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通缉看网络名誉侵权的形成与救济 .pdf





《2022年通缉看网络名誉侵权的形成与救济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通缉看网络名誉侵权的形成与救济 .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 从“网络通缉”看网络名誉侵权的形成与救济【摘要】近年来新出现的名词“网络通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评论。本文从“网络通缉”引起纷争出发, 叙述了该现象的由来, 分析其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主要就侵犯名誉权的问题进行探讨。 本文将该项侵权责任的承担者分为信息提供者、信息网络服务商和信息的传播者,特别是对于其中信息服务网站的责任范围和条件进行了重点探讨, 并提出由于其特殊性, 在责任承担时要与一般的名誉侵权有所区别。【关键词】网络通缉;名誉侵权;救济自从阿帕网走出美国五角大楼逐步演变为目前风靡全球的Internet互联网以来,这种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上的虚拟的社会,由于参与人数的俱增, 与我们的
2、传统现实社会越来越融合与接轨。 形形色色的人际交往和商务行为快速地在互联网上蔓延和传播, 给我们现实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搜集和交流的空间。有人将互联网成为继报刊、 电视、广播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这当然体现了科技应用的正面效应,但我们不得不看到同时产生了许多的负面作用。近期经常上网的人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一个新的名词,那就是“网络通缉”。这个似乎与一般社会生活无关的法律名词频繁的出现在网络上,一些网民将他们认为不道德的行径和信息在网上公之于众,很多人在网站论坛上随意发表对 “被通缉者”的意见,大多数都齐力要将相关的对象搜寻出来,对之进行彻底的谴责。这种公开个人信息甚至隐私的行为是否要受到法律
3、的否定评价呢?是否由于其本意是维持公正就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呢?一、 “网络通缉”的概念、由来和名誉侵权的概念(一) “网络通缉”的概念“网络通缉”是指信息发布者在网上发布对一定人道德谴责的信息,号召大家一起去搜寻并对之进行舆论攻击的行为。在网络通缉中主体是网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对网民的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 小时的 6 周岁以上中国公民。 在本文中包括信息发布者、转载传播者及默认的网站经营者。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8
4、 页 - - - - - - - - - . . 网络通缉中的对象是指被通缉的对象,在网络中既可能表现为一个网民的名字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人或者法人、其他团体,也可能直接表现为真实的姓名和其相关信息。(二) “网络通缉”的由来2006 年年初,在天涯论坛网上一个名叫 “碎玻璃渣子” 的网民在网上贴出一组一脚穿高跟鞋的女子踩死一只小猫的视频图片后,立刻引起公愤, 一些网民自发地将该女子照片制成“宇宙A级通缉令”,发动大家寻找“凶手” 。于是, “网络通缉令”这个名词在一夜之间被炒热, 无数网民聚集到各大论坛谴责搜寻该女主角,很快就将她曝光在了聚光灯下。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 各大论坛出现了更多
5、的“网络通缉令” ,在网页搜索引擎中随意一搜,就会发现如“铜须门”事件、 “武校少女色情图”事件、“追查流氓外教”事件等等诸如此类的“网络通缉令” 。特别是最近在西祠胡同闹得沸沸扬扬的“意悠然”事件。06 年 9 月份,一个名叫意悠然的西祠网友发表了 忍辱生下孩子, 奢望宝宝能见父亲一面 的帖子,其中叙述了自己和一名男子认识、同居并怀孕的过程, 但在孩子出生之后, 这名男子却突然消失了。在这个帖子中意悠然公布了该男子LJ 的所有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码。 由于对意悠然的同情, 在该事件公开以后, 很多人在西祠上发帖回帖支持意悠然,强烈谴责该男子,通过网络给现实中的LJ 施加了无法想象的压力将之逼出
6、来。经过网友的讨论和媒体转载之后,这个事件引起了各方的关注。由于大多数网络通缉令均是发帖人基于道德上而不是法律上的评价对一定人发出的,所以在特别能够引起广大网民的共鸣的基础上,法律上对这些人却不予否定的评价。 虽然在民主国家当中, 人们的言论是自由的, 但是这些通缉令的发出却给其中的主角带来了很多生活和精神上的痛苦。(三)名誉侵权的概念名誉,是指公众对特定公民或法人社会形象的客观社会评价。名誉权是指公民和法人对其名誉所享有的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包括公民名誉权和法人名誉权两种。侵犯名誉权的行为主要是侮辱、诽谤。侵犯名誉权的行为表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口头或一般书面形式, 也可能是在视听
