新闻评论道;“这次音乐会大概会长久地留在所有听众的记忆里。柴可夫斯基频频谢幕。我们由衷地庆幸,因为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不是伟大天才只有逝世后才能被社会承认的时代。”俄国著名文学家高尔基评论道:“这一深刻的人民性的音乐象平稳波涛,庄严有力地在大厅里回响。它用一种新的东西攫住你,把你高
16、举于时代之上。它气魄雄浑地表现了这一庄严的时刻, 及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伟大力量。” 乐曲结构为奏鸣式。一开始是序奏,弦乐奏出缓慢、庄严的第一主题。旋律来自一首宗教歌曲众赞歌 。这一主题肃穆虔诚,像是表现俄国人民在国难当头时乞求上帝的保佑和对和平的向往。接着音乐逐渐加快,乐器逐渐加入,音量增强,号角声、呐喊声交织成一片,沉重的低音乐器发出了庄严的号召,随之奏出了骑兵进行曲。这是序曲的第二主题,象征着响应号召的俄国军民奋起抗敌的英勇形象。进入呈进部后,乐曲变得富于戏剧性。乐曲为降 e 小调,结构为三部曲式。快如旋风的主部主题,描绘出激烈、残酷的战斗场面。主部主题在展开中出现了马赛曲的
17、曲调片段,它的反复呈现用以作为拿破仑军队侵入俄国国境的表征。马赛曲经过变化引申及与主部音乐因素的交织发展,描写拿破仑军队的凶残、步步逼近,俄军抗敌的艰苦、激烈。 副部主题抒情优美,具有俄罗斯民歌风格,表现了俄军战士对家乡、对祖国与和平生活的深厚感情。副部的另一主题具有舞曲的特点,由俄罗斯民歌在大门旁演变而来的,表现了人们在战争中乐观幽默的性格。展开部中主部主题与马赛曲音调的此起彼伏,交错出现,描绘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再现部略有变化,主部的战争气氛更加激烈。副部的两个主题再现后,代表拿破仑军队的马赛曲主题更加气焰嚣张,但已变为强弩之末,已失去其耀武扬威的性格。而表现俄罗斯人民的两个主题却一再得
18、到了强调,表现了反侵略战争的节节胜利, 拿破仑军队终于在饥寒交迫的惨境下溃败。乐曲尾声呈现象征凯旋的高潮。序曲主题众赞歌在喧闹的钟声和礼炮的伴随下形成辉煌的颂歌。音乐再现了第一主题,速度转为活泼的快板,此时引用了帝俄时期国歌的前半部主题,像是凯旋的将士接受检阅,乐曲在万众欢腾的节日气氛中结束。5 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原来是为哪位剧作家的同名剧作所作的配乐?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培尔金特组曲是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 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但他从配乐中选编的两套组曲(各分四段),却到1888和1891年才先后编出。这两部组曲都是曲作者格里格的代表作品。 关于易卜生的这部诗
19、剧,格里格曾在他第二组曲的扉页概括作了这样的说明:“培尔金特是一个病态地沉溺于幻想的角色,成为权迷心窍和自大狂妄的牺牲品。年轻时,他就有很多粗野、鲁莽的举动,经受着命运的多次捉弄。培尔金特离家出走,在外周游一番之后,回来时已经年老,而回家途中又遇翻船,使他像离家时那样一贫如洗。在这里,他年轻时代的情人,多年来一直忠诚于他的索尔维格来迎接他,他筋疲力尽地把脸贴在索尔维格的膝盖上,终于找到了安息之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一)晨曲-原为诗剧第四幕第五场的前奏曲。主人公远涉重洋,一天清晨,在一个山洞前面,他用独白披露自己的内心活动。这段乐曲描绘出清晨静谧清新的抒情画面,具有牧歌风格,由单一的田园风味主
