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考点专项练习含解析.docx





《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考点专项练习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考点专项练习含解析.docx(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高考押题专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石鼻城苏 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注:石鼻城,三国时期蜀魏古战场所在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出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B领联紧承首联展开,写蜀地山势险峻的意图与李白蜀道难不相同。C诗人入蜀的旅途是艰辛的:有暗夜穿行的孤独,也有大河难渡的担忧。D本诗写诗人游历石鼻城的所见所感,前三联在意境上明显区别于尾联。2请结合全诗,赏析“道边修竹水潺潺”之句。【答案】1A2(
2、1)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诗竹曳曳、流水潺潺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2)与前面形成对比,拓展意境。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给全诗增添了明丽闲适的意境。【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路上出征的士兵”错误。首联中的“征夫”不是出征的士兵,而是远行之人,由颔联“北客”“蜀人”
3、可知“征夫”只是一般的出行之人,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问征夫以前路”中的“征夫”同义。故选A。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 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
4、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道边修竹水潺潺”,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景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结合“蜀人从此送残山”“愁渡奔河苍茫间”等分析,最后一句与前面形成对比,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拓宽诗的意境。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渔家傲谢 逸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脍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3“笛声吹彻云山翠”的运用了
5、_和_的表达技巧。4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答案】3夸张 视听结合/以声衬静 4(1)垂钓时,秋日小河的景色描绘得如画般迷人,充满了诗情画意。对秋日美景的欣赏、赞美之情。(2)后写渔翁垂钓的成果的展示,写垂钓的欣喜之情。(3)由于渔翁不趋时尚,朴直浑厚,仍旧用“直钩”钓鱼,所以感到所获不丰。后二句笔锋一转,从笛声的悠扬和鱼肉的精细中顿现出渔翁豁达的心境,何必为此等小事耿耿于怀,自寻烦恼呢?(4)末二句写渔翁畅饮美酒,枕莎而眠,自得其乐,突出了他豪迈豁达的胸襟,同时也表现了隐逸生活的闲适与安逸。【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是借助填空题的方式来考查
6、技巧,如题干问的是“笛声吹彻云山翠”运用哪两种表达技巧,然后回顾常考的技巧有哪些,再理解诗句的啥意思,看该句写了哪些内容,是如何来写的。“笛声吹彻云山翠”,这句是说渔翁吹起了笛子,笛声悠扬,响彻空山,声遏行云;从修辞角度来看,“彻”意思是“透”,这是使用夸张的修辞,体现笛声的穿透力;从描写的角度来看,“笛声”是耳中所闻,“云山翠”是眼中所见,这是使用视听结合的手法,“笛声”是声,是动,而“云山”是静,这是以声衬静,既写出笛声的优美,又写出山谷的幽静。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
7、然后梳理诗歌内容,尤其要圈出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也可以根据诗歌中的景、事来分析情感。从此词中来看,词中塑造了一位自由自在的渔翁形象,词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这一形象之上。如一开始“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这三句是写景,抓住“秋水”“蓼花汀”“西风”“小舟”“烟雾”等意象把秋日的小河景色描绘得如画般迷人,充满诗情画意,这是给后文渔翁垂钓设置场景,字里行间充满赞美欣赏之情;接着词人以“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来展示渔翁的成果,船上挂着一枝柳条儿,串着两尾金色的鲤鱼,这是展示垂钓的欣喜;“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脍落霜刀红缕细”,渔翁面对并不丰盛的成果,自叹使用直钩钓鱼
8、已经不行了,他吹起笛子,笛声悠扬,响彻空山,然后将鲤鱼烹煮,笛声的悠扬和鱼肉的精细中表现出渔翁豁达的心境;最后说“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渔翁就着鱼肉,开怀畅饮,直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沉沉睡去,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悠闲自得,也流露出词人的向往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定风波苏轼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词。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窗。注:当时苏轼谪居黄州。本词截取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白居易画竹歌并引、曹希蕴墨竹中的部分诗句拼集而成。萧郎,指唐
9、代画家萧悦,善画竹。5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集用他人诗句作词,写自己眼中之竹,自然贴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B上阕中“秀”字照应“雨洗”,暗写雨后竹子的光泽,“乱”字则照应“风”。C下阕中“先生”指王文甫,他画的竹子很形象,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D苏轼借笔下的“墨竹”,暗表自己虽处于人生低谷,但依然保持着高洁的情怀。6作者采用集句诗的方式,将竹子描写得形神毕肖。这些诗句是怎样描写竹子的?请结合上阕相关诗句简要分析。【答案】5C6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视觉嗅觉相结合,竹阴使杯里的酒带上凉意,这是触觉,多种感官结合,使竹子的形象更加饱满生动
10、;巧妙运用动词或化静为动,巧妙运用“洗”“吹”“侵”“过”等动词,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了竹的动态美,使画面生动可感;正侧结合,既有对竹子形色香味的正面描写,也借“书秩晚”“酒樽凉”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解析】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诗歌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反复阅读全诗,(包含注释),理解诗意,然后逐项分析。本题C项“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不合文意,原文“人画竹身肥拥肿”中“人”指的是一般人、别人,而非“萧悦”。故选C。6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应按照“手法+诗句分析+效果”的模式作答,题目“这些诗句是怎样描写竹子的?”,本题考查景物描
11、写,考生应注意景物描写的角度有正侧面、虚实、动静、远近、视听等,有修辞手法的需一并说明。本诗中描写竹子的诗句是“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其中“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为正面描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写出了“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的情景;“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为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侵”“过”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了竹的动态美。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劳 歌张 耒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儿先汗如雨。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彀十
