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人教版)演练:第四课 单元质量检测卷(四) .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19秋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人教版)演练:第四课 单元质量检测卷(四)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秋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人教版)演练:第四课 单元质量检测卷(四) .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单元质量检测卷(四)(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巩固(每小题3分,共2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札记(zh)强迫(qin)谆谆告诫(zhn)B.胚胎(pi) 炫目(xun) 瞬息万变(shn)C.轮廓(u) 掮客(qin) 生吞活剥(b)D.穹隆(qin)美差(chi) 谬种流传(mio)解析:A项“强”读“qin”。C项“廓”读“ku”。D项“谬”读“mi”。答案:B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赔偿娇揉造作寥廓闲情逸志B.煦暖绵里藏针靓丽待价而沽C.寒碜得鱼忘筌俾益正襟危坐D.谗言死心踏地深邃黄梁美梦解析:A项“娇”应为“矫”,“
2、志”应为“致”。C项“俾”应为“裨”。D项“梁”应为“粱”。答案:B3.下列成语中,加点字的意义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沽名钓誉一文不名不可名状师出无名B.栉风沐雨风声鹤唳移风易俗附庸风雅C.横生枝节起死回生无中生有妙笔生花D.动人心弦兴师动众动辄得咎惊心动魄解析:A项四个“名”意义分别为:名声,占有,说出,名义。B项前两个“风”意义相同,皆指自然界之风;“移风易俗”中“风”为风气、风习,“附庸风雅”中“风”本指诗经中“国风”,此引申为文雅之义。C项前两个“生”意义分别为:长出,活。后两个相同,意为“生发”。D项第一和第四个“动”的意义相同,皆为“感动”;第二、三个“动”的意义分别为使动用法
3、,动不动。答案:A 4.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八股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封建时代用于科举考试。它必须“代圣人立言”,在形式上也必须遵守一些死板的。1905年,清朝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制度,八股文随之失去它的实际效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它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之一,受到严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成了无人肯说的话题。A.限定抨击生僻B.限制批评生僻C.限制批评冷僻 D.限定抨击冷僻解析:“限定”与“限制”,“抨击”与“批评”,“生僻”与“冷僻”都是近义词语。“限定”与“限制”都有“规定范围、不许超过”的意思,但“限定”要有数量等方面的规定,与“八股文”的要求更一致;“批评”与“抨击
4、”基本意思相近,但“批评”是指出缺点或错误,“抨击”是用批评来攻击,词义更重,感情色彩更强烈,与文段中的“严厉”更协调一致;“生僻”与“冷僻”都有“不常见”的意思,但“生僻”侧重于不熟悉,“冷僻”更强调不常见,依据“自然成了无人肯说的话题”当用“冷僻”。答案:D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世界上生产维生素C最先进的两步发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这一技术。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情爱
5、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摹仿文学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能力。 A.毕竟沿用鉴赏B.毕竟采用鉴别C.究竟沿用鉴别 D.究竟采用鉴赏解析:“毕竟”,副词,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究竟”,副词,终归之意,一般用在问句中。句应选“毕竟”。“沿用”,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采用”,认为合适而使用。句应选“采用”。“鉴别”,辨别真假好坏;“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句应选“鉴别”。答案:B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中央对维护农民工这些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对殴打讨薪民工的恶性事件更是高度重视,
6、而一些基层部门对此的态度却是闻所未闻,漠然置之。B.冰冻灾害发生后,南京军区某部战士夙兴夜寐,奋战在文赣线上,披荆斩棘,开辟廊道;他们手握砍刀在刺骨的寒风中挥舞,有力的双手已经龟裂,布满褶皱。C.专家们指出,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和巨大活力,为我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D.期望一次访问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显然是不太现实的。中日双方会就东海油气田开发以及所谓“毒饺子”事件达成更多共识,但很难毕其功于一役。在中日之间,一些非常深刻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解析:“闻所未闻”,听到从未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此处应用“熟视无睹”。答案:A7.下列各句
7、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们提倡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自主思考获得一得之见。B.娱乐圈的一些女明星为了吸引眼球、迅速出名,有的重包装,有的玩“自曝”,有的靠走秀,手段不同,各有千秋。C.所谓“对别人用儒家,对自己用道家,对上级用墨家,对下属用法家”,虽然很有点实用主义的味道,但也不失为一种学习和传承,当然,这只是我的门户之见,姑妄言之。D.近年来,学术造假盛行,影响极度恶劣。教育界委员呼吁,对造假者,要抓住一个,严打一个,以儆效尤。解析:D项“以儆效尤”,用对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的严肃处理来警告那些学做坏事的人。A项“一得之见”,谦虚的说法,指自己对某个问
8、题的一点肤浅的见解。B项“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价值;各有所长,各有特色。此处属褒贬误用。C项“门户之见”,因为派别不同而产生的偏见。答案:D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不能改换的一句是 ()A.“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那可不行。你可得再仔细琢磨琢磨。(换为“坐享其成”)B.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人们即使蒙受了再大的冤屈也只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有苦也不敢随便对人诉啊。(换为“忍气吞声”) C.他站在门口微笑着说:“老王同志啊,你这样连着几天白天黑夜连轴转,可千万别累垮了身子骨啊。”(换为“彻夜难眠”)D.可别小瞧了咱这个班子,一个老生,一个花脸,一个小生,那可都是走南闯北都叫得响的角儿啊。(换为
9、“出类拔萃”)解析: “彻夜难眠”指一整夜未曾睡着,多指心情不好或激动。答案:C二、阅读鉴赏(42分)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5分)内宴奉诏作曹翰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尝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注】曹翰(923992),宋初名将。六韬:古代兵书。时髦:指当代俊杰。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答:_(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10、(9分)答:_解析:(1)本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首先找到要比较的内容,即比较原诗颈联中的“健”“明”和题干中的“弱”“昏”哪两个字效果比较好。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每组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区别。用“健”“明”,诗句的意思是虽然时过三十年,但“我”的手臂还很强健,目光依旧敏锐,还具有冲锋陷阵的能力,表达了作者虽老之将至,但犹存报国之念。“臂弱”“眼昏”表明作者年事已高;“尚嫌”“犹识”话锋一转,强调“我”虽已年老,但拉弓射箭臂力不减,仍能辨识阵云,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的精神。在本诗中,不管用哪两个字,都能表达作者杀敌报国之心。答题时一定要先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作具体分析。(2)本题考查评价
11、诗歌的思想内容。曹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平生遭遇:三十年前学习兵书,“我”的名字也经常在当代俊杰中出现;曾经为赴国难披上铠甲,即便家里贫困,也不曾卖了宝刀;而今“我”臂力强健,还嫌弓弦弹力疲软;目光依然敏锐,还能识得许多高明的战阵;昨天夜里庭院前刮起秋风,(寻找秋衣时,)看见了以前的盘花战袍,这让“我”不由得感到无比羞惭。曹诗与辛词题材相似,但曹诗通过追忆以往峥嵘岁月,抒写的是作者虽年事已高,但仍存为国杀敌、报效国家之心的豪情;辛词通过追怀以往抗金的战斗往事,表达的是作者英雄暮年、壮志未酬的悲慨之情。答案:(1)观点一:作“弱”“昏”好。“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秋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人教版演练:第四课 单元质量检测卷四 2019 语文 选修 语言文字 应用 人教版 演练 第四 单元 质量 检测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