20、题加以自由而精心的发展构成。(二)奥丝之死母亲奥丝在弥留之际,培尔金特赶了回来,他为母亲追忆儿时景象,并用幻想的故事陪母亲去赴天堂的盛筵。在全剧中,这是非常动人的一场。格里格的这段配乐悲壮肃穆,可称为一首悲歌或葬礼进行曲。(三)安妮特拉之舞选自诗剧第四幕第六场。在沙漠绿洲中,一座阿拉伯酋长的帐篷里,酋长的女儿安妮特拉正用舞蹈对培尔金特献媚。这段音乐描绘的正是这一场面。(四)在妖王宫中原为诗剧第二幕第六场的前奏。主人公在山中与妖王之女调情,并在妖王的威胁之下同妖女结了婚。这一场点出全剧的主题,即人与妖之间的区别,是最具幻想性的第二幕的真正核心。培尔金特第二组曲(一)英格丽德的悲叹原为第二幕之前的
21、幕间曲。培尔金特在乡村的一次婚礼上,拐走了朋友的新娘英格丽德,后又将她遗弃,说他真正爱的是索尔维格。这段音乐以英格丽德为主要形象,表现出一种非常激动和无奈的情绪,堪称为一首奇妙的挪威哀歌。(二)阿拉伯舞曲原为第四幕中阿拉伯舞蹈场面的配乐。乐曲带有女声合唱,意欲描绘东方的“异国”情调。(三)培尔金特归来原为第五幕的前奏曲。在第五幕中,主人公的形象已经是一个须发斑白的老人,他站在返回挪威的轮船上衣衫褴褛,神情冷酷。(四)索尔维格之歌原为诗剧第四幕第十场配乐。挪威北部森林中的一间茅屋,索尔维格坐在门前,等候培尔金特的归来,她唱着:“冬去春来,周而复始,总有一天,你会回来。” 编入组曲的这首乐曲,经作
22、者改编为纯器乐曲,去掉了原来的歌唱声部。乐曲的旋律十分优美,荡漾着哀愁的第一主题和洋溢着希望的第二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是整部组曲中的名篇,也是格里格最成功的创作之一。6 说说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中是如何表现国王和舍赫拉查德的形象的?舍赫拉查德据天方夜谭写成的交响组曲这部交响组曲完全是东方色彩,作者从舍赫拉查德王后对苏丹王讲的那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挑出四个来,当作这部组曲四个乐章的标题。而四个乐章都有所谓“舍赫拉查德主题”,即由独奏小提琴来代表舍赫拉查德叙述故事,国王山鲁尔的主题即显得低沉、粗暴,在后来的乐章中责之间被软化,成为温和的主题。7为什么人们称海顿的第九十四交响曲为“惊愕
23、”?作品之所以命名为“惊愕”,是得名于作品的第二乐章。据说海顿写此曲的目的是为了嘲笑那些坐在包厢中的对音乐不懂装懂,而又附庸风雅的贵妇人们。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实际演出中,当乐队演奏到那段旋律时,那些贵妇人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这部交响曲因此而成名,于是后人也就给此曲冠以“惊愕”的标题。8谈谈对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的抒情性的理解。第二乐章同样是没有引子的奏鸣曲式,与第一乐章的巨大戏剧张力相比,抒情性多些,显得温柔平和,两个主题的对比不强烈。第一主题由中提琴,第二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声部相继奏出,温暖,明
24、朗,如同午后的阳光穿过树叶,在地上洒下斑斑点点的光影。第二主题开始于第37小节(02:18),简单的四度下行构成,这个音型在发展部里反复出现。第二乐章的两个主题不像第一乐章具有明显的咏叹调的性质,都只是由简单的音型构成,从而具有了更大的和声和发展的可能性。两者缠绵在发展部里,互相对比,互相补充,自然和谐,充满了莫扎特式的天真和纯洁。 莫扎特的音乐也是和他纯洁的内心分不开的,我们如果能永远保持一点点童心,学会不时地用单纯的目光看一看这个世界,相信是可以更加体会到莫扎特的心境的。他并不是如同不懂事的孩子般一无所知,他了解人间的疾苦,他明白生活的艰辛,他只是不肯放弃希望,希望在于他,即使是最最痛苦的
