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细心整理 欢迎下载高中文言文学问梳理一、 实词(一)古今异义 为仲卿母所 遣 :休,女子被夫家赶回娘家;(故事为焦仲卿妻作 )汝岂得自 由:自作主见; (故事为焦仲卿妻作 )可怜 体无比:可爱; (故事为焦仲卿妻作 )虽与府吏 要:约;(故事为焦仲卿妻作 )适得府吏书:刚才; (故事为焦仲卿妻作 )有此 令郎君:美好; (故事为焦仲卿妻作 )府吏 再拜仍:两次; (故事为焦仲卿妻作 )多谢 后世人:劝说; (故事为焦仲卿妻作 )六王毕四海 一 :统一;(阿房宫赋 )使六国复爱六国之人:假使;(阿房宫赋)矗不知其几千万 落 :座;(阿房宫赋)烛之
2、武退秦 师 :军队;(烛之武退秦师 )公从 之:听从;(烛之武退秦师 )吾不能早用 子 :你;(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郑 既知亡矣:已经; (烛之武退秦师 )是寡人之过也:这; (烛之武退秦师 )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使者;(烛之武退秦师 )唯君图之:期望; (烛之武退秦师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烛之武退秦师 )亦去 之:离开;(烛之武退秦师 )邹忌 修八尺有余:长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明日 徐公来,孰视之:其次天;(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齐 地方 千里:地,土地;方,方圆;(邹忌讽齐王纳谏 )谤讥 于市朝:谤,指责他人的过错;讥,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有诸 :之乎?(庄
3、暴见孟子 )今王鼓乐于此:假如; (庄暴见孟子 )兄弟 妻子 离散:妻子和儿女; (庄暴见孟子 )河内 凶:遭到饥荒; (寡人之于国也 )弃甲曵兵而 走 :跑,这里指逃跑; (寡人之于国也 )以五十步笑百步:拿,用; (寡人之于国也 )其流奔放 肆大:极、甚; (黄州快哉亭记 )其势 益张 :益,更;张,盛大; (黄州快哉亭记 )东西一 舍 :古时三十里为一舍; (黄州快哉亭记 )将何往而非 病 :怨恨,忧愁; (黄州快哉亭记 )或曰:“ 梅以曲为美”:有的人;(病梅馆记)固也 :原来;(病梅馆记 )以绳 天下之梅:约束; (病梅馆记 )安得使予多暇日:怎么; (病梅馆记)日过午已 昏:暗(项
4、脊轩志)每移 案:桌子;(项脊轩志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5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亦遂增 胜 :佳景;引申为“ 光荣”细心整理欢迎下载;(项脊轩志)始为篱, 已为墙:后来,不久; (项脊轩志)何竟 日悄悄在此,大类女郎也:整;(项脊轩志 )久不见 如 影:你;(项脊轩志 )比去:等到;(项脊轩志 )且何谓阁子也?:那么; (项脊轩志)有类橐驼者:似乎、相像;(种树郭橐驼传 )如甚 怜焉:爱;(种树郭橐驼传 )字而 幼孩:字,抚育;而,你们的;(种树郭橐驼传 )传其事:记载; (种树郭橐驼传 )根拳而土 易:交换;(种树郭橐驼
5、传 )名我 固当:原来;(种树郭橐驼传 )因舍其名:于是; (种树郭橐驼传 )固病 且怠:筋疲力尽; (种树郭橐驼传 )其本 欲舒:根;(种树郭橐驼传 )旬余:十天左右; (促织)少间:一会儿; (促织)冥搜:深;(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但; (促织)献诸 抚军:之于(兼词) (促织)遏其 愤怒 :古:生长之势( 病梅馆记)因责常供:于是( 促织第一段)民日 贴父卖儿:抵押( 促织第九段)(二)一词多义 虽 即使 虽窥伺效慕(种树郭橐驼传 )虽然 虽曰爱之(种树郭橐驼传 )然 的样子 隆然伏行(种树郭橐驼传 )庞然修尾(促织)这样,副词 既然已(种树郭橐驼传 )然而,连词 然吾居乡(种树郭
6、橐驼传 )然睹促织(促织)为 对待,动词 为( wi )人迂纳(促织)被,介词 遂为( wi )猾胥报里正役( 促织)做,动词 始为篱,已为墙( 项脊轩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 )为诗云尔(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作,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 项脊轩志)成为,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 项脊轩志 )如舍郑以为东道主( 烛之武退秦师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5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细心整理 欢迎下载对,介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项脊轩志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烛之武退秦师 )是,动词 非为织作迟(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算,动词
7、 始尔未为久(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替,介词 阿母为汝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作为,动词 时时为劝慰(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叫做,动词 自名为鸳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复再,副词 亦不复以儿子为念( 促织)掩盖,动词 复之以掌(促织)复原,动词 成子精神复旧( 促织)重复,动词 成自反复自念( 促织)使让,动词 使负栋之柱(阿房宫赋)假使,连词 使六国之人各爱其人( 阿房宫赋)之用作表示句子成分移动 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指郑文公,名词 许之(烛之武退秦师 )的,助词 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阿房宫赋)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 )往,去,
