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语文教程教参——第十一单元真美寻踪-梅圣俞诗集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语文教程教参——第十一单元真美寻踪-梅圣俞诗集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第十一单元 真美寻踪2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摸索与练习 参考答案一、为了突出梅诗之“ 工”,作者先说他自幼出语惊人,这是铺垫手法;次说他的文章“ 简古纯粹” ,但人们却只知其诗, 这是以文之美来衬托诗之工; 再说“ 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这是借公众的推崇来颂扬梅诗之工,接着又写到王文康公对梅诗的称赞, 这是借名人名言来旁证; 最终仍通过作者自己对梅诗的 喜爱来侧面烘托梅诗之工;二、文章第一从理论上阐发“ 穷而后工” 的创作思想,从而形成一个高屋建瓴的主旨;然后写梅圣俞的生平和创作,写生平紧扣“ 穷”,写创作紧扣“ 工” ,因穷而后工,可谓的
2、典型例证; 再写诗集的成书经过, 其间到处显露着作者对梅圣俞 其人其诗的爱重,可以看作是对梅诗之工的侧面烘托,因而是论证“ 穷而后工”的余绪;三、将诗人的坎坷经受与其诗作相结合来懂得,如屈原、杜甫等,着重明白其经 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作者简介 】欧阳修( 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 江西永丰县)人;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为谏官,正直敢言,要求改革政治,站 在范仲淹一边;受到政敌打击,屡遭贬谪;后累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 政事;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卒谥文忠;他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 导人物;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提倡有内容的古
3、文;所作都议 论当世事,切中时弊;以文章负一代盛名;积极培育后进,对北宋文学的进一步 进展有庞大影响;有欧阳文忠公集 、六一词;【内容评析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里提到发愤著书,韩愈送孟东野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7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序提出不平就鸣,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发;本文第一针对世之所谓 “ 诗人少达而多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 然就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士有失志就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忧思感愤之郁积皆发于笔端, 写人情之难言, 愈穷而愈工; 接下来文章记述了梅圣俞其人其诗;其才是“ 自
4、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其文“ 简古纯粹” ,其诗被称为“ 二百年无此作” ,而其人自“ 少以荫补为吏” 后,始终郁郁不得志,年近五十依旧“ 为人之佐” ;所以梅圣俞“ 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以其生平与诗作 见证了“ 穷而后工” ;而同时,作者亦为“ 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而感叹;文章以“ 穷而后工” 的论点贯穿始终;第一段是从理论上阐发“穷而后工 ”的道理;其次段写梅圣俞其人其诗; 分三层:首层述其“ 穷” ,其次层评其诗 “ 工” ,第三层感叹其怀才不得用于世,人已将老, 可悲;第三段和第四段是交待梅圣俞诗集的搜集、整理、编次、作序过程,从中可看出欧阳修对其人其诗的
5、爱重,从 侧面烘托梅诗之工;清吴楚材古文观止评此文“ 穷而后工四字,是欧公独创之言,实为千古不易之论;通篇写来低昂顿折,一往情深”,概括了此文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上的双重价值;本文行文简练,却也低昂曲折,波澜起伏;先设反面论调,但一设便 驳,导出“ 穷而后工” 的正面结论;写梅诗之工,采纳了多角度、多手法,既以 其文作陪衬,又用世风作对比,既写公众的推崇,又引名人的赞誉;将此文作怀 人之作来看,情深意切,将此文作文论来看,更是创意深辟而论证严谨;【相关资料】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 穷而后工” 说的心理学内涵“ 穷而后工”是宋代欧阳修提出来的; 欧阳修的伴侣梅圣俞才华横溢,抱负不凡,却仕途失意,一生坎