25、时刻,也会如一缕朝阳,穿过暗室的天窗,照亮一切。任何时候,他都可以抛开一切的苦难,为了自己心中的希望歌唱。9 什么是标题交响曲? “标题交响曲”兴起于19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标题”照李斯特的说法,是用易于理解的文字、音乐结合在一起,或是器乐作品前面的一篇序言。而作曲家的目的是防止听者对作品的错误理解,用意是向听者指明全部作品或其中特定的诗意和境界。而有些“标题交响诗”更是描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音乐诗篇。例如:李斯特的“浮士德交响曲”。而十九世纪的柏廖兹,像平地而起的高山一样,人们是管弦乐队配合法的最伟大的大师。柏寥兹不仅巧于色彩运用,并且是使用“标题内容”的音乐的复兴人才,是他的动机开导了一
26、条有前途的道路。他自己认为是贝多芬的后继者,因为他的作品“幻想交想曲”和“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是和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相联系的。事实上,柏廖兹所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和贝多芬的精神是相符合的。 如贝多芬的音乐一样,柏寥兹的音乐也反映着作者的人格。我们由贝多芬作品和他的传记推测出他想表达和讲述的语言。而柏寥兹却已坦白地告诉我们:他的感和他的回忆的直接反映,每一篇作品都是构成他的自传的一个成分,上面标记着浪漫主义的色彩,他出的文章也是如此风格,里面混合着浪漫的夸张的特色。从作曲的角度看,李斯特是柏寥兹的重要弟子,他的两篇伟大交响曲:“浮士德”和“但丁”就是以柏寥兹的作品为范围的。 而更为人所知的是李斯特
27、把标题音乐的作法应用到钢琴上, 如“巡礼之年”, 至于他的钢琴作品, 其中充满了很巧妙的音乐, 表现方式很活跃, 但如果要演奏它, 就必须有很高的技巧和修养.。李斯特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富有舒曼和萧邦的心得和内涵。他还应用自己的技巧使它们扩张到最高境界。10 马勒的交响曲确实能表现一种哲思吗?为什么?对一种情绪的反复渲染与表现是马勒作品的突出特征,而各种情绪的交汇与变化往往又令人捉摸不定,不易把握。他的乐曲感情炙热而深厚,同时也充满了哲思。马勒的第一交响曲,D大调,标题为泰坦,据德国浪漫派诗人保罗的同名诗而命名。泰坦是希腊神话中的巨神族,天神乌拉纽斯和地神盖娅所生的六男六女,所以也称为巨人。这首交
28、响曲作于1888年,在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任指挥之时,1889年11月20日由马勒自己指挥布达佩斯爱乐乐团,以“交响诗”名义首演。都说音乐是人类抒发感情的重要途径,感人至深的音乐无不凝聚着艺术家真挚的情感,能听到音乐家充满激情的演绎,无疑是所有乐迷梦寐以求的事情。马勒是众多作曲家中感情和现代人最贴近的,他的音乐直观而富于激情。你能想象弦乐好象在天堂与地狱间飞旋,铜管声声催人的情形吗?那是马勒第一交响曲第四乐章开头的真实写照。第一乐章一开始“宛如万籁” 就把我们带入已经久违的森林,虫声鸣鸣,小溪潺潺。这个乐章的第一主题是根据马勒自己的作品“年轻的旅人之歌”改编的。马勒在这里提示提示:徐缓地,拖曳地
29、,宛如万籁,开始非常徐缓。接下来第二乐章陆续出现了杜鹃啼鸣,高山的恬静。你可以感觉到自己徜徉在一片湖光山色中,自在地手足舞蹈的情景。第三乐章,有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童谣“两只老虎”,马勒将它变形后成为带有讽刺味的送葬进行曲。其实这是古老的波西米亚民谣。这个乐章还有中世纪童谣“少年的魔号”。第四乐章,在积蓄了足以爆炸的能量之后,是令人晕眩的高潮,然后,向抒情过渡,最后把观众带入了另外一个欢乐时代。11 简单对比交响曲和协奏曲在结构上的区别。交响曲就是那些大型乐队经常演奏的乐章较多的乐曲。协奏曲,顾名思义,就是有大型交响乐队辅助一个主要乐器进行的乐曲,乐队主要起烘托和过渡的作。重奏就是由多个单独乐器进
