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行程问答题-“多次相遇”.doc
《解析行程问答题-“多次相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行程问答题-“多次相遇”.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解析行程问题“多次相遇”行程问题是行测数学运算中必考题型。同时也是相对较难解决的一种题型。而路程=速度时间是行程问题中最基本公式。这个基本公式中暗含着的正反比关系也是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地方。正因如此,比例思想是我们解决行程问题的常用方法。其次,数形结合也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即对于行程问题,最主要的是根据题干信息画出行程图,理清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解题。行程问题实际上还包含很多小的模块,比如:简单的相遇和追及、多次相遇问题、流水行船、时钟问题、牛吃草问题等等。在此,中公教育专家宋丽娜将对于比较难以掌握的多次相遇问题详细的阐述下其中蕴含的原理、公式及考题。(1)最基本的
2、多次相遇问题是指两人同时从不同的地点同时相向而行,在第一次相遇后没停,继续向前走到打对方终点后返回再次相遇,如此循环往返的过程是多次相遇问题。基本模型如下:从出发开始到等等依次类推到第n次相遇。在此运动过程中,基本规律如下:(1)从出发开始,到第n次相遇:每一次相遇会比前一次夺走2个全程;即:路程和具有的特点是1:2:2:2:,含义是第一次走1个全程,第二次开始都增加2个全程;(2)由于二者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和是不变的,故每次相遇所用时间和路程和成正比,若设第一次相遇的时间为t,则第一次到第二次所用时间为2t,依次类推,每次相遇所用的时间关系也为1:2;2:2,含义是第一次相遇用时间t,第二次
3、开始相遇时间都会增加2t的时间;(3)各自所走路程也满足这个关系。设第一次相遇甲走路程为S0,则从第二次相遇开始甲走的路程会增加2S0,即关系式仍为1:2:2:2。例题1: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以均匀的速度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离A地6千米,继续前进,到达对方起点后立即返回,在离B地3千米处第二次相遇,则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A.10 B.12 C.18 D.15【答案】D。解析:直线多次相遇问题。第一次相遇时,两人走的总路程为A、B之间的路程,即1个AB全程。第二次相遇时,甲、乙两人共走了3个全程,即两人分别走了第一次相遇时各自所走路程的3倍。故第一次相遇甲走了6千米,第二次相遇时甲共走过了
4、63=18千米,此时甲距离B地3千米,所以两地相距18-3=15千米。例题2.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乙的速度是甲的2/3,两人相遇后继续前进,甲到达B地,乙到达A地立即返回。已知两人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离第一次相遇的地点3000米,求A,B两地的距离是( )米。A.6000 B.6500 C.7000 D.7500【答案】D。解析:甲、乙速度比为32,设全程长度为5份。第一次相遇甲、乙共走一个全程,乙走了2份(距离B地2份);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甲、乙共走两个全程,乙走了4份。因此第二次相遇时乙共走了6份,相当于到达甲地后又往回走了1份路程(距离B地4份)。两次相遇地
5、点相隔2份,总路程为300025=7500米。(2)若甲乙二人同时从相同地点出发,乙比甲块,乙到终点后返回与甲第一相遇,然后继续走第二次相遇,如此反复的运动过程,具有什么规律呢?其实,无非就是第一相遇二者走的路程和变为了2个全程而已,之后和最基本的多次相遇问题没有变化。只是上述所有的比例关系变为2:2:2:2:而已。例题3:A、B两地相距540千米,甲乙两车往返于A、B两地,都是到达一地后离地返回,乙车较甲车块。设两辆车同时同A第出发第一次和第二次相遇都在途中P点,那么到两辆车第三次相遇为止,乙车共走了多少千米?【答案】2160千米。解析:第一次相遇甲乙共走了2个全程,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甲乙
6、共走了4个全程,乙块,相遇在P点,且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乙走的路程与第一次相遇走的路程相同。又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乙从P点又回到P点,则设全程为3分,第一次相遇甲走了2份,乙走了4份。到第二次相遇,乙又走了4份,到第三次相遇,乙又夺走4份。4份路程共(5403)4=720千米,到第三次相遇走了7203=2160千米。上述两种多次相遇模型是常考点。只要区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就可快速解决多次相遇问题。深度剖析“多次相遇问题”解题技巧教育中国-中国网 时间: 2012-09-12 16:05责任编辑: 刘昌随着近几年公务员考试“高烧不退”的现象持续升温,国考试题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行程问题做
