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资料(2021-2022年收藏)武汉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优秀资料(2021-2022年收藏)武汉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资料(2021-2022年收藏)武汉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doc(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武汉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规划研究院2016年10月海绵城市是这样一种理念,就是要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尽可能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海绵城市是这样一种方法,就是要在解决各种城市水问题时,集成灰色设施和绿色设施、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海绵城市是这样一种状态,就是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让城市始终具备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特点。目录第一章规划概论1第二章规划目标及指标体系5第三章自然生态格局的构建与管控8第四章海绵城市建设分区12第五章海绵城市建设管控13第六章规划措施及规划衔接建议20第七
2、章近期建设26第八章规划保障措施与建议34第一章 规划概论第1条 综合集成灰色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是发达国家解决城市水问题基本方向,海绵城市建设作为这一方向的具体体现,是我国当前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武汉市实现城市功能提升的必然道路。第2条 规划依据。规划依据包括政策法规依据、规范标准依据,以及相关规划依据等3大类,具体包括:1. 政策法规依据n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n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年2月6日)n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 号)n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
3、号)n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 号)n 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 号)n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15 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通知(财办建20154 号)n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建办城函2015-635号)n 住建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建规2016-50号)n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5 号)n 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2. 规范标准依据n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n 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50513-2009)n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4、(GB50014-2006,2014版)n 武汉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3. 相关规划n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n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n 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实施计划n 武汉市中心城区及新城区控规导则n 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规划n 武汉市排水(雨水)防涝专项规划n 武汉市污水收集与处理专项规划n 武汉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n 武汉市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n 武汉市自然山体保护规划n 武汉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第3条 规划任务。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是提出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二是明确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并分解到相应的管控单元;三是确定海绵城市近期建设的重
5、点区域和主要措施。第4条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为治水思路。按照国家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要求,以实现“山水林田湖人”城市生命共同体为努力方向,转变传统治水理念。通过建设海绵城市,着力解决武汉市水安全及水环境问题,全面提高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努力将武汉市建设成丰水地区具有武汉地域特色的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典范,为武汉市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第5条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为武汉市都市发展区,规划总用地面积