30、行演奏的乐曲,三重奏,就由三把乐器构成,依此类推交响曲: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中、快板;第四乐章:奏鸣曲或回旋曲式,快板。协奏曲:一般的协奏曲大约为30分钟。协奏曲通常有三个乐章,三个靠简短暂停分别独立开来的部分。协奏曲的三个乐章在大部分轻快下都会遵循以下模式:快-慢-快。12 莫扎特的第二十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是什么结构?试描述这个乐章的音乐表现。 第二乐章,浪漫曲,降B大调,三段体。先由主奏钢琴呈示主题,乐队承接,二者轮流表现。然后主奏钢琴以降B大调导出另一旋律,弦乐以和弦伴奏,移入主题再现。第一段终止后,中段转G小调,主
31、奏钢琴奏上升音型,木管部回应钢琴,第二段为第一段再现。 该乐章作为电影莫扎特片尾曲,意味深长。其情绪表现丰富、复杂,让人玩味。平缓处好似在人间的莫扎特化作天使,大彻大悟后,含泪地微笑,告别凡尘,一场人间大戏最后的落幕。激动处隐含心存不甘,对心愿未了的遗憾,对心中淤积块垒的不可抗拒的在意甚至愤懑。但最后一切化作平淡,一切终究获得超脱,向着最高的荣耀向着天国飞升,莫扎特,这位上帝宠儿的身影,渐去渐远共3个乐章:1.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在低音域弱奏中由弦乐合奏呈示的第一主题有不安的情调,终止于属和弦后,由木管转成明亮的旋律,转回主调。钢琴似演奏新主题,边奏细致的快速音群,边进行第一主题再现,转F
32、大调后第二主题登场。主奏钢琴转由木管承接,进入发展部。发展部发展主奏钢琴亮相的主题与第一主题开头动机,以各种转调呈示技巧化,快速音群与乐队构成紧张的关系。再现部第二主题转回D小调,按原型再现,衔接华彩乐段与尾声。2.浪漫曲,降B大调,三段体。先由主奏钢琴呈示主题,乐队承接,二者轮流表现。然后主奏钢琴以降B大调导出另一旋律,弦乐以和弦伴奏,移入主题再现。第一段终止后,中段转G小调,主奏钢琴奏上升音型,木管部回应钢琴,第二段为第一段再现。3.很快的快板,B小调,缺少发展部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亦采用极快速度的上升音型,主奏钢琴呈示后,乐队予以反复扩大。主奏钢琴再奏D小调旋律形成经过部,终止于F大调,
33、接着转为F小调,第二主题登场,采用了三度小调。转回主调后直接进入再现部。再现部转换处主奏钢琴有即兴的小引子,乐队插入以快速上升动机为基础的动机表现,然后按原型再现,华彩乐段后转回主调而为尾奏。13 谈谈独奏乐器大提琴的表现性能。大提琴是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乐器,属提琴族乐器里的下中音乐器,音色浑厚丰满,具有开朗的性格,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也与低音提琴共同担负和声的低音声部。它也是非常为人们所喜爱的独奏乐器。14 你从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中感受到些什么?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一首让人一听便难忘的乐曲,那种幸福的感觉夹带着忧伤的表情让人留恋百听不厌。也许作曲
