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秋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好的故事课堂实录新人教版.doc
《2022秋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好的故事课堂实录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秋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好的故事课堂实录新人教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好的故事一、 导入。 师:(出示投影,一组照片)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好的故事,我的故事从一条老街开始。老街上有一家历史悠久的小酒店,有一间名叫跨湖的书院,有一座总有游客端着相机去拍照的老房子。老街的旁边是一条宽阔的河,对岸也都是老房子。老街的出口是一座桥,站在桥上眺望,可以望见远处的亭子,传说站在这个亭子上可以望见远处的大海。出了老街向右转,宽阔的河道一直陪伴在马路边,河上有桥,河边有塔,还有广袤的田野,河上有金色的倒影。最后我到了这里。请问,有谁知道我的行走路线?生1:兰亭。师:没错,终点是兰亭。那前面呢?生2:前面我感觉是鉴湖。师:没错,绍兴的每一条河流都是鉴湖,可惜还是没有具体路线。(学
2、生都面露迷惘的神色)师:太遗憾了。我们身处象牙塔,却忽略了很多身边的美景。这条老街就是我们一中前面的偏门老街。(学生作恍然大悟状)出了老街往右拐的马路叫“山阴路”,沿着“山阴路”一直往前走,经过娄宫镇,最后到达兰亭。这就是我的“好的故事”,这也是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在先生的日记里,我找到了这样一条记载:(投影:1913年6月26日“同三弟至大路浙东旅馆偕伍仲文乘舟游兰亭,又游禹陵,归路经东郭门登陆,步归”。 鲁迅日记)师:我们刚才领略的就是当年先生的行船路线。今天,让我们一起感知先生的好的故事。请大家翻开课本。二、初品课文。师: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细细品读课文,注意其中的字词。(默读
3、3分钟左右)师:我们先来解决一下课文的字词问题。(请一组学生逐一朗读,纠正错误)师:我们常常说,看人有第一印象,其实看文也是一样的。请大家说说,你对好的故事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生3: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写的景物很美。他写到的乌桕啊、野花啊,都写得很美丽,同时也很细腻。师:又美丽又细腻,这是你对“好的故事”的第一印象。生4:我的第一感觉这是一篇很悠闲的小品文。生5:我的第一印象是这篇文章很有一种画面感,在读的时候脑子里会印出这个画面。但同时,我也看不懂他为什么要这么写。师:那可以问问前面两位同学为什么这么写,他们都说了,这文章很美,很悠闲之类的。(生3、生4摇头)师:原来你们也不是很懂。我想告
4、诉大家,其实这篇貌似又美又悠闲的文章,看不懂是正常的,你要一下子能看懂,那反而是不正常的。因为它选自鲁迅先生的野草散文集。我们都知道野草是非常难读的。但总的来说,好的故事可以给我们留下一个比较亮、比较美的感性的印象。三、细品课文。师:我们可以先来看看,鲁迅先生写“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节?生6:从第三节到第八节,“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师:那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来,所谓的“好的故事”不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梦。(“梦”字由学生与教师共同说出)先生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梦,最后又回到了“昏沉的夜”。这就是整篇好的故事的结构,这样的圆形结构,让我想到了我
5、们曾经学过的另一篇课文。生(众):荷塘月色。师:这个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你觉得它与一般的“好的故事”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生7:我觉得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好像并没有具体的情节。他只是把他所经过的地方绘成一幅图画,而这个“好的故事”就在这幅图画里面。师:画面感很强,但是没有具体的情节。还有其他特殊的地方吗?比如,这个画面都以一种怎样的形式呈现?如果你去写山阴道边的景物你会怎么写?现在先生是怎么写?生8:我可能会用一些比较长的句子,会用一些修辞,比如比喻什么的。而先生好像就用一些词语,感觉就像是把一些意象拼起来,像诗一样。师:意象的拼接。这个说法好。除了意象的拼接之外,我们可以看看,
6、这些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枯树、茅屋、塔和伽蓝等等,都以一种怎样的形式呈现?生(众):倒影。师:这一点非常特殊。如果我去写山阴道上的景物,可能我也没有具体的情节,可能我也只是一些意象的拼接,可是我会不会把所有山阴道上的景物都放到倒影中去写?也许,这是属于鲁迅非常独特的地方。所以,我觉得,这个“倒影”倒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东西。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个“倒影”究竟有哪些独特之处。鲁迅先生写景的段落主要集中在第五节和第七节,我们就把第五节到第七节这三段来读一遍。大家慢慢读。(学生朗读“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四、深入文本,共析“倒影”,通过“倒影”来进一步了解“好的故事”的丰富内涵与
7、象征意义。1.初步感知“倒影”特点。师:大家看看,这些倒影都有些怎样的特点?读读这些句子,“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等等,全部都在讲倒影。生9:我觉得他写的倒影就像人的记忆的碎片一样,都在不停地动着。师:好,我把你说的这个“动”字写下来。(板书:动)生9:像村里比较和睦、比较安详的情景,有许多杂的东西在那里。师:我注意到了你的这句话“有许多杂的东西”。生10:他所描绘的故事仿佛时刻处于动态。而且先生所描写的都是那些很普通很常见的景色。很多很杂。师:又普通,又杂,东西特别的多。(板书:杂)两位同学都提到了“动”,它从来都没有平稳下来过,这个“动”会给你怎样的感觉?大
8、家可以思考一下,如果一样东西始终处在“动”的状态,它没有安静,没有安宁,不稳定,它会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生11:感觉美好的东西会忽然消失,有担心与不安。师: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生11:在梦境中。师:有点担心、不安、犹豫与害怕。生12:比较斑驳。师:这个词语用得好,我也把这个写下来。(板书:斑驳)生13:感觉像在放连环画般的绚烂。师:你可以结合前面两个男生的回答,东西很杂,又杂又斑驳。生13:非常丰富,充斥的东西比较多。师:具体充斥的都是哪些东西?生13: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又朴素又常见。师:大家有没有发现,
9、这些又朴素又常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却有着很不寻常的意味在里面。我们来咀嚼一下。乌桕是苍老的,新禾却是稚嫩的;丛树是郁郁葱葱的,枯树却是老态颓现的;塔和伽蓝是佛教中的东西,茅屋却是民间生活中的东西;村妇、村女和农夫是俗人,而和尚却是僧人。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生(众):好像是对立的,两个对立的概念放在一起。师:这也是鲁迅先生一个很常见的写作习惯。比如先生有一篇很著名的文章,叫为了忘却的记念,还有一句很著名的诗,叫“于无声处听惊雷”。我们常常说,人除了有意识之外,还有潜意识,我们能不能这样理解,这也是先生的一种潜意识的表现呢?他不自觉地就把两个矛盾的东西放到了一块儿。我们也可以借此窥探一
10、下先生的内心。前面同学们也提到,整篇好的故事颜色非常的斑驳与绚烂,那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第二段景色描写中,颜色开始变得单一起来了。它以怎样的颜色呈现给我们?生(众):红色。师:先生在第二段景色描写中,出现了一个中心意象,大红花和斑红花,并且所有的意象都被夹杂了红色。(板书:红)2.点明“象征”。师:我前面讲到,好的故事选自先生的野草,而对于野草,先生自己是这样形容的:“我所有的哲学都包括在野草里面”,自然,也包括在他的好的故事里面。这种借非常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一种非常抽象的思想与情感的手法,叫做象征。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比如我们绍兴的市花是兰花,有很多的文人墨客都喜欢在自己家里放上一盆兰花,这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六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八 单元 25 故事 课堂实录 新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