6、坷;转而寄情山水,借景抒情,成为一代闻名诗人;欧阳修有感于此,在梅圣俞诗集序中写道:“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 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全部, 而不得施于世 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古怪;内有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7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就愈工;然就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而后工也; ” 在薛简肃公文集序中也写道:“ 至于失志之人,穷居模糊,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与其所感谢发愤,惟无所施于世者,皆
7、一寓于文辞;故曰:穷者之言易工也;” 欧阳修的“ 穷而后工” 说与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 说、韩愈的“ 不平就鸣” 说一脉相承;司马迁遭到残酷 的迫害,在苦难中他发愤著书立说,并从自身的遭际中体会到诗经、离骚等大抵是古人“ 发愤之所为作”,“ 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报任少卿书);韩愈有感于孟郊年近六旬仍在人溧阳尉这种小官一事,一方面怜悯其遭受, 一方面又认为这种人生的坎坷不平会给他带来诗意情怀,于 是在赠序中绽开了“ 不平就鸣” 的谈论: “ 大凡物不得其平就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也
8、; ” (送孟东野序)他仍说:“ 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 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荆潭唱和诗序)在古代诗学 中,与“ 发愤著书” 说、“ 不平就鸣” 说、“ 穷而后工” 说相像的论述仍很多;由 此不难看出,“ 穷而后工” 说是对古代诗学中一个重要命题的总结,今日我们从 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它的内涵,无疑是有意义的;“ 穷而后工” 的“ 穷” ,不是指“ 贫困” ,它与“ 达” 相对,是指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 以及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楚、焦虑等情感体验; 所以欧阳修所说的“ 穷” ,用现代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人的缺失和缺失性体验;人的体验 有两种,一种是丰富性体验,即
9、由于事业的胜利、爱的暖和、生活的美满以及潜能的充分实现等所引起的开心、满意的情感体验; 一种是缺失性体验, 即由于事业的失败、 爱的失落、 生活的不幸以及潜能的无法实现等所引起的痛楚、焦虑的情感体验;欧阳修讲“ 穷而后工”,而没有讲“ 达而后工” ,就是强调诗人的缺失性体验比丰富性体验更为重要;这也就是说,并非“ 诗人少达而多穷”,也“ 非 诗之能穷人” ,诗人之“ 穷” ,诗人的这种缺失性体验,乃是诗人特殊的一种生存 和生活方式; 众所周知, 人的需要是永久不会得到完全满意的;一种需要得到了 满意,另一种新的需要由提出来,并要求得到满意,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 已经得到满意的第一需要本身
10、, 满意需要活动和已获得的为满意需要的工具又 引起新的需要;”(德意志意识外形)这样人的需要无穷无尽, 而人就永久处于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7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缺失之中,痛楚与焦虑一类缺失性体验就永久相伴着人生;“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年忧” (无名氏),“ 人生几何时, 怀忧终年岁” (蔡琰),“ 人海阔, 无日不风波”(姚燧),这些诗句就道出了人生的这种状态和生存生活方式;我们不必把人的 缺失和痛楚、焦虑、悲伤完全看成是消极的;诚然,缺失、痛楚、焦虑、悲伤等 或许是人生的苦难或灾难, 它磨练人、摧残人,是不待言的; 但肯定
