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版资料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要点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美版资料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要点整理.doc(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一、教育学的概念 三个层次: 所有教育学科的总称(也称教育科学); 课程的名称; 教材的名称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教育现象, 教育事实, 教育规律, 教育问题 教育现象: a.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 b.教育现象包含教育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现象都构成教育问题。只 有当教育现象引起人们注意并具有研究价值时,才构成教育问题。学习负担过重 制约个性发展 减轻学习负担 教育现象 教育问题 教育规律 教育事实: a. 教育事实是对现实教育活动物质方面的概括,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下 产生的。 b. 教育问题以教育事实为基础,但教育事实本身不能构成教育问题。 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
2、是教育学研究的任务,教育问题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教育问题: a. 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 b. 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c. 教育问题的转换表明教育学研究传统和范式的变革。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 的萌芽 孔子和论语 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教学相长”、“不凌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 “美德是否可教”: 美德是知识, 知识是可教的 美德是可教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法(产婆术、精神助产术) 柏拉图和理想国 在“理想国”里,“神用不同的材料造出了”三种人: 金子 哲学家 智慧 银子 军人 勇敢 正义 钢铁
3、农民和手工业者 节制“理想国”实现的制度条件:a. 共产主义制度:废除私有财产,优生优育,取消家庭 b. 良好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认识善和真理。 亚里士多德及其“和谐发展与年龄分期问题”1. 灵魂论,人的灵魂: 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2. 教育阶段论,这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年龄分期。 植物灵魂 体育(0-7岁) 动物灵魂 情感道德教育(7-14岁) 理性灵魂 智育(14-21岁) 中世纪的基督教教育 基督教的神学世界观:创世说,原罪说,赎罪说,审判说 基督教的神学人生观:人类的罪恶源于欲望 人应该放弃一切欲望 基督教的儿童观:性恶论 控制 体罚 基督教教育的目的:培养虔
4、诚的教士和教徒 基督教教育的内容:渗透神学色彩的文艺(二)教育学的创立 1.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a. 从对象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b. 从概念和范畴而言,形成专门的教育范畴与体系;c. 从方法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d. 从结果而言,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家与教育著作;e. 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2. 培根a.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b. 提出了归纳法,将其看成是获取知识的必由之路。c.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 3.夸美纽斯a.大教学论: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b. 教育作用:“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c. 教育目的
5、: 培养在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几方面和谐发展的人。d. “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 e. 从夸美纽斯,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4. 康德:a. 在大学开设了最早的教育学课程。b.教育是一门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否则会变成“机械”的东西。 c. “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就无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d. 主张进行“教育实验”。e. 巴西多:泛爱学校 5.赫尔巴特a.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b.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c. 不仅论述了科学教育学的独特性,而且明确提出了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和哲学
6、。“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d.最终将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科学家族的一员。 6. 洛克:a.教育漫话:“绅士教育”理论。b. “人类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7.卢梭:a. 代表作:爱弥儿b. 人类的不平等: “自然状态” 自然人是自由平等的 人的自我完善能力 “社会状态” 社会人丧失了自由平等c.人类不平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I. 私有制的产生 经济上的不平等 II. 国家的建立 政治上的不平等 III.专制暴政的出现 不平等的顶点d.“只靠暴力维持的,只有靠暴力来推翻。” 平等
7、不平等 “主权在民”的平等e.性善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f.“自然教育”思想 I. 教育的来源:自然教育(人的本性),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 II. 环境的教育、人的教育必须适应自然的教育。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g.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近代教育最完备的教育年龄分期。h.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教育心理学化运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8. 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与葛笃德 “要素教育”:教育要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到最复杂的要素。 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三)教育学的发展 1. 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和拉伊 提倡把实验心
8、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2.文化教育学:狄尔泰 教育的过程是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的目的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 观文化转变,培养个体健康的人格。 3.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 a. 传统教育(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杜威) 教师, 课堂, 教材 学生, 活动, 经验 b. 教育的本质:I.教育即生长 儿童中心论 II.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III.教育即经验的积累和改造 从做中学 4.制度教育学 教育学应该把培养教育制度作为首要目标。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a. 教育的性质: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b. 教育的起源:教育起源于生产劳
9、动c. 教育的目的:促进个体全面发展d. 全面发展的途径:教劳结合e. 教育和社会的关系:相互制约f. 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辨证和历史唯物主义 五、当代教育学的状况a.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b.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c.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教育学科体系初步形成d.教育学研究与实践改革关系日益密切e.反思自身,形成教育学元理论 六、教育学的价值a.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b.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c.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d.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e.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10、 七、学习教育学应该注意什么?a.要注意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命题和原理。b.要注意掌握一些教育概念、命题和原理背后的理论假设。c.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d.要注意广泛阅读教育书刊。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教育”最早见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 尽心上(选择)(二)教育的定义(名词解释、简答)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内涵:a.教育的实践性;b.教育是两个耦合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社会的个性化)c.教育活动的动力性d.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三)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a.学校教育的概念(名词解释)b.学校教