34、家门德尔松所特有的浪漫、忧郁的气质表现在了这首乐曲中,让人沉醉又让人爱怜。我们透过音乐家的作品能感受到这幸福的背面也有压抑、有哀叹、甚至有悲伤,那就是他进步的思想与现实的冲突带来的。第一乐章 热情的快板作曲家在这首著名的协奏曲的写作上没有沿袭传统奏鸣曲式,加上序引或前奏的惯例。当这支抒情旋律在协奏曲大门刚一打开,就翩然而至,并作为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直截了当地进入人们的心田。即或在小提琴华丽的音流奔腾中,人们也不难辨出她那娟秀的倩影。管弦乐队充满激情的复奏,使这旋律更加深刻地植根于所描写的那春天般的绿野上,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在向副部主题过渡中,作曲家引入一段短小的乐汇。那清纯的气质,与主部主
35、题简直就是同祖同宗。它从小提琴和双簧管声部流淌到独奏小提琴上,很快就化为潺潺溪水,时静时动地流向远方。在这个精致的桥梁连接下,副部主题由长笛、单簧管以四重奏形式陈述而出。独奏小提琴用一个长音陪伴,并很快接奏这个旋律。它恬静、温存,把主部主题热切的情感,纳入到富于诗意的冥思之中。素淡的色调,澄莹的汹涌中似乎透露出一缕惆怅。这不是作曲家对暮年的不祥预兆,而是心灵深处对流年逝水的依恋主部与副部主题,象是一对俊俏的姐妹,她们容貌各异,但性情相同。在作曲家给予她们的那一块展开部园地里,交替变幻身姿,呈现出青春诱人的美。转为大调的主部主题,使展开部更加灿然生辉。这时,独奏小提琴再也按捺不住激荡的心潮,它以
36、多彩的技巧进行了协奏曲中惯有的华彩乐段的演奏。按惯例,华彩乐段应由独奏者即兴演奏,而门德尔松却亲自写出了华彩乐段的全部音乐。在写作中,他同首演这部协奏曲的小提琴家费德南载维德详细设计了小提琴演奏技巧,使小提琴丰富的技巧在此华彩乐段中得以充分发挥。结尾部分,大管的一个悠长的音符,曲径通幽,直接引出优美、抒情的第二乐章。第二乐章 行板 门德尔松写作这部协奏曲时,他的足迹已遍及欧洲各地。无论是美丽的苏格兰海岸,还是巴黎繁华地都市;无论是威民斯奇妙的水城,还是瑞士斑斓的湖光,作曲家以如画的旋律写下了一篇篇音乐游记。在这部没有标题的协奏曲里,听到门德尔松迷醉于大自然的心声以及一幅幅抒情的风景音画一一展现
37、在我们面前。在独奏小提琴缓缓流注出如画如歌的旋律时,不安的定音鼓响起,打断了它在风景画上专注的描绘。弦乐组忧烦地震颤着,与一支短调融在一起,弥漫起一层伤感的色彩。是美妙的大自然笼罩上一片阴霾?还是作曲家心中升起无名的惆怅?不安的音乐扰乱了船歌的画境。被称作“天之骄子”的作曲家第一次锁起了眉头。 随着音乐的进行,作曲家悄悄释去了自己的烦扰,再次吟出船歌式的第一主题。尽管弦乐之波更加动荡,但船歌的动听旋律依然飘荡,缓缓消逝在杳远的寂静之中。第二乐章简直就是一幅色彩绚丽的风景音画。景与情的交融,使音乐更加神妙动人。第三乐章 不太快的小块板 终曲乐章“忽如一夜春风来”,在管弦之林吹开一片灿烂的花海。独
38、奏小提琴奏出一支清雅的音调,犹如春花在风中飘摇。定音鼓剧烈的震击,犹如一声声春雷,管乐的呼唤,弥乐的流动,构成欢乐的春之交响!独奏小提琴仿佛是春之仙子的舞蹈。机敏、洒脱,焕发出蓬勃的青春活力。不由得使人想起门德尔松在十七岁时写作的促夏夜之梦序曲的意境。我们看到的是他在深沉地讴歌着人生的春天,并愿这种永不枯竭的生命力,能在自己涌流的乐思中永驻。在独奏小提琴旋风般的音型中,推动这整个管弦乐队,掀起了一次次的高潮。管弦乐队有力地全奏出一支被人们称为“结婚进行曲”的新的主题,它在乐队和独奏小提琴上交替演奏,充满了高贵的气质。在展开部中,舞蹈性的第一主题与“结婚进行曲”交织出一派开朗气氛,焕发出浓郁的春
39、意。重现的音乐主题变得更加紧凑,象是作曲家意识到告别人生的时日,急切地要把人世间美好的春意归容到自己热情的怀抱中。在独奏小提琴神奇的长长颤音中,管弦之声召唤着夏天,热情奔放地结束了这首协奏曲。这部作品将浓郁的抒情与简洁的形式,优雅的基调与变幻的情趣,浑然一体,真实地表现出门德尔松其人其作所特有的高贵气质与抒情性。15 简单比较交响诗和序曲的异同。交响诗 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脱胎于19世纪的音乐会序曲,强调诗意和哲理的表现。交响诗的形式不拘一格,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是按照文学、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构思作成的大型管弦乐曲。他是标题音乐的主要体裁之一。通常多采用单乐章的曲式,结
