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训练 (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1如图反映的是盛唐时期常见的女性发髻样式。据此可知,当时A妆发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B女性崇尚清新简约的妆发C女妆摆脱了男性审美束缚D审美受到少数民族文化影响2如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注1:图中虚线为中原内地与北方边疆的地理人文分界。注2:箭头中标注的“少数民族”不是泛指所有的少数民族,而是特指具体时期的具体民族,即“某某王朝时期的某某民族”。A模式一下民族关系一直紧张,战争频繁B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加速汉化,国家统一C模式二下
2、少数民族内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模式三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31737年,乾隆就中国沿海经常遇到琉球等国的飘风难民一事,下旨称:“内外并无歧视,外邦民人既到中华,岂可令一夫之失所!嗣后如有似此被风飘泊之人船,着该督抚率有司加意抚恤遣归本国,以示朕怀柔远人之至意,将此永著为例。”这道旨意反映的信息有传统宗藩关系基层社会治理君主专制政体民族平等理念ABCD4明初百年间,中国对外关系经历了从“四夷来朝”到“四夷来商”的演变,发展至明中期,统治者对“四夷”的认知,仍然沿袭“小、穷、弱”的观念。这一现象A标志着传统朝贡体系的瓦解B导致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C反映传统认知落后发展潮流D有利于海外白银的
3、大量流入5杨贵妃教鹦鹉图是出土于内蒙古的一幅10世纪辽代墓葬壁画,它是契丹人聘请中原画家绘制的。画面描绘的是杨贵妃喂养一只白色鹦鹉的场景,杨贵妃发饰有明显契丹风格。由此可以推知A风俗画在契丹盛行B中原与契丹文化相互影响C辽宋关系趋于缓和D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6清朝对少数民族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保持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依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这一做法A不利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B利于对少数民族的同化C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D扩大了清朝的统治疆域7清朝在统一蒙古族地区后,实行了盟旗制度。盟旗各自为政,互不统
4、属。旗的基本设置是呈金字塔的层级管理体制,位于金字塔上层的是旗札萨克,旗札萨克负责旗内一般行政、军事等事务,从本旗王公贵族中选择,经理藩院上报皇帝任命,并由理藩院监管。这一-制度A完全仿照八旗制度创制而成B体现了独特创新的治边智慧C激化了蒙古部族的利益冲突D扩大了民族地区自治的权限8北宋欧阳修等人认为,文人文集中“陈北虏事宜甚多”,一旦“传入虏中”,则“大于朝廷不便”,建议加强对民间刻印文集的管理。于是,皇帝下诏:“民以书籍赴沿边榷场博易者,自非九经书疏,悉禁之”。这表明北宋政府A加强君主专制B文化影响力增强C强化信息管控D挑动民族矛盾9敦煌悬泉置汉简记载:“校尉丞义,使送大月氏诸国客。从者一
5、人,凡二人,人一食,食三升。”“建平五年十一月庚申,遣卒史赵平,送自来大宛使者侯陵奉献。”这可用来佐证当时A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融B汉朝边疆形势稳定和谐C政府对西域实行直接管理D国家积极推动对外交往10宋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开放了雄州等四处榷场,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中,宋方有香药、犀角象牙、苏木、茶叶、缯帛、漆器、杭稻、瓷器、麻布和书籍等,辽方有羊、马、橐驼、北珠等。从中可以看出A区域文明程度不均衡B榷场受官府控制较严C奢侈品贸易占据主导D民间的走私较为常见11欧阳修在撰写新五代史时,把契丹作为“四夷”之一,并附录于全书的末尾,辽太子洗马刘辉知道后上书辽道宗,建议将赵宋王朝也
6、当成“藩属”详附于辽朝的“国史”之后,并以“中国”自居。这表明A宋辽间矛盾进一步激化B华夏正统观念得到发展C辽国沿袭中原史学传统D文学传统影响历史书写12宋朝针对购自少数民族的马匹不合标准的问题,大臣上奏:“朝廷与蛮夷互市,非所以取利也。金山前后五部落仰此为衣食,一旦失利侵侮,不知费直几马也。臣念蜀久安,不敢奉诏。”朝廷“寻如旧制”。据此推知,北宋贸易的主要目的是基于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维护朝廷宗主地位C强化中央集权统治D维护边境地区稳定13有学者对隋书(包括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诸传的传主做过一番统计;其中明确出身胡族的,约占传主总数的六分之一;据考证,李唐一族也有胡人血统。这可以
7、用来说明A孝文帝改革的成效显著B胡汉通婚政策的实行C游牧民族实现了封建化D民族融合的不断增强14宋代把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区分为“生番”和“熟番”,“生番”仅要求保持臣属关系,朝廷不干涉其内政;“熟番”则按部落为单位进行编组,要听从朝廷的节制,甚至要服兵役。这种做法A实现了边疆与内地统一B继承了传统的羁縻政策C消除了民族间隔阂分歧D维持了边疆的长期安定15汉代在西南边郡的广汉北部、蜀郡北部、益州西部、群舸南部、犍为南部等地设立部都尉进行统辖,实行军事领护制,守卫边疆,管理地方各类族群,他们的辖区绝大多数后来演变成了郡或比郡属国。部都尉的设置表明汉代A在西南地区强制设立郡县B重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