8、动词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它,即掷弃的珍宝,代词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阿房宫赋)举把,拿,动词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 一切异状遍试之(促织)抬起,动词手裁举(促织)举手拍马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全,形容词 举家庆贺(促织)开口,动词 举言谓新妇(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胜利,动词 莫令事不举(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举起,动词 举手长劳劳(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即名师归纳总结 立刻、就,副词即道人意中事( 促织)促织)第 3 页,共 15 页即使,连词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细心整理 欢迎下载而但,连词,
9、表转折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表承接,连词儿涕而去(促织)表修饰,连词掩口胡卢而笑( 促织)焉语气助词 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退秦师 )于此,兼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之武退秦师 )怎么,疑问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 )哪里,疑问词 如不阙秦,将焉取之( 烛之武退秦师 )相准时相遣归:代“ 我”,副词;会不相从许:代“ 你”,副词;好自相扶将:代“ 她”,副词;登即相许和:代“ 它”,副词;誓不相隔卿:代“ 你” 副词;相见长日稀:相互、彼此;副词;儿已薄禄相:相貌,名词;谢 谢家来贵门:辞别,动词 阿姆谢媒人:辞谢,动词 多谢后世人:劝说,动词见相见长日稀:见面,动词府吏
10、见丁宁:我,代词渐见愁煎迫:被,介词(三)通假字此物故非西产: “ 故” 通“ 固“ ,原来( 病梅馆记)昂其直:“ 直” 通“ 值” ,价钱(促织第一段)假此科敛丁口: “ 假” 通“ 借”(促织第一段)手裁举:“ 裁” 通“ 才” (促织第六段)虫跃去尺有咫: “ 有” 通“ 又”(促织第七段)翼日进宰:“ 翼” 通“ 翌”,其次天(促织第八段)风云开阖:“ 阖” 通“ 合”,关闭(黄州快哉亭记 )蚤实以蕃:“ 蚤” 通“ 早”蚤 而绪:“ 而” 通“ 尔”,代词,你们( 种树郭橐驼传 )而母立于兹: “ 而” 通“ 尔” ,代词,你( 项脊轩志)名师归纳总结 以当南日:“ 当” 通“ 挡
11、”(项脊轩志 )第 4 页,共 15 页终老不复取: “ 取” 通:“ 娶”(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第五段)吾今且报府: “ 报” 通“ 赴”(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第七段)蒲苇纫如丝: “ 纫” 通“ 韧”(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第十二段)槌床便大怒: “ 槌” 通“ 捶”(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第十一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细心整理 欢迎下载便可白公姥: “ 姥” 通“ 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其次段)摧藏马悲伤: “ 藏” 通“ 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其次十五段)府吏见丁宁: “ 丁宁” 通“ 嘱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第十六段)合葬华山傍: “ 傍” 通“
12、旁”(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第三十三段)列缺霹雳:“ 列” 通“ 裂”(梦游天姥吟留别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 羞” 通“ 馐”,美味的食物( 祭十二郎文 )皆不幸早世: “ 世” 通“ 逝” (祭十二郎文 )止一岁:“ 止” 通“ 只” ,只有(祭十二郎文 )焉用亡郑以陪邻: “ 陪” 通“ 倍”,使 增加(烛之武退秦师 )何厌之有:“ 厌” 通“ 餍”,满意(烛之武退秦师 )如不阙秦:“ 阙” 通“ 缺”,使 损害(烛之武退秦师 )直不白步耳: “ 直” 通“ 只” (寡人之于国 )就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无” 通“ 毋”,不要(寡人之于国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颁” 通“ 斑
13、”(寡人之于国 )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 途” 通“ 涂”(寡人之于国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 摩” 通“ 磨”(报任安书)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底” 通“ 抵”(报任安书 )思垂空文以自见:“ 见” 通“ 现”(报任安书)放失旧闻:“ 失” 通“ 佚”(报任安书)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纪” 通“ 记” (报任安书 )(四)词类活用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 军” 用作动词,驻扎(烛之武退秦师 )儿涕而去:名词“ 涕” 用作动词,流泪(促织第五段)裘马扬扬“ 名词:裘马” 用作动词,穿着皮衣,骑这马(促织第九段)仙及鸡犬:名词“ 仙“ 用作动词,成仙(促织第九段)填
14、然鼓之:名词“ 鼓” 用作名词,敲鼓(寡人之于国 )然后不王者:名词“ 王” 用作动词,为王(寡人之于国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 衣” 用作动词,穿上(寡人之于国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名词“ 号”(病梅馆记)、“ 绳” 用作动词,号召、约束;形容词“ 明” 用作动词,公开名师归纳总结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形容词“ 穷” 用作动词,用完(病梅馆记 )第 5 页,共 15 页孙子膑脚:名词“ 膑” 用作动词,受膑刑(报任安书 )名我故当:名词“ 名” 用作动词,命名、叫(种树郭橐驼传 )爪其肤:名词“ 爪” 用作动词,抓破(种树郭橐驼传 )早实以蕃:名词“ 实” 同做动词,结果实