11、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选择。2002.10)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多选。2004.10)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沛西能、勒图尔诺(选择。2003.4) a.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问题的学说。(选择。2002。10) b.生物起源论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选择)3.心理起源论:孟禄 教育起源与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论(简答或多选) a.起源: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中所产生的需要 b.性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c.条件:语言意识的发展 d.职能:传递生产生活经验e.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二)教育的发展
12、 1. 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原始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 a.原始教育的特点: 教育水平低;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与宗教相联系b.古代教育 I.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的出现(选择);阶级性的出现;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II封建社会的教育(多选或单选) 教育目的是培养统治人才。 教育既有阶级性,还有等级性和宗教性。 教育内容是道德文章和宗教经典。 教学方法是严格饿纪律约束,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和丰富的教育思想。(重点) c.现代社会的教育 I.资本主义的教育特点: 教育目的:培养劳动者和统治者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多选或单选)(重点) 双轨制(名词解释)(选择。2004.4)
13、 课程结构、内容不断调整。 师生关系民主化(重点)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发展。(重点)II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多选) 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和劳动者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的历史形态(简答)教育科学研究有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三、现代教育的特征(简答、多选或单选) 1.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选择。2003.10)现代教育面向全体人民现代教育的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现代教育是大众教育教育应该培养精英人才2.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3.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选择。2002.10、2004.10)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现代教育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教育要满足社会和个体的未来
14、需要。教育要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选择。2002.4)第三章 学校一、学校概述 (一)学校的定义(名词解释。2002.4) 学校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 (二)学校的条件 教学设施、教师队伍、教学器材。(选择) (三)学制(名词解释。2004.10) 学制是将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和协调,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 现代学制产生与欧洲。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学制二、我国的近代学制 壬寅学制: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学制。(2003.
15、10)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2002.10、2003.4、2004.4) 壬戌学制:首次规定了六三三制。三、学校的公益性(选择。2003.4)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办学 教育和宗教实行分离。四、学校文化(一)学校文化的定义(名词解释。2002.10、2003.4)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二)学校文化的内容(选择。2002.4、2003.10)(三)学校文化的来源(选择。2003.10) 社会的主流文化、年轻一代的文化(四)学校文化的形式(选择) 精神文化:学生文化和教
16、师文化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五)教师文化 影响因素:(选择) 专业人员 教育者 成年人(六)学校物质文化(七)学校制度文化(选择。2002.10、2004.10) 传统:一般不通过强制性要求实现 仪式: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 规章:是制度化的行为规范,强制性明显五、学校管理 (一)学校组织概说 1.组织理论: 古典组织理论: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 科学管理和官僚科层制,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系统,强调分工、专业化、统一指挥、制度化原则。 行为分析理论(选择。2003.10) 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个性、需求、特点对组织的影响,认为人际关系的协调对组织工作有决定性影响。 系统权变理论:巴纳德等 将组织看
17、承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应变机智的理性系统,强调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对组织的影响。2. 学校组织的独特性(选择)垄断性、非自愿性、公益性(二)学校组织的管理1. 沟通 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选择。2002.4) 沟通的功能(选择。2002.4)传递信息、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沟通的障碍(选择)a.主观方面的障碍:信息的发送者或接收者由于个性或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对信息沟通产生的影响。如晕轮效应。b.客观方面的障碍 c.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 克服沟通障碍的途径(了解)2. 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学校绩效(选择2002.4) 评价模式: (选择)目标模式:注重结果和目标的实现程度。投入
18、产出模式:注重效率。需求满足模式:注重需求的满足程度环境适应模式:强调学校对环境的适应性学校内质优化模式:强调学校本身的影响。3.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选择) 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4.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选择)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 (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4)教师的人事管理制度(三)学校、家庭和社会(重点。简答、论述)1。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影响。(简答。2002.10)a.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对各种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发挥主导作用。b.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c.学校与社
