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知识学习笔记.doc
《走进新课程-知识学习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新课程-知识学习笔记.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走进新课程学习笔记第一章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引言 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第一节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1、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那种关注于经济增长、不顾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已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2、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具有的特征有: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由此可以清楚看到,同过去时代在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等方面的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或物
2、资力量相比较,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则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有两个条件: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3、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在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由于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综合国力竞争必将聚焦到教育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乃是世界各国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制高点,谁就将占据主动的地位,谁就将有可能最终赢得这场竞争的胜利。党中
3、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现行课程所显示种种问题: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
4、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各国的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启示: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第二节 课程改革的目标6、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
5、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7、如何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6、、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第二章 课程结构引言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调整的主要任务和方向是
7、优化课程结构。第一节 课程结构的调整8、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的必要性。(1)课程结构调整就其实质而言,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2)课程类型主要有: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3)我国现行的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的不足:在学校课程中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分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综合课程则微乎其微;必修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国家课程备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的开发;这表明了课程类型的单一性。学校课程中各
8、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语文、数学等科目所占的比重过高,挤占了其他学科的时间,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4)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和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现任感与使命感。9、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
9、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农村中学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10、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体现在哪里?(1)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拽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
10、当、合理的比重。在实践层面上应落实在: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3)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11、整体设置九年一
11、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基于“整体”和“一贯”而设置的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如以下表1、表2。表1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年 级课程门类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或选用历史、地理)科学科学(或选用生物、物理、化学)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编制的课程表2 义务教育课程设计及比例课程门类年级九年课时总计(比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思
12、想品德7%9%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3%4%科学科学科学科学科学(或选择生物、物理、化学)7%9%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20%22%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13%15%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6%8%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10%11%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9%11%综合实践活动6%8%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10%12%周总课时数262630303030343434274学年总课时91091010501050105010501190119011229522第二节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12、新课程体系中现行的分科课程的变化发
13、展(分科课程的优点、缺点和特点):(1)优点: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它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2)分科课程的缺点: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3)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以下特点: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
14、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13、本次课程改革设置的综合课程?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综合课程有: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科学(年级);历史与社会(年级);科学(年级);艺术(年级);体育与健康(年级)。注意的问题:知识的琐碎化问题;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管理的问题。第三节 综合实践活动14、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动用的课程开矿。这是一种以学生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其具有如下特性:整体性
15、;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15、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16、实施综合实践须遵循哪些原则: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17、作为学习方式的“
16、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的关系如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两者的关系是,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学科性,往往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狭隘视野,研究性学习课程则属于经验课程的范畴,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面向学生自
17、身的生活和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强调操作与体验,强调综合运用学生的所有知识;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具有手段的、辅助的性质,往往服从于学生掌握系统学科知识的需要;而研究性学习课程则把研究性学习本身视为直接的目的,它强调学生需要的优先性,强调对学生独特经验的尊重,强调学生从自己的立场与世界交互作用出发,建构自己的意义。18、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研究性学习课程不是科技类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不仅包括科学,还包括艺术与道德;所涵盖的内容不仅包括自然,还包括自然,还包括社会与自我,自然、社会、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三个向度应当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达到均衡与整合。研究性学习课程不只是优
18、等生的专利,就面向全体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它尊重每个学生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一定要在课堂里进行,“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信奉的基本理念。研究性学习不一定要在固定课时中进行,应该是弹性课时制。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一定要有专人来教。教师既不能“教”研究性学习课程,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研究性学习不一定要用考试来评价,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19、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1)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
19、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2)其基本目标是拓展知识,增长经验,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融入生活,获得感受,形成学生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3)其主要内容是开放的、灵活的、多样化的。主要有服务社区;走进社会;珍惜环境;关爱他人;善待自己。20、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
20、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形成了综合形态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课程内容的结构性重组;建构了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拓展了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空间;确立了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注重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功能区分。21、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第四节 “绿色证书”22、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指导思想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的精神,做
21、到有利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学校学生的巩固率和毕业率;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把农业技术、经营和管理等内容纳入教育内容,形成农村基础教育新的模式。基本原则应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前提下,坚持为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通用技能、职业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避免过早职业化;要依据当地的地理条件以及农业经济、科技、主导产业等情况,并考虑当地农民的意愿,因地制宜地选择“绿色证书”教育的具体内容;严禁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第三章 新课
22、程标准引言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第一节 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23、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可见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它是按门类制定的;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
23、内容;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24、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纲要第七条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第十二条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其关系是: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走进 新课程 知识 学习 笔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