15、(种树郭橐驼传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形容词“ 烦” 用作动词,不断的发布种树郭橐驼传)就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形容词“ 全” 用作动词,保全种树郭橐驼传)头上玳瑁光;名词“ 光” 用作动词,发光(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多可喜,亦多可悲:形容词“ 多” 用作名词,很多事(项脊轩志 )乃能衔哀致诚:形容词“ 哀”、“ 诚” 用作名词,悲伤之心、至诚之意(祭十二郎文 )汝之纯明宜业其者:名词“ 业“ 用作动词,继承事业(祭十二郎文 )汝又不果来:形容词“ 果“ 用作动词,实现(祭十二郎文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 快哉”:名词“ 名” 用作动词,取名(黄州快哉亭记 )-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16、- - - - - - - - - 细心整理 欢迎下载夜就鱼龙悲啸于其下:名词“ 夜” 用作状语,在晚上;(黄州快哉亭记 )将蓬户瓮牖:名词“ 蓬”、“ 瓮” 用作动词,用蓬草编,用破瓮做(黄州快哉亭记 )虎鼓瑟兮:名词“ 鼓” 用作动词,弹奏(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名词“ 事” 用作动词,侍奉(梦游天姥吟留别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 雨” 用作动词,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名词、动词用作状语岁征民间:名词“ 岁” 用作动词“ 征” 的状语,每年(促织第一段)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名词“ 笼“ 用作动词” 养“ 的状语,用笼子(促织第一段)早出暮归:名词“ 早” 与“ 暮”
17、分别用作用作动词“ 出”、“ 归” 的状语,在早上、在晚上(促织第一段)取儿藁葬:名词“ 藁” 用作动词“ 葬” 的状语,用草席(促织第六段)力叮不释:名词“ 力” 用作动词“ 叮” 的状语,用力(促织第七段)民日贴妇卖儿:名词“ 日” 用作动词“ 贴” 的状语,一每天(促织第九段)而木之性日以离矣:名词“ 日” 用作状语,一每天(种树郭橐驼传 )卿当日胜贵:名词“ 日” 用“ 胜” 的状语,一每天(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啼告母:动词“ 啼” 用作动词“ 告” 的状语,哭着(促织第五段)成骇立愕呼:动词“ 骇” 与“ 愕” 分别用作动词“ 立”、“ 呼” 的状语,可怕地、惊奇地(促织第七段)笼归
18、:名词“ 笼” 用作动词“ 归” 的状语,用笼子装(促织第四段)骊山北构而西折:方位名词“ 北”、“ 西” 用作状语,表示动词“ 构” 和“ 折” 的方向,向北,向南(阿房宫赋)莫如西归:名词“ 西” 用作状语,向西(祭十二郎文 )西望武昌诸山:名词“ 西” 用作状语,向西;(黄州快哉亭记 )孔雀东南飞“ 方位名词“ 东”、“ 南” 用作“ 飞“ 的状语(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廊腰缦回:名词“ 腰”、“ 缦” 用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阿房宫赋 )蜂房水涡:名词“ 蜂房”、“ 水涡” 用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阿房宫赋 )辇来于秦:名词“ 辇” 用作“ 来” 的状语,用车子(阿房宫赋
19、)谁得而灭族也:名词“ 族” 用作“ 灭” 的状语,整个族(阿房宫赋 )理实如兄言:名词“ 理” 用作“ 如” 的状语,按道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使动用法动心 骇目:使 震惊;使 惊骇;(黄州快哉亭记 )亦足以 称快 世俗:使 称快; (黄州快哉亭记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使 跟从;(黄州快哉亭记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使 纵情享受;(黄州快哉亭记 )以夭 梅病 梅为业:使 屈折;使 呈病态;(病梅馆记)纵之 顺之:使 自然生长; (病梅馆记)必复之全之:使 复原;使 完好;(病梅馆记 )非有能 硕茂 之也:使 高大茂密; (种树郭橐驼传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使 兴盛;(种树郭
20、橐驼传 )遂而鸡豚:使 成长,饲养;(种树郭橐驼传 )鸣鼓而聚之:使 集合;(种树郭橐驼传 )越国以 鄙 远:名词“ 鄙” 做使动词,使 成为边界;形容词“ 远” 做名词,远方的国家;(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 退 秦师:使 撤退; (烛之武退秦师 )名师归纳总结 如不 阙秦,将焉取之:使 缺损;(烛之武退秦师 )第 6 页,共 15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细心整理 欢迎下载如亡 郑以陪邻:使 灭亡; (烛之武退秦师 )既东 封郑:使 为边界; (烛之武退秦师 )闻寡人之耳者:使 听到;(邹忌讽齐王纳谏 )意动用法 驼业 种树:以 为业; (
21、种树郭橐驼传 )后人哀之而不 鉴之:以 为鉴; (阿房宫赋)吾妻之 美 我者:以 为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诫之甚勿忘:以 为戒;(故事为焦仲卿妻作 )(五)偏义复词 昼夜勤 作息 (偏在“ 作” )勤心养 公姥 (偏在“ 姥” )我有亲 父兄 (偏在“ 兄” )逼迫有 弟兄 (偏在“ 兄” )(六)同义复词 不久当 归仍 (都说明为“ 回家”)会不相 从许 (都说明为“ 同意”)今日被驱遣(都说明为“ 赶走”)二、 特殊句式(一)判定句 汝是大家子;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以“ 者 也” 表示判定)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以“ 为 ” 表示判定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以“ 也” 表
22、示判定,此句意在说明缘由)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以“ 皆” 表示判定; )(二)倒装句 1、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肯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1)、疑问句宾语前置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将何往而非病?( 黄州快哉亭记 )将何适而非快?( 黄州快哉亭记 )卿欲何言?( 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沛公安在?( 鸿门宴)尔何知?(淆之战)如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2)、否定句宾语前置 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就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23、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3)、表达句宾语前置 表达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 ”等助词作标记;宋何罪之有?( 公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唯命是听;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5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细心整理 欢迎下载唯命是从;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求贤令 )4)、介词宾语前置 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何以言之?( 赤壁之战)然就何以慎?( 察传)王曰: “何以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
