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理解性默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逍遥游-理解性默写.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逍遥游理解性默写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幻莫测的句子是( ),( );( ),( )。( ),( )。2.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为了突出鹏鸟的形象,将夸张用到了极致的句子是:( ),( ),( ),( )。3.庄周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 ),( )。4.在逍遥游中,庄子用( ),( ),( )三句描绘了鲲鹏奋飞的雄姿以及时节,给人带来豪迈之感。5.庄周逍遥游中,齐谐记载的语句( ),( ),( )描绘了鹏徙于南冥的场景,交代了鹏离开北海的凭借之物。6.庄子逍遥游中的语句( ),( ),( ),描写大鹏南徙时的壮观场面,认为大鹏虽能飞上万里高空,仍然有所依托
2、。7.文中描绘鲲鹏奋飞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 ),( ),( )。8.逍遥游中描绘的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待,如:( ),( )。9.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一文中借用齐谐对鹏鸟的描述:( ),( ),( ),( )。10.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 ),( )。11.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 )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抟
3、扶直上”。12.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成语“鹏程万里”“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扶摇上者九万里”,这些均源自逍遥游中( ),( ),( )。13.苏轼“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和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扶摇上九万里”的诗句,共同化用了逍遥游中的( ),( )。14.庄子在逍遥游中描写那神奇的“大鹏鸟”凭借大风一步步飞起来的句子是:( ),( )。15.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类比的句子是:( ),( ),( )。16.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禁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
4、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 )?17.庄子,逍遥游指出( ),( )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18.逍遥游中写水的深浅和浮动船只的关系的两句是:( ),( )。19.庄子逍遥游中( ),( )两句,意思是说大鹏要高飞万里,必须借助强劲大风负载其巨大的翅膀。20.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 )。21.庄子逍遥游指出,( ),( ),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22.庄子在逍遥游中用“水”和“大舟”表现世间万物互相联系的名句是:( ),( )。2
5、3.在逍遥游中,用“杯水介舟”做比喻,说明万物的活动都“有所待”,且“所待”与自身大小相关的句子是:( ),( );( ),( )。24.文中以杯子和草芥为舟,来说明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 );( ),( )。25.逍遥游一文,善用对比手法,充满思辨精神。比如:( ),( ),( ),( )。26.庄子逍遥游中,作者认为,到近郊去,( )腹中还很饱;到百里之外去,则要做( )的准备;到千里之外去,则要做( )的准备。27.逍遥游一文,虽然想法奇特,笔法夸张,但逻辑推理十分严密。比如:适莽苍者,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 );( ),( )。28.逍遥游中,作者以行路备粮
6、做类比,说明“小”和“大”所待的的大小不同,但都受到外在条件的限制而“有所待”的句子是:( ),( ),( );( ),( );( ),( )。29.在逍遥游中,庄子用水、风作类比后推出大鹏要展翅高飞也需要有力依凭的句子是:( )。30.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 ),( ),( ),( )?31.逍遥游中,在全文的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 )。32.逍遥游中,用对比手法说明小的智慧不及大的智慧,小的寿命不及大的寿命的句子是:( ),( )。33.庄子在逍遥游中,用( ),( )来
7、说明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道理。34.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35.庄子在逍遥游中用一种动物和一种植物来比喻因为生命的短暂,总会错过一些美好的东西,( ),( )。36.庄子在奇妙莫测的描写后具体描述了现实社会的四种人,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文中描写四种人句子分别是:( )、( )、( )、( )。37.庄子逍遥游里,( ),( )写出了面对赞誉、责难,宋荣子所采取的人生态度。38.逍遥游中用( ),
8、( )说明宋荣子豁达面对社会中的赞誉和责难。39.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繁荣,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40.在逍遥游中,叙述宋荣子面对外界的称赞与非议的反应的句子是:( ),( ),( ),( )。41.庄子逍遥游中宋荣子这个人,世人都来毁誉他他却不为所动,原因是他能够做到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并且能够( )。42.庄子在道遥游中点明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不受外界评议影响的两句是:( ),( )。43.文中写列子对于招财纳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的句子是:( ),( )。44.庄子逍遥游中表明列子虽然能御风而行,可是还有局限的,这两句是:( ),( )。45
9、.文中写列子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的句子是:( ),( )。46.庄周逍遥游中,连续否定了宋荣子和列子之后,紧接着指出达到真正逍遥境界的三句是:( ),( ),( )。47.逍遥游中,庄子通过( ),( )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变化才是“无所待”的逍遥。48.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也”之后,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指出无所待状态的三句是:( ),( ),( )。49.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游要达到的境界是:( ),( ),( )。50.逍遥游的主旨句是:( ),( ),( ),( )?5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道”能够先天地而生,只有掌握了这种“道”
10、,才能( ),( ),这样才算是逍遥游。52.庄子认为“逍遥游”的最高境界是“无所待”,即( ),( ),( )。53.庄子在逍遥游中说:( ),( ),( ),( )?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大命题“天人合一”的源头之一。54.庄子在逍遥游中通过( ),( )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55.逍遥游中追求“逍遥游”境界,神圣的人不求自我,无功利, 不立名的语句是:( ),( ),( )。56.庄子逍遥游中表示追求“逍遥游”的境界,神圣的人不求自我、无功利、不立名的语句是:( ),( ),( )。57.逍遥游中,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
11、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并列举金人逍遥之境的三类人( ),( ),( )。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o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
12、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tio与学鸠笑之曰:“我决xu起而飞,枪榆枋fng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mng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chng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jn不知晦朔shu,蟪蛄hug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
13、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yn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ho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xng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shu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lng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在
14、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幻莫测的句子是(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2.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为了突出鹏鸟的形象,将夸张用到了极致的句子是:(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3.庄周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4.在逍遥游中,庄子用(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句描绘了鲲鹏奋飞的雄姿以及时节,给人带来豪迈之感。5.庄周逍遥游中,齐谐记载的语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描绘了鹏徙于南冥的场景,