11、程度的缺失、痛楚、焦虑、悲伤,对人来说或许是不行缺少的;就像没有大气的压力,我们的 身体就要爆炸,没有装压舱物的航船在大风大浪中就要翻覆,人如是一切都美满、满意、顺当,没有丝毫的艰巨、 困苦和不幸, 生命就可能因无限膨胀而走向灭亡;感情深笃、 精神最为敏锐的诗人, 最深刻微小地体验到这一切,甚至把这种缺失 视为特殊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看来,司马迁大谈“ 发愤著书”,韩愈大讲“ 不平 就鸣” ,欧阳修提出“ 穷而后工” ,第一是指明白诗人的一种生存和生活方式;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为什么东奔西跑、浪迹天际而不知疲惫?为什么目睹那么多的悲伤、痛楚、焦虑、担心而不改初衷?乃是出于真正诗人对“ 穷” 这种
12、生存和 生活方式深刻的挑选;那么,为什么诗人要自觉不自觉地挑选这种忧虑相伴终生的“ 穷” 的生存和 生活方式呢?为什么“ 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 之言易好” ?为什么“ 愈穷就愈工” ?第一,“ 穷” 是诗歌创作的发动力;“ 穷” 作为诗人遭受的内部和外部的挫折,使他的缺失性体验达到某种极限, 这样就必定导致他的心理能量蓄积到饱和的状 态,而产生心理失衡或严峻失衡; 如何释放饱和的心理能量, 以复原心理平稳呢?这有多种多样的途径, 而诗歌创作作为一种审美制造活动,就是释放、 宣泄人的 被压抑的心理能量, 降低紧急水平, 复原人的心理平稳的一条途径;所以诗人之“ 穷”
13、 ,不是诗人之不幸,从创作角度看,恰恰是他的大幸,由于他由此获得一 种不能不写的创作驱动力;这种情形就像时钟上紧了发条,它不能不开头走了;欧阳修所说的“ 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 人情之难言” ,正是上述心理规律的古典表达;这里所说的“ 郁积”,与司马迁所说的“ 人皆有所郁结” 中的“ 郁结”说的“ 不平” ,欧阳修所说的“ 失志”,都是指人的深层心理能量的蓄积;韩愈所,都是指人的心理失衡;屈原所说的“ 发愤名师归纳总结 以抒情” (惜诵),司马迁所说的“ 发愤之所为作”,“ 述往事,思来者” ,韩愈第 4 页,共 7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14、- - - - - - - - - 所说的“ 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 不得其平就鸣” ,欧阳修所说的“ 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 感谢发愤” ,“ 皆一寓于文辞” ,都是指通过诗歌一类的创作以释放被压抑的心理能量,在审美的畅然一泻中获得心理的平稳和心灵的自由;在韩愈、欧阳修之后,把上述思想讲得最为全面透彻的是李贽;他在焚书 杂说中说: “ 夫世之真能文者,于其初皆非有意于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 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很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行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 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
15、载;既已愤玉唾珠,昭回 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负,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 李贽这里所 说的“ 为文” 的道理,实际上适合包括写诗等一切文学创作;诗人之“ 穷”,在肯定意义上,正是诗人之“ 富”;正是在“ 穷” 中,诗人蓄积了最为深刻、饱满、特殊的情感, 正是这种带着眼泪的情感, 以一种强大的力气把诗人推上了创作之路;“ 穷” 以及与“ 穷” 相连的悲伤、哭泣不知成就了多少诗人、作家;从肯定意义上说,正是“ 穷” 塑造了诗人,由于“ 穷” 就是一种有力的生活;“ 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 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 王实甫寄哭泣于 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 红
16、楼梦;王之言曰:别恨离愁,满肺腑难陶泄,除纸笔代喉舌,我千种相思向谁说!曹之言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名其茶曰千芳一窟,名其酒曰万艳同杯者,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也; ”(老残游记自序)刘鹗这些话也可作为“ 穷而后工” 的一种注释;其次,“ 穷” 作为诗人的缺失性的情感体验,深刻地塑造了诗人的个性,从而造成了诗人特殊的感受方式、 思维方式, 帮忙他从平凡的对象中发觉新的诗意和属于他的意象;美国闻名心理学家鲁道夫 阿恩海姆说:“ 外形不仅是由那些当时刺激眼睛的东西打算的, 眼前所得到的体会, 从来都不是凭空显现的; 它是从一个人毕生所猎取的很多体会当中进展出来的最新体会;