24、楼记庄暴见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足下何以待之?( 谭嗣同)5)、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鸿门宴)2、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注:一般显现在疑问句中)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如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懂得;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形:1、用介词 “于 ”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于蓝 ”介宾短语应当移到“青 ”的前分析:此句中的“于蓝 ”介宾短语,前者应当移到“取
25、 ”的前面做状语;后者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昼就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就鱼龙悲啸于其下;(黄州快哉亭记 )2、介词 “以 ”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具告以事; (史记 项羽本记)分析:“具告以事 ” ,即 “以事具告 ” , “以事 ”介宾短语做 “告”的状语;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黄州快哉亭记 )3、仍有一种介词“乎 ”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形而定其成分;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 “生乎吾前 ”中的 “乎”就是介词 “于 ”; “乎吾前 ”应当移到 “生”的前面做状语;3、 定语后置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
26、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形叫做“定语后置 ”;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家“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1.用“者”结句,形成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2.用之 结句 ,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如: “其嵌然相累而下者,如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如熊罴之登于山;”(钴姆潭西小丘记 )3.用“者”又用 “之 ”;如 :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的形式;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等;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
27、 )应留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就不后置;4、 谓语前置谓语前置,即主谓倒装,在古汉语里的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有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颜色;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5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细心整理 欢迎下载例如: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三)被动句(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被动句 当主语不是行为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担者时,句子就含有被动意味了;古代表示被动的句子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意念上的被动句 从形
28、式上,与主动句完全一样,无法与主动句相区分,仅仅是动词用於被动意义,因此,只能从上下文才能领悟出来;即所谓要从意念上来懂得这种被动句其次类:有标志的被动句 用各种表示被动的词语来显示被动意义;例如:1用 “於”(于、乎)字引出动作的主动者郤克伤於矢,流血及屦;(左传 .成公二年) 被箭射伤;东败於齐,长子死焉;西丧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孟子 .梁惠王上) 在东面被齐国打败,长子也死在那次战争中;西面又被秦国抢占去了七百里的土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s)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 .滕文公上) 劳心的人统治别人,劳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
29、养别人,统治别人的被人供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故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王痍者何?伤乎矢也; (公羊传 .成公 16 年) 周王患病的缘由是什么?被箭射伤了;2用 “为”字表被动,例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 .燕策) 父母族人,都被杀死;留意: “为”后面没有显现主动者;卒为天下笑; (战国策 .赵策) 最终被天下人笑话;留意: “为”后面显现主动者 “天下 ”;不为酒困;(论语 .子罕) (孔子酒量很大,饮酒不醉,但)不被酒所困扰;(即能自我把握,不会成为离开酒就不行的酒鬼之意;)3汉以后又产生出“为 所 ”式,例如: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史记 .魏公子