15、交代了鹏离开北海的凭借之物。6.庄子逍遥游中的语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描写大鹏南徙时的壮观场面,认为大鹏虽能飞上万里高空,仍然有所依托。7.文中描绘鲲鹏奋飞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8.逍遥游中描绘的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待,如:(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9.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充满
16、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一文中借用齐谐对鹏鸟的描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10.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11.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抟扶直上”。12.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成语“鹏程万里”“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扶摇上者九万里”,这些均源自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3.苏轼“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和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扶摇上九万里”的诗句
17、,共同化用了逍遥游中的(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14.庄子在逍遥游中描写那神奇的“大鹏鸟”凭借大风一步步飞起来的句子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5.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类比的句子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6.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禁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7.庄子,逍遥游指出(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
18、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18.逍遥游中写水的深浅和浮动船只的关系的两句是:(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19.庄子逍遥游中(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两句,意思是说大鹏要高飞万里,必须借助强劲大风负载其巨大的翅膀。20.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21.庄子逍遥游指出,(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22.庄子在逍遥游中用“水”和“大舟”表现世间万物互相联系的名句是:(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
19、无力)。23.在逍遥游中,用“杯水介舟”做比喻,说明万物的活动都“有所待”,且“所待”与自身大小相关的句子是:(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24.文中以杯子和草芥为舟,来说明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的句子是:(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25.逍遥游一文,善用对比手法,充满思辨精神。比如:(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26.庄子逍遥游中,作者认为,到近郊去,(三餐而反)腹中还很饱;到百里之外去,则要做(宿春粮)的准备;到千里之外去,则要做(三月聚粮)的准备。27.逍遥游一文
20、,虽然想法奇特,笔法夸张,但逻辑推理十分严密。比如:适莽苍者,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28.逍遥游中,作者以行路备粮做类比,说明“小”和“大”所待的的大小不同,但都受到外在条件的限制而“有所待”的句子是:(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29.在逍遥游中,庄子用水、风作类比后推出大鹏要展翅高飞也需要有力依凭的句子是:(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30.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我决起而飞),(抢榆
21、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31.逍遥游中,在全文的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32.逍遥游中,用对比手法说明小的智慧不及大的智慧,小的寿命不及大的寿命的句子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33.庄子在逍遥游中,用(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来说明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道理。34.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35.庄子在逍遥游中用一种动物和一种植物来比喻因为生命的短暂,总会错过一些美好的东西,(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36.庄
22、子在奇妙莫测的描写后具体描述了现实社会的四种人,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文中描写四种人句子分别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37.庄子逍遥游里,(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写出了面对赞誉、责难,宋荣子所采取的人生态度。38.逍遥游中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说明宋荣子豁达面对社会中的赞誉和责难。39.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繁荣,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且
23、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40.在逍遥游中,叙述宋荣子面对外界的称赞与非议的反应的句子是:(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41.庄子逍遥游中宋荣子这个人,世人都来毁誉他他却不为所动,原因是他能够做到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并且能够(辩乎荣辱之境)。42.庄子在道遥游中点明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不受外界评议影响的两句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43.文中写列子对于招财纳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的句子是:(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44.庄子逍遥游中表明列子虽然能御风而行,可是还有局限的,这两句是:(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
24、也)。45.文中写列子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的句子是:(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46.庄周逍遥游中,连续否定了宋荣子和列子之后,紧接着指出达到真正逍遥境界的三句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47.逍遥游中,庄子通过(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变化才是“无所待”的逍遥。48.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也”之后,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指出无所待状态的三句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49.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游要达到的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25、以游无穷者)。50.逍遥游的主旨句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5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道”能够先天地而生,只有掌握了这种“道”,才能(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这样才算是逍遥游。52.庄子认为“逍遥游”的最高境界是“无所待”,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53.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大命题“天人合一”的源头之一。54.庄子在逍遥游中通过“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55.逍遥游中追求“逍遥游”境界,神圣的人不求自我,无功利, 不立名的语句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56.庄子逍遥游中表示追求“逍遥游”的境界,神圣的人不求自我、无功利、不立名的语句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57.逍遥游中,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并列举金人逍遥之境的三类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