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doc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共60分)一、单选题(本题共有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后世称为大学的“八条目”,强调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这种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层次扩展的关系源头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王位世袭制2宗法制度从夏朝确立,发展于商朝,到西周时期逐步形成嫡长子继承制。因此,这一时期,“大宗在政治上享有特权”。这里的“特权”主要是指A对国家的统治权B对宗族的
2、统治权C对封邑的统治权D对民众的统治权3尚书等古代典籍中说天子享受“驾六”待遇,而周礼等则认为天子坐车是“驾四”。对此,史学界一直有争论。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被发现,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不证自明。可见A没有遗址佐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B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C考古发现肯定比文献史料有价值D周礼等书籍历史研究价值不大4“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利,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5牛在中国
3、作为勤奋、力量、镇邪、诚实、吉祥、丰足的象征,其形象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形成诸如“鞭春牛”“送春牛图”及“舞春牛”“唱春牛”“跳春牛”“春牛会”等灿烂的“春牛”母题民俗文化。“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是缘于A个体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B农耕文明不断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的长久推行D政府重视农业生产6吕氏春秋审时记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A和谐统一的生态观B因地制宜的生产观C人定胜天的世界观D精耕细作的发展观7据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燕国辖地(今鞍山一带)出土了大量的刀币和铁
4、制农具。在热河兴隆的古代冶铜遗址附近,出土了大量有文字的铸造生产工具的铁花,还有锄、镰、斧、凿、刀等生产工具。这说明A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形成B铁器已在全国各地区普遍应用C铁器开始取代青铜器成为生产主导D货币和文字的使用已相当普遍8中国古代臣下上帝王奏章中往往使用“昧死上言”“冒死陈闻”“臣有斧质之罪”等词。如秦朝丞相王绾、御史大夫李斯等上书建议用最尊贵的“泰皇”为帝号也要称“臣等昧死上尊号”。这表达了A臣子张扬道义的抗争精神B权威文化的绝对服从意识C对无道君主的恐惧和懦弱D古人谦虚谨慎的处事态度9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内史杂明确规定:“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汉代文献中更是记载道:“公
5、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但是以文案为务。”这反映了秦汉时期A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B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C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D三公九卿间既配合又牵制10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该项规定是为了A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B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C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D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11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A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B体现对农业活动的重视C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D标志统一
6、国内市场形成12当代著名史家杜维运先生说:“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的两大要素。所谓历史叙事,一般来讲,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历史解释大致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晋)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B叔孙通为刘邦设计礼仪,使君臣尊卑差别犹如天壤之别C(汉代)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D皇帝兼并天下诸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13下面为秦汉时期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情况表,对其理解正确的是()朝代县制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层级秦郡县制郡县二级制汉西汉和东汉前期:郡县东汉末期:州郡县二级制三级制A汉承秦制保持了政治制度的稳定性B郡
7、县制是秦朝开创的一项重要制度C两汉统治者直接沿袭秦朝的郡县制D东汉的地方管理体制发生本质变化141983年湖北张家山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包括二年律令,内称:“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这一规定A旨在增强中央权威维护统一B目的是厉行法治突显皇权至上C促进了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D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责任意识15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记载:“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传统农业的再生产形式有落后性B我国粮食产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C我国重视农业的政策具有持续性D传统的科学技术不能提高生产
8、率16据资料统计,唐代文职官员中科举出身者约占38%,旧唐书传主1590人,有科目者531人,占3339%;传主四品官以上有1246人,有科目者占3668%,都不过40%,进士与明经生徒、杂色并用。据此可知,唐代A注重选拔综合型的人才B封建门阀制依然存在C科举制阻碍阶层流动D官吏来源方式多样化17汉武帝亲政之后,其根据儒家学士的建议设立了“五经博士”,根据五经的内容来教授、选拔官吏,而后论语和孝经得到官方重视,进一步扩大经书的内容。汉武帝的这些做法表明A法家、墨家思想已经消失B儒学思想地位日益巩固C官方教育体系已经成熟D汉朝教学质量得到保证18传入中国后的佛经译文屡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
9、”改成“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改成“妻子敬其丈夫”。这种现象反映了A佛教思想遭到了士人抵制B儒学吸收了佛教基本教义C佛教借助儒学实现中国化D理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19唐代谏官,多由门下省长官选取有学问、有气节的人充任,他们随从在宰相身旁,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A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B改变了三省的运行机制C有助于决策层有效沟通D助长了权臣的专政乱权20下表是唐代宰相以及科举入仕宰相数据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时期初唐武则天玄宗肃宗至德宗顺宗至武宗宣宗至僖宗宰相数目6315159639698科举入仕53122216986科举入仕%7.9420.5337.
