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集锦6篇.docx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集锦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集锦6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集锦6篇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集锦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1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
2、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这节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节,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二、说学情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情况。在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直观感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也能说出长方形有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不过对于精准的语言表达和概念的描述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应重点放在学生的验证过程
3、和表达上。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从边和角的角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具体的操作思考过程中,增强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数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学习空间与图形的价值,增强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为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为观察、猜想、验证等自主探索的过程。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
4、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鉴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取复习导入的形式请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接下来利用大屏幕展示一些常见的四边形,请学生将黑板上的四边形进行分类。选择出较为特殊的四边形即长方形和正方形,此时我会
5、提问:你能准确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吗?顺势引出本节课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 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谈话法、启发法等。 (1)首先请同学猜想: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猜一猜它的边和角有哪些特点?在小组里说一说。 (2)其次请同学针对猜想进行验证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用直尺量一量或动手折一折、比一比,你能发现哪些边的长度相等?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你能发现什么? (3)其次小组汇报介绍验证方法并汇报长方形的特征: 预设学生可能
6、会出现三种情况: 学生通过量一量,从中看出上下边长度相等,左右边长度相等。我顺势介绍“对边”的概念。并与学生一同总结:通过用直尺测量长方形的不同边,验证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有的学生通过折一折,说明对边相等。 当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之后,我会请同学们举起手中的长方形,互相看一看,你们的长方形一样吗?(颜色、大小都不相同)虽然长方形的颜色大小不同,但是不是验证后都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一特征?那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长方形,它的边和角都有这样的特征。 我因势利导介绍“对边、长、宽、边长”等各部分名称,并让学生指一指数学书的封面哪条边是长?哪条边是宽?在自己的正方形纸上标出
7、边长。 (4)最后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形成表格。 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大量的机会让学生去动手和表达,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小主人去探究发现,印象更深刻。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设置三道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1、辨一辨:下面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把序号填出来。 2、填一填。 此环节的不同层次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完成,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起到深化理解
8、的作用。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你能从生活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 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应用意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2 教材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学习时间在12月中旬。 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预知,即确定现象;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法事先预知,即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课程标准第一
9、学段新增了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可能性。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主题图及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设计思路: 1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学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义,能够用“一定
10、”、“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3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元旦节快到了,东方超市为了吸引顾客,准备举行一次摸奖活动。摸奖的规则是:在一个盒子里放一些球,凡是一次购物满50元的顾客,都有一次摸奖机会。摸到红球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如果请你设计,你能想出几种放球的方案? 板书学生的方案:全放红球全放白球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设计意图把教材中呈现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改变为更贴近学生、学生更熟悉、更现实的摸奖的情境,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
11、行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第一次摸球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学生小组合作摸球,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提问:根据你们的.方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小组合作,用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个红球、5个白球、试验结果记录单)依次进行摸球试验,并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合作要求:1小组长组织,确定记录人和汇报人;2摸前搅和一下,摸时不能看,按一定顺序来摸,次数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结果记录下来;4摸完后,观察记录单,能发现什么。 试验结果记录单: 全放红球 摸球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球的颜色 全放白球 摸球次数
12、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球的颜色 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摸球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球的颜色 组织学生交流,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 学生汇报试验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验的。如,汇报全放红球试验时,说一说放了几个红球,摸了几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板书: 可能性 一定 结果确定 不可能 结果不一定可能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没有老师的限制,只有根据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
13、,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汇报过程中的引导学生反思上,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红球,就一定只能摸到红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红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红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三、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仅可以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还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3 教材说明: 本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
14、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的内容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24时记时法在时间这部分内容中是一个教学难点,尤其是它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在理解、表述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怎样让学生学得轻松,知识点掌握得又好。特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上册 数学 说课稿 集锦
限制150内