7、为一种每年必考的题型,在试题的创新性上有很大的出题空间。综观几年的真题,常规题型虽是每年考试的“主力”,但更加复杂的“多次相遇”问题已在这两年里初试锋芒。笔者通过归纳总结,对多次相遇问题可能在今后考试中出现的几种模型一一向大家进行展示,希望对备考的广大考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多次相遇”问题有直线型和环型两种模型。相对来讲,直线型出题的模型更加复杂。环型只是单纯的周期问题。现在我们分开一一进行讲解。首先,来看直线型多次相遇问题。一、直线型直线型多次相遇问题宏观上分“两岸型”和“单岸型”两种。“两岸型”是指甲、乙两人从路的两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单岸型”是指甲、乙两人从路的一端同时出发同向而行。
8、现在分开向大家一一介绍:(一)两岸型两岸型甲、乙两人相遇分两种情况,可以是迎面碰头相遇,也可以是背面追及相遇。题干如果没有明确说明是哪种相遇,考生对两种情况均应做出思考。1、迎面碰头相遇:如下图,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第一次迎面相遇在a处,(为清楚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将两人的路线分开画出)则共走了1个全程,到达对岸b后两人转向第二次迎面相遇在c处,共走了3个全程,则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走过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的2倍。之后的每次相遇都多走了2个全程。所以第三次相遇共走了5个全程,依次类推得出:第n次相遇两人走的路程和为(2n-1)S,S为全程。而第二次相遇多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的2
9、倍,分开看每个人都是2倍关系,经常可以用这个2倍关系解题。即对于甲和乙而言从a到c走过的路程是从起点到a的2倍。相遇次数全程个数再走全程数111232352472n2n-122、背面追及相遇与迎面相遇类似,背面相遇同样是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同时出发,如下图,此时可假设全程为4份,甲1分钟走1份,乙1分钟走5份。则第一次背面追及相遇在a处,再经过1分钟,两人在b处迎面相遇,到第3分钟,甲走3份,乙走15份,两人在c处相遇。我们可以观察,第一次背面相遇时,两人的路程差是1个全程,第二次背面相遇时,两人的路程差为3个全程。同样第二次相遇多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的2倍,单看每个人多走的路程也是第一次的
10、2倍。依次类推,得:第n次背面追及相遇两人的路程差为(2n-1)S。(二)单岸型单岸型是两人同时从一端出发,与两岸型相似,单岸型也有迎面碰头相遇和背面追及相遇两种情况。1、迎面碰头相遇:如下图,假设甲、乙两人同时从A端出发,假设全程为3份,甲每分钟走2份,乙每分钟走4份,则甲乙第一次迎面相遇在a处,此时甲走了2份,乙走了4份,再过1分钟,甲共走了4份,乙共走了8份,在b处迎面相遇,则第二次相遇多走的跟第一次相遇相同,依次类推,可得出:当第n次碰头相遇时,两人的路程和为2ns。2、背面追及相遇与迎面相遇相似,假设全程为3份,甲每分钟走1份,乙每分钟走7份,则第一次背面相遇在a处,2分钟后甲走了2
11、份,乙走了14份,两人在b处相遇。第一次相遇,两人走的路程差为2S,第二次相遇两人走的路程差为4S,依次类推,可以得出:当第n次追及相遇时,两人的路程差为2ns。“直线型”总结(熟记)两岸型:第n次迎面碰头相遇,两人的路程和是(2n-1)S。第n次背面追及相遇,两人的路程差是(2n-1)S。单岸型:第n次迎面碰头相遇,两人的路程和为2ns。第n次背面追及相遇,两人的路程差为2ns。下面列出几种今后可能会考到的直线型多次相遇问题常见的模型:模型一:根据2倍关系求AB两地的距离。【例1】甲、乙两人在A、B两地间往返散步,甲从A,乙从B同时出发,第一次相遇点距B60米,当乙从A处返回时走了10米第二
12、次与甲相遇。A、B相距多少米?A、150B、170C、180D、200【答案及解析】B。如下图,第一次相遇在a处,第二次相遇在b处,aB的距离为60,Ab的距离为10。以乙为研究对象,根据2倍关系,乙从a到A,再到b共走了第一次相遇的2倍,即为602=120米,Ab为10,则Aa的距离为120-10=110米,则AB距离为110+60=170米。模型二:告诉两人的速度和给定时间,求相遇次数。【例2】甲、乙两人在长30米的泳池内游泳,甲每分钟游37.5米,乙每分钟游52.5米。两人同时分别从泳池的两端出发,触壁后原路返回,如是往返。如果不计转向的时间,则从出发开始计算的1分50秒内两人共相遇多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析 行程 问答题 多次 屡次 相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