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三生物必修三课本基础知识总结 .pdf





《2022年高三生物必修三课本基础知识总结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三生物必修三课本基础知识总结 .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能 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非糖物质转为为血糖 ,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二者作用为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通过反馈调节)血糖平衡是神经体液调节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复习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 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2. 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躯体的绝大多数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 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细胞内液( 2/3 )体液细胞外液( 1/3 ):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其中,组织液又
2、称细胞间隙液4. 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是组织液。5. 血红蛋白 是红细胞内红色含铁的蛋白,血浆蛋白 是血浆中的蛋白质,大部分为分泌蛋白,如抗体等。6. 内环境:由 细胞外液 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 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7.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8.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 、蛋白质的含量 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取决于Cl- 、N
3、a+ 离子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PH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正常的温度: 37 度9.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10. 稳态的调节:神经- 体液- 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1. 机体的调节系统主要三个: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12. 血浆中的成分主要来自消化道、组织液和淋巴。二、神经调节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4、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2. 反射弧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最简单的膝跳反射反射弧由传入神经元 和传出神经元两种神经元完成。3. 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机器支配的肌肉或腺体。4.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5. 神经中枢会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6. 静息电位:内负外正(K+外流造成,协助扩散)动作电位:内正外负(Na+内流造成,协助扩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传导方向和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与膜外电流的方向相反。7. 突触的类型:轴突-胞体突触、轴突-树
5、突突触;突触结构包含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8.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在特定情况下, 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9. 突触小泡的产生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过程,释放到突触间隙(组织液)中,会引起下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10. 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11. 人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6、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12.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11.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都具有分级调节特点三、体液调节1.促胰液素是在盐酸刺激下,由小肠黏膜产生的一种激素,其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就是激素调节。体液调节: 激素等化学物质(如 CO2)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体液调节。3.胸腺即是人体的内分泌腺,又是免疫器官,分泌胸腺激素,促进免疫细胞
7、的功能,也是T 细胞成熟的场所。4.胰岛素是一种含51 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性激素主要是类固醇。5.正常人的血糖含量是0.8-1.2g/L(80-120mg/dL),血糖的主要来源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而主要去路是氧化分解。6.血糖可以合成肝糖原、肌糖原,但只有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补充血糖。7.血糖的调节:8.“建立血糖调节模型”,模拟活动本身就是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之后,再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9.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都被动员起来,起动员作用的是神经冲动和激素。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1mg 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10.甲状腺激素的分级
8、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激素调节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既不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 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的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信息分子还有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还有CO2 等分子,便本酶、抗体不是。血糖升高胰岛 B细胞靶细胞胰岛素下丘脑血糖降低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靶细胞肾上腺胰高血糖素下丘脑肾上腺素血糖升高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9、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6 页 - - - - - - - - - 11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并非定向运输到靶细胞),用来传递各种信息。只有靶细胞才能接受激素,并使激素发挥生理效应,靶细胞上有相应的受体。12.坐过山车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等。13.因病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 甲状腺激素,而许多糖尿病患者可以注射胰岛素来治疗。14.农业生产中,人们给雌雄亲鱼注射类药物,促使亲鱼的卵和精子成熟。(促性激素 )15.工业废弃物、 杀虫剂、 除草剂等
10、, 在分解过程中能产生与性激素分子结构类似的物质,称为环境激素或内分泌干扰物,可能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1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1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18.体温调节注意:体温高于或低于正常体温,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 神经 -体液发 送信息,至皮肤、肌肉和肝脏等处,通过增多或减少产热散热方式,使体温回升或下降,从而使体温处于动态平衡。19.水盐调节机制非常复杂,不止有抗利尿激素参与,涉及多种激素和神经的协调作用。20.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这时,体液调节可看作神经调节的一部分内分泌腺所分泌的
11、激素也可以影响 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因缺碘而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分泌不足则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21.人由炎热环境进入寒冷环境,出汗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少、散热增多、产热增多、体温不变、酶活性不变。22.下丘脑功能:(1)调节中枢: 血糖平衡、 体温调节中枢、 水平衡的调节中枢、生物节律控制中枢 (2)感受器: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3)分泌:合成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释放激素、 抗利尿激素 (4)传导兴奋四、免疫系统1. 注意: 免疫细胞均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来源于T 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
12、胞都可产生溶菌酶。2.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人生来就具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特异性免疫(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的,针对特定病原体)3.免疫系统功能:防卫(针对外来抗原)、监控和清除(针对自身细胞:衰老、被破坏的细胞、癌变的细胞)4.防卫的三道防线:第一道皮肤和黏膜;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主要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注意:溶菌酶并非只在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如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溶菌酶则属于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T 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若T 细胞
13、缺失细胞免疫功能全部丧失,体液免疫功能只有部分保留。5. 6.(1)每个浆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抗体是分泌蛋白(2)浆细胞和效应T 细胞不具有增殖、分化能力;而B 细胞、 T 细胞和记忆细胞都能进行增殖、分化,三者受到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会缩短。(3)浆细胞和记忆B 细胞是由 B 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的,其核内DNA 相同,但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4)抗原识别过程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效应T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靶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是细胞器溶酶体的作用。(5)特异性识别细胞: T 细胞、 B 细胞、记忆细胞吞噬细胞具有识别浆细胞不具有识别作用(6)与初
14、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反应“更快、更高、更强”。即反应速率更快、抗体浓度更高、免疫程度更强。原因:记忆细胞受到相同抗原刺激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分泌大量的抗体1.产热: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主要是肝脏、肌肉)散热:皮肤血管,汗腺分泌,其次还有呼气、排尿、排便等。2.温度感受器(分布在皮肤、内脏、粘膜等),包括冷觉感受器(感受寒冷)和温觉感受器(感受炎热)3.散热减少,产热增多是神经体液调节,增加散热是神经调节。体温平衡是神经体液调节。3.体温调节中枢 位于下丘脑。1.记住上图中各种激素的分泌腺名称及激素全称。2.反馈调节: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
15、体分泌相关激素。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是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为全身每个细胞。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6 页 - - - - - - - - - 7. 8.(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2)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
16、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星显得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3)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强引起。9. 免疫学的应用免疫预防:病原体感染前的预防,通过注射疫苗(经处理的抗原)等激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免疫治疗:病原体感染后的治疗,注射抗体、淋巴因子、血清等直接清除病原体或产生的毒素器官移植: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器官移植出现的排斥现象是由细胞免疫造成)10.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抗原抗体:在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专门抗击某种病原体的蛋白质。又称免疫球蛋白。五
17、、植物激素调节1.向光性: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2.达尔文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鲍森詹森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拜尔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命名为生长素。3.1931 年,科学家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4.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吲哚乙酸(IAA )外,还有苯乙酸( PAA)、吲哚丁酸( IBA )
18、等。5.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6.植物体内没有分泌激素的腺体,这说明植物激素至少在合成部位上与动物激素有明显的不同。7.有学者根据一些实验结果指出,植物的向光性生长,是由于单侧光照射引起的某些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他们用向日葵、萝卜等作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实验材料因单侧光照射而弯曲生长时, 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而向光面的生长抑制物质却多于背光一侧。8.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运输方向是横向运输、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19、非极性运输(韧皮部)。生长素在植物体的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 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9.由右图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同一生长素浓度 对不用的器官生理作用可以不同;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相同。10.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表现两重性的实例: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11.生长素类似物: -萘乙酸( NAA ), 2,4-D,吲哚丙酸( IPA),吲哚丁酸(IBA )和生根粉。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方法: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高三生物必修三课本基础知识总结 2022 年高 生物 必修 课本 基础知识 总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