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问意识的培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规矩意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问意识的培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规矩意识.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问意识的培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规矩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所谓“自问”,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能自主选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提出学习问题。如何才能实现学生的自问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变观念是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先决条件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学生,这些都是我们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最佳优势。然而,这些最佳的优势能否有效的利用,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师生关系。在大力
2、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教师高高在上”的观念仍根深蒂固的存在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学生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认为是对老师不敬、没有好好听讲、或是捣乱、钻牛角尖,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讽刺的挖苦。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更谈不上自问意识了。相反,如果教师能转变教学观念,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学生自问意识的培养起到了
3、重要的作用,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创设开放、充满活力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基础 1以问题情境唤起课堂的生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但是,教师要引导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的去揭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我说:“我觉得课文叙述家庭背景这段内容应该删去,因为这段的描写与课文的标题这两者之间不太吻合,不知各位意下如何?”这下学生大脑里的思维火花一下被点燃了,有学生点头表示赞同,更有几个学生高高地举起手表示不同意我的观点,有学生说这段内容与课文中心是吻合的,因为
4、作者在课文中对家庭背景的描写是为了给课文渲染一种凄惨、暗淡的氛围,这与课文凄惨、暗淡的感情基调相吻合,因此此段不该删去。一个巧妙的问题,就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2以合作的方式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营造课堂合作氛围,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应尽量尊重学生意见,了解他们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学习心理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心理互换;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一块相当充裕的自由活动的天地,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把问题提给学生。如在教狼时,我让学生讨
5、论“屠户代表谁?狼代表谁?”“故事的结果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通过这种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沉寂的课堂,学生说话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合作、讨论都成了这些课的亮点所在。可见,学生处在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会得到诱发和补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争辩,使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在集体中解决,使本来能解决的问题找到更便捷的方法和圆满的答案,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其实,这样的交流比结论本身更重要,讨论和争辩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大大强化了学生的自问意识。 三、客观地确定目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恩格斯指出,人只为
6、可能达到的目标努力奋斗。如果目标不能达到或者学生自认为不可能达到,就会失去信心,从而失去努力的动力。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过程中要注意为其设置恰当的奋斗目标,并及时的加以肯定、鼓励、强化,以保持其自信力,发挥创造潜能。笔者在教学的实践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为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进行分层次的训练。如在教学背影时,我对分析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请你为课文第六自然段设置几道问题分析题;而对所谓的中等生及学困生则降低了标准:请根据你对课文某一方面的深刻认识设置二至三道问题。这样既满足了优秀的学生需要,又照顾了其他多层面的学生,从而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会因
7、目标的实现而获得成功机会,增加自己的自信心。而后教师再逐渐提高要求,再制定目标,使其在能够获得成功机会的学习环境中不断进步,达到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目的。 四、训练学生个性化阅读思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的建议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对学生个性化阅读思维的训练,关键点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鼓励学生不相信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
8、问题。如阅读教学中,除正面分析字词句段篇的运用外,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不这样写将会怎样;甚至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设计出与范文不同的思路来进行比较;也可利用教材进行补充情节的训练或改变主题的训练。教学桃花源记时,我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中心时说:“课文的作者为我们虚构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社会图景的目的是表现他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体现了他思想的局限性,同学们认同这些观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有的说:“我认为他这是以一个文人的方式来唤醒人们早已快对美好生活失去信心的心,还大家一片安宁的土地。
9、”有的说:“我深深为陶渊明的勇气所折服,他不像现实中的某些人只知逃避责任,要知道他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啊!”有的说:“我从陶渊明身上读出的是一个进步思想,积极思想,先进思想,一个积极进取改变现实的伟大文人。”作文教学中,审题时提供有思考价值的材料,让学生多角度的去思考,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如对“守株待兔”“班门弄斧”等寓言的多种理解;也可以有意设计一些正向与逆向思维的作文题让学生去思辨,如“现代的社会需不需要谦虚的美德”“项羽、刘邦谁是真正的英雄”“中学生需不需要节俭”总之,个性思维人人具有,只要注意巧妙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思维就可形成,而这种思维正是自问意识形成的一个核心要素,如果我们有意识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反思与批判,我们常常就会听到学生耳目一新的理解和见解。 五、教给学生预习方法是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重要途径 “凡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的预习能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强自我计划、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体念、自我认识和自我鞭策,取得学习的主动权,从而减少课堂学习的难度,扩充课堂学习的内容,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预习可分为:对整个学段语文学习的预习;对整本语文书的预习;对一个单元语文课文的预习;对一篇课文的预习等。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社会需要的不是“书呆子”,而是会学习的人。作为新世纪教师的我们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 第 6 页 共 6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