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版资料总需求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四.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完美版资料总需求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美版资料总需求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四.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总需求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四)史晋川 黄良浩(二)计量分析模型与数据检验根据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内在机理的逻辑推导,可以认为一个国家的总需求结构跟收入分配、产业结构以及开放程度等密切关联,中国需求结构失衡的症结是居民消费率偏低。因此,笔者围绕居民消费率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Ydem=+0Xinequ+1Xind+2Xopen 式中,Ydem指需求结构特征指数,用居民消费率的自然对数(ljmxfl)来衡量;Xinequ指收入分配失衡指数,笔者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人均GDP比重的自然对数(lcssrab)来衡量宏观国民收入分配状况,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倍数的自然对数(lcxchabs)来
2、衡量社会群体收入分配状况;Xind指产业结构指数,用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的自然对数(lindzb)来衡量;Xopen指对外开放度指数,用外贸依存度的自然对数(lwmycd)来衡量;为常数项;0,1和2为系数。令为随机误差项。因此,得到计量分析模型: 计量分析软件为statal0.1。统计数据主要来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样本数据期限为1978-2008年。首先对4个自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发现VIF最大为6.64,Dec为0.036,不存在严重共线性问题。接着对因变量和自变量进行ADF单位根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5个变量都是非平稳序列,但一阶差分为平稳序列,即都为一阶单整(1)。这表明这些
3、变量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为验证是否确实存在这种长期均衡关系,笔者使用约翰森检验(见表2)。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水平下,这5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三)实证分析过程及估计结果对存在协整关系的一组变量,可以采用差分法将其转换为平稳序列,再进行结构分析,但这会忽略变量水平值的重要信息,模型只能反映变量的短期关系而不能揭示长期关联,同时还会出现缺乏截距项等问题。因此,采用简单差分法不一定可行。下面采用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分析。根据AIC准则和HQIC准则确定模型滞后阶数为4。根据计量结果,得到误差修正项ecmt为: 估计的长期均衡关系为: 上述协整方程及各变量都显著。协整方程表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4、入相当于人均GDP的比重与居民消费率成正比,弹性为7.34;城乡收入差距倍数跟居民消费率成反比,弹性为4.20,这表明宏观收入分配越向居民倾斜,城乡收入差距越小,居民消费率越高,这符合消费理论预期。第二产业占比与居民消费率成正比,弹性为14.46;外贸依存度与居民消费率也成正比,弹性为1.63,这表明从改革开放30年的总体进程看,工业化和国际化对提升居民消费率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如果考虑发展阶段,选择1992-2008年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这个促进作用就转化为抑制作用,但由于数据容量限制,这个结果在短期显著性上有所欠缺。下面将误差修正项纳入回归方程,不考虑在5%显著性水平下表现不显著的变量,将滞
5、后1期一2期ljmxfl的差分和作为滞后1期ljmxfl差分的代理变量,将滞后1期一3期lcxchabs的差分和作为滞后1期lcxchabs差分的代理变量,将滞后1期2期lindzb的差分和作为滞后1期lindzb差分的代理变量,将滞后1期一3期lwmycd的差分和作为滞后1期lwmycd差分的代理变量,lcss-rzb作为自身的代理变量,总体上可以得到如下误差修正方程: 方程R20.97,表明方程拟合优度较好。反映残差项是否存在一阶和二阶自回归的LM10.04,LM20.63,表明残差项不存在自相关。由上述方程可以看出,调整系数为-0.11,符合误差修正模型的预期。这个系数反映了短期波动偏离
6、长期均衡趋势时向长期趋势回归的力量。就短期冲击来讲,前期的居民消费率、城镇居民收入相当于人均GDP的比重对本期居民消费率增速起抑制作用,城乡收入差距倍数扩大速度反而对本期居民消费率提高速度有促进作用,这可能跟预期因素相关。前期第二产业占比以及外贸依存度增长与居民消费率增长负相关,这表明短期内第二产业占比和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会导致居民消费率增速减缓。进一步对误差修正模型做短期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发现,城镇居民收入相当于人均GDP的比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倍数、第二产业占比以及外贸依存度等因素的增速都是居民消费率增速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居民消费率增速只是城镇居民收入相当于人均GDP比重增长率的格
7、兰杰原因,不是其他三个因素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这表明居民消费率与收入提高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四)发展战略与社会制度的路径依赖中国之所以能在需求结构失衡的同时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主要归因于“三位一体”的低层次均衡机制。这种均衡机制的发生和维持,又归因于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强有力的战略引导。在中国经济起飞阶段,以“三位一体”低层次均衡为核心的发展方式是适应当时国内资本缺乏、低端市场需求旺盛和先进技术约束明显等基本经济环境需要的。但问题在于,面对深刻变化的经济环境,中国发展战略和社会制度调整缓慢,遭遇转型的“制度刚性”和路径依赖的演化惯性。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的基本环境是:(1)劳动力“无限
8、供给”。这给实施低工资制度提供了可能。(2)资本缺乏。原则上市场利率应该比较高,但为了加快经济建设,特别是支持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银行体系实行了“低利率”。(3)土地相对宽裕。地方政府在工业用地出让上实行相当优惠的政策。(4)短缺经济,没有市场需求约束。(5)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没有低端产业技术供给约束。在此背景下,中国实行了投资主导型发展战略,构建了“资本偏向”型收入分配制度,即低工资、低利率和低地租政策。这一时期,这种发展战略和收入分配制度基本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中国,短缺经济转换为过剩经济,市场需求约束和产能过剩问题开始出现。这时,中国抓住了深化改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美 资料 总需求 结构调整 经济发展 方式 转变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