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是教出来的》教师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是教出来的》教师读书笔记.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优秀是教出来的教师读书笔记 优秀是教出来的教师读书笔记 第一次听到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怪怪的,优秀当然是培养出来的,这本书到底想要说明什么呢?于是冥冥之中就对这本书充满了渴望。 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我没有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相反觉得罗恩克拉克先生所描述的教育场景,所提的要求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说话先要讲礼貌、主动询问表关心、乘坐公车不吵闹、见到老师问声好,完成作业不拖延等这些不都是我们老师平时经常强调的吗?书中没有长篇累牍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 但是再次拜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不得不佩服的这种对事业
2、执著追求的精神。对于一个小学老师来讲,优秀是教出来的确实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让我对教育又有了一层新的认知。抓住教育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既对孩子严格施教,又用爱心和热忱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和尊敬。克拉克老师不仅仅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且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教养。 作为成功的教育者,在书中没有谈及如何教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准备教案,而更像是在谈论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生动形象,作为读者丝毫没有感觉枯燥乏味,相反感觉所描述的就在我们身边,亲切自然。书中讲述的创造奇迹的55个细节确实常常被人们忽略,而正是细节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辉煌。书中提倡对孩子要从小
3、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体现出尊重孩子、宽容孩子、赏识孩子,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从鼓励中学会自信、从宽容中学会耐心、从赞美中学会感激、从接纳中学会自爱、从赏识中学会行动、从分享中学会感激、从诚实中学会真理、从公平中学会正义、从关心中学会尊重、从保护中学会信任、从关爱中学会友善. 在日常的工作中,罗恩克拉克的几点做法给了我不少启示。例如:一个“问题”学生已经很多天没有交作业了,罗恩克拉克和他家长联系了多次都没有联系到。有一次总算联系到了,克拉克就把这个不好的消息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这位学生的家长,想得到这位家长的支持。 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长听完了竟然说:“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
4、如此,你就将就一下吧”。这个回答真是让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许是克拉克他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这种和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个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他改变了策略。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给这个家长拨通了电话,与第一个学生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是他没有直接向这位家长“告状”,而是向这位家长违心地说他的孩子这段时间表现如何如何好,这位家长听了以后自然非常高兴,表示要老师对他的孩子一定继续严格要求,家长会极力配合。 过了两天,克拉克再次拨通这位家长的电话,这一次向这位家长陈述了孩子这两天的不好的表现,家长当然非常气愤,当即表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看完罗恩克拉克的处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
5、别具匠心。事在人为,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处理方法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今后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有所创新,在对待后进生问题上一定要赏识和批评相结合,多渠道地转变后进生。优秀是教出来的,一般的人对于这个教育都有一种狭隘的理解:那就是学校教育。其实不是这样的。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才会使我们的孩子变得优秀。 总之这位老师的做法让我更深切的感受到教育的魅力,教育的机智和教育的挑战。 篇2:莫高窟听课有感:拍和摸出来的不和谐 莫高窟听课有感:“拍”和“摸”出来的不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人和谐共处,人与社会和谐进步。”和谐,成为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之一,也成了教育者追求的目标。在思想观念、理想信仰
6、、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上加强人的教育,切实提高人的素质,建设和谐文化,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但在我们的课堂上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断: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第九册莫高窟时,问学生:如果我们来到了莫高窟,身临其境的你,最想做些什么?有些学生说想和壁画拍照合影,还有些学生说想摸一下大佛,想沾一下大佛的仙气。学生发言赢得教者的频频表扬。其实,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在教写景类的文章时,很多教师都会提这样的问题。此类设计意在体现“以人为本,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表达了独特的体验”的新课程理念,与现代倡导的和谐教育思想也是吻合的。但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成了课堂上不和谐的音符。
7、不和谐音符一:和壁画拍照合影。 去过莫高窟和查阅相关资料的人知道:为了保护洞内文物,莫高窟的洞窟内禁止拍照,进洞参观时只能用手电筒观看。不仅莫高窟的洞窟内禁止拍照,还有很多文物前有禁止使用照相机或闪光灯的标示,但是为了留影纪念,很多人不能放弃拍照。课堂的不和谐音符与社会的不和谐现象是何等相似。 不和谐音符二:想摸一下大佛。 千佛洞是我国最早开凿的石窟群之一,也是国家一类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游客偷偷用手触摸墙壁,深约厘米的个“大手印”赫然显现于洞内精美的壁画旁。据工作人员介绍,千佛洞每年都要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大部分国外游客有较高的文物保护意识,而一些国内游客则常常做出一些损害文物古迹的行为,或触
