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7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训练含解析.doc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7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训练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7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训练含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题7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据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A.平民没有上升的空间,缺乏入仕途径B.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C.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D.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解析】选A。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为选拔标准,平民百姓不得参与,形成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故A正确,B排除;C,九品中正制不以才能为选拔依据,故不能选拔大批优秀人才,排除;D,九品中正制下形成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局面,对皇权形成一定威胁,
2、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2.(2021北京模拟)隋文帝废除汉代以来地方州郡长官可以自行征辟僚属的制度,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业绩实行奖惩、升迁或黜落”。这一措施()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B.减轻了封建国家的财政负担C.调动了知识分子入仕的积极性D.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解析】选A。据材料“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业绩实行奖惩、升迁或黜落”可知,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说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A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地方官的任免及考核,没有涉及封建国家的财政负担、知识分子入仕的积
3、极性、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B、C、D错误。3.下表为唐朝科举考试考生的三种来源。由此可见,唐朝的科举考试()类型来源生徒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乡贡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制举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A.继承了九品中正制的优点B.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唯一途径C.是自上而下选拔人才的制度D.体现了多种选拔方式的结合【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唐朝科举考试包括三种形式,生徒、乡贡、制举,既有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自举参加考试合格者,还有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这体现了多种选拔方式并存,故选D;科举制的实行应该是克服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排除A;科举制是读
4、书人入仕为官的主要途径而非唯一途径,排除B;科举制是自上而下选拔人才的制度,但材料呈现的是科举制的不同形式,排除C。【拔高训练】 (2020北京模拟)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之后门第观念逐渐弱化。五代时期,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封建门第的等级观念消失B.民族交融改变世人婚姻观C.世家大族的地位开始上升D.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习俗【解析】选D。根据材料“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以后的选官制度以科举制为主,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对世家大族形成巨大的冲击,D符合题意;等级观念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并未消失,A排除;
5、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B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世家大族的地位受到冲击,C排除。4.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学而优则仕【解析】选A。根据题干“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分析,不同的国家和时代背景有不同的人才选拔方式,排除B、D;C说得不具体,当今教育发展有综合化的趋势;A正确,科举制体现的是公平的理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5.(2021聊城模拟)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18岁以下男丁为兵的
6、敕文,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魏征此举()A.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B.说明决策权发生异变C.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解析】选C。据所学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但当政令不当,门下省可以驳回,故对于唐太宗签署的敕文,魏征不肯署敕,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C正确;A、B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问题,只是强调中书省、门下省的职责,D错误。6.按照唐制,凡属皇帝敕令,必须经三省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因此唐代也就出现了“不经凤阁鸾台,
7、何名为敕”的现象。这说明唐代三省制下()A.中枢决策的有效性加强 B.君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C.宰相之间彼此相互制衡 D.政事堂掌握最高决策权【解析】选B。据材料“凡属皇帝敕令,必须经三省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可知皇权受到三省的制约,故选B;材料说的是皇帝决策的合法性加强,并不是中枢决策的有效性,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并不是宰相之间的制衡,排除C;中国古代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排除D。【加固训练】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为“中书门下”,并附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僚属机构。三省与宰相分离,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署,独立于三省机构之上,宰相也由“坐而论道”的咨询者成为“参总庶务”的
8、政务官。这反映出当时()A.三省六部制实际上被废止B.宰相的职权范围有所扩大C.君主最高决策权得到强化D.三省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书门下体制下,宰相由“坐而论道”的咨询者变成“参总庶务”的政务官,可知宰相决策权力弱化,君主的决策权力得到增强,故C正确。A,“废止”不符合史实,错误。B,材料中宰相职权范围实际上有所缩小,错误。D,设置政事堂使三省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错误。7.(2021北京模拟)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送经门下省,由其属官给事中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
9、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诏书才算合法。”由此可知,这种做法()A.提高了政府执行力度B.剥夺了宰相权力C.减少了决策的随意性D.削弱了君主专制【解析】选C。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军国大事都由中书省起草,送皇帝画敕后,再送门下省审核,如不同意,要退回重新起草,最终由中书和门下共同认可,这道诏书才算合法,两部门的审核减少了决策的随意性,答案为C;材料只是说明诏书的起草和决策问题,没有谈到政府执行力度,A错误;材料内容对相权起到制约作用,不是剥夺宰相权力,B错误;唐朝的君主专制在逐步加强,D错误。8.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
10、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行政权B.削弱三省权限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D.加强皇权【解析】选C。材料中“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尚书“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行政权出现转移,而非扩大,故A错误;材料尚书省尚书“被排除出决策系统”,只有尚书省权限受到削弱,故B错误;材料中决策权和行政权的分割,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故C正确;材料中决策权和行政权的分割,没有体现出对皇权的影响,故D错误。9.下图是唐代三省位置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中书门下是皇帝的内廷机构B.尚书省的职权最为显要C.三省的地位取决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课题 隋唐 制度 变化 创新 训练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