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一语文月模块诊断试题 .pdf





《2022年高一语文月模块诊断试题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一语文月模块诊断试题 .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山西大学附中 20162017学年高一第一学期12 月(总第三次)模块诊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苏轼的意义李泽厚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这上与杜、白
2、、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 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 “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 “归田”、 “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
3、,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才是最合苏轼的标准,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苏轼发现
4、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8 页 - - - - - - - - - 2 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
5、世意念。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直到红楼梦 中的“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把进取与退隐的双重矛盾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B与杜、白、韩及后
6、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样,苏轼有时还带着让人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C苏轼诗文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既有对政治的退避,也有对社会的退避,后者比前者更深刻。D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出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2. 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的意义的一项是()A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B苏轼的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C苏轼在美学上追求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和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把这一切提到了哲理
7、高度。D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文艺成就不如屈、陶、李、杜,然而在中国文艺史、美学史中却比上述几人具有更大的意义。B苏轼即使能退避政治也无法退避社会, 这使他陷于一种要求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伤感的境地。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8 页 - - - - - - - - - 3 C苏轼认为陶潜诗文中所表现的朴质无华、平
8、淡自然的情趣韵味,是艺术的真谛、 艺术的极峰。D相对于苏轼,朱熹更赞赏王安石,因为王安石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秩序不具有破坏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0 分) ( 一) 文言文阅读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
9、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
10、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巩配三十一人/ 又属民为保伍 / 使几察其 / 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 每发辄得盗 /
11、有葛友者 / 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 / 假以骑从 / 辇所购金帛随之/ 夸徇四境 / 盗闻 / 多出自首 / 自是外户不闭/ B巩配三十一人/ 又属民为保伍 / 使几察其出入 /有盗则鸣鼓相援/ 每发辄得盗 / 有葛友者 / 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 / 假以骑从 / 辇所购金帛随之/ 夸徇四境 / 盗闻 / 多出自首 / 自是外户不闭/ C巩配三十一人/ 又属民为保伍 / 使几察其出入 /有盗则鸣鼓相援/ 每发辄得 / 盗有葛友者 / 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 / 假以骑从 / 辇所购金帛随之/ 夸徇四境 / 盗闻 / 多出自首 / 自是外户不闭/ D巩配三十一人/ 又属民为保伍 / 使几察其
12、出入 /有盗则鸣鼓相援/ 每发辄得 / 盗有葛友者 / 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 / 假以骑从辇 / 所购金帛随之 / 夸徇四境 / 盗闻 / 多出自首 /自是外户不闭/ 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8 页 - - - - - - - - - 4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
13、“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C曾巩爱护
14、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西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 分) ( 1)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3) (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 分)(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5 分) ( 二) 名篇名句默写( 每空 1 分,共 10 分) 8按要求填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赤壁赋 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高一语文月模块诊断试题 2022 年高 语文 模块 诊断 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