40、构较自由。音诗、音画、交响童话等,这些也是与交响诗相类似的音乐体裁。交响诗是一种自由形式的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它的前身是音乐会序曲。交响诗在构思上,或体现一个哲学思想,或体现一种诗的意境,或和一定的文学题材相联系。交响诗创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创始者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 序曲是歌剧、舞剧等大型作品的幕前曲,最早只是为等待观众入场而演奏的简短音乐段落。从18世纪中后期德国音乐家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开始,将剧情因素引入序曲,使之逐步与歌剧的戏剧性融为一体,从而能更有效地引导观众进入格局发展的过程。19世纪以后的序曲越来越向音乐会序曲发展,并演变成单乐章的交响诗形式。16 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表现了哪些
41、画面?沃尔塔瓦河的源头是两条小溪。形象地而现了黎明时分沃尔塔瓦河源头的潺潺淙淙的山泉。小提琴清脆的拨弦和竖琴晶莹剔透的泛音不时出现,犹如清泉涌出的浪花飞溅,闪烁着点点银辉 沃尔塔瓦河流过了茂密的森林,猎人的号角以明朗的大调色彩在森林中回响着。这段音乐表现了正午时分的大河在山门沟壑中翻腾、奔跑,一往无前。沃尔塔瓦河流过了村庄,岸边传来了轻盈欢快的波尔卡舞曲。这是黄昏时分,村民们正在载歌舞地举厅婚礼。 欢快的节奏向远处隐去,舞曲的回声逐渐消散,音乐也逐渐转弱。木管乐器宁激柔和的鸣响中,夜幕徐徐地降临了。音乐充溢着神秘幻想的色彩。优美动人虚无飘渺的主题由加了弱音器的小提琴在高音区缓缓地奏出,这是一群
42、美丽的水仙女在银白的鳞鳞月光下翩翩起舞。朦胧的月光倾泄,沃尔塔瓦河静静的流淌着。 黑夜将逝,表现沃尔塔瓦河的基本主题在黎明中出现。描写了河流在圣约翰湍滩,峡谷中所形成的汹涌激流,惊涛骇浪猛烈地撞击着陡崖峭壁,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达到了戏剧性的高潮。 终于,滔滔的河水映着初升的太阳冲出了险境,景色豁然开朗。沃尔塔瓦河变得波澜壮阔,意气风发。沃尔塔瓦河流过了布拉格古老的维谢格拉德城堡, 小提琴上奏出了波动的旋律,宛如河水从容地流向天际,流向远方仿佛是将军的得意忘形常常使舞步踏错了拍子,整首乐曲力度偏重,暗示舞步如操练一样,震得地动山摇,结束的和弦硬朗,爽快,是将军至情至性的
43、幽默感。三 论述题1 基于自己的认识,论述交响音乐的艺术特征。 交响曲的音乐特点 交响音乐是指能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富于交响性的各种类型的乐队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的体裁包括交响曲、协奏曲、交响诗、组曲、序曲和交响合唱等。 交响音乐含有两个明显特征。 首先是这类音乐体裁和形式的特点,即交响音乐主要是为交响乐队而创作的较大型的作品及其演奏形式。 其次,就是这类音乐的艺术特性是具有交响乐性质的音乐。所谓“交响性”就是音乐形象的塑造与发展最富于矛盾和对比冲突的特性,即音乐的戏剧性。就一般来说,交响音乐以其擅长的戏剧性的矛盾与冲突,在多乐章宏伟的结构中,强调音乐主题形象的对比,善于调动管弦乐器丰富多彩