30、列传) 我侯赢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死了;先即制人,後就为人所制;(史记 .项羽本纪) 先动手就掌握别人,後动手就被别人掌握;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 .霍光传) 征和二年,卫太子被宦官江充败坏;(江充诬陷太子谋害汉武帝,太子奋起抗争,最终两败俱伤;)4用 “见”和“见 於 ”表被动,例如:盆成括见杀; (孟子 .尽心下) 盆成括被杀死了;留意: “见”后没显现主动者;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庄子 .秋水) 我将长期地被真正的行家笑话;(刘波) 后为前将军败,见杀; (异苑卷四)虽见诬谤,终不自申曲直;(谈薮 .崔光)高度) 于是见闭,置大幽中; (观世音应验记28 )陈述为大将军掾,
31、甚见爱重;(世说新语 .术解)颜俊以据武威见杀; (颜氏家训 .诫兵)(四)互文翻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朝歌夜弦(阿房宫赋)王子皇孙,辞楼下殿; (阿房宫赋 )燕赵之保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阿房宫赋 )三、 文学常识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5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细心整理 欢迎下载1、 孟子(前 372 年 前 289 年),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中国古代宏大的思想 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山东邹城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提出 “仁政 ”、“王道 ”,主见德治;2、 四书:论语、高校、
32、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乐、易、春秋3、 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 “六义 ”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原称诗或诗三百;4、 战国策: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西汉末刘向编;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 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灵,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
33、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位置;5、 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约前947 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 年);关于国语的作者是谁,自古至今学界多有争辩,现在仍没有形成定论;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或左氏外传 ;),其后班固、刘知几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仍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6、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 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在公元前
34、239 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7、 司马迁(公元前 145 年 公元前 90 年 ,字子长,我国西汉宏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近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民国,鲁迅) ;8、 史记:史记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撰;全书包括十二 本纪 ,三十 世家 ,七十 列传 ,十表,八 书 ,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记述了从传奇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它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9、 陶渊明:陶渊明(约 365 427)东晋闻名田园诗人,文学家;又
35、名潜,字元亮,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人;10、 建安七子:建安年间 196 220 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11、 竹林七贤:中国三国魏 7 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岁月较“建安七子 ”晚一些;包括:魏正始年间 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 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 故世谓竹林七贤;7 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 “弃经典而尚老庄, 蔑礼法而崇放达”;在政治上, 嵇康、阮籍、 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就
36、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怀诗 82 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责,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惧下的苦闷心情;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说明白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 ,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可读的作品;12、 初唐四杰: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13、 王维: 王维( 701 761 ),字摩诘,盛唐时期的闻名诗人;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
