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质量评估含解析.doc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质量评估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质量评估含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单元质量评估(二)(第二单元) (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1天津模拟)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反映出()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南北对峙阻断交流【解析】选B。从材料中“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故答案为B;当时北方经济水平超过南方,排除A;北方长期战乱,不利于恢复生产,排除C;D
2、中的“阻断交流”说法绝对,排除。【加固训练】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言:“昔在江南,不信有千人毡帐,及来河北,不信有二万斛船。”材料反映了当时()A.民族迁徙频繁B.社会动荡不安C.南北经济差距缩小D.区域经济发展【解析】选C。材料意思是“以前在江南,不相信会有可以容纳上千人的毡帐;等到了河北,也不相信还有可以装载二万斛货物的大船”,作者对南北方经济发展的认识说明当时南北经济的差距不断缩小,故C正确;题干说的是南北方的经济发展问题,与民族迁徙无关,故A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故B错误;题干说的是南北方经济问题,并非区域经济,故D错误。2.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宗法观念
3、,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A.提升民族认同B.化解民族矛盾C.继承华夏传统D.促进民族交融【解析】选D。民族认同感是对本民族的认可,而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文化,故排除A;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并不能化解民族矛盾,故排除B;华夏传统的内涵远远大于汉族文化的内涵,故排除C;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的交融,故D正确。3.(2021益阳模拟)太和九年(485年),北魏颁布了均田制。规定: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不准买卖,年老免课,身死还官
4、。官吏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离职时移交下任,不得转卖。这有利于()A.缓和阶级矛盾B.促进民族融合C.加剧土地兼并D.提高妇女地位【解析】选A。材料反映的均田制是国家把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限制土地买卖,能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降低农民对政府的不满,缓和社会矛盾,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制度,没有涉及民族关系,排除B;从材料“不准买卖”,“不得转卖”,可知均田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排除C;均田制虽然授田给妇女,但其用意是保障农业生产,对妇女地位的提高作用不大,排除D。【拔高训练】(2020北京昌平区模拟)古墓中的画像砖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下面的两块画像砖出土于甘肃魏晋古墓,体
5、现了“汉人胡食”的习俗,这可以用来研究的主题是()A.江南开发B.民族交融C.政权并立D.南北统一【解析】选B。据出土于甘肃魏晋古墓的画像砖“制作蒸馍与烙饼”“食用烧烤食品”可知,这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汉人学习胡人的生活习俗,表明汉人与胡人的生活习俗相互交融,故这组画像砖可以用来直接研究民族交融,答案为B。画像砖出土于甘肃,不能体现江南开发,A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汉人学习做胡人的食品,没有体现政权问题,C、D错误。4.北魏时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并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全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
6、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据此分析正确的是()A.洛阳城以经济功能为主B.北魏严格控制商业发展C.北魏对外贸易获得发展D.国家统一促进商业繁荣【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全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并且“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说明北魏的对外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故选C;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而并非以经济功能为主,排除A;题干提及了北魏政府对商业进行管理,但不能得出北魏政府严格控制商业发展,排除B;北魏只是统一了北方,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排除D。5.(2021滨州模拟)隋书食货志记载,北朝末期,中国河西走廊地区东罗马(395-1453
7、年)金币、萨珊波斯(224651年)银币是官方认可的民间流通货币。后来考古学者在新疆和田与吐鲁番分别发现了东罗马金币和萨珊银币。这一考古发现()A.有利于印证北朝民间货币的使用情况B.表明中欧之间的交流始于南北朝C.证明隋书食货志的内容皆为信史D.可印证当时中西贸易的繁盛【解析】选D。材料中“东罗马(395-1453年)金币、萨珊波斯(224-651年)银币是官方认可的民间流通货币”“考古学者在新疆和田与吐鲁番分别发现了东罗马金币和萨珊银币”表明,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中西之间的贸易交流,故D正确;东罗马金币和萨珊银币的出土可以印证当时的贸易状况,并不能印证当时的民间货币使用情况,故A错误;材料
8、反映的是北朝时期中欧之间的交流状况,但仅根据材料无法判断中欧之间的贸易“始于南北朝”,故B错误;“隋书食货志的内容皆为信史”的表述绝对化,故C错误。【加固训练】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这反映出唐朝()A.海外贸易税收占主导B.对外政治经济的联系加强C.文化影响力优势明显D.统治者天朝上国心态严重【解析】选B。“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体现出对外政治、经济联系加强,B正确;海外贸易税收难以看出是主导,A错误;文化影响力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唐朝时期属于
9、开放大国心态,D错误。6.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有200余万户,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有约300万户,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有380万户。这表明()A.唐朝进入全盛时期B.统治阶级更加开明C.经济政策符合实际D.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解析】选D。从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唐朝户数的增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故D正确;唐玄宗统治时期,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故A错误;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唐朝户数的增加,无法体现统治阶级的开明程度,故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经济政策是否符合实际,故排除C。7.开元年间,唐玄宗改贞观十道为十五道,每道设立一名固定的监察官员采访处置使。玄宗后
10、期,在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这一变化()A.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B.促使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C.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析】选D。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不是导致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A错误;藩镇割据主要是由于节度使制度,B错误;材料中“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导致军、政、监察集于节度使一人,不利于防范贪腐、渎职等行为, 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错误,D正确。【拔高训练】下面是某同学在历史复习时归纳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教训”。你认为最佳的“教训”应当是()朝代西汉初期唐朝中
11、叶唐朝末年表现七国之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原因分封诸侯节度使权力过重内轻外重影响汉武帝巩固发展大一统局面后患无穷,由盛转衰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教训A.国家是否统一决定于皇帝的素质B.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C.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解析】选D。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唐朝中叶、唐朝末年发生叛乱主要是地方割据的诸侯或者节度使,他们都是割据一方的势力,因此得出的教训是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的矛盾,故D正确;皇帝素质不是决定国家统一的根本,故A错误;B不是材料主旨;C不是主要教训。8.(2021潍坊模拟)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第二 单元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民族 交融 隋唐 统一 封建 国家 发展 质量 评估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8138320.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