6、约3261平方公里;研究范围为武汉市域,规划重点为都市发展区中的规划建设区。第6条 规划期限。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162030年,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近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展望至2049年。第7条 规划原则。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综合统筹、系统集成,科学论证、导向准确,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第二章 规划目标及指标体系第1条第2条第3条第4条第5条第6条第7条第8条 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1.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
7、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2.以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为起点,积累经验,探索模式,在全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至2020年,实现武汉市20%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至2030年,实现武汉市80%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第9条 总体策略1. 建成区以问题为导向,针对问题,系统治理;新建区以目标为导向,高标准管控,超前建设。2. 内涝防治以常规灰色设施为基础,结合旧城改造和交通系统大建设机遇,下决心提高主干管能力,择机提升干管能力,支管随路配套扩建,必要时采取非常规的排水深隧和超标径流蓄水设施解决。发挥湖泊调蓄功能,对不承担常规降雨调蓄
8、的湖泊,发挥其超标暴雨的调蓄能力。积极推进源头峰值径流系数的控制,结合雨污分流和内部景观提升同步降低已建成区地块峰值径流系数。水环境保护和黑臭水体治理以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为基础,分流区严格按分流体系进行规划建设,混流区应加快混错接改造。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全面按照海绵城市要求进行建设,在分流区的已建项目应因地制宜逐步进行改造,在合流区的已建项目应结合项目改造难度和经济性尽量在源头进行面源污染控制。合流区应结合源头径流污染控制比例,通过提高截留倍数以控制溢流污染次数,并对黑臭水体采取必要的综合措施。3.内涝重点区防涝设施和黑臭水体整治设施应优先建设,新建区域同步建设,其他区域择机建设。第10条
9、 指标体系。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包括理念性、目标性和措施性3个层级的指标,具体指标按表1执行。表1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一览表序号指标名指标值备注理念性目标性措施性2020年2030年1自然湖泊水域保持率100%100%2源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20%区域达标80%区域达标按建设分区3新建项目可渗透硬化地面占比40%40%4河湖生态岸线占比50%80%5水体水环境质量达标率80%,且无黑臭水体95%,且无劣五类水体6合流排口溢流次数10次/年10次/年混流排口参照7分流区面源污染削减率50%(以TSS计)50%(以TSS计)8防洪标准200年一遇200年一遇9堤防达标率干堤100%,支
10、堤90%干支堤100%10防涝标准20年一遇50年一遇,重点区域或设施100年一遇11雨水主干管(渠)达标率70%95%12出江泵站达标率85%100%13污水再生利用率20%20%引导性14雨水资源化利用率雨水利用量不小于自来水用量的5%雨水利用量不小于自来水用量的5%引导性第三章 自然生态格局的构建与管控第1条第2条第3条第4条第5条第6条第7条第8条第9条第10条第11条 固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生态框架。在都市发展区以内构建“1+6”城市发展格局和“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的全域生态框架。在都市发展区维育中心城区山水骨架,形成“十字”山水轴;以三环线防护绿地为纽带,串联山水资源,构建主城外围
11、生态保护圈;建立由山体湖泊、水域湿地、城市绿地、风景区、农田等组成的六片城市楔型绿化开敞空间。农业生态区主要承担片状生态外环职能,形成武汉都市发展区与城市圈若干城市群之间的生态隔离。第12条 城市海绵空间格局。综合考虑都市发展区生态资源要素分布、用地生态敏感性、内涝风险及洼地系统,形成“T轴-两环-多点-六楔”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间结构;严格保护城市蓝、绿线系统,以自然山体、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森林公园、林地,以及其他生态敏感性较高的区域组成生态底线区和生态发展区,以道路、水系等线性绿化为网络,以主城区城市公园绿地为点缀,构建点线面结合的自然生态格局。 “T轴”主要由长江、汉江河流水系
12、组成,是展现武汉“两江交汇”独特城市意象的主体。“两环”包括以三环线防护林带及其沿线的严西湖、汤逊湖、后官湖、金银湖、天兴洲等中小型湖泊和公园为主的线性生态内环;以城郊大型生态公园、生态农业区和外环线防护绿带构成的生态外环。“多点”为结合已有城市公园和城市易涝点,在主城区布局多个具有内涝消减功能的城市绿地斑块,包括和平公园、解放公园、中山公园、后襄河公园、南湖公园、南干渠游园等城市级和社区级公园,缓解因城市建设需求带来的内涝风险,形成“多点棋布”的点状斑块格局。“六楔”是由府河、武湖、大东湖、汤逊湖、青菱湖、后官湖水系等六个以水域湿地、山体林地为骨架的大型放射形生态绿楔,主要包括硃砂湖、后湖、
