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梳理.docx
《2022年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梳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总结 优秀学问点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学问点归纳梳理陈涉世家 -史记(司马迁)一、翻译句子: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扫兴而叹恨了好久;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4、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由于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2、6、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现在假如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 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提倡,应当(有)许多响应的人 7、此教我先威众耳 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8、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其次天,戍卒中处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9、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保卫边疆而死的人肯定也占特别 之六七;10、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 大名声啊,王侯将相莫非是天生的贵种吗?11、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来集会商量大事;12、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器,讨伐无道的昏
3、君,毁灭暴虐的秦王关键问题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 将军亲自披着牢固的盔甲,手拿着锋利的武1、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史记;司马迁 2、陈涉起义的直接缘由及根本缘由分别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 下苦秦久矣 3、陈涉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阀预备是?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4、陈涉是怎样一个人?有远大的抱负和抱负,有杰出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 5、文中能表达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6、既说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说明其宏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王候将相宁有种 乎!四、分析:分析第一段 1既然是写陈涉,为何开头并举吴广的
4、籍贯、表字?表达吴广在起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段表达了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为以后领导起义作伏笔;3第一段分几层,用 | 划出后,总结层意,并理出线索;层意:年少时 鸿鹊之志 服役后 谋划起义 举大计后 据陈称王 线索:抓住陈胜、吴广的活动这条贯穿全文的主线;4为什么在开头列出吴广呢?突出陈胜是本文的中心人物,同时也示意吴广在起义中的特别位置,这样开头,下文据此绽开,写陈、吴二人合谋举事,并对吴广在谋划起义和建立张楚政权中的作用作了具体的描述;5、写陈涉作者有没有从他诞生写起,详写了什么?作者专写了陈胜的少年生活,这是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作者挑选了“ 陈涉少时” “ 与人佣耕” 的典型事例,
5、通过“ 辍耕之垄上” 的细节,运用人物对话,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出陈涉年少时的个性;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总结 优秀学问点6、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反映在哪里?是为了介绍其少年时的志向,反映在陈涉与伙伴的对话中;“ 苟富贵,无相忘” 说明其不甘贫 穷,要转变现实的剧烈愿望;“ 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 呈现其远大抱负;三、分析课文其次段 2填空;(1)起义的导火线是; (去渔阳途中遇雨失期,皆将斩)(2)陈胜认为起义将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的不 满;楚人怀念楚将项
6、燕,有剧烈的复国愿望)(3)为起义作的舆论预备是:(置书鱼腹;黄火狐鸣)(4)提出的起义口号是:(自称扶苏、项燕)农夫起义的缘由是什么?农夫起义的直接缘由是: (1)苛重的兵役,“ 发阁左適戍渔阳九百人”一句可见摇役之重;(2)残酷的刑法,“ 失期,法皆斩” 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说明起义是被逼的;根本原 因是:天下苦秦久已、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1)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 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抵抗秦二世的心情,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气; (2)再提深受楚国人民喜爱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 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报仇火焰;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
7、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预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陈胜、吴广用“ 鱼腹藏书” 和“ 篝火狐鸣” 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威众” ;、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纳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特殊的才能;四、分析课文第三段2这一段可以分几层?怎样分?写了哪三方面内容?另外请你用一句话概括第一层(“ 吴广素爱人 吴广为都尉” )起义开头时的情形;其次层(“ 攻大泽乡 号为张楚” )起义初期的迅猛进展和陈胜立国经过;第三层(“ 当此时 杀之以应陈涉” )概述诸郡县反秦斗争情形;A并杀两尉, B 为坛而盟,C成功
8、进军;总的来说是表达了发动起义到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第 3 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分别是何用意?开头交代了“ 并杀两尉” “ 召令徒属” “ 为坛而盟” 这三个场面,“ 并杀两尉” 是为了扫清障碍,“ 广故数言欲亡” “ 故” 说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 答广” “ 尉果符广” “ 果” 说明方案成功,“ 剑挺” 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 夺” “ 杀” “ 佐” “ 并杀” 连着四个动词,生 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 召令徒属” 大方陈词,几句话简 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剧烈的扇动性和号召力;再次表达陈胜的胆识和才智;文中在描述这 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谈论“
9、从民欲也” ,说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 为坛而盟” 的描写,就显示了朴素郑重的气氛;4 本段后半部分主要写了起义后势如破竹的大好形势,对“ 比至陈” 的场面描写有何特点?运用一连串数词“ 百” “ 千” “ 万” ,形象地呈现了起义后的大好形势;至此,陈胜的“ 鸿鹊 之志” 变成了现实;5文后半部分哪些词语表达了起义军的成功进军情形?“ 攻” “ 下” “ 收” “ 皆下” 等动词,说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 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6是起义的领导,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作者对陈胜是确定和颂扬的,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便可见对他的功绩是确定的;7观全文,
10、作者在支配材料详略上,有何特点?详写了起义的预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了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的路线、农夫政权的建立等,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总结 优秀学问点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才能突出表现陈胜的特殊才能;桃花源记学问点归纳一、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杰出文学家,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后来独立成篇,通过文章,作者描画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共同劳动、和谐相处的抱负社会;“ 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二、重点字词 1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 2 似乎如有光; 似乎 :模模糊糊,形容看得不真实的样
11、子 3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俨然:整齐的样子; 4 悉如外人; 悉:都;5 具答之;具:详尽,具体; 6 问今是何世;世:朝代; 7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 :具体地说出; 8 皆叹惋; 惋:诧异、诧异; 9 便扶向路;扶:沿、顺着; 向:从前 10 及郡下,诣太守; 及:到; 诣:拜见; 11 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12 欣然规往; 规:方案 .13 未果,寻病终 . 未果:没有实现; 寻:立刻,不久; 14 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三、通假字 便要仍家;“ 要” 通“ 邀” ,邀请;四、古今异义词;1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 :古义: 妻子儿女 ; 今义:男子的配偶; 2
12、绝境 :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走投无路的地步; 2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 :古义: 交叉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 明艳漂亮 ;今义:食物味道好;4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5 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 不值得;今义:不充分,不够;五、 1. 出自本课的成语; 1 世外桃源;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 世界 ;2 豁然开朗; 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如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3 无人问津; 意思:比如没有人过问或尝试;2.