12、石弩。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天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注:彀(gu):张满弓弩。十石(dn):极言费力之大。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衲:缝补,此指补过的破衣服。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起首说“云头不合”“惟飞土”,强调天气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铺垫。B三、四句写诗人盛夏烈日之时,深堂高卧,无人打扰,随意身,突出诗人清闲自在、不惧酷热的心态。C接下来四句,笔锋一转,向更深的意境开掘;结尾尤以人与牛马作对比,突出人不如牛马的残酷现实。D全诗取材贴近现实,情感体验真切,用语平易晓畅,字里行间充
13、溢着对下层劳工深切的同情和怜惜。8这首诗通过典型细节深情刻画了“负重民”的鲜明形象。请结合诗中第五至八句四句诗具体赏析。【答案】7B8诗人刻画了一个艰辛劳作、生活悲惨的“负重民”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工的深切怜悯和同情。这一形象是通过典型细节刻画的。如“筋骸长教十石弩”,写劳工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艰难,突出劳作的艰苦不易。再如“半神遮背是生涯”,写劳工衣着破旧,顶着烈日,出卖苦力,突出生存艰难,生活悲惨。【解析】7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
14、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三、四句深堂高卧,无人打扰,随意身,突出诗人清困自在、不惧酷热的心态”错误,从诗中来看,诗的开头四句刻意渲染暑天之热,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了有力的铺垫。一、二两句写天气:说“云头不合”,则可见烈日当空;说“惟飞土”,既呼应了上句“三月元无雨”,又强调了天气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三、四两句写诗人
15、自己:盛夏赫赫,骄阳似火,深堂高卧,想动身而未动身,就汗如雨下,这表明炎热已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诗中第五至八句四句诗”赏析“负重民”这一形象,然后先理解“负重民”的意思,再结合第五至八句这几句诗来分析人物的特点以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诗歌第五句说“忽怜长街负重民”,引出“负重民”这一形象,下面四句就进入对“负重民”的正面描写:“筋骸长彀十石弩”,意思是“骨瘦如柴,背上压着一百多斤”,一个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艰难的苦力形象跃然纸上,这一细腻描绘,不仅具有强烈的真实感,而且逼真地点明物体之重
16、已远超过人所能承受的限度;“以力受金饱儿女”意思是“一辈子就靠半件坎肩遮阳挡雨,为了养儿活女不管火热水深”,苦力的区区报酬得来十分不易,其中渗透着很多血和汗;“半衲遮背是生涯”,这是说“负重民”在烈日曝晒下,尽管衣不蔽体,却全然不顾,因为他们已被剥削得一无所有,除出卖苦力外别无“饱儿女”之法。“负重民”是家中直接挣钱者,从事的又是如此费力的劳动,尚且是“半衲遮背”,那么完全可以推断,所谓“饱儿女”,充其量也只不过勉强活命而已。诗歌中“筋骸长彀十石弩”“半衲遮背是生涯”这两个典型细节的刻画,突出了负重民的艰辛,流露出诗人对他们的同情和怜悯。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 夜唐来鹄事关休戚已
17、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元 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注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屠苏:药酒名。9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C王诗用白描手法,
18、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10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答案】9A10相同点,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不同点:“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春风”来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春风送暖入屠苏”则是以乐景写乐情,通过写新年的第一天,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的热闹场景,抒发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解析】9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
19、容、技巧及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通读全诗,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题目和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逐一确认正误,最终得出答案。要选“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分析有误。联系全诗看,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指不管欢乐和忧愁、幸福与祸患都是空的,明确写出了事已成空的愁苦之情。“万里相思一夜中”,是远离故土的思念之情。“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是从晚上愁到天亮,憔悴的人看到春风更添思念,是写愁的深重。“事关休戚已成空”并未交代出后面“愁”的所有原因
20、。选项认为,“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是曲解文意。故选A。10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及比较鉴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当注意审题,题干中已经明确指出“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方面分析,则就应当从情景的角度来考虑。分析景和情的关系,来诗结句“又将憔悴见春风”中“春风”是新春之景;“憔悴”,联系上文看,是因于“万里相思一夜中”,“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王诗的承句“春风送暖入屠苏”,“屠苏”,联系注释看,是药酒名。该句意思是“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从景和情关系上看,是以乐景写乐情,通过新年热闹的场景抒发了作者愉快的心情。通过以上可知,
21、二诗都是借景抒情,不同的是,第一首诗是乐景写哀情,第二首诗是乐景写乐情。结合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赠内人张祜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唯看宿鹭窠。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注】内人:大内(皇宫)中人,指宫女。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禁门:宫门。窠:巢穴。红焰:指灯芯。(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俗套,既不正面描写宫女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B诗的首句“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曰“禁门”,树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富丽堂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古代 诗词 鉴赏 名言 名篇 考点 专项 练习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