17、”(艺术与视知觉)这就是说, 物理世界只有一个, 可心理世界却因人而异, 没有两个人的心理世界是完全相同的; 打算一个人的心理世界的因素很多,而他的缺失性体验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他的缺失、痛楚、焦虑、悲伤等是如此刻骨铭心,以至于构成 一种“ 情结” ,无论他感知什么对象,想象什么图景,都不能不受这一“ 情结”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7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的影响或支配,从而显现感知的变异,想象的意向性等等;陆机所说的“ 悲缘情而自诱,忧触物而生端” (叹逝赋),韩愈所说的“ 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特殊是
18、欧阳修说的穷者“ 多喜自放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古怪”式的重塑作用;由于诗人的“ 穷”,就是讲缺失性体验对诗人的感知、思维方、“ 忧” 、“ 不得已” ,他的感情是变态的,这样,当他“ 触物” 之际,“ 物” 就不会客观地出现,面前的一切都必定从他的泪眼或冷眼中看出,于是“ 生端”其哭也有怀” ;,于是“ 古怪” ,于是景象纷呈,于是“ 其歌也有思,“ 穷而后工”的一个重要缘由正是由于缺失性体验所引起的感知的变异;从肯定意义上说, 人们所看到的往往是他们所体验到的,因此,泪眼模糊中所观察的景物与常人眼中观察的景物不同,它显示出特异的颜色, 而富于诗情画意; 如李煜从堂堂
19、一国之君变成国破家亡的俘虏以后,备尝人间的痛楚与羞辱, 他自己在与故宫人书中感叹道: “ 此中日夕只以泪洗面; ” 他的失落、孤独、悲伤、凄苦和失望都是世间少有的; 这样,他就用一种哀怨凄绝的眼睛来看世界,用一颗破裂的心来想世界;看到布满愤慨的春草,他写出却是:“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仍生” (清平乐);听到平常的风声和雨声,他写出却是:“ 秋风多,雨如和,帘外芭蕉两三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想到高楼,写出却是: “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菩萨蛮);想到漫漫的春水,写出却是: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由于“ 穷” 到极点,其悲伤、失望之情不但对景难排, 而
20、且给全部的景物都染上一层凄婉哀伤的抒情色调,尽管那心情是消极的,但谁也不能否认他的词是独具一格的杰出之作;“ 穷而后工” 的再一个重要缘由是由于缺失性体验所引起的想象的定向化;当诗人处于痛楚、悲伤、焦虑中时,对其所失去的或力求获得的对象,就往往充满一种憧憬之情, 用情的专一使他的想象的定向化变得深挚动人;如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的抱负就是收复中原, 但他屡遭投降派的打击, 抱负不能实现; 正如他自己所写的“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诉衷情);这就是陆游的缺失、悲伤、痛楚和焦虑;这种情感使他“ 执于一念”,无论见什么或做什么,都会联想到“ 扫胡尘”、“ 靖国难” ,收复
21、中原;他看到一幅名师归纳总结 马图,立刻联想到的是“ 呜呼,安得毛骨如此三千匹,衔枚夜渡桑干碛”(龙眠第 6 页,共 7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画马);写几行草书,也想象到与敌人作战: “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 倾 须臾收卷复把酒, 如见万里烟尘清”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赏小园牡 丹,却想到“ 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畴牡丹高丈余 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 驱群胡” (赏山园牡丹有感);他喝醉了酒,却发出这样的感叹: “ 壮心未许全 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 (醉中感怀);他的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不但在清醒时念念不忘,即或在梦境中,也难于排遣,他写道:“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假如陆游不是由于“ 穷”,不是由于缺失、悲伤、痛楚,他会有如此激越昂扬的想象力而写出 “ 一 语胜千百”(瓯北诗话)的极“ 工” 的诗篇来吗?!诗不能“ 穷” 人,但“ 穷者而后工”,而且“ 愈穷就愈工” ,就是无疑的;这名师归纳总结 样,我们也就懂得了恩格斯为什么不说“ 欢乐出诗人”,而说“ 愤慨出诗人”;第 7 页,共 7 页(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中华书局)- - - - - - -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