19、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2。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影响。(选择。) I.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家庭关系、家庭伦理道德父母的态度 子女的人格a.支配的 消极的、缺乏自主性、依赖的、顺从的 b.干涉的 幼稚、胆小、神经质、被动的、幼稚的 c.娇宠的 任性的、放肆的、幼稚的、自我的 d.不关心的 攻击的、情绪不安定的、冷酷的、自立的 e.民主的 合作的、独立的、坦率的、社交的等II.家庭教育的任务(多选。2003.10)3。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a.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 b.社会教育的任务(多选)4。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
20、导和配合(2004。4。简答) a.指导:一般性指导、针对性指导、分类指导、个别指导 b.配合: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2002。4。选择) (2 ) 学校对社会教育的配合(2003。10。简答) a.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 b.学校应该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 c.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 d.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论述: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什么作用,三者之间如何配合?第四章 学生一、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 1。遗传决定论(选择。2002。10、2003。4) a.个体差异由遗传素
21、质决定。 b.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 c.基督教的“原罪说” d.性善性恶论: 孟子(性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教育应该引导儿童固有的良知。 荀子(性恶论): 强调教育对儿童的改造和外塑。 e. 高尔顿的血统论。(补充) 2。环境决定论(养育论) 洛克的教育万能论。白板说。华生。 环境决定论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重视教师权威和书本知识、学校纪律的特点。(选择) “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选择)3。辐合论:施太伦。“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 二、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皮亚杰: 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选择。2003。4) 2。杜威 与皮亚
22、杰相比,杜威更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3。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简答。选择。2002。4、2003。4、2002。10)(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遗传素质只是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明确提出了儿童“发展的权利”问题。三、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1。儿童个体的发展(名词解释。2002。4)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 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 教育不等于发展 2。儿童发展的规律(简答
23、。论述。2002。10。( 选择 ) (1)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凌节而施”(违背了阶段性) “拔苗助长”(违背了顺序性)(2)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选择) “关键期”a.语言敏感期(06岁)b.秩序敏感期(24岁)c.感官敏感期(06岁)d.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e.动作敏感期(06岁)f.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g.书写敏感期(3.54.5岁)h.阅读敏感期(4.55.5岁)i.文化敏感期(69岁)(3)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选择)(4)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选择)“勤能补拙”、“因材施教”、“长善救失”(5)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和互补的协调性 (选择。2
24、004。4)3。教育和儿童的发展 (简答、论述。2002。10、2004。10) 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教育如何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具体影响是什么?)(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4。学生主体性与教育 a.学生主体性(名词解释。2004。4) b.主体性结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选择) 教育过程中如何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简答) (1 )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2)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
25、余地,尊重学生的选择。 (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第五章 教师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1。教师的资格要求(128页)(选择) 2。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2003。10。选择)二、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教师专业化的条件(简答、选择。2003。10) 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认可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4。具有充分的自治和自律性。三、教师的地位 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文化地位(选择。2002。10) 1985年“教师节”、1993年教师法(选择) 四、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论述、简答。2002。4、2004。10) (一)文化
26、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1。所教学科的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二)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1。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2。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3。较强的教学组织与语言表达能力 4。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三)职业道德素养(简答。2002。10) 1。热爱教育事业。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选择。2003。10) 2。热爱学生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 3。严以律己,为人师表。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选择。2002。10)传统教育目标 现代教育目标 知识 态度和能力 技术 技术 态度和能力
27、 知识 知识本位 智力本位 人本位 美国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友善的态度;良好的品行;对个人的关注;坦率;宽容;教学策划艺术;尊重课堂上每一个人;耐性;兴趣广泛;良好的仪表;公正;幽默感; 第六章 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I.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a.我国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b.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c.教育目的是真正教育活动开始的标志。II. 学校教育具有更强的目的性:a.学
28、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b.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具有更高更专门的教育素养;c.在设定的持续上,学校教育在教育目的上会有更为全面的考虑。二、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区别: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 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联系: 教育目的是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三、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 激励功能 评价功能四、不同的教育目的论(一)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夸美纽斯: “今生只是永生的准备。 小原国芳、雅克马里坦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占优势的基础之上。(二)社会本位论代表