7、材料、 报纸、电视、电影或者其他媒体上发布损害他人名誉权的信息,也有可能是通过其他方式, 如用动作侮辱他人的身体, 强迫他人自我侮骂等。 总之,只要客观上造成了他人名誉贬损的行为, 都可以认定为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本文主要研究由于网络通缉行为导致网络上言论侵犯名誉权的情况。王利明著:人格权法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 7 月版,第 485 页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8 页 - - - - - - - - - . . 二、 “网络通缉
8、”的社会影响及法律分析1、 “网络通缉”的社会影响本文认为首先要关注一下曾经的“被通缉者”最终的命运:“虐猫”事件中的当事人,在事件最终水落石出之后,被停职停发工资。而“铜须门”事件中,数万网民组队搜出“铜须”的真实身份和地址,把他逼出大学校园,甚至迫使其家人不敢出门和接听电话,还有人声称已采取实际行动,向男主角家里打了恐吓电话,甚至邮寄了小刀等。其它的“网络通缉”事件中,盗窃别人的网络通讯工具密码,窥探隐私等等都屡见不鲜。从表面上看,采用“网络通缉令”对不法行为或者不当行为进行善意的批评和网络舆论监督,既有利于改进社会风气,还能纠正不道德的或者不法的行为。如“宇宙级通缉令”发出后,仅用6 天
9、时间就从茫茫人海里锁定了踩猫者、光碟的拍摄人和被怀疑的幕后策划者。但是我们应当看到, 在“大快人心”的背后,却因行为人在“通缉令”中使用了“人渣” 、 “可以乱棒打死”等语言而遭到很多人的批评,认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损害了他人的人格尊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06年 7 月公布了第 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其中报告了我国网民人数、 上网计算机数分别达到了12300万人、5450万台,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19.4%和 19.5%;中国域名总数为2,950,500 个,其中 CN下注册的域名达到1,190,617 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91.3%;中国
10、网站总数达到了788,400 个;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量达到214,175M;中国大陆的 IPv4 地址数达到了 84,786,688 个。从理论上来说,信息传播范围在我国达到了所有人口的1/13 ,这样的侵权范围极其广泛,甚至由于 Internet的全球性还要包括国外的网民。2、法律分析(1) “网络通缉”的合法性分析“通缉”这个概念来源于刑事诉讼法,属于法律专有的用语,是指公安机关通令缉拿应当逮捕而在逃的犯罪嫌疑人的一种侦查行为。这个概念中我们应当明确几点:a.“通缉”属于刑事侦查的一部分; b. 只有公安机关才有权发布通缉令,其它任何机关、 单位和个人都无权自行发布通缉令;c. 被通缉的物
11、件只能是依法应当逮捕而在逃的刑事犯罪嫌疑人。因此,本文认为“网络通缉”应当也属于通缉令发布的一种方式,只能由公高福生著:当心网络通缉衍生网络暴力,2006-07-27 09:32:35 中国法院网 http:/www.chinacourt.org/ 2006 年 7 月第 1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8 页 - - - - - - - - - . . 安机关发布, 其他任何人无权发布这样的通缉令,不应当使用该词汇,
12、在构成一定条件时要承担行政甚至刑事责任。(2)在“网络通缉”中侵权行为是否构成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世界, 但它也是现实世界的延伸。 在这个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最基本的主体是网站和网民。首先,网站是经过注册的实体, 由现实中的自然人或者法人经营。 网民也不是虚拟主体, 而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在网络世界中的存在。因此,网名所标注的主体,是享有名誉权的实在主体,网名实质上是与笔名、艺名等同一性质的东西, 受姓名权的保护与约束。只要网名所指代的个体能够特定化并与其他主体相区别,对这一网名所进行的侮辱、 诽谤行为都将直接危害到现实中特定人的名誉, 特别是现在上网人数的增加,网友接触频繁, 甚至很多人的亲朋好友在网
13、络中也是其好友,对之非常熟悉。因此,利用网络进行的名誉侵权只是侵权手段的更新,并不构成侵权责任的免除。在互联网上散布侮辱、 诽谤言论同传统的侵害名誉权行为一样要受到法律的惩处。公安部1997 年底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 5 条规定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互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信息。可见,只要行为人违反上述规定,故意或过失地实施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其就应受到法律的追惩, 不因网络的虚拟性而免责。(3)以“网络通缉”为代表的网络侵犯名誉权的新型侵权方式有其特殊的地方。首先,网络名誉侵权出现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人们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通缉看网络名誉侵权的形成与救济 2022 通缉 网络 名誉 侵权 形成 救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