37、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就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惋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苏轼评判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名师归纳总结 苏东坡赞他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第 10 页,共 15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细心整理欢迎下载14、 李白: 701 762 年,生于 701 年,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
38、士,四川江油人,唐代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爽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养分素材,构成其特有的漂亮绚烂的颜色,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 “大李杜 ”,是华夏史上最宏大的诗人,又称为“诗仙 ”;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邻近),李白即产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头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处处游历,期望结交伴侣,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 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抱负和
39、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连续北上太原、长 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 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举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度郁闷;744 或 745 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天宝十四年(公元 755 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 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毁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 赦放仍,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
40、(公元 762 年),病死 于安徽当涂县;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安黎元 ”的进步抱负,毕生为实现这一抱负而奋斗;他的大 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富强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藐视权贵,抵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抱负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颖,感情剧烈,意境奇伟漂亮,语言清爽明快, 形成豪爽、 超迈的艺术风格, 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 900 余首,有李太白集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气概雄浑漂亮,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15、 杜甫:杜甫(公元 712-770 ),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
41、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唐代宏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人称 “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 巩县(现巩义市)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要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 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举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 部;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窘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 乾元二年 (七五九),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头, 他流亡颠沛, 竟为叛军所俘; 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他弃官西行,最终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 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深,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很多体制,并加以制造性地进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进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绽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 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制造性,积存了关于声律、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