44、的交响性音色和创造多姿新颖的管弦乐音响,多侧面多角度的反映绚丽斑斓的社会生活。 交响乐,或称交响音乐,广义地说,可以包括大型管弦乐队在交响音乐会上演奏的所有器乐作品。交响乐一词,最初的用法也比较混乱.从字源上看交响乐的希腊原文仅是“一起”(syn)“发出声音”(phone)的意思,中世纪时则指两个音的和谐结合,包括早期对声乐或器乐作品,或某些乐器(如风笛和手风琴)上若干个音的和谐结合。十六世纪末,在戏剧(包括歌剧和神剧) 作品中插入的任何乐器不合奏段落, 都叫做交响乐。同今天的概念相近的交响乐,是在音乐风格的变换、即巴罗克风格日趋衰落和古典风格蓬勃兴起的这一交替之中产生的。那是在十七、十八世纪
45、,Symphonia 同 Sonata 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互相影响,以至于几乎达到不可分辨的程度,最后定型的 Sonata(即今译奏鸣曲) ,专指用一件乐器(如羽管健琴)或两件乐器(如小提琴和羽管健琴)演奏的多乐章作品,用三件乐器演奏的奏鸣曲叫三重奏曲, 用四件乐器叫四重奏曲,用五件乐器叫五重奏曲, 而用管弦乐队演奏的则叫交响曲。因此,广义地说,交响曲也就是用乐队演奏的奏鸣曲。交响曲是交响音乐中最重要的一种体裁,是交响音乐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由于交响音乐会上常演曲目还有交响诗、 交响组曲、协奏曲等, 所以现在倾向于把这些体裁都归入交响音乐的范畴, 即把交响乐一词广义地应用于交响音乐会演奏
46、的所有器乐作品。 交响曲是通过综合运用并挖掘各种乐器性能及表现力, 来塑造音乐形象, 体现作曲家内心情感和思想理念的大型器乐套曲形式。由交响乐队演奏,它实质上是交响乐队的“奏鸣曲”,但比奏鸣曲更富于表现力、更加富于恢宏的气势。 交响曲是音乐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音乐形式。“symphony”一词源于古希腊,意为“共响”。早期的交响曲由 17 世纪末意大利式歌剧序曲演变而来,序曲“快板慢板快板”的结构形式为交响曲的套曲形式打下了基础。序曲性质的交响曲在 18 世纪逐渐脱离歌剧,吸收其他器乐曲的因素, 发展成为独立的有 3 个乐章的器乐体裁, 依然属于小型乐队或器乐重奏的作品;后经海顿、莫扎特的大量创
47、作实践,最终确立了规范的交响曲式,即古典交响曲。它包括有 4 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或稍慢) ,节略的奏鸣曲式、三段式、复三段式、变奏曲式,具有抒情性;第三乐章,快板(或稍快) ,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 ,回旋曲式、奏鸣回旋曲式等。此外,交响曲整体的调性布局、和声结构、各乐章间的对比与平衡、乐队中乐器的组合与规模等均得到规范化而基本定型。 交响曲在贝多芬手下则被发挥到极至,乐曲的展开部与尾声得到扩大,主题对比强烈,和声富于动力性, 第三乐章以谐谑曲取代小步舞曲等, 都是贝多芬深化交响曲体裁的具体体现。他的第三交响曲使交响曲进入 19 世纪浪漫主义交响曲的新阶段。 19 世纪浪漫主义交响曲的最大特征是个性突出,因而也决定此时期的交响曲在不同的作曲家笔下, 无论内容、 形式、技巧有着不同的创新, 出现了以歌唱性旋律取胜的抒情交响曲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 、标题交响曲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等,还产生了新的交响乐体裁“交响诗”。同时各国的民族交响曲也兴起,俄国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柴科夫斯基,捷克的德沃夏克,芬兰的西贝柳斯等都作有具浓郁民族风格的交响曲。此时期的交响曲,其乐章数目有多有少,不局限在 4 个乐章,乐队编制上有时也有变化。家喻户晓的交响曲主要有奥地利作曲家海顿的第四十五交响曲 、 (告别)第九十四交响曲 (惊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