8、摸,或刻画,或留字,使古迹损伤日益加剧,这很不利于石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也有损石窟形象。“很多游客由于好奇或者是想沾些佛气,便偷偷用手触摸墙壁。而克孜尔千佛洞窟内的岩石为砂岩,且这些精美的壁画已历经上千年,用手触摸后,极易散落和变色。” 这种不和谐现象的存在是谁之过?当然不能全归咎于语文教育。但回首语文课堂,教师有难以推卸的责任。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语文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和谐统一,特别表现在对环境的认识不够深刻和全面: 1、对自然环境关注较多,对社会环境关注较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指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态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
9、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可见,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的环境涉及面非常广,不仅包括自然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生物环境、地质和土壤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自然环境,比如在教九寨沟、桂林山水、趵突泉中不会忘记渗透环境教育,但忽视了名胜景点也是环境的一部分这一现实。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故宫、孔庙、布达拉宫、敦煌石窟、秦代兵马俑.这些珍贵的名胜古迹,犹如一颗颗灿烂的明珠,分布在祖国各地,镶嵌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卷中,这些名胜古迹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无价之宝,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
10、祖国的骄傲。它们都是环境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厚此薄彼,要让学生懂得并自觉爱护名胜古迹,在游览时做到不随便拍照,不乱刻乱画,不攀爬践踏,不抚摸文物等是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2、对教材中显性的环境教育比较关注,对隐性的环境教育关注较少。 显性的环境教育内容是直接地、毫不隐晦地表露出来,学生直接从中受到影响。例如第一册b、p、m、f一课中的情境图传达了这样的意思:小朋友跟着爸爸上山看大佛,爸爸教育孩子要爱护大佛。教材配有一首语境歌: “爸爸带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教师对这样的环境教育资源比较关注,能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爱护文物的教育。但在相当部分课文中不是明显地表露表
11、现出来,有的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发掘,有的是在课堂上生成的,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机智,及时把握。如小学语文课文雪猴,虽然主要写的是雪猴的性格、本领,但字里行间无不显示小动物的灵性、可爱。教师完全可以挖掘课文的深义,用军人、雪猴和谐相处,水乳交融的场面,去震撼学生,感染学生。“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教育,但往往被忽略了。又如莫高窟的教例中,教师就是缺少及时纠正的教学机智,一味地表扬学生。教师应给学生正确的知识,不能因为珍视学生的独特的体验而忽视了文本的正确价值取向。 3、对一般的知识比较关注,对精深的知识关注较少。 毫不客气地说,很
12、多教师环境保护的知识匮乏。“温室效应、臭氧层耗损、土壤酸化、森林沙漠化、厄尔尼洛现象” 等环境污染情况,不少老师都不能清楚地向学生解释;教例中的教者就是因为缺少文物保护的基本常识:书画、丝织品、壁画、漆木器等文物,是不允许拍照的。因为这些文物容易受光照褪色,造成文物损坏。看来教师相关知识的贫乏导致了课堂上不和谐音符的产生。“以其昏昏”的教师怎能让学生“昭昭”呢? 要使语文教育和环境教育和谐统一在我们的课堂,语文教师应通过报纸、杂志、电视以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自觉地认认真真地学习环境知识,丰富自己的见识,不断提高对环境教育的认识,同时还应该做到: 1、明确环境教育是“份内事”。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
13、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环境问题已成为这个时代的焦点问题,作为未来社会主宰的学生当然应该具备关注环境的意识,而担负着培养未来社会主人任务的语文教学也就自然成为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的载体。以实现语文在关注社会、关注环境方面的隐性功能。 学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学习关于环境的知识,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研究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因此,成功的学科渗透是实现当代语文教
14、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双赢”的成功之道。 2、提炼教材的环境教育价值。 由于环境教育要与小学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这就必须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把教学目标中的子项目-环境教育的定位与定向把握得很准,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花功夫去钻研教材,探索、提炼教材的环境教育价值,教材的环境教育功能才会增强,教学效果才能大大地提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 有的该结合环境教育的没有结合,不能结合的硬扯上去,要把握好分寸。不能脱离课文的内容,为环境教育而环境教育,不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如*的诗词长征 所赞颂的是红军不畏艰难险阻,满怀
15、革命豪情的英雄气概,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很好的教材。可是有的教师却抓住“乌蒙磅礴走泥丸”联系实际谈灰尘的污染,这就牵强附会、画蛇添足。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卢梭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儿童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教材内容不同,采取的教学手段也不同,正所谓“教有法,而无定法。”教师不必在老总结课文时,非要强调“我们要热爱大自然”,“我们要保护环境”不可。如在教莫高窟时,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要板着脸说教,简单要告诉学生不能拍电照,不能摸大佛。教师可能展示大佛上触目惊心的五个指印的图片给学生直观的印象,也可收集相亲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又如教学五彩池,我们完全可以集审美教育与环境教育一体,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美丽的画面,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在指导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颂课文时,使文中的人、情、景跃然纸面,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感受五彩池不经人工修饰的美,感受书中的“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心灵日臻“净化”,教师在稍加点拨,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 展开范文.第 15 页 共 15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