29、人物: 柏拉图、涂尔甘、诺笃尔普、凯兴斯坦纳主要观点:a.强调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该根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 “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能成为教育的目的。”(诺笃尔普)b.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只能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服务。 评价:a.充分认识到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b.忽视了个体自身的需要。(三)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主要观点: a.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应该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 定教育目的。b.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天性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四)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30、a.“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b.教育无目的论并非主张真正的教育无目的,而是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的目的。五、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主观依据:人的价值选择,如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性人格等。a.性善论(孟子):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强调人的本性自由发展教育应该引导儿童固有的良知b.性善论(荀子): “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人性皆恶,其善者伪。教育应该使人去性而起伪。客观依据:a.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c.历史发展进程d.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
31、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 两个层次: 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社会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社会关系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教育(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的全面发展途径的重要途径。七、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我国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二)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1. 对社会所需人才素质有清醒的认识: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32、开放思维崇高理想。2. 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的关系。 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a.传统的全面发展观:德、智、体、美、劳b.现代的全面发展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传统教育目标 现代教育目标 知识 态度和能力 技术 技术 态度和能力 知识 知识本位 智力本位 人本位 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第七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第一节 德育 一、德育概述1.德育的概念2.学校德育的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二、中小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2.公民道德和政治品质的教育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
33、教育第二节 智育一、智育概述1.智育的概念2.智育的功能 人的智慧水平有通过智育去培养的必要;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二、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1.传授知识2.发展能力3.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第三节 体育一、体育概述1.体育的概念2.体育的功能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二、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第三节 美育 美育概述 1.美育概念 2.美育功能及其认识的拓展 2.1美育的直接功能 2.2美育的间接功能 2.3美育之“超美育”功能三、美
34、育的主要任务 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的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的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的境界的能力第八章 课程一课程(一)课程的三种涵义:I.课程是知识表现:学科课程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都应该从相应的学科中精心选择,而且应该按照学生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基本特点:u 课程体系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进行组织;u 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表现;u 课程是既定、先验、静态的;u 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学习者服从于课程。II.课程是经验课程就是学习者本身获得的某种性质或形态的经验基本特点: 强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和设计课程; 强调课程与学生的个人的经验相联系、相结
35、合; 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 强调学生对课程的参与与组织。III.课程是活动 课程是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基本观点: 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 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 强调活动的完整性、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重视学习者与课程因素的关系(二) 对课程涵义的反思1.课程重心的转移 教师“教什么” 学生“学到了什么”2.课程视野的拓展 学科知识 个人经验 有计划的活动3.课程焦点的调整 关注“结果” 关注“过程和结果”4.课程范围的延伸 显形课程 显形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整合5.课程构成的扩充
36、教材 教材、教师、学生、环境的整合(三)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二课程的理论基础: a.课程论和哲学b.课程论和心理学: 1.将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亚里士多德 2.真正为课程论建立心理学基础的是赫尔巴特三、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1.两种课程目标:a.课程应该给予学生间接经验 学科课程 b.课程应该给予学生直接经验 活动课程2.对间接经验的认识:a.优点: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有利于提高教育的时间
37、和速度b.缺点: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缺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获得与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同步3.对直接经验的认识:a.优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b.缺点:学生难以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4.如何对待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以间接经验为主,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二)知识和能力 1.两种课程目标:a.课程应该传授学生实用知识 实质教育b.课程应该发展学生各种能力 形式教育2.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a.联系: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 知识是能力提高和形成的基础b.独立性:知识的积累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提高3.如何对待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 通过建立不同的学习方式,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统一起来。(三)分科和综合 1.两种基本的认识方式:a.分析 注重探究事物自身的特征 b.综合 强调探究事物之间的联系2.如何对待分析和综合的关系? a.从思维结构上,包含了分析和综合才是合理的; b.从课程结构上,包含了分科和综合才是全面的。(四)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1.人文主义课程的特点:a.课程目的上,崇尚个性和人的和谐发展。b.课程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c.课程实施中,充分尊重儿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