10、2933.3571.8987.76A唐朝在科举制度之下,君主专制强化B初唐科举入仕宰相比例很低,说明世官制还有很大影响C唐朝科举入仕宰相比例逐渐呈上升趋势,说明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作用增强D唐朝科举入仕宰相比例逐渐呈上升趋势,说明唐代的行政效率逐步提高21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是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22马端临的文就通考选举考载:“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故当官少称职之吏,其弊三也。”此
11、记载指出了A魏晋九品中正制使豪族垄断仕途形成了门阀政治B唐代进士科考重视诗赋文章,考试科目欠缺实用性C汉察举制令地方宫举孝廉,束縛了士人的品德砥砺D明清科考以八股文为主,禁锢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23宋以前,谏官劝谏的对象是皇帝,御史台、御史弹劾的对象则为官员,谏诤对事,弹劾对人。而宋神宗元丰改制时则规定谏官的职责可以同掌讽喻规谏,谏官有权监督大臣。此后,谏官的主要对象则改为官员,出现了“台谏合一”的趋势。据此可知,宋代A监察机构日益多元B吏治腐败问题较严重C君主专制日益加强D规范官员的选择方式24中国历史上对女性审美的地域认知在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为美女群体
12、核心区。南宋以前高大丰硕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南宋以后纤小轻盈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中国古代女性审美认知的地域变化反映出A社会经济区位的变迁B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各地区审美差异消除D民族文化已逐渐统一25北宋蔡襄在担任福州知府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福州五戒,其一曰:“娶妇何谓,欲以传嗣,岂为财也。观今之俗,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表明当时A社会风气逐渐败坏B传统观念受到冲击C逐利意识普遍强化D门第制度不复存在26宋代管氏地理指蒙指出:铁属金,按五行生克说,金生水,而北方属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铁产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阳气的孕育而产生的,阳气属火,位于南方
13、,因此南方相当于磁针之母。这种理论到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才有所改变,其改变的主要原因是A明朝传统科技的进步B科举制对科技的促进C欧亚两洲交流的加强D禁海政策被政府否定27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据此可知,南宋时期A理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B政府注重提高民众素养C理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D理学压抑了人性的发展28朱熹在兴复白鹿洞书院时,曾勖勉学生不要参加科举,不要只想追求利禄,即使是青衣紫袍满地皆是,也不要俯身去拾,而要向颜渊学习,居陋巷钻研圣贤经传,只追求明诚两进、敬义偕立。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4、A宋代书院教育与科举制的对立凸显 B朱熹旨在宣扬“存天理,灭人欲”C理学思想出现反功利、重实学倾向 D理学注重社会教化,有利巩固统治29元朝行省官员通常有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分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另外,行省多名官员中,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这些措施的目的是A加强君主专制B体现民族平等C实现地方分权D加强中央集权30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徐元瑞吏学指南府号说:“分镇方面,故为行省。”元史明宗纪和达识帖睦迩传也说,行省官掌“方面之权”,充“方面之寄”,元史百官志七也说:“行中书省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长治市 第二 学校 2018 2019 年高 历史 学期 第二次 月考 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