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时优化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时优化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时优化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时优化训练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1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汉承秦制,实行“编户齐民”制度。两者的首要目的是A取代血缘政治B进行赋役征发C实行社会救济D维护社会治安2唐代科举中第的考生称主考官为“座主”,自称“门生”,相互称“同年”。唐武宗会昌三年,中书上奏称:“今日已后,进士及第,任一度参见有司(座主),向后不得聚集参谒,及于有司宅置宴。不得聚集同年进士,广为宴会。”武宗准奏。此规定A避免了朝政大权旁落B加强了朝廷对官僚集团的掌控C完善了科举选官程序D改变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局面3关于识人取士问题,和洽对曹操进言:“夫立教观俗,贵处中庸,为可继也。今崇一
2、概难堪之行以检殊途,勉而为之,必有疲瘁。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这一言论A确立了传统价值观主导地位B规避了九品中正制弊端C有利于形成大一统国家格局D蕴含了儒学的基本理念4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土身份主持进士科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进士及第有苏轼、苏辙、曾巩、程颐、程颢、张载等人,其中苏辙、曾布、吕惠卿、章停等九人后来官至宰辅。这一现象说明宋代科举A以诗赋文学为取士标准B受理学思想的影响C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5文献通考记载:“延康(东汉献帝)元年,尚书陈群以为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在
3、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下列关于“九品官人法”的解读,正确的是A由“中正官”根据出身门楣评定人物的才能B是各个州郡县选拔各自地方官员的选官制度C考选方式封闭,造成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D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打破门第界限6有学者认为“唐的鼎盛有一种横向比较的优势,即同一时期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都不如唐”, 并指出“这些灿烂光环的背后是唐朝内政的修明”。“唐朝内政的修明”体现在()调整赋税制度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优化决策程序 地方设置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实行开放包容的对外交往政策ABCD7唐太宗时颁“令有司劝勉民间嫁姿诏”,其中规定“量准户增多,以进考第”,“准户减少
4、,以附殿失”,因此即使实际人口减少,官员也不削减户籍,成为“虚存户口”,照常征税。这反映了当时A精耕细作水平提高B赋税制度弊端显现C官员考核制度完善D人身依附关系松弛8天监四年正月,南朝梁武帝颁诏:士族子弟要想在30岁之前入仕,就必须经学策试合格,否则必须年满30岁。同年,梁武帝还决定设置五馆,专门收揽“寒门俊才”,凭借经学策试就可以入仕。梁武帝时期选官制度的调整A体现出公平选才的原则B废除了士族子弟人仕特权C改变了入仕考试的内容D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9如表为唐代御史弹劾制度的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时间概况唐初凡中外百僚之事,应弹劾者,御史言于大夫,大事则方幅奏之,小事则署名。武则天时期监察
5、御史萧至忠弹劾宰相苏味道有贪赃行为,苏味道被贬官。御史大夫李承嘉厉声指责日:“公等奏事应报承嘉知,不然,无妄闻也。”诸御史根本不予理睬,弹劾仍“悉不禀之。”唐德宗时期御史得专弹劾,不复关白于中丞、大夫。A御史逐渐控制朝政决策权B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C政治决策运行具有随意性D御史成为依附皇权的工具10史载“武德,贞观世重资荫”,据统计,“从武德五年至显庆六年(622661)的40年间,进士及第共290人,其中贞观年间年均录取9人;永徽、显庆年间年均录取14人,只及显庆时期每年人流(官阶从九品外登人九品内)总数1400人的百分之一”。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唐初社会秩序动荡B九品中正制的崩溃
6、C科举制度存在弊病D门阀世族势力强大11“建中元年,初定两税,至今四十年。当时绢一匹为钱四千,米一斗为钱两百。税户输十千者,为绢二匹半而足。今绢一匹价不过八百,米一斗不过五十。税产之输十千者,为绢十二匹。”上述材料意在说明两税法A阻碍商品经济发展B赋税标准前后不一C加强人身依附关系D加重人民生活负担12在唐代,进士出身成为“上林华选”,位极人臣而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而在唐朝后期,多次出现特赐进士及第的特殊现象,成为皇帝乃至某些权臣用以笼络人心的工具。此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唐后期()A官员的文化素质显著提高B官吏选拔的程序日趋完善C世家大族的地位日益没落D科举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13唐代贞观年间,
7、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向皇帝奏事,史官随同,记录所奏内容。高宗以后,李义府等“奏请多畏人之知”,不准史官记录所奏内容。唐玄宗时,根据宰相宋璟的建议又重新恢复了史官随同记录的制度。史官随同记录制度的实施有利于A提高决策效率B实现政事公开C抑制政治腐败D避免决策失误14晋书中记载,东晋明帝为了稳定政权曾下诏:“吴时将相名贤之胄,有能纂修家训,又忠孝仁义,静己守真,不闻于时者,州郡中正亟以名闻,勿有所遗。”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是统治者巩固政权的权宜之计东晋延续了前代选官制度中对家世的重视家训通过自身本质特征成为选官的重要条件其出发点为调和南北士族的矛盾以稳固统治ABCD15学者邹玉峰认为“这一制度是抑制秦
8、朝以来中枢权力过度膨胀中传承重构与解决汉朝以来内廷权力不断异化时因袭再造的结果,更是中国古代官僚政体渐进发展中的一次有机整合与质的突破,实现了皇相之间和丞相之间新的顶层设计。”这一制度是指A九品中正制B三省六部制C行省制度D军机处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材料二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
9、根据。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别指出我国西汉、魏晋、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2)这些选官制度的主要选官标准发生了怎样的演变。(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的积极作用。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至如赋役旧法,乃是圣祖典章,行之百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8051820.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