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33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考点整合 文 苏教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步步高】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33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考点整合 文 苏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33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考点整合 文 苏教版.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32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纲要求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考点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种群的数量特征项目定义特点或意义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类型意义:可预测
2、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3)完善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图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2.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3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样方法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
3、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2)标志重捕法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密度估算公式。思维诊断(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014江苏,5A)()(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2013浙江,4B)()(3)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2012新课标,6D)()(4)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2012安徽,30(2)改编)()(5)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由于微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6)依据年龄组成预测
4、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最终是否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7)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加()(8)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昆虫也适用()题组一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辨析1 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B的特征分别属于()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答案B解析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是生物个体所具有的;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是种群所具有的。2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
5、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B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答案B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它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图中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也能影响死亡率,性别比例则影响出生率,所以与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年龄组成,是性别比例。选项A,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正确;选项B,春运期间北京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说法错误;选项C,预
6、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正确;选项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说法正确。疑难辨析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1)统计图(2)曲线图(3)柱形图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题组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选择和分析3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将M只鹿标
7、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答案B解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两种,对植物和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采用样方法,对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则采用标志重捕法,故对蛇应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4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D用杀虫灯
8、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组成答案D解析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A项错误;据图分析,由于释放总数的值不变,故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下降,B项错误;本实验没有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的关系,C项错误。易错警示种群密度调查的注意事项(1)样方法的注意事项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取样原则及方法: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乔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1 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
9、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2)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因为动物被捕获并标记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可能偏大。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1“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曲线模型形成条件资源无限的理想条件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增长率不变越来越小有无K值无K值,持续增加有K值,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2.两种增长方式的增长速率的比较下图中甲表示的是“J”型增长中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乙表示的是“S”
10、型增长中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由乙图可知,在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在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3两个经典曲线分析(1)甲图中的阴影部分代表环境的阻力或被环境所淘汰的个体数目。(2)乙图表示一个种群的K值不是恒定不变的,可以使原来的环境容纳量(K2)变成新的环境容纳量(K1)的是(填数字)。过度放牧对某种牧草种群的影响硬化地面、管理好粮食对鼠种群的影响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对鱼种群的影响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的影响引进某种害虫的天敌对害虫种群的影响思维诊断(1)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2014浙江,4C)()(2)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值固
11、定不变()(3)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4)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5)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J”型增长()题组一“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1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答案B解析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标准的“J”型;K值时出
12、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此时种群增长率为0;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2.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t1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N,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B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ND在t1t2时,该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答案B解析由题可知,0t1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大,到t1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t1t2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减小,到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K值,故A、D错误,B正确;由于在t1时经调查
13、该种群数量为N,因此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N,C错误。思维建模“S”型曲线的解读和分析方法三图对比分析解读:(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题组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分析3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下。在A、B、C、D、E点进行了农
14、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D点显著高于B点BE点是生物防治,A、B、C、D点是药物防治C害虫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虫的存活率答案B解析农药的施用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选择,但不会引发害虫的抗药性变异,A错误;A、B、C、D点是药物防治,农药对抗药性害虫进行了选择,因此害虫数量在一段时间后又恢复。E点是生物防治,降低了害虫的环境容纳量,因此害虫数量降低,B正确;在曲线的不同点上,害虫的年龄组成是不同的,C错误;据图不能得出食物短缺与害虫存活率有关的信息,D错误。4(2010山东,8)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
15、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答案C解析A项中,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控制有害动物应在K/2之前最有效;B项中,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即降低人口出生率来减少净补充量,不能靠增加死亡率来减少净补充量;C项中,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项中,K时种群密度最大,若进行捕捞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归纳提升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项目灭鼠、灭蝗等捕鱼、森林砍伐等K/2(最大增长速率)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
16、在K/2附近,这时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使鱼、树木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捕捞或砍伐后,鱼、树木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改变环境,降低K值,使之不适合鼠、蝗的生存保证鱼、树木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考点三(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2实验流程思维诊断(1)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增长只受一些环境因素(如培养液成分、温度等)的影响()(2)一定容
17、积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增长呈“S”型()(3)在取样液前要将培养基震荡,目的是使酵母菌均匀分布()(4)酵母菌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只能用“S”型曲线的形式表示()(5)重复实验次数可以减少实验的误差()题组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分析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
18、、计数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A BC D答案D解析培养酵母菌时,不要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中不是先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应该是盖上盖玻片之后再滴培养液;早期培养也要取样观察。2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如表所示),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试管号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最快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
19、不同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答案B解析当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时,若环境条件适宜生存,由于起初种群数量不多,环境条件(食物、空间)优越,天敌少,环境阻力小,种群表现出增长速率加快。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增多,环境阻力使种群增长速率减缓,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在K/2时4个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与环境阻力的大小成正相关,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积累有毒物质,导致种群数量最先开始下降,所以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用的时间。3.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
20、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A正确;在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K/2时达到最大,故不同时刻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B正确;本实验不同时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C错误;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在每次取样前都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D正确。易错警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
21、量的动态变化的注意事项(1)我们测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差异。(2)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计数,且我们不能准确计数,只能估算。(3)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4)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网络构建要语强记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步步高 【步步高】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33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考点整合 苏教版 2021 高考 生物 一轮 复习 33 群落 结构 演替 考点 整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