13、七龙湖等18处郊野公园,柏泉、龙泉山、东湖等3处风景区,梁子湖、草湖等2处湿地保护区,青龙山、九峰等2个森林公园,后官湖、青菱湖等9片休闲度假区,八分山、后官湖等2处体育公园,武湖、慈惠等4片生态农业园,形成联系建成区内外的生态廊道和城市风道。第13条 海绵蓝线系统控制。 1. 控制以长江、汉江为主的河流水系格局,长江、汉江、府河、倒水河等江河蓝线,以堤防为界,目前已有明确的工程界限,本次不单独划定。河道整治采取多级水位复核调蓄设计;通过在河道两岸植物群落配置如观赏型群落、生态型群落、生产绿地群落等模式和生态型驳岸,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塑造滨水休闲带。划定河流水体及河岸缓冲区面积189平方公里,
14、重要城市明渠及保护范围面积32平方公里。2. 控制湖泊蓝线、绿线和灰线保护范围。其中,蓝线、绿线之内不得任意开发,灰线内的建设要与滨水环境相协调,以保护湖泊资源的公共性和共享性。在166个湖泊保护名录基础上,结合水域条件和特点,增补梦泽湖、小什湖、大什湖、都司湖、草湖、陶术湖、万家汊、叫驴湖、庙湖、高湖、奓子湖、土地湖、河湖等湖泊进湖泊保护名录,新增湖泊面积约10平方公里。第14条 海绵绿线系统控制。1. 保护和恢复山体林地、湿地、田园等自然原貌,注重对基本农田等土地资源、青龙山、九峰森林公园、柏泉、龙泉山等自然保护区和风景旅游区、湿地、水源保护地等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加强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工程
15、建设,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地下水补给。增加山体植被覆盖,涵养水土,禁止进行破坏山林绿化等的建设活动。划定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保护区面积75平方公里,基本农田、林地、生态绿楔核心区、生态廊道面积297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控制面积22平方公里、湿地及其保护区13平方公里,山体及其保护区137平方公里,水源地保护区101平方公里,其他生态较敏感区域面积220平方公里。2.在主城区内部布局多个具有内涝消减功能的城市公园,低洼地区城市开发与周边绿地统筹考虑,根据需求布局公园、带状绿地、街旁广场、街心游园等多样化的城市公园绿地,合理设置雨水入渗、调蓄设施,缓解因城市建设需求带来的内涝风险。在人口密
16、集区域,通过增加社区级公园降低城市内涝风险,提升人均城市公共绿地指标,改善居住环境。3. 针对三环线防护林带及其沿线的城市公园,合理设置雨水入渗、雨水调蓄设施,提高生态功能,构建复合型的人工植被和开放性的生态服务功能载体,营造森林绿带,作为阻隔人工城市建设区向外无序蔓延的屏障之一。城市防护绿地合理设置以入渗为主,净化为辅的海绵设施,增强城市网络化生态格局,与外围绿楔连接。4. 划定城市公园面积约19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及快速路防护绿地64平方公里,铁路防护绿地37平方公里,重大市政公园设施防护绿地37平方公里。第四章 海绵城市建设分区第1条第2条第3条第4条第5条第6条第7条第8条第9条第10条
17、第11条第12条第13条第14条第15条 建设分区目的。建设分区的主要目的是在分析研究城市每个片区面临的水问题基础上,对所有建设分区进行分类,确定各自海绵城市建设路径、控制指标和建设指引,形成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图,作为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第16条 建设分区原则。问题相对单一,措施有针对性;面积大小合适,便于规划及建设管理;责任划分清晰,利于分区推进;排水出口单一,便于绩效考核。第17条 建设分区层级。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以出江口进行划分,重点在外洪内涝的协调和系统防涝能力构建;第二层级考虑受纳水体,重点在排水方式和调度管理的协调;第三层级考虑片区建设特征、排水体制、水问题
18、特点和行政管理,重点在建设管理协调。第18条 建设分区方案。规划区共划分为171个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其中江南片(含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东湖风景区、东湖高新区、化工区、江夏区)共83个,汉口、东西湖片(含硚口区、江汉区、江岸区、东西湖区)共36个,黄陂、新洲片(含黄陂区、新洲区)共17个,汉阳蔡甸片(含汉阳区、武汉开发区、汉南区、蔡甸区)共35个。中心城区的分区面积基本控制在10平方公里以内,新城区适当放大。第五章 海绵城市建设管控第1条第2条第3条第4条第5条第6条第7条第8条第9条第10条第11条第12条第13条第14条第15条第16条第17条第18条第19条 在各建设分区内,统一控制的
19、指标均按此表2进行控制。表2 统一管控指标一览表指标名称控制值控制类型透水铺装率新建项目40%强制性改造项目30%引导性下沉式绿地率新建项目25%强制性改造项目25%引导性雨水资源化利用率5%引导性绿色屋顶率30%引导性说明:雨水资源化利用率=雨水资源化利用量/自来水总使用量第20条 在每个建设分区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管控指标按表3执行。表3-1 汉口、东西湖片海绵城市建设分区管控指标一、二级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三级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名取值序号分区名新建改造常青系统601古田一路汇水区70602城华路上游汇水区70603古田二路汇水区70604城华路下游汇水区70605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优秀 资料 2021 2022 收藏 武汉市 海绵 城市 专项规划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