8、家C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D西南地区开始归属中央管辖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东汉以来,统治者为补充内地劳动力和加强军事实力,招引或强制边疆少数民族入居内地,同时由于我国天气有了逐渐寒冷的趋势,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逐渐南下,到了魏晋时期,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汉族南迁的高潮,最终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户口,戎狄居半。汉胡共政的局面也逐渐确立,有些胡人政权的主政者是汉人,如氏族君主符坚重用汉人谋士王猛,一些汉人政权的决策层中也有不少胡人。许多少数民族上层极力推崇汉文化。如后赵的建立者羯人石勒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安排贵族子弟学
9、习汉语和儒学。汉人的各方面也深受胡人影响,比如汉人头上戴冠旧习逐渐改为使用头巾。少数民族政权还十分重视族源的追溯,如匈奴人刘渊建立汉国(前赵),因当年刘邦曾以公主妻冒顿,因此匈奴成了汉氏之甥。摘编自李学勤等编著碰撞中的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材料二 公元元年前后,日耳曼人开始逐渐南迁,罗马人允许甚至鼓励日耳曼人越过边境来当兵和务农,罗马的产品、技术和思想也影响着日耳曼社会的许多领域。3世纪,在西迁的匈奴人压迫下,日耳曼各部族被迫西移,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民族大迁徙由此而生。在这场蛮族入侵 中,日耳曼人逐渐成了罗马的军队将领、政府官员,罗马帝国在蛮族的冲击下最终走向瓦解。在这个过程中,欧洲的人
10、种分布发生剧变,西欧为日耳曼人各分支所占据,包括哥特人、汪达尔人、伦巴第人、法兰克人等,他们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西欧的语言也随之改变。形成日耳曼语、拉丁语两大语系。日耳曼人对旧罗马帝国文明发达地区的统治结果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文明。它既不是罗马文明,也不是日耳曼文明。正如恩格斯所言;日耳曼的文明固然效仿了罗马人的样式,然而却完全独立地发展起来。摘编自李秀珍主编;西方文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民族迁徙和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相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相比,魏晋民族迁徙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民族迁徙的意
11、义。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榷场,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设卫警戒,限制出入),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金)熙宗皇统二年五月,许宋人之请,遂各置于两界。泗州场,大定间(11611189),岁获五万三千四百六十七贯,承安元年,增为十万七千八百九十三贯六百五十三文。宋亦岁得课四万三千贯。摘编自(元)脱脱金史材料二1115年冬,“阿骨打用杨朴策,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阿骨打“命颁行之”。自大定十一年起,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女真人在创制、推广本民族文字的同时,积极学习以儒家思
12、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世宗为了让不懂汉文的人学汉文化,命译经所翻译了易书论语孟子等,“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摘编自陈佳华等宋辽金时期民族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榷场设立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女真人学习汉文化的措施并分析其效果。(3)综上,谈谈你对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过程的认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盛唐时期,具有少数民族特征的发髻传人中原之后,深受妇女喜爱,如“回鹘髻”“乌蛮髻”,可见盛唐时期,审美受到少数民族文化影响,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等级制度”
13、,且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判断当时女性崇尚清新简约的妆发,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无法得知女妆摆脱了男性审美束缚,排除C项。故选D项。2D【解析】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模式三符合元朝和清朝的民族关系,这一民族关系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D项正确;模式一符合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当时少数民族和中原政权之间并非一直紧张,排除A项;模式二符合北魏时期的民族关系,当时北魏并未统一全国,而且当时经济重心并未完成南移,排除BC两项。故选D项。3B【解析】由材料可知,乾隆皇帝对地方督抚作出指示,意在维护清廷与琉球之间的传统宗藩关系,皇帝直接下达旨意、处理各项国家事务,体现了君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8051787.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