13、原句填空; 1)描写桃花林 美丽景色 的句子是: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表现桃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表现桃源人热忱好客的句子是:便要仍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交代桃花源人逃避在此缘由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3. 重点句子翻译;1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觉得这种景象特别古怪,又连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终点;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漂亮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3
1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似乎如有光;林子在溪水的发源地就没有了,便观察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模模糊糊有些光亮;4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桃花源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装扮和桃花源外的人完全一样;(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田间小路交叉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都能听得到;老人和小孩都高兴奋兴,安闲欢乐;7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他们 自己说祖上为逃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8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9)此人
15、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渔人)具体的给 (桃花源人) 讲了自己在外面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总结 优秀学问点(10)、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遂迷,不复得路;路了,再也没有找到通往桃花源的那条路;六、课文问答;太守立刻派人跟随渔人去查找桃花源,竟然迷1 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这一段景物描写带有神奇颜色,示意将会显现“ 奇景” ,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2 其次段中,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答:三个方面:一是
16、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 桃花源美在什么地方? 答:自然环境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社会环境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精神面貌美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民风美: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说了什么?为何桃花源人叹惋?答: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的历史;桃花源人为社会的黑暗、动荡叹惋,为桃花源外百姓的痛楚生活而叹惋;5 为何桃花源人嘱咐渔人“ 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桃花源人心存戒心,不想外人打搅他们安静安静的生活,同时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6 文中哪里说
17、明桃花源是虚构的抱负社会?病终” ;答:“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和“ 未果,寻7 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抱负世界,既然不存在,为什么仍要写呢?答: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广大人民的心愿;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追求,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否定;8 作者在文中寄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抱负?这样的抱负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成为现实?答:寄托了没有阶级,没有战乱,没有剥削,人人公平、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社会抱负;作者的社会抱负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要求,具有肯定的积极意义, 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行能实现的;9 用自己的话对文中的人物作简要评判;答:武陵人(渔人)布满奇怪,有私心,
18、不守信用的人;桃花源人(村人)勤劳自足、文明有礼、热忱好客的人;10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抱负社会?我们今日应当怎样评判?答:作者所虚构的世外桃源 是与当时的现实社会相对比的,这里景色美丽、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公平,和平安静,的确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的抱负世界;这个理 想在肯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是不行能实现的,因此只能是一种空想; 作者把桃花源描写的如此令人神往,表现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剧烈不满;11 怎样懂得“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句话?答:这句话表面写桃花源的神奇,实际上作者是在示意桃花源原来就是
19、虚构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域,一种精神寄托 . 12 作者对桃花源美丽环境的描写有何作用?这是渔人进入桃花源后见到的桃花源风光;作者把桃花源写得如此寂静、美好,是为了反衬外界的黑暗和污浊;此段由景及人,描述了桃花源人的往来种作、衣着装饰和怡然自乐的生活;13 “ 乃大惊” 说明白什么?“ 乃大惊” 写出了桃花源人对渔人感到生疏,大为诧异,逼真地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为下文“ 自云先世;” 和“ 无论魏晋” 做铺垫;14 “ 不足为外人道也”在情节进展上有何作用?示意桃花源人不屑也不愿与世人交往的心情,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 不复得路” 一事埋下伏笔,增加了桃花源的神奇感;15
20、写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是否为“ 蛇足” ?为什么?不是;一方面它再次点明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示意这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追求;另一方面说明这样的抱负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同时委婉地表达了那种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16 主题思想: 本文以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发觉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次序,描画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适、人人得意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它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憧憬的一种抱负社会,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抵抗;与朱元思书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2 页精选学习资料
21、 - - - - - - - - - 名师总结 优秀学问点一、懂得性默写重点词句1. 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 三峡 中与本文写水流湍急的句子“ 急湍甚箭, 猛浪如奔;”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其间千二百里,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 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 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是: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就千转不穷,猿就百叫无绝;(两句分开描写,已用斜杠隔开)5. 说明诗人志向与处世思想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二、翻译本文重点词句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苏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文言文 知识点 归纳 梳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