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改居-高龄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改居-高龄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研究.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村改居高龄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研究村改居高龄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研究 彭景 摘 要: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村落被改建成社区,形成一种新的居住模式“村改居”社区。既有的研究对城市和农村空巢老人的探讨较多,而对“村改居”高龄空巢老人这一群体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基于对河南省郑州市s社区高龄空巢老人群体的实地调查,对该社区高龄空巢老年精神慰藉缺失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子女关系疏离,生活单调空虚,娱乐形式单一,易产生焦虑感是这一群体的精神缺失表现形式。地理空间距离的阻隔,社会关系网络的消解,“逆社会化”老年人社会地位逐渐边缘化以及社区精神养老缺失则是导致精神慰籍缺失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本
2、研究从系统理论视角介入,从正式系统,非正式系统和社会系统三个方面探讨改善“村改居“高龄空巢老人精神慰藉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村改居”;高龄空巢老人;精神慰藉 引 言 按照国际标准,将60-69周岁老人称为低龄老年人, 70-79周岁的老人则为中龄老年人,80周岁以上的老人被称为高龄老年人。20XX年,我国高龄老年人预计共有1600万人, 占全部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的11%。随着我国高龄老年人口将持续增长, 到20XX年时, 预计我国高龄老年人口将增长到3000万人。1 而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许多子女外出务工,导致空巢老人数量不断增加,目前我国空巢家庭的比例大概占到五分之一,由于
3、现代化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一比例正在不断上升。因此本研究对郑州市s社区进行实证调查,通过参与式观察法、个案访谈法获得丰富的实证资料,对“村改居”高龄空巢老人群体的精神慰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村改居”高龄空巢老年群体精神慰藉不足现状分析 老人的精神需求是普遍而强烈的, 它是老年人晚年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精神慰藉主要是通过获得情感性支持来实现的, 这种支持与各种社会关系是分不开的,包括与家庭成员、亲友、朋友、邻居、社区成员等分享情感、寻求理解、宣泄焦虑等。由于“村改居”老年群體身份的特殊性,“村改居”高龄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问题也日益凸现,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子女关系疏
4、离,感到孤独无助。 子女关系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实现的,而“村改居“社区子女与老人大部分分开居住,子女与老人日常交往较少,导致子女关系疏离。关系疏离导致老人情感资源匮乏,从而孤独无助。 (二)娱乐形式单一,生活单调空虚。 对于空巢老人来说,他们有相当充足的闲暇时间,有研究发现,老年人长期依靠看报、看电视、看书这种独处的方式消磨时间,缺少与外界的接触和沟通,这种单调的生活方式使老年人更加容易产生孤独的情绪。与以往的研究对象相比,“村改居”高龄空巢老年群体由于年龄、身体状况以及文化程度等问题的影响,以上的娱乐方式都难以实现,导致娱乐方式更为单一。同时,“村改居”社区中的居民大部分来自农村,他
5、们对土地有着浓厚的感情,居住空间的的改变也给原本靠土地为生的村民带来了焦虑感。 (三)易产生焦虑感 老年人由于生理原因,身体病痛及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导致自我价值感的缺失,生活态度消极,对生活失去信心,易产生焦虑感。 二、“村改居”高龄空巢老年群体精神慰藉缺失原因分析 老年人精神慰藉的缺失并不仅仅只是个人因素所导致,社会因素也是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一)地理空间距离的阻隔 S社区在拆迁前,居民居住的都是农村村落社区,这种形式的社区居住空间相对密集,是“熟人社会”,属于地方性互动网络,这种网络是以感情、人情、互惠和信任为基础。 “以前我们村里挨家挨户的邻里都认识,离得近,整天没事就去串门,关系
6、好的就跟一家人似的。有时候家里做饭没盐没啥了都是让小孩去隔壁家借,有时候地里活忙,孙子没法看,就搁邻居那一呆就是一天。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是帮着忙里忙外的,地里的麦子收不完了,也是大家一块去帮忙。”(访谈资料:xxxx-S2) (二)社会关系网络的消解 老年个体的人际关系如同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 老年人以自己为中心,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向外延伸社会关系网络。在这个社会关系网络中,除了最为亲密的血缘关系,其次就是邻里关系、同事关系。高度密集且封闭的城市住宅、社会交往渠道和范围的不断扩展、个人至上的社会交往理念,致使传统的邻里交往基础薄弱,现代城市邻里关系陌生化程度日益加深。 (三)“互联网+”
7、时代,老年人社会地位逐渐边缘化。 传统的农村社会, 长者由于拥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 能够指导农事生产, 通常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 拥有较大的权威。但在社会经济不断变革的今天, 传统的家庭农业生产结构逐渐瓦解, 年轻一代由于从事不同的经济生产活动,对老年人的这种“经验”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对于“村改居”老人而言,许多老人的经济来源是将政府拆迁分置的房屋进行租赁,从而获得经济收入,而面对这种非农产业结构的租房活动,年轻人则可以通过网络等现代化渠道发布房屋租赁消息,对房租的收赁以及与租客的交涉。而老年人由于自身学习能力的下降,导致对网络使用不擅长。与之相应的是,农村父代与子代间的代际财富流向正在发
8、生变化,从以往的多由父代流向子代转变为多由子代流向父代。 (四)社区精神养老的缺失。 精神慰藉问题不仅仅是家庭范围内的事情,而且与整个社会都有着密切联系。特别是在老年人长期生活的居住空间中,社区作为“村改居”高龄空巢老人生活的重要依托,一方面能够将国家的老年人政策真正落实到实处;另一方面能够弥补亲情慰藉的不足,是为空巢老人提供精神慰藉的正式的社会支持主体之一。社区在空巢老人精神慰藉服务中的作用发挥,在许多发达国家的表现较为突出。例如,美国为了改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设立了“退休社区”;英国为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由政府出资建立了综合性的社区活动中心;韩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在社区安排固定人员,以
9、定期访谈的形式为空巢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 三、从系统理论视角介入“村改居“高龄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必要性 系统理论关注个人与环境的互动以及系统的相互连接问题。环境是一个所有因素互相渗透和互相影响的运作过程,系统的交互过程重新关注环境的因素,换而言之,人不能独立而存在。人们是相互依赖的。人们必须在社会环境中依赖他人,依赖社会系统以获得满意的生活。 Pincus与Minahan认为,社会环境中有三种协助人们生活的系统。一种是非正式的或自然的系统,如家庭、朋友等,人们在这种系统中主要是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连接的。另一种是正式的系统,如社会团体或工会等,联系的纽带主要是业缘关系。还有一种是社会系统,如医院、学校等,这些系统主要是国家的社会福利机构。依靠上述三种协助系统,人们才可以在社会中获得满意的生活。 非正式系统 家庭是高龄空巢老人最重要也是有力的支持网络,可以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对高龄空巢老人的家庭进行干预,一方面,解决部分存在冲突的亲子关系;另一方面。通过与子女进行专业对话,帮助子女找到和父母之间的平衡点,加强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增加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机会,加强亲属关系的亲密性。 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